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CT(MSCT)容积灌注扫描联合多排CT(Md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诊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 2013年2月到2017年3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178例SPN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MDCT容积灌注扫描联合HRCT检查,记录HRCT征象特征与灌注扫描参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SPN良恶性判定。结果 178例SPN患者中,病理诊断为恶性SPN 38例,良性SPN 140例。恶性SPN患者的毛刺征、空泡征、钙化征、胸膜牵拉征、分叶征等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SPN患者(P 0. 05)。恶性SPN患者的BF、BV、PS值均高于良性SPN(P 0. 05),不同SPN结节患者的MT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MDCT容积灌注扫描联合HRCT对SPN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 0%和98. 6%。结论MDCT容积灌注扫描联合HRCT在SPN诊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征象特征,可以同时实现灌注成像,有利于鉴别诊断SPN良恶性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对老年射频消融肺癌术后患者近期疗效的。方法 60例经病理证实的老年肺癌患者,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并于术前及术后行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检查,比较手术前后CT灌注参数值及能谱CT参数值变化,并对比治疗后缓解、复发者CT灌注参数值及能谱CT参数值。结果治疗后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均低于治疗前(P<0.05);能谱CT参数碘含量均低于治疗前(P<0.05);缓解组CT灌注参数BF、BV、PS均低于复发组(P<0.05);缓解组能谱CT参数碘含量、水含量、CT值均低于复发组(P<0.05)。结论 CT灌注联合能谱成像能够客观反映老年肺癌射频消融术治疗前后病灶的灌注程度及血功特点,进而为平均射频消融术的早期疗效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SPN)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7例SPN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检查,测定SPN的灌注参数,如血容量(BV)、血流量(BF)、渗透性(P)等,以及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在TDC基础上测量SPN的强化值(HU)、结节和动脉强化值比(S/A)及达峰时间(s)。结果良性结节BV、P值明显低于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P0.05),各类型结节BF值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的HU及S/A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5),而s明显快于良性结节(P0.05)。结论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对良、恶性及炎性SPN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对1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头部CT平扫,选择基底核区或感兴趣区行CT脑灌注成像,获 取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出院时复查CT,与 入院时CT片比较。对同一例患者脑灌注后资料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者发病90min后,CT 脑灌注即可显示出病灶区域血流灌注异常,与对侧相比CBF、CBV下降,MTT延长。对于CT平 扫未见病灶的患者,可预示有无梗死灶的存在、位置及范围;对于已有梗死灶的患者可预示病灶 的发展趋势。12例CT脑灌注异常的同一例患者,左、右两侧半球脑实质内CBF、CBV及MTT差 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0.01),6例无CT脑灌注异常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0.01)。 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可超早期预示脑梗死病灶及其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价值。统计学分析可作为诊断脑血流灌注异常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SPN患者73例,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原发性肺癌者50例(A组)、炎性结节者10例(B组)、结核瘤者13例(C组)。所有患者给予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比病理结果。结果 A组和B组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渗透系数(PS)高于C组(P0.05);B组的BF、BV略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PS高于B组(P0.05)。SPN时间-密度曲线形态:A组在30 s内出现明显的上升,在30 s后达到平衡,一直到180 s,其峰值的维持时间为30~180 s;B组的时间密度曲线呈逐上升型,60 s后达到高峰,仍有继续升高的趋势;C组的时间密度曲线呈平坦型,无明显的高峰。结论 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应用于SPN的诊断中,不仅能准确、有效地求出病灶的灌注值,还能获取病灶的动态增强值,其鉴别诊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就诊于我院门诊SPN患者29例,64排螺旋CT胸部平扫后三维重建,并与常规胸部CT平扫对比分析。结果:29例患者中良性结节11例,恶性16例,排除诊断2例。毛刺和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在胸部CT三维重建中均高于普通胸部CT平扫(均P<0.05)。结论:胸部CT三维重建在观察SPN形态学方面优于普通胸部CT平扫,对SPN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于溶栓治疗前后行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的变化,于溶栓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6 h内CT灌注成像均发现脑灌注异常的缺血半暗带。溶栓后患者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P<0.01)、rMTT减小(P<0.01)。溶栓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脑灌注异常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魏英 《临床肺科杂志》2015,(3):419-422,42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参数与患者血浆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alderived factor,PED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VEGF)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9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8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均行CT灌注扫描,灌注软件分析获得病灶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l,TTP)及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5个灌注参数数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PEDF与VEGF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PEDF及VEGF水平与CT灌注扫描各参数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T灌注成像BF、BV、MTT、TTP、PS及血浆VEGF水平较肺部良性病变者均明显增高(P均0.05),而PEDF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同时CT灌注成像各参数及PEDF、VEGF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分期亦存在明显差异性。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PEDF水平与CT灌注成像参数BF、BV及MTT呈负相关,与TTP呈正相关(P均0.05),与PS无明显相关性;血浆VEGF水平与CT灌注成像参数BF、BV及MTT呈正相关,与TTP呈负相关(P均0.05),仍与PS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肺癌CT灌注成像与患者血浆PEDF、VEGF及其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是定量检测肿瘤血流灌注方便、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CT灌注成像(CTP)参数特点对吉非替尼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NSCLC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前的CT容积灌注资料及临床资料,根据RECIST标准将患者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病灶CT容积灌注参数。结果缓解组19例患者,未缓解组10例患者,缓解组血容量(BV)值、血流量(BF)值、表面通透性(PS)值高于未缓解组,缓解组肿瘤组织的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较未缓解组缩短(P<0.05)。结论 CTP可以量化反映肿瘤微血管的代谢功能,可以为预测吉非替尼治疗NSCLC的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胰腺CT灌注的变化以及CT灌注参数与急性胰腺炎临床常用病情指标的关系,以探讨CT灌注成像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08/2008-01 急性胰腺炎患者82例,入院后2-3 d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5例因患者移动等致胰腺CT灌注成像失败.30例对照组,其中3例健康志愿者,27例因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患者.利用螺旋CT自带软件PCT进行处理得到灌注参数:BF(血流量)、BV(血容量)、TTP(峰值时间)、PS(表面通透性)等.结果:急性胰腺炎组BF、BV较正常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110.57±60.04 VS 133.55±25.70,156.68±65.11 VS 193.78±27.01,均P<0.05),TTP、PS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重型急性胰腺炎与轻型急性胰腺炎相比,住院时间延长(11.51±8.46 d VS 20.91±8.40 d,P<0.05),而腹痛缓解时间离散度大,虽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胰腺炎CT灌注参数BF、BV与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总时间、局部并发症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血流灌注降低,灌注参数Bv、BF与AP临床常用病情指标存在相关关系,CT灌注成像在AP病情评估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在孤立性肺结节(SPN)鉴别诊断和评价恶性结节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对96例SPN患者进行MSCT灌注扫描,比较不同病变性质SPN的CT灌注参数和时间-密度曲线(TDC)特点,并比较恶性SPN不同分化程度病灶的CT灌注参数。结果恶性结节BV、PS均高于炎性结节(P0.05),MTT低于炎性结节(P0.05);恶性结节、炎性结节的BF、BV、PS均高于良性结节(P0.05,P0.01),MTT低于低于良性结节(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BV≥5m L/100g且PS≥15m L/min·100g为阈值诊断恶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均高于BV≥5m L/100g或PS≥15m L/min·100g。TDC曲线类型:恶性结节以速升速降型为主,炎性结节速生缓降型为主;良性结节以缓升缓降型为主。高中分化、低分化、未分化的恶性SPN的BF值呈降低趋势(P0.05),BV、MTT、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恶性结节的CT灌注参数、BF值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387,P0.05)。结论 CT灌注参数BV、PS值联合检测结合TDC曲线形态对SPN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BF值测定可反应恶性SPN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增强CT纹理分析在老年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和预测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病理确诊甲状腺肿瘤的老年患者127例,患者术前均接受了增强CT检查,其中良性占位71例,剩余56例为病理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采用图像处理软件MaZda进行兴趣区域勾画,并提取保存纹理参数.所有参数使用T检验/Mann-Whitn...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T冠状动脉(CTCA)联合CT首过心肌灌注成像(CT first-pass MPI)检查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胶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9例疑似SMI患者,均行核素心肌灌注成像(MPI)、CTCA检查、CT first-pass MPI检查,以MPI检查结果为准,统计CTCA检查、CT first-pass MPI检查、联合检查确诊SMI情况及诊断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 结果79例SMI患者中:MPI检出48例SMI,31例无心肌缺血;CTCA检出50例SMI,29例无心肌缺血;CT first-pass MPI检出53例SMI,26例无心肌缺血;联合检查检出54例SMI,25例无心肌缺血;CTCA检查、CT first-pass MPI检查、联合检查灵敏度、准确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联合检查灵敏度95.83%、准确度87.34%高于CTCA检查72.92%、64.56%(P<0.05)。 结论CTCA与CT first-pass MPI联合应用诊断SMI,不仅可了解冠脉狭窄程度与位置,亦可观察心肌血流灌注情况,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并多平面重建(MPR)在孤立性肺结节(SPN)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21例和良性SPN 29例的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并MPR。结果 MPR图像比常规横断位扫描更能显示病灶的特殊征象,如胸膜凹陷、血管集束、小钙化、毛刺征、空泡征、棘状突起等。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并MPR发现SPN的特殊征象更多,对区分SPN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获得的脑组织局部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参数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性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3~8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P检查。根据随访CT或MRI影像判断有无发生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分为出血组(PSHT)及未出血组(PSNo-HT)。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PSHT及PSNo-HT两者相应临床及影像学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相对表面通透性(rPS)值预测HT的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 26例患者进行入院CTP检查的患者中11例发生HT。PSHT组与PSNo-HT组患者的rPS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rCBV及rCB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分析显示:rPS阈值为5.81时,预测H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91%、87.50%。结论动态CTP成像获得的PS参数图能够判断哪些患者易发生HT,在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前瞻性研究进展期肝细胞癌(HCC)的肿瘤血管,并评估CT灌注参数与肿瘤分级及肿瘤标记物的相关性。方法 手术不能切除的HCC及肝转移患者30例(HCC组25例、肝转移组5例)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接受动态首次通过CT灌注扫描。收集数据计算CT灌注参数(肿瘤组织和肝组织的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表面通透性)。其中有4例患者在30小时内再行1次CT灌注扫描,以检验本研究的可重复性。CT灌注参数在不同级别的肿瘤、有无门静脉癌栓、肝硬化、无肝外转移患者中进行比较,并且评估CT灌注参数与AFP的相关性。应用单向方差分析来统计处理CT灌注参数在各个比较中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的可重复性检验良好(r=0.9,P〈0.0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与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的HCC-CT灌注值高于低分化肿瘤(P〈0.05)。有或无门静脉癌栓、有或无肝硬化患者的CT灌注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的CT灌注值低于其他肝外转移。CT灌注参数与A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是一项可行的、可重复性定量分析进展期肝癌肿瘤血供与肿瘤血管生成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64排螺旋CT对肺癌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158例经病理证实伴SPN的肺癌患者为对象,按肺癌不同病理类型分为A组(腺癌,112例)、B组(鳞癌,34例)、C组(小细胞癌,12例),均接受64排螺旋CT扫描.比较三组SPN平扫及增强各序列(增强30...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早期诊断和溶栓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CT技术及设备的不断发展,CT灌注成像(CTP)联合血管成像(CTA)在判断脑血流、脑代谢方面较具有明显优势,还可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1〕。本文旨在探讨CTPI与CTA在AICVD中的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诊治的可疑脑梗死的老年患者54例。其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6172〔平均(66.2±5.9)〕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CTPI)对诊断急性脑梗死及评价患者临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在甘肃省人民医院住院的发病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平扫和CTPI检查,获得了梗死区脑血容量、脑血流量及平均通过时间等参数。在患者入院7天内病情稳定后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平扫有38例显示早期脑梗死征象,诊断敏感性为56.72%;CTPI有56例发现脑内灌注异常区,诊断敏感性为83.58%。CTPI示梗死区脑血流量值较健侧脑实质明显下降(P=0.000),梗死区平均通过时间值较健侧脑实质明显延迟(P=0.038)。相关分析显示,脑血容量、脑血流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负相关(P0.05),平均通过时间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并可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对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评价.方法 将6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14 d后行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测定相应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IP).观察治疗前后患者CT灌注图像变化、VCTDSA图像结果.结果 60例患者用药前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值下降、CBV值下降、MTT值延长、TF值延长.用药14 d后,对照组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CBV值升高,TTP、MTT值缩短.而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VCTDSA可见51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9例患者未检出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用药14 d后,VCTDSA可见36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区侧支循环增加,其中对照组10例,治疗组26例.结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的药物.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临床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