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BD)的分类、评估、NBD肠道管理策略的指导原则、流程、方法、内容等方面解读《成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的管理——美国临床实践指南(2020版)》,并与我国脊髓损伤后NBD的管理实践现状相比较,探讨我国脊髓损伤神经源肠道管理现存问题和展望,以期让广大临床及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提高对神经源肠道管理的认识,提高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管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脊髓损伤/疾病(spinal cord injury/disease,SCI/D)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管理指南,探讨诊治NBD患者的有效方法。方法 在系统学习德国医学科学协会2022年发布的《脊髓损伤/疾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管理指南》的基础上,选择1例NBD导致严重腹胀、腹痛的男性四肢瘫患者,有针对性地运用该指南提出的推荐建议,观察应用指南的实际效果。结果 采用指南推荐的处理方法后,腹部症状明显减轻,取得了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学习运用《脊髓损伤/疾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管理指南》有助于提高SCI/D NBD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索、评价并整合国内外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管理的最佳证据, 为临床开展相关循证实践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专业协会网站中关于脊髓损伤患者NBD管理的证据, 包括指南、专家共识、临床决策及系统评价, 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31日。结果共纳入文献13篇, 包括指南5篇、证据总结5篇、专家共识2篇、临床决策1篇。从脊髓损伤患者NBD管理的病史评估、药物管理、物理治疗、饮食运动及健康教育5个方面总结了33条推荐意见。结论本研究汇总的脊髓损伤患者NBD管理最佳证据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医护人员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性应用最佳证据。  相似文献   

4.
综述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病人肠道功能评估方法,包括病史采集和一般资料、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实验室检查、非侵入性评估、侵入性评估、评估量表,以期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病人肠道评估方法的认识以及在选择评估工具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3D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3DHR-ARM)观察针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NBD)的疗效。方法:选取外伤致脊髓损伤术后神经源性肠道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肠道功能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再配合针刺治疗,应用3D HR-ARM、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评分、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肛门括约肌收缩压、直肠压力、直肠肛管压力差、Barthel指数(BI)评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便意阈值、神经源性肠道(NBD)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P<0.05),静息压、高压带长度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研究组肛门括约肌收缩压、直肠压力、直肠肛管压力差、便意阈值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肛门括约肌收缩压、BI评分与ASIA评分成正相关(P<0.05),便意阈值、NBD评分与ASIA评分成负相关(P<0.05)。结论:针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3D高分辨肛门直肠测压结果与量表评定具相关性,有望成为神经源性肠道疗效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是由于肠道失去神经支配,造成肠道感觉和运动功能减退,缺乏胃结肠反射,最后导致排便障碍~([1])。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慢性腹胀、便秘、大便失禁等,研究显示,脊髓损伤患者上述问题的发生率分别高达38%~([2]),41%~([3])及76.6%~([4])。随着病程发展,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程度会持续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5])。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领域康复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然而国内相关文献较少。本文就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进行综述,希望为脊髓损伤临床康复工作者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2021,41(4)
目的 探讨竹圈生大黄灸治疗实热型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确诊为实热型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分为竹圈组(竹圈生大黄灸)、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每组30例。统计分析两组的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NBD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r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NBD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的NBD评分皆有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前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Barthel评分皆有提高,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竹圈生大黄灸能有效治疗实热型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索、评价及总结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估及非手术类管理方案的最佳证据。方法 采用PIPOST方法确立循证问题,利用计算机检索有关NBD的评估及非手术类管理方案的证据,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并从中整合及评价所有证据,该过程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证据的提取及整合。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指南4篇,系统评价4篇,专家共识3篇,最终整合出35条最佳证据,包括神经源性肠的评估、分型、基本肠道管理、饮食管理、药物管理和辅助治疗6个方面。结论 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关于NBD评估及非手术类管理的最佳证据,但实际应用应结合临床现有环境及考虑到障碍因素等方面,对证据进行选择性地选取和使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何佳 《全科护理》2022,20(10):1374-1376
目的:探讨个体化预设康复方案在高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致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 NBD)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6例高位SCI致NBD相关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体化预设康复方案。比较两组病人肠道功能指标、不良心理状态、心理弹性,生活质量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便秘、腹胀、药物依赖情况少于对照组,大便失禁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的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精简版(DASS-21)评分低于对照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预设康复方案应用在高位SCI致NBD病人中能有效提升病人心理弹性,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有效改善异常的疾病关键指标,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结肠壁病理结构及结肠肌间神经丛内血管活性肠肽能(VIP)神经元表达变化,探讨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的病理机制。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假手术组、非NBD(对照组)和NBD(模型组);大鼠氯胺酮(60mg/kg)腹腔注射麻醉,利用NYU脊髓打击器,以75gcm致伤力制作第10胸椎节段(T10)SCI模型,手术切除大鼠结肠组织制作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壁病理结构,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VIP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SCI后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绒毛减少、倒伏、脱落,结肠组织中VIP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与假手术组、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结肠VIP能神经元表达变化可能是导致大鼠SCI后NBD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肠道管理的措施和方法。方法对80例脊髓损伤患者在实施肠道管理前后进行有关排便障碍、排便控制状况和生活质量3方面的问卷调查,比较管理前后患者肠道症状、排便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脊髓损伤患者在实施肠道管理后,排便障碍、排便控制状况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较肠道管理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实施及时有效的肠道管理对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脊髓损伤是脊髓受压或断裂,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甚至截瘫,需要长期卧床治疗,所以极易发生并发症,其中便秘就是临床常见的也是易被忽略的并发症.因脊髓神经损伤使支配肠道运动的骶2~骶4的神经功能障碍,出现肠麻痹,支配肠壁平滑肌和肛管括约肌的副交感神经功能受损,肠道蠕动减少,肠内容物推进缓慢,水分过度吸收,大便硬结、便秘[1],致排泄功能障碍.加之伤后为了减轻脊髓周围组织水肿,大量使用甘露醇致使肠黏膜脱水,更加重了排便障碍的现象,故做好外伤性脊髓损伤伴截瘫病人便秘的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患者脊髓损伤后,肠道失去控制不仅进一步对病人的身体造成新的打击,而且严重影响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及性功能,2002年1月-2005年10月我院对107例脊髓损伤(SCI)病人进行肠道护理,在合理时间内促进肠道的排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道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病人便秘的改善作用。[方法]将50例脊髓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给予脊髓损伤后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给予肠道功能排便训练,1周后观察两组便秘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1周后有效排便率为92%,常规组仅为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功能训练解决脊髓损伤病人便秘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3种方法的对比观察肠道综合物理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0例。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A组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进行肠道运动疗法治疗,C组进行肠道综合物理疗法(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肠道运动疗法)的治疗,治疗前后比较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量表、Wexner便秘评分量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PAC-QOL)、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评分(PAC-SYM)、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肛门直肠测压等指标,分析评估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3组的NBD、Wexner便秘,PAC-QOL及PAC-SY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肛门收缩压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1),直肠容量感觉阈值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肛门静息压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组各项量表评分、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均较A、B组有明显减少(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肠测压各项指标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方法均可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便秘症状,肠道综合物理疗法比单独生物反馈电刺激及肠道运动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便秘的改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评估方法、治疗和康复护理措施以及目前还存在的问题4个方面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肠道功能紊乱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根据病人的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前后肠道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前后肠道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面对问卷调查方式对70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有关肠道功能的问卷调查。结果:脊髓损伤前后患者在肠道症状、排便频率及耗时、排便成功率、依赖程度、辅助手段等方面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改变有较高的发生率,应积极开展肠道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便秘病人实施改良式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病人100例脊髓损伤后并发便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常规肠道护理,实验组在常规肠道护理基础上另行改良式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便秘护理效果有效率为72.0%,对照组为5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护理干预能促进脊髓损伤病人排便反射的建立,改善排便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指力刺激方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重建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脊髓损伤分级的病人10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实验组早期采用指力刺激直肠黏膜,配合腹部按摩、药物辅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排便方法。结果两组排便恢复情况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不同分级脊髓损伤病人的肠道功能重建中综合评估病人情况,采用指力定时刺激直肠黏膜,能重建骶部排便反射,使病人形成规律性排便。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病人的肠道护理[英]/Coggrave M//N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脊髓损伤(SCI)后,肠道失去控制的功能是第二大令人痛苦的事。Delisa和Kirshblum强调了病人失去肠道控制功能所带来的后果以及进行有效肠道管理、建立管理程序的重要性。肠功能的无节律性将影响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健康以及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