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吡喹酮治疗曼氏血吸虫病患者引起的血性腹泻已有报道(Polderman,1984)。作者在菲律宾对吡喹酮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时发现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经吡喹酮治疗后发生类似的综合症。20例研究对象均为有不同程度肝损害的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其中4例用吡喹酮后发生血性腹泻。为了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所有患者服吡喹酮20mg/kg 3次,每次间隔30分钟,总剂量60mg/kg。目前所推荐的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方案之一,早餐及午餐  相似文献   

2.
应用吡喹酮缓释片治疗230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並以吡喹酮普通片236例作对照,按双盲法进行,剂量40mg/kg1次顿服。缓释片的无反应率31.74%,普通片17.7%。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主要副反应头昏、腹痛、恶心,头痛等也以缓释片发生率明显为少,反应程度也轻,治后3个月粪孵阴转率两种剂型无差异(p>0.05)。认为吡喹酮缓释片40mg/kg1次顿服,值得现场推广。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鼠于感染安徽贵池日本血吸虫尾蚴后5周,1次口服吡喹酮300mg/kg治疗,未治愈的病鼠于重复感染血吸虫尾蚴后6周,再重复用吡喹酮400mg/kg×1治疗,仍获很高的疗效。感染小鼠体内14~18d虫龄血吸虫童虫,与吡喹酮50mg/kg/d×5(亚治疗剂量)作用后,或小鼠体内5周龄血吸虫成虫1次口服吡喹酮300mg/kg治疗后,其子1代和子2代虫对吡喹酮仍敏感。  相似文献   

4.
98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50例,吡喹酮60mg/kg,2d内4次分服,服吡喹酮前1周,口服甘草酸二胺胶囊150mg,日3次,共15d;对照组吡喹酮60mg/kg,2d内4次分服。治疗后1周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治疗组为(40.62±2.65)U/L,对照组为(78.42±8.26)U/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草酸二胺对预防吡喹酮肝功能损害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吡喹酮和吡噻硫酮(Oltipraz)是两种具有高效、耐受良好、服用方便等优点的杀血吸虫药物。本文旨在比较研究吡喹酮30mg/kg或40mg/kg单剂与吡噻硫酮35mg/kg 1天分2次服用对埃及血吸虫病的疗效。试验对象为尿卵阳性的15~20岁的尼日尔学生或士兵,并随机分为吡噻硫酮组、吡喹酮30mg/kg组及吡喹酮40mg/kg组。治疗前所有受试者在间隔24小时内作两次尿卵检查,并计算两次尿卵的几何平均值。取10ml尿液经微孔滤纸过滤,然后用卢戈氏  相似文献   

6.
1985年3月,对128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采用喹吡酮和血防~846分三组治疗。I组44例,吡喹酮总量80mg/kg,空腹口服,2次/d×2;Ⅱ组44例,吡喹酮总量65mg/kg,在1d内分3次空腹口服;Ⅲ组40例,血防—846 200mg/kg/d,2次/d×4,饭后口服。结果:(1)虫卵转阴率:服药15d后,I、Ⅱ、Ⅲ组的转阴率分别为88.1%、77.5%、60%;两个月后复查分别为95.2%、77.5%、97.5%。I、Ⅲ组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分别与Ⅱ组比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吡喹酮1次给药与多次给药,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我们进行了实验观察。吡喹酮用1%羧甲基纤维素配成混悬液。昆明种小鼠,20±2g、每鼠感染尾蚴30±2条,感染后35d灌服吡喹酮,分别以总剂量120mg/kg和140mg/kg,1次或多次给药,停药后2周解剖,计算减虫率,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5.0、2.1和1.7mg/kg剂量吡喹酮(praziquantel)定型药饵,即药饵Ⅳ,并和吡喹酮原粉对比,对口服原头节实验感染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后39天以上的家犬进行了驱虫试验。该药饵的5.0、2.1mg/kg剂量组均获得了100%的驱虫率,但2.1mg/kg剂量的原粉,仅取得80%的驱虫率,1.7mg/kg剂量吡喹酮药饵Ⅳ也仅获得80%的驱虫率。该药饵在11872犬次作小区应用,自动吞服率为83.2%,保持了良好的饵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评价日本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吡喹酮薄膜衣片对血吸虫病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择1 个血吸虫病低度流行村,对5~60岁常住居民采用毛蚴孵化法进行粪检,并统计患者感染度(EPG)。阳性者分别采用60mg/kg 或40mg/kg 吡喹酮薄膜衣片进行病原学治疗。治疗6 周后粪检复查,评估吡喹酮薄膜衣片疗效,阳性者采用相同治疗进行第2 次治疗;同时观察吡喹酮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87 例观察对象中,有吡喹酮抗虫治疗史1 次者43例,2 次以上者44例;中度感染37例(EPG:216~312),轻度感染50例( EPG:24~96);第1 次治疗使用吡喹酮薄膜衣片60mg/kg 37例,40mg/kg 50例,复查均未查见毛蚴或虫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4%。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吡喹酮薄膜衣片对血吸虫感染者具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 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 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 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别采用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 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 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维生素B6 降低吡喹酮化疗血吸虫病所致主要副作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流行村 6~ 60岁村民为研究对象 ,试验组和对照组共观察 3 2 8对 ,试验组一次顿服吡喹酮和维生素B6 ,对照组一次顿服吡喹酮和安慰剂 ,两组吡喹酮用量 ,6~ 14岁对象按 4 5mg/kg体重计算 ;15~ 60岁对象按 4 0mg/kg体重计算 ,以 60kg为限。维生素B6 用量 ,6~ 14岁对象2 0mg/人 ;15~ 60岁对象 3 0mg/人。 结果 试验组吡喹酮副作用发生率为 73 .78% ,对照组为 81.10 %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神经、消化系统主要副作用发生率试验组为 72 .86% ,对照组为 79.5 7% ,两者差异亦显著 (P <0 0 5 )。头昏副作用消失的时间 ,在 2、4、6、8、10h以内 ,试验组副作用累计消失率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结论 维生素B6 有降低吡喹酮化疗血吸虫病所致主要副作用发生率的作用 ,同时还可加快头昏副作用的消失 ,缩短反应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与吡喹酮先、后使用早期治疗兔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实验共分4组,第1组于感染后第7天首服青蒿琥酯,第35天再服吡喹酮,剂量分别为20mg/kg和40mg/kg。第2组为单青蒿琥酯组,于感染后第7天首服青蒿琥酯,剂量为20mg/kg,每周服1次,连服4次。第3组为单用吡喹酮组,于感染后第35天顿服吡喹酮,剂量为40mg/kg。第4组为不服药对照组。各组于停药后4周解剖,检获成虫,比较各组的减虫率、减雌率和肝脏变化。结果 以感染后第7天首服青蒿琥酯,第35天再服吡喹酮的效果最好,减虫率为97.88%、减雌率达98.63%,6只兔中有2只无虫。单青蒿琥酯和单吡喹酮两组的减虫率分别为94.32%和71.67%,减雌率为96.14%和80.75%。结论 青蒿琥酯与吡喹酮先、后用药组明显优于吡喹酮组(P<0.01),但与青蒿琥酯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然而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费用,便于现场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日本棘隙吸虫病的治疗药物与方案,我们对50例粪检阳性病例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观察。50例分层随机抽样分为3组,分别给予吡喹酮20、10、5mg/kg顿服,各15、17和17例,另2mg/kg1例。上述3组治后1月粪检阴转率依次为86.7%(13/15)、94.1%(16/17)和100%(17/17):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mg/kg者治后1月粪检仍阳性,但大便虫卵较治前减少94.4%。结果表明,吡喹酮是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药物副作用较轻,疗效较好,给药简便。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采用5~10mg/kg顿服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左旋、右旋和消旋吡喹酮的小鼠LD_(50)分别为2463、1344和2553mg/kg。右旋吡喹酮的毒性显著大于左旋与消旋吡喹酮。实验治疗证明,左旋吡喹酮是杀虫的有效成分,而右旋者则几乎无效。现场临床治疗左旋吡喹酮的剂量为单剂15和20mg/kg,治后6个月粪孵阴转率分别为86.0%和83.3%(P>0.05)。左旋和消旋均为单剂30mg/kg,治后3月和6月的阴转率,左旋分别为85.2%与87.7%,与消旋的疗效(72.1%与73.6%)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采用左旋30mg/kg(单剂)与消旋50mg/kg(单剂)与总剂量60mg/kg(二日疗法)进行比较。治后3月粪孵阴转率分别为78.33%、70.69%与73.47%(P>0.05)。左旋20mg/kg与消旋40mg/kg(单剂),配对双盲试验,治后4月和6月,左旋组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4.9%与96.3%,与消旋组(97.1%与94.0%)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人服药后副反应轻而少。结果提示左旋吡喹酮治疗轻、中度感染者的剂量可为吡喹酮剂量的一半,疗效相似。说明该药具有高效、毒性小、安全、疗法简便的优点,有助于大规模化疗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B6降低吡喹酮化疗血吸虫病主要副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维生素B6降低吡喹酮化疗血吸虫病所致主要副作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流行村6-60岁村民为研究对象,试验组和对照组共观察328对,试验组一次顿服吡酮和维生素B6,对照组一次顿服吡喹呼安慰剂,两组吡喹酮用量,6-14岁对象按45mg/kg体重计算;15-60岁对象按40mg/kg体重计算,以60kg为限,维生素B6用量,6-14岁对象20mg/人;15-60岁对象30mg/人。结果 试验组吡喹酮副作用发生率73.78%,对照组为81.10%,两组差异显著(P<0.05)。神经、消化系统主要副作用发生率试验组为72.86%,对照组为79.57%,两者差异亦显著(P<0.05)。头昏副作用消失的时间,在2、4、6、8、10h以内,试验组副作用累计消失率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结论 维生素B6有降低吡喹酮中血吸虫病所致主要副作用发生率的作用,同时还可加快头昏副作用的消失,缩短反应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家犬1次口服吡喹酮缓释片(SRPT)200mg/kg,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可用一室开放模型描述,与平行对照的吡喹酮普通片(PZQT)相比,Cmax下降,Tmax推迟,有效血药浓度时间延长,而生物利用度没有显著改变。按20mg/kg×2,1d内服用,血药浓度长时间维持在有效浓度以上,第27h血药浓度为2μg/ml,无明显峰谷现象。以1d内服用30mg/kg×2剂量治疗人工感染的家犬日本血吸虫病,减虫率为93.61%,与平行对照的PZQT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藐小棘隙吸虫病治疗方案,本文将200倒粪检藐小棘隙吸虫卵阳性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试用吡喹酮10、5和2.5mg/kg顿服治疗,治后1wk及1月复查,其阴转率分别为100%(69/69)、98.7%(73/74)和98.3—96.3%(56/57—55/57)。经X~2检验,3组间无显著性意义(X~2=2.6185,P>0.05),且副作用轻微。治后患者腹痛、腹泻、腹胀和纳差等症状均明显缓解。结果表明吡喹酮是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探讨在群众性治疗血吸虫病中吡喹酮的适宜剂量和疗程,进行了临床比较研究。706例血吸虫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1.总剂量50mg/kg,疗程1天,238例;2.总剂量60mg/kg,疗程2天,244例;3.总剂量72mg/kg,疗程3天,224例。每天剂量分3次服。为客观地评价药物副作用,其中336例在服吡喹酮前、后共3~5天给予酵母片作为安慰剂进行自身对照比较。 所有患者除2例外均按期足量完成疗程,主要药物副作用为头昏、头痛、乏力等。逐日观察各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而吡喹酮则与酵母片的有显著差异。治毕除2例心电图发现早搏外,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脑电图,肌电图均无异常变化。治毕6个月粪便毛蚴孵化阴转率三组分别为1.00%(131/131)、96.9%(126/130)及99.2(127/128)。结果表明三组的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相仿。因此,总剂量50mg/kg的一天疗法在群众性治疗中同样可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吡喹酮注射液在水牛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及其与吡喹酮片之间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选用6头健康成年水牛,采用两周期随机交叉实验设计,单剂量内服吡喹酮片(20 mg/kg)或肌注吡喹酮注射液(10 mg/kg),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水牛血浆中吡喹酮浓度,进行非房室模型分析,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水牛内服吡喹酮片的峰时(T_(max))为(0.60±0.29)h,峰浓度(C_(max))为(0.57±0.37)μg/ml,消除半衰期(T_(1/2β))为(0.70±0.42)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0±0.70)(μg/ml)·h。水牛肌注吡喹酮注射液的T_(max)为(0.65±0.49)h,C_(max)为(3.82±1.17)μg/ml,T_(1/2β)为(1.00±0.73)h,AUC为(1.61±0.89)(μg/ml)·h。吡喹酮注射液相对于吡喹酮片的生物利用度为402.5%。结论吡喹酮注射液肌注给药后在水牛体内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体内分布广的药物动力学特征,临床推荐给药剂量为10 mg/kg。  相似文献   

20.
吡喹酮为目前治疗血吸虫病最佳药物,也是对绦虫、姜片虫、肝吸虫、肺吸虫、囊虫等疗效较好的药物。 吡喹酮的副作用虽较小,但据陈名刚等调查25,000病例,其严重副作用发生率为0.47%。徐肇玥等对临床100例调查,轻微消化道副作用总发生率为54.7%,并有便血出现,发生率为6.1%。为此,我们试图制成缓释片,进一步降低副作用,为40mg/kg1次顿服创造门诊用药条件。 实验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