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达伟老师治疗痿证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达伟老师辨证治疗痿证重点强调:痿证后期,以虚为本,主张“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大法;肝脾同治,重视情志,同时配合使用心理疗法;“肺热叶焦”,治以甘寒。临床上从以上三方面入手治疗痿证,收效明显,并通过几则病例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2.
“治痿独取阳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健脾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痿独取阳明”是痿证的重要治则 ,脾虚是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的病理基础 ,健脾是治疗CAG的重要法则 ;以痿论治 CAG,治“萎”独取阳明 ,对于防治 CAG及其癌前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这是痿证的重要治疗原则。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相似文献   

4.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因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软不能步履较为多见,故有“痿躄”之称。《素问·痿论》对本病早有较详细的论述,指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为“肺热叶焦”,因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而出现痿躄症状,并指出“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有所阐发,如《临证指南医案·痿·邹滋九按》明确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说明了肝、肾、肺、胃气血津液的不足,是形成痿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马生奇  陈有明 《当代医学》2010,16(9):151-151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病症。痿证的病因复杂,有内伤情志、劳倦色欲、外感湿热。但不论是内伤情志、劳倦色欲、还是外感湿热,都是因损伤内脏精气而使经脉失养,导致痿证。其病机主要是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肺热伤津、津伤不布、湿热侵淫、气血不足、肝肾亏损、髓枯筋痿。对于痿证的治疗,历代文献曾有“治痿独取阳明”、“泻南方,补北方”,但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柳’而已。虽治法众多,但笔者认为在辨证论治中应将调理脾胃作为治疗痿证的重点,其理有三。  相似文献   

6.
对痿证的认识,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比较具体,《素问·痿论篇》将痿证分为五类,即“痿(辟足)”“肉痿”、“脉痿”、“筋痿”、“骨痿”。其发病原因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辟足)。……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筋痿者,发于肝,使内也。……肉痿者,得之湿地。……  相似文献   

7.
《内经》论痿 ,散见于多篇 ,而以《素问 .痿论》记述尤详。病因分内外 ,构筑了痿证复杂的病因学基础。论病机突出在肺 ,但“肺热叶焦”不能完全概括痿证的一切病机 ;五脏气热和阳明虚、宗筋失养也是其重要病机 ,然又总以气血津液的消损为其基本病机特征。论治疗突出在阳明 ,但“独取阳明”非指独一之法 ,应从广义上理解“治痿独取阳明”之经旨 ,既要重视阳明 ,又须结合其他脏腑经络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才符合《内经》旨意。后世对于痿证理论的阐发 ,也是建立在《内经》论述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与“骨肉不相亲”理论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临床跟师、临证记录及参阅文献,对“骨肉不相亲”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益骨汤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探讨益骨汤与“骨肉不相亲”理论之间的联系。[结果]姚新苗教授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为“亏瘀致痿”,据此提出“补肾活血法”,并创制“益骨汤”治疗骨质疏松症。“骨肉不相亲”理论则揭示“骨痿”的发病机制为“土胜水”,由此进一步提出“骨痿者生于大热”,并据此提出“治痿独取阳明”治疗痿证。“亏瘀致痿”理论是“骨肉不相亲”理论的继承创新,“补肾活血法”是“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的传承发展。在该指导思想下创制的骨质疏松症经验方益骨汤,经过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能够补肾壮骨、健脾活血,从多方面改善骨质疏松症。[结论]益骨汤从“骨肉不相亲”理论治疗骨质疏松症,理论可行,证据充实,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痿证是由四肢筋络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大地影响。"治痿独取阳明"源于《论》,后在《内经》中有相关的探讨与阐述,是中医治疗痿证的主要理论依据。本文以‘阳明’为基点,从手阳明和足阳明两个方向展开,通过‘津’、‘血’纽带作用,探讨‘阳明’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来剖析"治痿独取阳明"的中医内在原理,从而为临床治疗痿证的遣方用药以及针灸治疗选穴方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医高等院校五版教材将痿证分为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等四型,余意应增“寒湿困脾”一型方才全面。 痿证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该书主要从虚热与脾湿两个方面立论。其论述脾湿方面的经文主要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素问·痿论》)云: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教案形式对痿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进行系统阐述,并结合临床对"治痿者,独取阳明"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2.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痿、喘、呕是三种病证。“痿”有两种,一为肺痿,一为肢痿。肢痿即肢体痿软之证,多见于下肢,故亦称足痿。唐容川说:“痿有两症,一是肺痿,肺叶焦举,不能通调津液,则为虚劳咳嗽;一是足痿,胫若不能行走,则为足痿”。《内经》言“诸痿”还在于有:肝曰筋痿、心曰脉痿、脾曰肉痿、肾曰骨痿、肺曰痿躄等五痿之分。“喘”是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呕”是呕逆、呕恶。“上”指上中焦。此“上”字是与“下”相对而言,“下”指下焦,而“上”则指下焦以上的上、中焦,不应局限于上焦,就是说,一般患痿证、喘急、呕逆等病变,多属于上、中焦病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素问·痿论》是《内经》论述痿证的专篇,它较系统地阐述了各种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法,是后世认识痿证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但笔者认为,《素问·痿论》关于痿证的涵义与后世不尽相同,范围也较广泛,有必要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4.
笔者用维生素B_1在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多种原因所致的痿证35例,进一步认识到“治痿独取阳明”在痿证治疗中的意义。现将治疗情况与体会略述于下。 1 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29例,女6例,男女之比4.8:1,年龄13~73岁,平均年龄27.1岁。病程一月以内25例,一年内7例,一年以上3例。四肢瘫痪25例,偏瘫5例,  相似文献   

15.
传统医学对痿病的系统认识,肇始于《黄帝内经》,立论之详,可称诸病之首。本文以文字溯源为基础,结合医理阐述与临床思维,进一步对“痿”释义及演变进行考辨,笔者通过对《黄帝内经》痿病源流的梳理,结合文献古籍考究本病义理,指出痿之生,启于肺,关乎胃,源于肺热叶焦;痿之因,伤于热,关乎湿,成于百脉干竭;痿之变,始于上,关乎下,终于久伤成劳。痿病之辨治,当在“独取阳明”的基础之上,参以泻南补北之法,临证亦需兼治兼挟标症,后期当观权达变,灵活施以“痿痹合治”,以期厘正痿之病、因、证、治,临证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现代医学病名,在祖国医学典籍中虽没有直接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出来的全身或腰背疼痛、腰膝酸软、身高缩短、易发骨折和脊柱畸形(脊柱侧弯或驼背)等症状,与中医学的“痿证”、“骨痿”、“骨痹”、“骨枯”等描述颇为相似,其中定性、定位较为准确的应数“骨痿”。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肾虚、脾虚、血瘀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关节周同骨质增生为病理特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多发于中老年。中医学无“膝骨性关节炎”之病名,纵观历代中医文献,可以找到与膝关节骨关节炎相近似的中医病名,主要有痿证(骨痿、筋痿)、痹证(骨痹、骨关节痹、筋痹、痛痹)、痛证(膝痛、骨痛)、鹤膝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称该病为“骨痹”根据临床症状及发病机理,笔者认为该病与“骨痿”更为相似,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8.
也谈“治痿独取阳明”陈瑞祥(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221200)指导:陈启石关键词治痿独取阳明“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所谓独取阳明,即采用补益后天为治则,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为后天精微化生之源,称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泽,调养宗筋,宗筋乃约...  相似文献   

19.
痿,软弱不用的意思。是指四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弱多见,故有“痿躄”之称。痿证的发病因素有外感和内伤之分,湿和热是外感因素,肝肾亏虚和脾胃虚弱为内伤因素,而肝肾亏虚和脾胃虚弱是发病的主要病因,热伤津液及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津液亏乏,  相似文献   

20.
《素问·痿论》篇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对此理解不一,为明确"治痿独取阳明"的内涵和临床应用,从阳明经为何能治痿,"独取"是"只取"还是"主取","取阳明"是否等于"补阳明"这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古今医家对"治痿独取阳明"的认识。说明阳明经治疗痿证的同时,应当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机辅以其它经穴进行治疗,并分析病情虚实后,判断该施用补法还是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