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嗣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介入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共97例。术后在病房连续心电监测及严密观察7天。对围术期出现的并发症根据病情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全组无死亡.术后15例心律失常,予积极用药治疗,心电图改变均在2~28天恢复正常。主动脉瓣微量返流3例,随访无变化。VSD残余分流1例,溶血1例,股动脉一过性血栓阻塞1例,均痊愈。出院后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严密观察和积极处理嗣手术期的各种并发症可提高膜周部VSD介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患者34例,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其中31例应用Amplatzer不对称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3例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术后1天、1月、3月、6月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超声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直径为3.0~11.6mm(平均4.5mm),距离主动脉右冠瓣2.7~7.8mm(平均3.6mm),左心室造影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3.0~8.8mm(平均5.4mm),所选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为4.0~16mm(平均7.9mm)。技术成功率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17.6%(6/34),24h后残余分流为8.8%(3/34),1个月后残余分流为5.9%(2/34)。34例患者术中均有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1例发生一过性心跳骤停。术后1例出现股静脉血栓形成,3例出现了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于术后24h内发生溶血,经内科治疗后完全恢复,未见封堵器脱落、主动脉瓣返流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残余分流少见,值得在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3.
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dcular septal defect,PM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需要通过开胸手术而达治疗目的。随着器材的改进,使PMVSD的介入治疗成为现实。2002年11月以来,我们应用封堵器先后对10例PMVSD进行了介入治疗,得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评估膜部室间隔缺损 (室缺 )的导管封堵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患者均有运动后心悸气短 ,胸骨左缘第 3~ 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返流样杂音 ,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分裂。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 17例 ,左心房增大 8例。超声心动图证实为膜部室缺。左心室造影测量室缺直径为 3~ 10 (4 .9± 1.8)mm ,室缺上缘距主动脉瓣下缘 1~ 5 (2 .3± 0 .9)mm ,36例合并有膜部室间隔膨出瘤 ,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和 1例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选用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和Terumo导丝 ,通过室缺建立轨道 ,82例采用膜部室缺封堵器 6~ 14型号封堵 ,7例选用PDA蘑菇伞封堵 ,合并PDA者先行室缺封堵而后堵闭PDA。结果  88例介入治疗成功 ,6 7例即刻无分流 ,2 1例有少量分流 ,1例室缺术后封堵器脱落 ,经导管取出后行外科手术修复室缺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 1~ 15个月无异常表现。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和有熟练操作技巧的条件下 ,膜部室缺封堵术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5.
自2002年以来,我中心同时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经过几年的成熟均取得长足的进步。本文比较了单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及同期外科手术治疗,以评价膜周部室间隔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mm,平均(5.39±2.11)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细腰型封堵器。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7d。出院前、术后1、6个月和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41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0~10.8mm,平均(5.04±1.71)mm。所用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12mm,平均(7.27±2.30)mm。37例患者术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无残余分流,4例示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3例残余分流消失,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封堵器放置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1例,随访期间未恢复,并发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1周后恢复。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同期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8~50min,平均(13.60±5.14)min,操作时间30~150min,平均(66.14±20.70)min。随访1~17个月,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疗效可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弥补了以往封堵器在封堵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方面的不足,该封堵器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0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患者中,有10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定为IVSD,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44岁(平均21岁).术中常规左心室造影,以明确IVSD的诊断;符合通过VSD建立股动静脉轨道,应用7~9F输送鞘释放封堵器.8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型号为6~8 mm或14~16 mm,2例采用国产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型号为7~10 mm.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10例患者左心室造影显示右后向左前分流束,均封堵成功.术后1例出现微量主动脉瓣返流.术后随访10例患者均无异常改变.结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安全、手术成功率高,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9.
经导管同期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患者 ,年龄为 12~ 2 6岁。术前超声检查提示VSD合并ASD。VSD均为膜周部缺损 ,缺损直径 3~ 6mm ,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 2~ 6mm。ASD均为继发孔型 ,缺损直径 5~ 8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 ,确定VSD适合封堵后 ,先行VSD封堵 ,最后行ASD封堵。结果  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治疗成功。左心室造影显示VSD呈囊袋型 3例 ,囊袋直径分别为 4、5和 10mm ,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 4、8和 12mm。 1例缺损为管状 ,直径 3.5mm ,用 4mm的封堵器治疗成功。4例患者ASD伸展径为 6~ 10mm ,封堵器直径为 6~ 12mm。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同期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合并ASD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4l例,VSD直径4~12.8(平均6.0)mm,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4.5~12(平均6.6)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4~2,6(平均1.7),肺动脉收缩压19~34(平均25)mmHg。4l例膜周部VSD中,1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l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选用的ADO尺寸为6/4~16/1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1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l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在l~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2~21个月,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并发症少和费用较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例先天性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操作顺利,术后造影及超声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及三尖瓣无反流,心脏听诊杂音消失。术后一个月及三个月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移位,无残余分流。2例室缺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出现不同程度传导阻滞,经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封堵治疗是一种痛苦小。效果好,住院时间短,并发症低的先心病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时封堵器左室伞盘经主动脉瓣上释放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条件的27例VSD患者,常规建立导丝轨道,输送长鞘沿导丝轨道从右室侧通过VSD进入主动脉瓣上,不按常规方法使传送鞘管头端进入左心室心尖处,而是在主动脉瓣上释放封堵器左室伞盘,而后回撤跨过主动脉瓣,按常规释放右室伞盘。经TTE检查和左心室造影(LVG)确认封堵成功后释放封堵器。结果27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1次封堵成功24例,再次更换封堵器封堵成功3例。左心室造影VSD直径为4~11mm,封堵器为6~12mm。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心脏杂音消失、TTE及LVG检查确认封堵成功。操作时间28~75(46±10)min,X线透视时间12~21(11.6±3.8)min。术后3d、1个月及6个月分别行TTE、心电图、X线检查,全部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封堵器经主动脉瓣上释放左室伞盘的方法封堵VSD安全、高效,特别适用于难度较大的VSD封堵,该方法简化了封堵器释放程序,缩短了操作及透视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房或室间隔缺损的房室瓣和肺动脉瓣多普勒血流速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房或室间隔缺损的房、室瓣(MV、TV)和肺动脉瓣(PV)多普勒血流速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83例房或室缺患者,根据不同病理生理状况分为5组,在手术或介入性治疗前后检测其MV、TV、PV瓣下(PV-sub)和瓣上(PVsup)血流速度.结果房缺TV和PV前向血流速度加快,TV与MV流速比值逆转≥1,PVsub与PVsup流速差值加大.室缺MV和PV前向血流速度加快,PVsub与PVsup流速差值变化不明显.房或室缺最大径与MV、TV、PV流速中度相关,出现肺动脉高压(PH)时相关性下降.房或室缺伴PH组的缺损最大径明显大于不伴PH组.房缺伴轻度肺动脉瓣狭窄时的PV最低流速与单纯房缺的最高流速间有一小范围的重叠区域.结论认真分析房或室缺的MV、TV和PV多普勒血流速度对房或室缺的辅助诊断并对了解有类似左向右分流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下狭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 1995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下狭窄 10例 ( 7例为瓣下膜性狭窄 ,3例瓣下肌性圆锥致瓣下狭窄 ) ,根据不同类型狭窄选择不同手术方式 ,在彻底矫治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同时修补好室间隔缺损。结果 该方法提高了手术效果 ,无手术中晚期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复查心脏彩色超声显示 :室缺修补完善 ,主动脉瓣下血流通畅 ,左心室与主动脉峰值压差 <2 0mmHg ,主动脉峰值流速 1.2~ 2 .4/(min·s)。结论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下狭窄导致的左心室负荷加重 ,左心室高电压均应该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的规范化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76年,King和Mills首次使用双伞形装置关闭房间隔缺损(ASD),继后有多种封堵器在临床上应用,其中Cardioseal和Amplatzer封堵器应用较广泛,累计临床应用30000余例。戴汝平总结我国8家医院的6917例介入治疗的先心病中,ASD占30%,应用Cardioseal封堵器占10%,sidefis补片占5%,Amplatzer封堵器占85%。  相似文献   

16.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VSD)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超声心动图在胸骨旁多个切面测量10例VSD的最大直径,确定VSD部位及其周围关系,VSD封堵术中引导封堵器的放置及疗效评价.结果:10例VSD中主动脉瓣下VSD 3例,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瘤形成;膜部VSD 5例中3例合并室间隔膜部瘤形成,其中2例为单孔型,1例为筛孔型;肌部VSD 2例.8例采用Amplatzer VSD封堵器、1例较小VSD用Coil弹簧圈封堵成功,另1例VSDФ>1.2cm Amplatzer封堵失败.结论:TTE可确定VSD封堵适应证,术中正确引导封堵器的放置,在小儿VSD经心导管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含血STH2液加入外源性磷酸肌酸(CP)后对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2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CP治疗组在含血STH2心灌注液中加入CP,对照组用等量含血STH2液,分别在术后16h、第6天,采集患儿静脉血,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cTnT),同时在术后观察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第6天检查患儿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压力。结果CP治疗组术后CK-MB、cTnT、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压力较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结论CP加入心停搏液中能显著提高心肌保护作用,同时可间接降低肺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二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过程中 ,冠状动脉气体栓塞导致短暂性ST段抬高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材料与方法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 12 0例二孔型ASD获得成功 ,对其中术中发生一过性ST段抬高的 5例进行分析研究。 5例患者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 14 .6± 10 .8岁 (6~ 33岁 ) ,平均体重 35± 15 .5kg(19~ 5 4kg)。结果  2例ST段抬高发生在右心导管操作过程中 ;2例发生于引入输送系统到左房后 ,回撤扩张管过程中 ;另外 1例发生于左房侧盘张开时。经妥善处理后 ,5例全部完成介入治疗 ,术后心电图未见异常。结论 由于介入治疗操作过程中的复杂性及房间隔缺损所特有的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特点 ,易造成冠状动脉的栓塞 ,可导致严重后果 ,操作仔细、轻柔和丰富的介入治疗经验 ,是减少这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的64层螺旋CT资料,重点了解肺动脉闭锁的分型、肺血管发育、体-肺动脉侧支供血情况,计算全肺动脉指数,观察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等.结果:64层螺旋CT诊断42例PAVSD,其中Ⅰ型11例,Ⅱ型14例,Ⅲ型9例,Ⅳ型8例,由未闭动脉导管为主供血19例,主要的主-肺动脉侧支血管共计83支.手术治疗15例,结论:MSCT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心脏成像方法,在显示固有肺动脉及体肺侧支血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