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乳腺梭形细胞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梭形细胞癌的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复习2例乳腺梭形细胞癌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表现,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回顾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6岁和60岁.肿瘤直径分别为2 cm和2.8 cm.2例肿瘤均由梭形细胞组成,其间可见少量上皮样细胞,其中例1细胞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DFM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2018年诊断为DFML病例3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7岁。肉眼观察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5~5 cm,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胶冻状。镜下特征:肿瘤由较多的梭形细胞及星形细胞、胶原纤维束及成熟的脂肪组织组成。部分区域可见丛状血管,间质为黏液样背景。免疫组化显示其梭形细胞和星状细胞CD34、bcl-2及vimentin(+), Ki-67增殖指数1%。结论 DFML为脂肪瘤特殊亚型,其镜下表现复杂,易误诊为梭形细胞肿瘤,其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窦岸细胞血管肿瘤病例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性3例,女性1例,临床表现均有乏力、血小板减少和脾大。其中3例具有窦岸细胞血管瘤的典型镜下形态学表现和免疫组化特征,诊断为窦岸细胞血管瘤。另外1例因出现窦岸细胞异型性,合并出血、坏死及梭形细胞区域,并且梭形细胞仍表达CD8,提示肿瘤细胞起源于脾脏红髓的窦岸细胞,故诊断为窦岸细胞血管肉瘤。结论 窦岸细胞血管瘤的诊断依靠典型的形态学特点和特征性的免疫标志物,但不可忽略组织中出现的其他特殊病理学形态,因此需要广泛取材排除窦岸细胞血管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2例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2例患者的头颅MRI提示鞍区占位.镜下可见短梭状双极梭形细胞成分,细胞密度较低,排列稀疏,呈纤维束状排列,细胞核圆形或伸长形,局部可见血管结构,未见核分裂.免疫组化:vimentin、S-100和GFAP均(+)、Ki-67增殖指数<1%,NEU-N和EMA均(-).结论 垂体细胞瘤起源于成人神经垂体或漏斗,较为罕见,由梭形细胞构成,生长缓慢,需与正常漏斗组织、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梭形嗜酸细胞瘤等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黄艳  谭伟艳  湛浩强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53-355,i0010
目的分析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构成,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上皮样细胞排列成巢或单个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S-100和HMB45(+),CK(-)。结论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黑色素细胞良性肿瘤,应注意与黑色素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特征,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8例诊断为DFSP的患者,对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男17例,女11例[(38.5±14.3)岁],临床表现为皮肤斑块、斑片或结节。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肿瘤由单一的梭形细胞呈席纹状或车辐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成分主要表达CD34和Vim。结论 DFSP皮损变化多样,容易误诊,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来正确诊断。需与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足部经典型卡波西肉瘤(K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报道2例发生于足部的经典型卡波西肉瘤的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2例卡波西肉瘤均无HIV感染病史,其中1例发生于足背,1例发生于足底。低倍镜下肿瘤均呈多结节状,结节边界清楚,由增生的梭形细胞组成,伴间质出血;高倍镜下增生的梭形细胞纵横交错排列,梭形细胞被含有红细胞的裂隙样腔隙分割,呈筛孔状或蜂窝状,在梭形细胞胞质内或细胞外可见嗜伊红色透明小体,梭形细胞之间见外渗的红细胞。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D34、CD31、Fli-1和ERG(+),其中1例HHV-8(+)。结论卡波西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中间型血管内皮瘤,诊断主要依靠其独特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需注意与梭形细胞血管瘤、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吴勤丽  张海 《临床医学》2007,27(12):27-28
目的分析Spitz痣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Spitz痣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Spitz痣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梭形细胞常成束状排列,并与表皮垂直,上皮样细胞排列成巢或散在分布。结论Spitz痣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黑色素细胞良性肿瘤,应注意与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MTSCC的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中男女各2例;年龄58~74岁,平均65岁;1例出现肾区疼痛,余3例无症状;肿瘤直径2~13 cm,平均直径6 cm;肿瘤界限清楚,镜下以具有管状结构、梭形细胞区和黏液样间质为特征,肿瘤细胞核级别低,细胞异型性小。术后随访平均34.5月,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免疫组化显示4例患者CK7、vimentin均弥漫(+);CK8、CK18、CK19、EMA、CD117不同程度(+);Ki-67呈低表达;而CD10、Villin均(-)。结论 MTSCC属于罕见的肾脏低度恶性肿瘤,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学表型.方法 对1例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标记物表达情况观察.结果 肿瘤有纤维性假包膜,由梭形细胞、上皮细胞、脂肪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构成,间质可见硬化胶原,血管均为薄壁中、小血管.免疫组化显示,上皮细胞及梭形细胞CKpan均弥漫(+),梭形细胞p63、calponin、SMA和vimentin亦(+),极少量上皮细胞AR(+),淋巴细胞CD3和CD20均部分(+),TDT(-).结论 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是主要发生于下颈部、边界清楚的良性肿瘤,认识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以及梭形细胞对上皮及肌上皮标记物的表达是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性未分化癌2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静  陈金培  李雯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3):151-153,T041
目的:报道2例少见的甲状腺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性未分化癌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此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做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性肿瘤主要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为多核巨细胞,分两型:一型为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核数目多;一型为较小的具明显异型性的瘤巨细胞,核数目较少。另一种为单核细胞,也分两型:一型为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一型为梭形、多角形的单核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CD68(++),所有细胞vimentin(++),cytokeratin、EMA、NSE、Syn、CgA和calcitonin为(-);少量梭形单核细胞、异型多核细胞的thyroglobulin显局灶阳性。结论:该肿瘤属甲状腺未分化癌的另一种亚型。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是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融合的结果,来源于单核巨噬系统,属反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银成  陈灼怀  关弘  徐洪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45-347,i0007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25例甲状腺髓样癌进行研究,观察其病理形态特点。结果25例甲状腺髓样癌的癌组织主要由多角形及梭形细胞组成,可呈多种组织学类型,其中巢状型8例,束状/带状型6例,腺样(管状和腺泡)型3例,弥漫和类癌型各3例,透明细胞型和混合型(髓样和滤泡癌)各1例。免疫组化降钙素、铬粒素A均( ),21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21例癌胚抗原( ),18例突触素( ),1例HMB45( ),1例癌组织甲状腺球蛋白( )。CD44V6( )表达分别为髓样癌40%,滤泡癌30%,髓样癌80%颈部淋巴结转移,而正常甲状腺滤泡上皮(-)。结论诊断时应注意与形态相似的肿瘤相鉴别,CT是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标记物,若CT阴性,CEA及内分泌激素的阳性表达有助于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变异型伴桥本甲状腺炎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变异型伴桥本甲状腺炎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复习该病变的相关文献并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组织学形态主要表现为乳头状癌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癌细胞嗜酸性变.免疫组化示肿瘤组织CK19、HBME-1、CK、TG、TTF-1和EMA呈弥漫或大部分(+),calcitonin、p53和Ki-67均(-).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变异型伴桥本甲状腺炎具有比较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很容易误诊为桥本甲状腺炎伴滤泡上皮嗜酸变等形态结构相近的良、恶性病变.形态学上乳头状癌癌细胞特征性核改变及免疫组化CK19和HBME-1(+)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细胞角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CK19、CK2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1例甲状腺病变中CK19、CK20蛋白的表达。结果 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3%(26/27,经典型)和83.3%(5/6,滤泡变异型),且多为强阳性表达;结节性甲状腺肿(0/23)和甲状腺腺瘤(1/15)基本不表达或仅弱阳性表达。与CK19相比,CK2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阳性率低且其阳性病例CK19也均阳性。结论 CK19阳性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特别是滤泡变异型具有辅助诊断作用,并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有鉴别诊断作用。而CK20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价值则有限。  相似文献   

15.
乳腺梭形细胞癌是乳腺化生性癌的一个亚型,在临床中较为罕见,常常与乳腺良性肿瘤难以鉴别,因此了解乳腺梭形细胞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该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本文通过报道1例乳腺梭形细胞癌病例,探讨该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总结临床经验,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乳腺梭形细胞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检查及免疫表型结果 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巨检:带肾周脂肪的全切肾一个,大小14 cm×10 cm×7.5 cm,肾表面呈结节状,切面见一巨大肿块,似源于肾下极并向肾盂内生长,肾盂黏膜稍粗糙,肿块大小10 cm×8 cm×6 cm,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切面灰白色,实性,可见散在灰黄色坏死区及灰色出血区,小囊腔形成.镜检:肿瘤细胞排列成甲状腺滤泡样,腔内可见红染胶体样物.肾门旁1枚淋巴结查见转移的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EMA、vimentin和CK7弥漫(+),CD10、CD15和CD99灶性(+),RCC、CD117、TTF-1、TG、WT-1、CgA和synaptophysin均阴性.结论 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上皮细胞肿瘤,目前尚未归属于任何已知的肾细胞癌亚型,提高对这一肿瘤的认识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4例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石蜡标本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病理特点为肿瘤细胞呈巢片状、旋涡状或束状排列,瘤细胞边界不清,胞质丰富,淡嗜酸性,常见多核或单核瘤巨细胞,胞核染色空淡,间质常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瘤细胞CD21、CD35和clusterin(+),部分肿瘤细胞EGFR、S-100、CD68、EMA和vimentin(+),CK和CDla(-),Ki-67表达程度不一。结论滤泡性树突状细胞肉瘤形态学变化较大,确诊需要依靠详细的病理形态观察和多种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上腺内异位甲状腺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1例肾上腺内异位甲状腺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性,42岁,偶然发现右侧肾上腺囊性占位。临床表现为右侧肾上腺巨大囊性肿物。巨检示囊性肿瘤,界清,外壁光滑,内壁粗糙,内容物为陈旧性血液,囊壁见甲状腺滤泡与肾上腺皮质交错,并有淋巴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甲状腺滤泡大小不等,由单层上皮构成,大小一致,无异型性,无核沟及核内包涵体。免疫组化:滤泡样上皮表达PCK、EMA、TTF-1、Tg、Vimentin,CK19,不表达Ad4Bp/SF-1、CEA、galeectin-3、HBME-1、P27、CT、CD56、D2-40、CD34、ER、PR、Melan-A、CR、Syn、CgA。Ki-67阳性细胞指数为1%,PCR检测BRAF V600E、KARS基因未突变。结论肾上腺内异位甲状腺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诊断上应与肾上腺囊肿,转移性甲状腺滤泡癌,乳头状癌等鉴别,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结合文献探讨异位性错构瘤性胸腺瘤(EH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患者的左锁骨上区肿物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并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瘤细胞的CK、EMA、vimentin、SMA、myoglobin、desmin、S-100、CD99和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 肿瘤有完整包膜,由梭形细胞、脂肪细胞灶和上皮细胞巢构成。上皮细胞呈网格状,实体性或腺管样排列;梭形细胞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呈编织状、车辐状分布,细胞具有较长的梭形细胞核及较空亮的胞质,少数梭形细胞呈肌细胞样具有嗜酸性胞质,类似纤维细胞或平滑肌细胞;脂肪细胞分化良好,呈灶状分布于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岛之间。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CK弥漫强(+),大部分梭形细胞SMA(+)、myoglobin弱(+),少数梭形细胞vimentin(+),上皮细胞vimentin、desmin、S-100、CD34和CD99(-)。结论 异位性错构瘤性胸腺瘤是非常罕见的良性肿瘤,应与双向性滑膜肉瘤、恶性神经鞘瘤、皮肤附件或涎腺起源的混合瘤、胸腺脂肪瘤以及梭形细胞胸腺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