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4):308-311
[目的]总结骨外固定技术治疗脊柱裂足踝畸形的主要方法、优势及综合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6年4月,回顾性分析本科就诊并手术的脊柱裂足踝畸形248例患者,男121例,女127例;平均年龄25.5岁。左侧49例,右侧53例,双侧146例。按外固定器使用种类,使用Ilizarov外固定器115例,使用组合式外固定器107例,11例同时使用了Ilizarov外固定器+组合式外固定器。同期实施跟距关节截骨、三关节截骨、第一跖骨基底截骨、跟腱松解、胫后肌延长、跟腱固定等手术。[结果]248例患者获得近期随访,所有足踝畸形均得到有效矫正,恢复全足跖行负重,未出现外固定手术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针道感染5例5针道,钢针断裂1例,1例跟骨内侧针道发生热烧伤,经换药后愈合。1例发生外固定相关皮肤过敏湿疹,3例马蹄内翻足畸形调整过程中发生胫距关节前脱位,改变外固定构型后矫正。235例获得门诊和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5个月,AOFAS足踝评分平均88.7分,与术前比较,P=0.01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照秦泗河肢体残疾矫正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优180足,良55足,可0足,优良率100%。[结论]骨外固定技术是治疗脊柱裂各种类型足踝畸形的有效方法,简便微创,可靠可调,可以规避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实用骨科杂志》2016,(8)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在成人创伤后足踝部马蹄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自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创伤后足踝部马蹄畸形患者17例,男9例,女8例;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28.6±3.5)岁。通过分析患者的致伤原因以及畸形特点,选取适当的软组织松解及有限截骨术,并在术后辅以个体化的Ilizarov矫形器。根据患者康复情况不断调节残余畸形。结果 1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36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马蹄畸形基本矫正,可正常及负重行走,踝关节活动度得到改善。术后随访仅有1例患者轻度复发,畸形10°;2例发生针道感染,经处理后感染得到控制;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截骨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末次随访时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nternational congenital clubfoot study group,ICFSG)评分标准为患者患足评分,优足4例,良足11例,可足2例。结论 Ilizarov技术在成人创伤后足踝部马蹄畸形矫治中矫正效果较好,术后复发情况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Ilizarov技术矫正足踝畸形的器械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根据Ilizarov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探讨矫正不同类别足踝畸形的器械构型、适应证扩展、手术方法与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根据中国患者马蹄足、高弓足、跟行足和前足内收或外翻畸形足的病理改变特点与矫形要求,在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构型的基础上,设计完成了标准的矫正马蹄足、高弓足、跟行足和前足内收或外翻的4种外固定矫形器构型,并进行了力学测试。创新的扩展了Ilizarov矫正瘢痕性马蹄足、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先天性腓骨缺如所致的重度足外翻畸形。[结果]新设计的4种足踝外固定器,经过临床应用,证实了器械结构合理,安装与调节方便,牵张应力根据需要能进行适度调整,临床治疗105例足踝畸形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与功能恢复,无1例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新设计的4种足踝矫形器构型,结构简便、实用,性能优良、能够满足Ilizarov技术的矫形需求。Ilizarov技术对严重足、踝畸形的矫正,具有其它技术不能替代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Ilizaro技术治疗儿童下肢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Ilizaro技术治疗31例下肢畸形患儿,2例为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以往植骨内固定治疗失败,4例为骨髓为后骨不连,植骨后短缩,11例为下肢短缩,8例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例为下肢骨折,1例为骨纤维发育异常,1例为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结果 31例均达到预期目的。结论 应用Ilizaro技术可以在修复骨缺损的同时矫正肢体不等工,假关节切除后延长与加压可以同时进行。Ilizaro三维相结合可矫正足内翻下垂畸形。双下肢同步延长可治疗软骨发育不全性侏儒。 相似文献
5.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上肢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其常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8):613-614
上肢是非持重肢体,其关节的灵活性远比长度重要,只要肩、肘、腕及手指关节活动良好,即能发挥主要功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肢体外形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儿童的短肢不仅影响其某些体育运动的参加,而且不利于儿童的正常心理发育。20世纪80年代前,肱骨的短缩致残多用一次性延长,植骨内固定的方式矫正,不但延长有限,而且并发症多,甚至留下永久的病残。前臂双骨不等长,多采用长骨骨段截除的方法改善功能,畸形的矫正及功能的恢复多不满意。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里扎洛夫(Ilizarov)技术开始应用于下肢不等长,20世纪80年代后期,上肢也陆续见到报道。1990年Cattanco报告了29例(43肢)肱骨延长,对其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后处理、随访结果作了详细介绍,使肱骨延长技术逐渐完善。在一组病例中笔者应用双臂式固定器,肱骨延长最长达16cm,延长率123%,无任何并发症。本文仅将伊氏技术在上肢矫形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Ilizarov技术矫正合并皮肤瘢痕挛缩的僵硬型足踝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合并皮肤瘢痕挛缩的僵硬型足踝畸形的手术方法、术后管理程序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7年5月,根据Ilizarov张力一应力法则,应用自行研制的外固定矫形器治疗伴有皮肤瘢痕挛缩的足踝畸形12例,其中马蹄内翻足10例,马蹄外翻足2例。9例同期实施足跗骨的有限截骨术,3例实施足部肌腱转移肌力平衡术,1例同期实施胫骨延长术。术后5d开始旋转相应的螺纹牵拉杆,对器械进行三维空间的缓慢调整,足内翻者先矫正前足内收和后足内翻,后矫正足下垂畸形,直至达到矫形要求的标准,足外翻者牵拉矫形的方向与内翻足相反。在矫形的过程中定期进行x线检测,以防止发生踝关节前后移位。治疗期间鼓励患足负重行走。术后平均牵伸78d,停止牵伸后在外固定器维持下患足负重行走平均69d,拆外固定器后配矫形鞋行走2~3个月。结果12例患者术后随访5个月~2年4个月(平均1年5个月)。8例足畸形获满意矫正,能全足底负重,行走功能良好,患者满意。4例足下垂畸形出现部分复发,其中3例再次安装足踝牵伸器矫正。最终疗效11例满意,1例可。僵硬的瘢痕组织经牵拉后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瘢痕变软。无一例发生严重针道和皮肤切口感染,未并发踝关节脱位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改良的Ilizarov微创技术能有效矫正合并皮肤瘢痕挛缩的僵硬型足踝畸形,合并骨性畸形者应配合有限截骨手术,但牵拉过程必须缓慢。足踝畸形达到矫形要求后,患足全负重行走不少于8周再拆除外固定器,可避免或减少畸形反弹。皮肤瘢痕组织在张应力作用下,可出现血液循环改善与组织再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短缩,大段骨缺损合并其他病变的复杂畸形的体会。方法:应用骨段皮质截骨延长输送或楔形骨压缩迟延延长等方法治疗开放性骨缺损伴骨髓炎4例;股骨或胫骨肿瘤瘤段切除3例;肢体短缩伴成角畸形3例。结果:10例均恢复了支体长度和持重功能。2例股骨延长者发生膝关节屈曲受限,1年后恢复。1例儿童出现胫骨过生长。结论:Ilizarov技术是治疗短肢,修复创伤,炎症,肿瘤等所致骨缺损的简单而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Ilizarov技术治疗四肢畸形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四肢畸形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并获随访的846例各种四肢畸形患者的病例,男508例,女338例;年龄1.2~72岁,平均25.7岁;上肢畸形16例,下肢畸形830例。对治疗过程中(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的种类、严重程度、处理方法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8个月。846例患者中,190例出现并发症,其中针道感染81例,关节活动障碍36例,皮肤热损伤6例,神经、血管损伤7例,骨延迟愈合8例,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2例,关节脱位7例,断针5例,继发关节畸形8例,严重骨质疏松5例,皮疹6例,外固定器近端股骨干骨折4例,外固定器拆除后再骨折3例,畸形复发11例,其他1例。采用抗感染、功能训练、理疗、再次手术等方法进行对症处理,最终仍有13例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结论 应用Ilizarov技术在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处理的各个环节均可出现多种问题与并发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是,临床医生在应用Ilizarov技术前需要进行严格、系统培训,掌握手术适应证,理解Ilizarov技术原理,术前组装好个体化外固定器,严格遵循标准化手术操作与术后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24)
<正>由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和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联合协办,第三届Ilizarov技术-膝关节足踝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新进展学习班,定于2011年4月8~10日(周五~周日)在杭州举行。4月8日(周五)下午3点举行开幕式和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7)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血管瘤继发屈膝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2014年5月,共收治血管瘤致屈膝畸形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12~27岁,平均22岁,合并马蹄足畸形4例。左下肢5例,右下肢9例,病史1~7年。屈膝畸形20°~55°,平均37.4°;被动伸膝后VAS疼痛评分4~10分,平均7.8分。所有患者均单纯实施Ilizarov膝关节外固定牵伸术;伴有跟腱挛缩马蹄足畸形者,同时行经皮跟腱松解术后安装Ilizarov足踝牵伸器。术后5~7 d开始牵拉矫正屈膝及踝足畸形,牵伸治疗期间,可以扶双拐下地术肢轻负重行走。[结果]1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7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屈膝均矫正,膝关节伸直达0°~5°,平均2.2°,合并马蹄足同期矫正,恢复下肢负重力线。被动伸膝后VAS疼痛评分0~5分,平均3.4分。牵拉矫形时间12~37 d,平均17 d;治疗期间未出现持续的针孔及牵拉区域出血,5例牵伸区域针孔周围渗血经针道周围无菌纱布加压、口服云南白药及减慢牵伸速度渗血停止。[结论]采用Ilizarov技术缓慢牵拉矫正下肢血管瘤所致的屈膝畸形,无需开放手术切除畸形血管,避免了开放手术引起的出血风险,能够满意一期矫正屈膝畸形及合并的足踝畸形,恢复下肢负重力线和关节活动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活动性疼痛,是治疗血管瘤致屈膝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 技术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 析 2006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采用Ilizarov 技术治疗6 例创伤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男性患者的资料, 年龄9~43 岁, 平均24.5 岁;术前膝关节屈曲畸形35°~85°, 平均47.6°;膝关节活动度0°~70°, 平均 15.8°。其中5 例为膝关节陈旧性骨折伴马蹄足畸形, 畸形角度为25°~37°, 平均31.8°;1 例为股骨髁上骨 折。采用环型外固定架逐渐矫正屈膝和马蹄足畸形, 其中4 例因膝关节骨性结构严重破坏且软组织条 件差, 在膝关节恢复伸直位后行膝关节融合术;另2 例膝关节恢复伸直位后, 白天松开螺母活动膝关 节, 睡觉时将膝关节固定在伸直位, 1 个月后去除外固定架改长腿支具保护3 个月。 结果 术后随访 12~22个月, 平均18 个月。6 例患者膝关节屈曲角度由术前47.67°±18.63°恢复到屈曲9.33°±3.50°。5 例 伴马蹄足畸形患者踝关节跖屈角度由术前31.80°±4.65°恢复到术后3.00°±4.47°。4 例患者术后膝关节成 功融合, 2 例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30°和75°。术后6 例患者均可拄手杖行走。术后2~4 个月, 4 例患者出 现针道感染, 经口服抗生素及使用双氧水清洁针道后约2 周感染控制。 结论 采用Ilizarov 技术可有效 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屈曲畸形。对膝关节骨性结构损伤且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行膝关节融合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1):60
由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和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联合协办,第三届Ilizarov技术——膝关节、足踝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新进展学习班,定于2011年4月8日-10日(周五-周日)在杭州举行。4月8日(周五)下午3点举行开幕式和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1,(1):21-21
由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和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联合协办的第三届"Ilizarov技术-膝关节、足踝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新进展"学习班,定于2011年4月8~10日(周五~周日)在杭州举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0,(6):441-441
由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和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联合协办的第三届"Ilizarov技术-膝关节、足踝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新进展"学习班,定于2011年4月8~10日(周五~周日)在杭州举行。学习班注册者可获得国家级1类医学继续教育学分6分。主要课程:(1)Ilizarov技术的起源与世界传播、发展史(2)从生物骨骼的起源、演变探索肢体损伤与重建的发展史(3)骨段滑移延长技术治疗骨不连、骨缺损(4)下肢体延长与重建系列创新手术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0,(1):61-61
由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和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矫形外科共同主办,Ilizarov生物学理论与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骨外固定技术,“Ilizarov技术——膝关节、足踝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新进展”培训班,定于2010年4月9~11日(周五~周日)在北京举行,4月8日(周四)全天报道。 相似文献
20.
曲家富闫荣亮马海东赵国志曹立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0):854-857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支架牵伸微创治疗瘢痕性足踝部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2月采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牵伸微创治疗且获完整随访的15例瘢痕性足踝部畸形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24~56岁,平均38.5岁;左侧6例,右侧9例。均为僵硬型瘢痕挛缩足踝部挛缩畸形。4例跟行足样背屈畸形患者背屈范围为20°-30°,平均24.3°;11例马蹄足样跖屈畸形患者跖屈范围为20°-50°,平均30.2°。个体化设计、组装Ilizarov外固定支架牵伸器,5例结合有限软组织松解术,3例行踝关节融合术。术后牵伸速度≤1mm/d,分4—6次完成。足踝部畸形完全矫正后保留外固定支架6~8周。结果15例患者术后获8个月至6年(平均28.0个月)随访。15例患者足踝部畸形矫正后达到踝关节中立位(0°位),较术前平均改善29.4°,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15.1°。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行走功能明显改善。2例患者足踝部畸形完全矫正后部分复发。3例患者踝关节融合术后获骨性愈合。按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8例,可1例,差1例。结论利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牵伸微创治疗瘢痕性足踝部畸形,不仅能够有效矫正足踝部复杂、多样畸形,而且可避免切开松解延长术后出现的瘢痕皮肤缺损、坏死、伤口不愈合及感染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