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方由: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组成。该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无论外感或杂证用之得法,效验颇佳。浅述如下:一、太少两感太少两感亦称"阳虚外感"。阳虚之体  相似文献   

2.
谢逢生 《广西中医药》1996,19(3):8-8,19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太少两感证38例谢逢生梧州市中医院543000广西梧州市阜民路4号麻黄附子细辛汤旨在温经散寒,扶正祛邪,助阳解表,用以治疗少阴本虚复感外邪的太少两感证,表里同治,最为恰当,正如《伤寒论》301条所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相似文献   

3.
王亚娟  石珺 《环球中医药》2013,(12):934-936
本文总结了马淑然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妇科带下病、月经病、月经前后诸证等疾病的经验。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温经解表之功,《伤寒论》原用于治疗太少两感之证。马淑然教授抓住太少两感之证"少阴本病,外感寒邪"这一基本病机,根据异病同治的基本理念,将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推广应用于阳虚感寒的妇科病证,效如桴鼓。临床中,马教授对于阳虚感寒的妇科疾患,常以本方为基本方,加完带汤以温经健脾、燥湿止带,加四物汤以温经养血、活血调经,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温经解表、疏风止痒以治经行瘾疹,加苓桂术甘汤温经散寒、宣肺利水以治经行肿胀等,开拓了妇科疾病的诊疗思路,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4.
陈明 《国医论坛》2013,28(2):1-3
文章指出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虽见于少阴病初始阶段,但证情复杂,表里互兼,往往在外感病之初即可见心、肾之病症。《伤寒论》对此采用表里双解的治法,外解太阳表邪,内温少阴里虚。与此同时,还阐述了《伤寒论》表里先后治法的特点有三,即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以及表里同治。在分析麻黄细辛附子汤组方特点上特别指出细辛的多经协调作用,认为一药多用是经方组方之重要思路,当今临证可以借鉴。同时还指出太阳与少阴表里关系失调的病证特点,是太阳病邪气内传少阴,以心、肾阳虚为多见。因此,麻黄细辛附子汤可用治太少两感、心动过缓、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压、产后身痛、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少阴心肾阳虚之证,并附医案以证。  相似文献   

5.
邓宏  吴万垠  孙良生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46-2747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2两、细辛2两、炮附子1枚组成,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后世以之为治疗阳虚外感之方。笔者在临床中,针对阳虚外感的病因病机,遵仲景之法,随证加减治疗阳虚感寒的各种病症,获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为治疗"太少两感证"之方。笔者宗其旨,师其法,随证加减治疗荨麻疹、室性早搏、偏头痛,疗效显著,兹举验案,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正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其功效为温经散寒、助阳解表,多用于治疗太少两感之证。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发作急骤,疼痛剧烈,具有"天下第一痛"之称,目前治疗尚无十分理想的方法,且很少自愈~([1])。笔者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止痉散加味治疗三叉神经痛验案1则,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北 《四川中医》1998,16(10):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现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场主之。”方剂组成:麻黄去节2两,细辛2两,附于他1枚,去皮被8片。历代注解伤寒的医家都认为是用治少明里寒兼太阳表热(太、少两感)之证的。然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方剂,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熟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原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笔者临证用此方加味治疗感寒致痛病症颇有效验,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主治太少两感证,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三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解表之效。该方配伍严谨、精当,用量准确,是张仲景表里双解治疗方法的代表。通过临床典型病案,介绍吴颢昕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经验,拓展经方的运用思路和范围。故所述神经性皮炎、神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及三叉神经痛虽病症不同但病机一致,均属少阴阳虚,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取效,从而收到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原方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组成,是治疗太阴少阴两感的代表方。黄煌教授多年来潜心于经方的研究,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扶阳解表之功。可广泛应用于阳虚诸症,应用要点1)脉沉细。2)精神萎靡。3)痰多清稀、小便清长、面色黄暗。附子需先煎久煎。笔者临证用治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梁文华 《陕西中医》2011,32(1):93-93
<正>麻黄细辛附子汤乃仲景为病之属太少两感证而设,《伤寒论》301条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发热者,病兼太阳之表,脉沉者,病又根于少阴之里,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者,以麻黄开太阳之表,俾邪有出路,附子固少阴之里,细辛由里达表,无微不至,则搜剔更周,病无逃矣。  相似文献   

14.
张存芳  高兵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3):96-96,122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剂非常简单,仅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用来治疗阳气亏虚状态下,感受寒邪出现邪正相争而导致的发热即太少两感证。笔者在临床上把此方进行化裁配伍用来治疗阳气亏虚,寒邪困阻,表里同病而引起的疾病,往往疗效异常奇效。  相似文献   

15.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少阴篇,为太少两感证而设,具有温阳通经、助阳解表之功,是体现表里双解这一治法的代表方。至今,该方已在临床各科得到广泛使用,本文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方是为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而设。临床上常用以治疗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但欲卧、脉沉细者。功  相似文献   

17.
经方峻剂治顽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验案举隅上海金山县枫泾医院姜善忠,沈月英(201510)关键词:麻黄附子辛细汤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中主治“太少两感”之名方,具有助阳解表之功,适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之症。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灵活运用,常...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泓 《陕西中医》2004,25(8):753-75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其中麻黄辛温解表 ,宣肺平喘。细辛辛温 ,归肺肾二经 ,入肺能解表化饮 ,入肾能温阳散寒 ,以驱内外之邪。附子温肾壮阳 ,益火消阴。合而用之 ,能扶阳解表 ,发散风寒。原为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 (太少两感证 )而设。笔  相似文献   

19.
杨发清 《新中医》2005,37(11):77-77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主治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少两感证。多年来,笔者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效果,现举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刘敏  闫军堂  郭少英 《中医杂志》2012,53(9):790-791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行医40载,学验俱丰,临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现结合病例将王老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经验总结如下.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中麻黄外解表寒,附子温补肾阳,细辛以其气味辛温雄烈而走窜,既能佐附子温经补阳,又能佐麻黄解散表寒,与麻黄、附子相伍,可兼有表里两治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