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针刀疗法和中药熏洗联合治疗颈肩腰腿疼痛患者的效果及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12例在我院诊治的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作为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患者(106例)应用中药熏洗治疗,观察组患者(106例)应用中药熏洗和小针刀疗法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积分,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痛(JOA)评分和Fugl-Meyer评分对腰椎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3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4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肿胀、功能受限等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和Fugl-Meyer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疗法联合中药熏洗可显著提高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可缓解中医证候,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陈双钱  林定艺  金永喜 《新中医》2022,54(10):180-183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足内翻角度、痉挛程度、步态、下肢运动功能,记录2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74.42%(P<0.05)。治疗后,2组足内翻角度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Tinetti量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足内翻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Tinetti量表、FMA-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皮肤瘙痒及晕针各1例,对照组出现患肢肿胀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中药熏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的步态及下肢运动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王飞  高珊  汪博毅 《河北中医》2021,43(1):137-139,143
目的观察头针丛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头针丛刺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熏蒸治疗。2组均每日1次,每周6次,持续治疗4周。比较2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SHS评估量表(SH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主要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22/3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SHSS感觉、自主神经、运动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半身不遂、肢体疼痛、手指肿胀、感觉减弱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丛刺联合中药熏蒸治疗卒中后SHS,能缓解患者疼痛和临床症状,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二仙汤、肌内效贴(KT)治疗Ⅰ期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Ⅰ期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常规康复训练及KT贴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二仙汤治疗,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患手肿胀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4%(53/56),高于对照组的82.14%(4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FMA、HADS评分及患手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二仙汤、KT贴扎治疗Ⅰ期SHS患者,能进一步缓解患肢疼痛,减轻肿胀,改善肢体功能和心理状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和肩封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48例的疗效。方法: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以中药熏洗和肩封治疗,对照组用肩周封闭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中药熏洗和肩封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单纯肩周封闭组(P〈0.05),而且治疗组在疼痛、水肿、关节活动度等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及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肩封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效果显著,对改善症状、促进卒中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武丹  娄必丹 《新中医》2011,(7):117-119
目的:观察巨刺法为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以巨刺法为主针刺治疗;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针法治疗。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Fugl-Meyer量表观察患肢关节疼痛程度及上肢关节活动度,对患肢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显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53.85%、92.31%,对照组为21.43%、85.71%,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Fugl-Meyer及VAS评分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巨刺为主的疗法能有效缓解SHS患肢疼痛,显著改善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温通穴位灸刮疗法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方法 将 63 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31 例、观察组 32 例,两组均予对症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取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穴予温通穴位灸刮疗法。 治疗 1、2、4 周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患侧手背周径肿胀评定、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量表及牛津残障量表评分(OHS)来评价患者的疗效。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 1、2 及 4 周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患侧手背肿胀程度评分降低(P<0.001);治疗 4 周后 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升高(P<0.05),OHS 评分降低(P=0.008)。 结论 温通穴位灸刮疗法在短期内可有效改善患肢疼痛和肿胀症状,远期观察可进一步促进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降低残障级别,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地奥司明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8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Ⅱ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予以中药熏洗和地司奥明片口服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疼痛、水肿、患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及整体疗效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肢疼痛、水肿评分有显著性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患肢运动功能、手功能评分也显著提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熏洗联合地奥司明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推拿结合正确肢位摆放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和评价推拿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其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正确肢位摆放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结合正确肢位摆放治疗,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后各进行患肢肩关节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评定。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简化Fugl-Meyer法。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治疗组采用的方法具有放松痉挛肢体、缓解患肢疼痛、改善患肢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Bobath技术治疗;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 1次/d,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比较两组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手肿胀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UE)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手肿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改善患者患肢灵活性、疼痛水平及手肿胀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缓解患侧肩、肘、手部关节肌肉疼痛和肿胀,提高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接受一般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中药组给予解痉颗粒及中药熏蒸治疗,而西药组给予口服巴氯芬治疗,疗程1个月。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进行偏瘫肢体的功能评分(简化四肢Fugl-Meyer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I指数),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经治疗,两组的FMA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01),但中药组FMA及BI评分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能较好的改善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巴氯芬。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在患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激痛点组采用0.35 mm×50 mm毫针,斜45°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提插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传统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肩贞等,应用0.35 mm×50 mm毫针直刺,提插捻转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3周。两组在治疗15天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作为观察指标,以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疼痛症状、损伤程度、运动功能指数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激痛点针刺组愈显率30%(9/30),优于传统针刺组愈显率13.3%(4/30)(P<0.01),治疗后两组McGill、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刺激痛点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针刺组(均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三组均采用一般康复疗法,A组加入悬吊运动疗法,B组加入冲击波治疗,C组加入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治疗,三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法和Fugl-Meyer评测法(FMA)对三组患者的疼痛、肩关节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比较各组疗效。结果:C组总有效率96.55%,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C组各项评分均优于A、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VAS评分低于A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联合冲击波对脑卒中后SHS I期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八邪穴、外劳宫为主的针刺方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于康复医学科的脑卒中患者104例,以康复训练期间是否联合八邪穴、外劳宫为主的针刺方案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八邪穴、外劳宫针灸,对比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上肢部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脑卒中量表(CMSA)、改良Ashworth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临床痉挛指数(CSS)、生活质量、认知功能、疼痛程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WMFT、MBI、CMSA、Ashworth、C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生活质量、认知功能、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八邪穴、外劳宫为主的针刺方案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保证临床疗效,且减少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可应用于临床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  相似文献   

15.
陈秀娟 《新中医》2021,53(3):140-143
目的:观察平衡针灸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给予平衡针灸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运动能力、自理能力、肌电图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观察组治疗后肌张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FMA)、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FMA、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肌张力肌电与肌力肌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肌张力肌电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肌力肌电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针灸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利于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与自理能力,减轻肌张力增高程度,改善肌张力表面肌电与肌力表面肌电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体针、腹针交替应用对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222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133例)与对照组(89例),治疗组使用头针、体针与腹针交替治疗,对照组使用体针治疗,治疗5周后观察疗效,并比较治疗结束后1、3个月后疗效。对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进行观察。结果: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5周,治疗后1、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积分明显升高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积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5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体针、腹针交替应用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麦粒灸任督脉腧穴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A、B、C、D组,A组健侧针刺,B组健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C组患侧针刺,D组患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比较各组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四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陈朝俊  胡建芳  刘媛 《中医药研究》2013,(12):1420-1421
目的观察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肢体功能的疗效影响.方法将160例在我科住院或门诊的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早期康复锻炼及脑卒中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巴氯芬治疗,治疗组予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治疗.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83.7%,对照组总有效率7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对痉挛偏瘫肢体功能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解痉颗粒合中药熏蒸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痉挛偏瘫肢体功能,效果优于巴氯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皮内埋针疗法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治疗,实验组应用皮内埋针疗法结合康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证候总积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Fugl-Meyer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Motor Function,FMA)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实验组证候总积分,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FMA评分和BI,同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皮内埋针疗法结合康复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巨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巨刺针法与常规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巨刺组(30例)、患侧组(30例).两组均穴取肩偶、肩髎、曲池、合谷等,巨刺组取健侧,患侧组取患侧.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肢运动功能;采用ADL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评价疼痛及观察治疗前后肿胀程度.结果: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巨刺组优于患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肿胀和疼痛评分都有下降(均P<0.05),组间比较,肿胀程度改善巨刺组优于患侧组(P<0.05),但疼痛改善两组相当(P>0.05);巨刺组总有效率为93.3%,患侧组为9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针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在减轻肿胀、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