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分析P53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50例DLBCL患者的扁桃体组织进行P53基因检测,同时采集患者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血清P53蛋白含量的检测,了解DLBCL患者P53基因及P53蛋白表达与淋巴瘤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50例患者中P53缺失者21例,阳性率42.0%,患者血清P53蛋白含量为(176.25±61.25)pg/ml,高于正常对照。经Cox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筛选,DLBCL患者的P53异常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53基因检测阳性患者的死亡风险高于P53检测阴性者。经FISH检测,组织学P53基因缺失的患者同时有相对较高的血清突变型P53蛋白水平。结论:P53异常可作为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在疾病诊断初期即对DLBCL患者的P53表达进行检测有利于准确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在国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P53蛋白表达状态预测TP53基因突变风险的能力,以及P53表达差异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北京高博博仁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同时进行二代测序(NGS)和IHC检测的DLBCL病例51例,依据P53的IHC染色将P53蛋白表达状态分为缺失(<1%)、弥漫(>80%)和不均一(1%~80%)3组,将缺失及弥漫表达归为TP53突变高风险组;与NGS结果对比分析IHC预测TP53突变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的DLBCL患者131例,制作组织芯片并通过IHC检测P53表达,评估P53表达差异的预后价值。结果51例同时行IHC和NGS检测的病例中,TP53突变高风险23例(7例缺失,16例弥漫),NGS证实22例存在TP53突变;TP53突变低风险组28例,仅1例证实有TP53突变。IHC预测TP53突变风险敏感性95.7%,特异性96.4%。NGS共检出26个TP53突变位点,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61.57%(13.41%~86.25%),P53弥漫组检出16个错义突变、2个剪切位点突变;缺失组检出6个截短突变、1个剪切位点突变;不均一组检出1个截短突变。纳入预后分析的131例DLBCL患者中,IHC显示29.0%(38/131)为TP53突变高风险(17例弥漫、21例缺失)。多因素分析显示TP53突变高风险(HR=2.612,95%CI 1.145~5.956,P=0.022)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HC检测P53蛋白表达缺失(<1%)或弥漫(>80%)TP53突变风险高,IHC预测TP53突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高,TP53突变高风险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microRNA (miRNA)是一类长度只有19-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miRNA通过和靶基因mRNA3'UTR的互补序列的不完全结合来调控一系列的基因表达,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干细胞发育.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miRNA在肿瘤发生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基因调控作用,已经被用作肿瘤治疗目标和预后标记物.本文将回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生中miRNA重要的基因调控作用,以及miRNA在DLBCL的分型与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近年来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初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初诊DLBCL患者治疗前外周血B细胞计数与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按照B细胞计数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低B细胞计数组(B细胞<0.1×109/L,n=34)和高B细胞计数组(B细胞≥0.1×109/L,n=33)。与高B细胞计数组相比,低B细胞计数组中有更高比例的Lugano分期III-IV期、LDH升高、β2-MG升高及IPI评分3-5的患者(P值分别为0.033、0.000、0.023、0.001),且CRP升高更多见(P=0.033)。低B细胞计数组的外周血CD3+和CD4+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高B细胞计数组(P=0.010,0.017)。高B细胞计数组患者初始治疗后总缓解率(ORR)及完全缓解(CR)率均显著高于低B细胞计数组(P=0.032, 0.013)。中位随访时间为23 (2-77)个月,高B细胞计数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以及在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non-GCB)中的表达差异,探讨Ki-67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DLBCL标本设为观察组,将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标本设为对照组。比较Ki-67在GCB型和non-GCB型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Ki-67与DLBCL分型、国际预后指数(IPI)、近期疗效、预后的关系。结果 Ki-67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69.17±14.73)%和(40.50±1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9,P<0.0001)。Ki-67在GCB型和non-GCB中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59.29±14.92)%和(71.96±13.39)%,有显著差异(t=3.019,P=0.0038)。Ki-67在IPI<2组和IPI≥2组中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65.29±15.17)%和(74.23±12.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422,P=0.0186)。结论 Ki-67的异常表达与DLBCL的临床分期、IPI指数、分型、近期疗效及预后等相关,对判断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DLBCL的62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14种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A、IL-17F、IL-22、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β]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生存结局患者中的差异,及其对DLBCL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和3年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14种细胞因子中,仅IL-10在不同生存结局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IL-10的最佳cut-off值为11.74 pg/ml。初诊DLBCL患者血清IL-10与感染指标降钙素原(PCT)(r=0.321,P=0.029)、C-反应蛋白(CRP)(r=0.320,P=0.013)及肿瘤负荷指标乳酸脱氢酶(LDH)(r=0.439,P<0.001)呈正相关。初诊时存在肺部感染的患者IL-10水平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63蛋白和生存survivin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63蛋白、survivin蛋白及Ki-67在52例淋巴瘤(DLBCL)患者和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石蜡标本中的表达。结果p63和survivin在DLBCL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5%和76.9%。p63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呈阴性表达,survivin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阳性率为20%,p63和survivin的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LBCL中p63、survivin表达之间有相关性,二者的表达与Ki-67增值指数有相关性。p63、survivin阳性组复发率分别为68.0%和71.4%高于阴性组22.2%和30.8%。结论P63和survivin在DLBCL中异常表达,与DLBCL的增殖有关,二者表达是临床治疗和预后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原发DLBCL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取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并比较两组CDC6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分析CDC6蛋白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CDC6蛋白阳性率(56.67%)高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5);在DLBCL组织中,非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non-GCB)亚型患者CDC6蛋白阳性率(71.05%)明显高于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GCB)亚型(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P<0.05);进一步分析预后结果显示,GCB亚型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长于non-GCB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3.16、12.39,P均<0.05);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患者的OS和PFS均长于未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滤泡淋巴瘤(FL)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疗效及预后的特点。方法:选择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符合条件的45例FL转化为DLBCL的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诊断时即发生转化的27例,选择观察等待之后发生转化的7例,FL治疗后发生转化的11例;男23例,女22例;中位年龄56(27-76)岁。低级别转化8例,高级别转化37例,26例出现结外侵犯,骨髓累及16例,贫血17例,高肿瘤负荷(GELF标准)32例,伴B症状12例,Ki-67≥50%患者38例。43例转化为GCB型DLBCL。45例患者可评价疗效,所有患者初始化疗疗效评估总有效率(ORR)为80.0%,完全缓解(CR)率为60.0%,部分缓解(PR)率20%;R-CHOP和其他方案组患者ORR分别是86.11%和55.55%(P=0.063),CR率分别是66.67%和33.33%(P=0.126)。诊断时即转化组患者ORR(85.18%)及CR率(74.07%)最高。全部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6(4-120)个月,中位PFS未达到...  相似文献   

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s,NHL),约占成人NHL的30%~405,具侵袭性。1994年REAL分类正式提出DLBCL这一名称。2001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采纳该名称,并补充了6种新的形态学变异(variants)。DLBCL不仅形态多样,且生物学异质性显著,对治疗的反应可完全不同,目前常规的联合化疗可使约40%的患者达到持续缓解。随着人-鼠嵌合性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DLBCL的临床疗效,但仍有30%~40%的患者对治疗无效或治疗后迅速复发,疾病进展快,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表型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1ymphoma,DLBCL)抑癌基因TP53缺失情况的差异。方法根据淋巴瘤细胞免疫标志物CD10、Bcl-6及MUM-1的表达情况,将57例DLBC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分为GCB(生发中心样B细胞)与non-GCB(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淋巴瘤两类,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GCB与non-GCB类中TP53缺失情况。结果 24例GCB类中有4例(16.7%)TP53缺失,33例non-GCB类中有14例(42.4%)TP53缺失。二者TP53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n-GCB类患者TP53缺失发生率较高,TP53缺失是non-GCB类预后差的可能原因之一。FISH可以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出TP53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对发生于韦氏环的B细胞中度恶性淋巴瘤患者,其影响预后的因子有年龄、全身状态、病期、病理类型等。在治疗中发现即使影响预后的因子相同,采取的治疗方法也相同,仍然有部分病例复发而影响预后,提示我们尚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影响着预后。本研究仅就bcl-2、p53蛋白在其中的表达,探讨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严峰 《中国临床医学》2011,18(2):257-259
目的:探讨Bcl-6、P53、c-myc基因的异常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荧光免疫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39例DLBCL活体石蜡切片进行Bcl-6、P53、c-myc基因检测。观察Bcl-6、P53、c-myc基因与DLBCL恶性程度、化疗疗效及无进展生存(PFS)的关系。结果:39例DLBCL中,P53丢失15例,占38%;Bcl-6基因扩增30例,占77%;c-myc基因重排15例,占38%。全组乳酸脱氢酶(LDH)异常15例。β2-MG异常6例。血沉异常12例。分期:Ⅰ期13例,Ⅱ期6例,Ⅲ或IV期20例。Bcl-6、P53、c-myc基因正常组的中位PFS较异常组显著延长(P〈0.05)。结论:Bcl-6、P53、c-myc基因易位与DLBCL的恶性程度、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DLBCL的预后因素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田祖国  高陆  翁春岚  刘水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3):1836-1838,1842
目的 研究UFC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UFC1表达与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在线数据库GEPIA及Oncomine研究UFC1在恶性肿瘤和淋巴瘤中的表达;收集40例DLCBL患者组织标本作为DLBCL组,以20例反应性淋巴结炎患者组织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免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该院诊治的118例DLBCL患者作为观察组,118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2组研究对象TLR4、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与不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TLR4、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DLBCL患者的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及国际预后指数(IPI)与TLR4及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有关(P<0.05),年龄、性别、结外累及、B症状等指标均与TLR4、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无关(P>0.05);TLR4、NF-κB蛋白表达为阳性的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TLR4及NF-κB蛋白在DLBCL患者中高表达,且与DLBCL患者的临床分期、LDH及IPI相关,可作为DLBCL发展及预后的评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增殖抗原(Ki67)及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CM)MCM-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Ki67及MCM-6的表达,分析其与DLBCL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Ki67及MCM-6的表达与生存显著相关,低表达/高表达组相比较,其平均生存期(月)分别为:Ki67:57.46/32.32(P:0.038),MCM-6:64.50/39.05(P=0.047)。且MCM-6阳性高表达率明显高于Ki67(64.58%/33.33%,P=0.002〈0.01)。结论Ki67、MCM-6低表达组的患者其生存期均明显优于高表达组,Ki67及MCM-6是DLBCL良好的预后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且MCM-6更优于Ki67。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免疫表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7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免疫表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的PCNSL患者42例,综合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其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42例表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PCNSL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脑脊液蛋白量及替莫唑胺、利妥昔单抗应用与否对患者总生存时间无影响(P>0.05),而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及治疗中常规鞘注、应用甲氨蝶呤能有效延长PCNSL患者总生存期。结论:尽早明确PCNSL诊断及积极规范化治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常规鞘注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男,36岁,左耳听力下降2个月。外院超声检查:肝左叶占位,可见2个肿物,较大者大小2.4 cm×1.8 cm,较小者大小1.5 cm×1.3 cm;肝MRI检查:肝左叶占位,肝癌可能性大;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5.3 ng/ml,癌胚抗原5.2 ng/ml,肝功能及血尿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我院超声检查:肝左叶探及2个低回声肿物,大小分别为4.1 cm×3.6 cm和2.7 cm×2.0 cm(图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Bcl-2、核因子κB(NF-κB)、C-myc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7例DLBCL患者淋巴瘤组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2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患者淋巴结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组织中Bcl-2、NF-κB、C-myc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三者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Bcl-2、NF-κB、C-myc蛋白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21%、62.69%、77.61%,在RH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19.05%、2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结外部位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临床分期、IPI分级显著相关(P0.05);NF-κB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发病部位、临床分期、IPI分级以及血清LDH水平显著相关(P0.05);C-myc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血清LDH水平以及结外部位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患者临床分期、IPI分级显著相关(P0.05)。Bcl-2与NF-κB在DLBCL组织中表达呈较强正相关(r=0.671,P0.05),而与C-myc无相关性(P0.05),NF-κB与C-myc在DLBCL组织中表达呈较弱正相关(r=0.293,P0.05)。结论 Bcl-2、NF-κB、C-myc表达与DLBCL临床分期、IPI分级密切相关,三者可作为评价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诊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与不合并HP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甘肃省人民医院的4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初诊时是否伴HPS分为合并HPS组(15例)和不合并HPS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并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合并HSP组的患者多以发热、血细胞减少、脾大为突出表现;所有患者铁蛋白、可溶性CD25水平升高;66.67%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53.33%的患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80.00%的患者出现骨髓噬血现象。与不合并HSP组相比,合并HSP组的进展期(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和乳酸脱氢酶≥240 U/L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均P<0.05)。合并HSP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0个月,而不合并HSP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5.5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诊时合并HPS的患者与不合并HPS的患者相比,Ann Arbor分期晚、乳酸脱氢酶水平高,总体生存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