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方法对97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和基本治愈后进行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检查其双眼视觉功能。结果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远、近立体视锐度及融合功能均有明显改善。97例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其同视功能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范围及立体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远视性屈光参差严重影响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通过对弱视的矫正,双眼视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对87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检测其双眼视觉功能。结果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近立体视总体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其同视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区别(P〉0.05);融合范围及立体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远视性屈光参差影响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通过对弱视的矫正,双眼视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早期变化规律,对手术时机和双眼视功能预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的10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9,无明显屈光参差者。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组3~5岁、B组6~8岁、C组≥9岁,每组34例。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20±1.20)岁、(3.80±1.50)岁和(4.08±1.78)岁;病程分别为(2.15±1.45)年、(3.42±2.42)年和(6.80±5.10)年;斜视度分别为(30.50±5.50)△、(47.50±12.56)△和(63.25±13.80)△。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6m及33cm的远近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以《数字化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术后2周和6周随访。结果(1)从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及功能治愈来讲,A、B组优于C组。(2)术后观察6周,双眼视觉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与术后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及功能治愈有密切关系,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为〈9岁比较合适。(2)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为正位,年龄小的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作用。方法将84例5-12岁共同性斜视术后,视力≥0.8,斜视矫正治愈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增视能训练软件进行训练,对照组未进行训练,两组对象均应用同视机及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检查术后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的同视机双眼视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增视能训练软件训练后的治疗组有三级功能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不同程度近立体视觉者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显著改善了双眼视功能,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混合性散光弱视基本治愈前后双眼视功能状况。方法对56例混合性散光弱视患者于治疗前和基本治愈后检测立体视锐度(包括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黄斑立体视锐度、周边立体视锐度)、三级视功能(包括1级同时视、2级融合范围和3级立体视)。结果基本治愈前后:立体视锐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级同时视无明显差异(P>0.05),2级融合功能及3级立体视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混合性散光弱视影响融合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随着视力的提高,双眼视功能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近视过矫眼镜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21例间歇性外斜视并近视患儿,最低负镜度可控制显斜并给予配戴近视过矫眼镜,用同视机、三棱镜、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测量斜视度及双眼单视功能,将治疗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配戴近视过矫眼镜2a后患儿矫正视力和融合性集合幅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戴镜斜视度和纽卡斯尔控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前、后分开性融合幅度和立体视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过矫眼镜未导致近视加深。结论近视过矫眼镜可推迟斜视矫正手术时间,避免丧失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双眼视觉训练,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双眼视功能情况、立体视觉恢复情况、斜视度数、眼位回退情况、视觉感知不适症状发生率、训练依从性及家长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前双眼视功能情况、立体视觉恢复情况及斜视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同时视、视觉融合及立体视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黄斑立体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周围立体视占比均比对照组高,无立体视占比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斜视度数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眼位回退发生率、视觉感知不适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训练依从性中训练意愿、训练时长、动作规范性及配合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眼视觉训练可帮助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视觉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408-1410
目的探讨全遮盖治疗对青少年屈光参差弱视双眼视功能和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青少年屈光参差弱视患者66例66眼,按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33眼。对照组常规进行弱视治疗和健眼/较好眼单眼遮盖治疗,研究组常规行弱视治疗和双眼全遮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同时视、融合视和立体视等双眼视功能及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的双眼周边同时视和融合范围比例均降低,而中心同时视和融合范围比例则增加,双眼200立体视和≤200立体视的比例亦增加,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均增大,调节滞后量减小;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双眼周边同时视和融合范围比例均降低,而中心同时视和融合范围比例则增加,双眼200立体视和≤200立体视的比例亦增加,主导眼和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均增大,调节滞后量则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遮盖治疗对青少年屈光参差弱视可有效改善其同时视、立体视功能和融合范围以及调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眼位稳定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1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加用双眼视觉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斜视度数、Titmus近立体视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斜视度数≤30°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率高于对照组,无立体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视觉训练可有效提升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眼位稳定性,使患儿的立体视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视顿训练软件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即维视顿训练软件组(训练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术后不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训练组术后采用维视顿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治疗前后分别检查和评定两组患者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及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同时,对两组患者的眼位回退结果进行统计。结果训练组Ⅰ级、Ⅱ级、Ⅲ级患者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心凹、黄斑孔、周边立体视患者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无立体视患者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眼位维持正位患者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斜视度回退患者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视顿训练软件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近视过矫跟镜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21例间歇性外斜视并近视患儿,最低负镜度可控制显斜并给予配戴近视过矫眼镜,用同视机、三棱镜、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测量斜视度及双眼单视功能,将治疗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配戴近视过矫眼镜2a后患儿矫正视力和融合性集合幅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戴镜斜视度和纽卡斯尔控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前、后分开性融合幅度和立体视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过矫眼镜未导致近视加深。结论近视过矫眼镜可推迟斜视矫正丰术时闻.擗饰弗安双瞩堕棚功能.  相似文献   

12.
许新民 《临床医学》2010,30(11):95-9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4~13岁)、B组(14~17岁)、C组(≥18岁)。患者术后随访1年,观察三组术后眼位、双眼视功能恢复、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双眼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密切相关,有融合功能者,术后正位率较高;无融合功能者正位率较低;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融合功能对术后眼位影响较大,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复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复视的发病原因、机制及临床转归。方法 对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所有复视患者行视力、眼前节、眼底常规检查 ,并进行屈光、眼肌运动、复像检查 ,用三棱镜及同视机检查眼位及融合功能。结果 在双眼复视 8例中 ,斜视性复视 7例 ,中枢融合障碍性复视 1例。单眼复视 4例是术后人工晶体偏位所致。结论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部分患者合并眼肌运动障碍性复视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经早期积极治疗 ,多数患者可获得双眼视觉。单眼复视多为手术并发症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眼科45例患者,在患者眼前放置正球镜诱导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观察屈光参差大小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结果:水平隐斜视的均值在屈光参差大于1.50D时增大,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参差大于1.50D时,同时视、融合、立体视随着屈光参差度数的增加而下降(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显著,当近视性屈光参差大于或等于1.50D时,可导致双眼视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觉重建干预对脑瘫和发育迟滞合并斜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在本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和发育迟滞合并斜视的6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诊断后按进行治疗的先后顺序平均分成两组。评定工具为格塞尔(Gesell)发育量表测试适应性发育商,角膜映光法测试斜视眼位度数。两组患儿均接受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智训时进行以往的感知认知训练的同时,利用遮盖法,进行视觉重建干预,建立单视视觉能力,重视视觉感知认知训练,每周3次,每次30 min,并进行家庭干预指导,每天坚持1 h的双眼的单视功能训练。1个月后复查前2个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效果。结果两种方法干预后,患儿适应性功能均有提高,观察组提高较对照组明显,由原来(42.57±15.08)分提高到(61.57±15.00)分(P0.05),提高19分;对照组由原来(52.72±13.59)分提高到(58.90±17.89)分,提高6分。对照组斜视度数前后无明显变化,观察组的斜视度数纠正明显,眼位纠正度数平均数值为(7.90±5.17)°(t=7.49,P0.05)。结论早期视觉重建干预能改善患儿的斜视程度,提高视觉和适应性功能,改善面部容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综合验光仪和同视机立体视图检查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调节、融合结果,探讨其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选择接受白内障手术的单眼白内障患者42例42只眼作为单眼组,选择同期接受白内障手术的双眼白内障患者40例80只眼作为双眼组,同期接受门诊治疗的老年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综合验光仪对3组人群进行客观验光、双眼平衡等常规屈光定量检查,同时进行双眼同时视、双眼融合机能、调节与集合以及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等视觉功能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结果 3组患者的调节因素中,调节近点、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反应和调节幅度差异显著.在调节与融合因素中,3组患者的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无显著差异;3组患者的融合范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白内障术后无论单眼或双眼仍然存留一定的调节能力,且具有一定的融合功能.双眼白内障患者的调节融合优于单眼白内障患者,但与正常者相比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双眼视功能综合功能训练疗法对于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眼科中心收治的78例(144眼)弱视儿童根据就诊顺序分为研究组39例(74眼)和对照组39例(70眼),对照组采用屈光不正矫正、遮盖疗法、光栅刺激、红光闪烁、视标训练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同视机、网络版多媒体训练系统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治疗,观察两组儿童在治疗3个疗程(30 d为1个疗程)后的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轻度弱视儿童的治疗有效率96.97%、中度弱视儿童治疗有效率88.46%、研究组的总有效率86.49%分别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75.76%、56.52%、61.43%(P0.05)。研究组远视儿童的治疗有效率92.59%、近视儿童治疗有效率100%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69.57%、62.50%(P0.05);两组对混合性散光眼的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立体视正常率78.38%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立体视正常率较治疗前均显著的提高(P0.05)。结论:双眼视功能综合功能训练疗法能够显著的改善儿童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视觉功能训练系统与传统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效果及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100例(200眼)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方法将其分为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和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每组50例(100眼)。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双眼视功能及儿童家长的满意度。结果 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高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的72.00%(P<0.05)。干预后,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的立体视、双眼视正常率高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异常率低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P<0.05)。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家长的满意度为88.00%,高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的72.00%(P<0.05)。结论 儿童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中,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的临床效果较传统综合疗法显著,更能有效改善儿童的双眼视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双眼视觉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级 :同时知觉 ,融合 ,立体视觉。临床应用的检查方法大部分属于视觉心理物理学检查范畴 ,各有优缺点 ,其结果均易受到受试者理解能力的影响。近年来 ,人们在双眼视觉的电生理检查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传统的立体视觉仅指静态立体视觉 ,现在人们又提出了动态立体视觉的新概念 ,并对之进行了检测 ,现分述分下。1 同时知觉常用的方法包括红绿镜片法、Worth四点法、Bagolini、同视机法 [1 ] 。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客观检查法 ,不受被检查者的理解力和合作程度的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融合功能训练对斜视术后患者双眼眼位及三级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6例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治疗组30例应用融合功能训练软件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观察术后7、30、180、365 d的斜视度、融合功能、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365 d比较,治疗组眼位回退率为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P<0.05);治疗组眼位矫正率为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P<0.05);治疗组融合功能恢复率达53%,高于对照组的15%(P<0.05);立体视觉功能恢复率达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斜视术后的患者进行融合功能训练能矫正眼位,减少眼位回退率,提高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