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乌司他丁的短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9例中青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均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观察组联合使用乌司他丁治疗,而对照组则仅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血BNP、CtnI、左室射血分数、新发心脏瓣膜病变。结果:观察组首次查血BNP、CtnI、左室射血分数对照组无差别(P0.05);术后7d的血BNP、Ctn 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 d、30 d心脏超声提示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新发心脏瓣膜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急诊PCI的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有利于减轻心肌损害,保护心功能,可能有助于改善中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AMI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治疗,根据手术时间被分为急诊组和择期组,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治疗后两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明显下降,但急诊组术后明显低于择期组,而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上升,但急诊组术后明显高于择期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心输出量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介入治疗,可有效预防再梗死和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和预后,其中急诊PCI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合并心力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349例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同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按左室射血分数是否正常(定义为LVEF≥50%)将患者分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LVEF≥50%,n=225)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LVEF< 50%,n=124),分别评价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等相关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67 d,一级终点为全因病死率.结果 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分别有4例(1.8%)和6例(4.8%)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两组二级终点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水平(HR=1.092,95% CI:1.040 ~1.149,P<0.01)是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影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因素为患者心功能分级水平;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组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组长期病死率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STR)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5例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直接PCI术前、术后1h各记录心电图1次,检测STR情况。PCI术后1hSTR≥50%患者为STR组(46例),STR<50%者为STR不良组(19例),术后1、6、12个月各进行三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测量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随访1年,观察患者PCI术后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STR不良组1、6、12个月的LVEF值低于STR组(P均<0.05),LVEDd值大于STR组(P均<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稍高于ST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后1hSTR不良者预后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左室心功能恢复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梗死区心肌存活性对左室重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12月208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的患者接受静息状态下18氟-脱氧葡萄正电子断层显像进行心肌代谢显像检查,根据基线梗死区心肌有无存活分为两组,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室壁运动、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及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血运重建术后12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观察梗死区心肌存活状态对于左室重构以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PCI术后12个月,有存活心肌组左室射血分数(46.7±6.98)%高于无存活心肌组(45.1±7.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存活心肌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3.17±3.89)mm小于无存活心肌组(55.46±4.7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内径及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峰值的比值两组随访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后的患者,在有存活心肌的情况下,心功能改善明显;而梗死区无心肌存活的患者,12个月后,心功能减低,左室重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心电图破碎QRS波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A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收治的ASTEMI PCI术后出现心电图破碎QRS波患者41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术后无心电图破碎QRS波患者41例为参照组,两组均行PCI术。对比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MACE发生率,分析心电图破碎QRS波与MACE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LVEF水平较参照组低,研究组MACE发生率(24.39%,10/41)较参照组(7.32%,3/41)高(P0.05);心电图破碎QRS波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与MACE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心电图破碎QRS波与ASTEMI患者PCI术后LVEF水平呈负相关,与MACE发生率呈正相关,可用于临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
胡三提 《临床医学》2020,40(5):84-8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对其心功能及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急诊PCI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左心室功能情况及血浆NT-proBNP水平。左心室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PCI治疗可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有效降低其血浆NT-proBNP水平,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洛阳东方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收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将其分成择期组(接受择期PCI治疗)与急诊组(接受急诊PCI治疗),每组60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临床疗效、并发症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急诊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后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低于择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于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急诊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 67%,7/60)低于择期组(23. 33%,14/6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2. 574,P 0. 05)。急诊组患者血管血流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血流量增加率、内皮细胞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高于择期组(P 0. 05),内径小于择期组(P 0. 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方面较择期PCI更有价值,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通心络在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随机选择于本院接受PCI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2例,在PCI治疗后给予西药、通心络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21例,在PCI治疗后仅给予西药治。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超敏C反应蛋白(hs-CPR)、脑钠肽(BNP)等指标水平,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21/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90%(13/2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药物治疗前,LVEF、心功能NYHA分级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LVEF、心功能NYHA分级等指标均得以改善,且观察组LVEF、心功能NYHA分级、hs-CRP、BNP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给予通心络治疗,总体疗效较好,有助于提高患者LVEF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对心肌细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急诊PCI组(23例)和静脉溶栓疗法组(对照组26例)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ST段抬高总和和治疗开始后90min ST段回落程度、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23例急诊PCI组血清CK-MB峰值(396±126U/L)明显低于对照组(793±139 u/L),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开始后90 min ST段回落程度急诊PCI组大于对照组(62.0%vs 44.0%,P<0.05).急诊PCI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7%vs 26.9%,P<0.05).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急诊PCI组大于对照组(分别为0.58±0.09和0.48±0.10,P<0.05).结论:对AMI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急诊PCI优于静脉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中建设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绿色通道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0年11月开展急诊PCI以来,由传统模式接诊,并接受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作为传统模式组;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实施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绿色通道后,经绿色通道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作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急诊PCI术成功率、病死率、门-球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结果绿色通道组可显著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门-球时间、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并可减少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改善左室射血分数(P〈0.05,P〈0.01),但在手术成功率、病死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基层医院可成功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安全、有效地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激酶原溶栓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50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急诊PCI治疗,观察组采用尿激酶原溶栓联合急诊PCI治疗。比较2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和心功能水平。结果术后,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为3级的患者比率为85.33%,ST段回落患者比率为90.67%,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 3级患者比率为68.0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9.33%、72.00%、52.00%; TIMI帧数(CTF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尿激酶原溶栓联合急诊PCI治疗可改善急性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择期PCI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住院时间为(10.25±1.32)d,左心射血分数为(66.14±2.32)%,心脏事件发生率为4%,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缩短住院治疗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中选择性应用血栓抽吸术对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及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脏中心明确诊断STEMI并行直接PCI术的患者586例,根据血栓负荷情况分两组,血栓负荷积分≧2分者行选择性冠脉血栓抽吸术,其余患者未行血栓抽吸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2 h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以及院内死亡率差异。结果血栓抽吸组与非抽吸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无显著差异(2.96±0.2 vs.2.5±0.2,P=0.827),术后72 h内NT-pro BNP水平无显著差异(6 585±3 735 pg/ml vs.6 757±3 827 pg/ml,P=0.601),术后72 h内左室射血分数(49±7%vs.48±7%,P=0.394)及左室舒张末内径(50±5 mm vs.51±5 mm,P=0.106)无显著差异;院内死亡率(2.0%vs.1.6%,P=0.990)也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高血栓负荷者选择性应用血栓抽吸术相比非抽吸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及院内死亡率无显著差异。但是,考虑到高血栓负荷本身就是不利因素,选择性应用血栓抽吸术还是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AMI患者发病12 h内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AMI患者血管穿刺时间(3.8±0.9)min,手术穿刺成功率98.1%,麻醉到球囊扩张时间(28.7±6.0)min,术中置入药物支架(1.3±0.5)枚,病变血管前向血流100%达TIMIⅢ级。术中6例发生低血压,4例发生室颤/室速。成功率94.3%,平均住院(8.4±2.6)d。随访3个月无不良心脏事件,心脏彩超显示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径和左室舒张末径与出院前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AMI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PCI安全可行,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常规备好抢救药品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29例接受急诊PCI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9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术前准备抢救药品)和对照组(术前未准备抢救药品),比较2组术中术者发出指令至完成给药的耗时(TNU)、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术后第2周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TNU[(14±3)s比(122±20)s]、住院时间[(7±3)d比(9±5)d]、术后第2周左室射血分数[(62±19)%比(56±27)%]、NT-proBNP[(742±305)pg·mL-1比(1273±359)pg·mL-1]、心功能NYHAⅠ—Ⅱ级比率(86%比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医疗费用较对照组要低[(28 462.52±9 753.70)元比(2 518.65±8 024.21)元,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常规备好抢救药物,可缩短抢救时的给药时间,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且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出现无复流现象的AMI患者近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AMI行PCI患者547例,根据PCI术后血流分级(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分级),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2级患者74例为无复流组,随机抽取TIMI3级患者70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第7天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于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入院后第3天和第7天无复流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PCI术后3个月无复流组AMI、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外科手术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AMI行急诊PCI过程中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明显低于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提示AMI行PCI后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肺部B超与血清NT-proBNP和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早期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入组人员左室心功能以及NT-proBNP水平进行检测,评估患者NT-proBNP水平与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NT-proBNP、B线条数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分级Ⅳ级患者NT-proBNP、B线条数高于心功能分级Ⅱ-Ⅲ级(P0.05),心功能分级Ⅳ级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心功能分级Ⅱ-Ⅲ级(P0.05),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NT-proBNP、B线条数高于心功能分级Ⅱ级(P0.05),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心功能分级Ⅱ级(P0.05);经spea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本次研究中入组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性(P0.05),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与B线数量呈正相关性(P0.05),左室射血分数与B线数量呈现负相关性(P0.05)。结论:早期心力衰竭患者存在NT-proBNP水平以及B线数量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情况,经相关性分析显示肺部B超B线数量与患者NT-proBNP呈正相关,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性,可以降低肺部B超作为早期心力衰竭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后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延安市安塞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冠心病PCI术后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常规术后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常规术后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第1天及12个月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质量指数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左室重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质量指数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室质量指数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8.34%)明显低于对照组(1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左室重构具有更强的改善及逆转作用,并且具有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Ⅰ期心脏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术后Ⅰ期心脏康复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内科护理;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Killip心功能分级、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1),Killip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Ⅰ期心脏康复可促进AMI患者PCI术后心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降低医疗支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