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早期诊断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2014年2月-2015年7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5例2型糖尿病确诊患者的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OP组)80例和非骨质疏松组(NOP组)95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体重指数(BMI)、血磷、糖化血红蛋白(HbA1c)、碱性磷酸酶(ALP)等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因素和骨密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OP组骨密度为(0.82±0.17)g/cm,显著低于NOP组(1.25±0.12)g/cm的骨密度值(t=5.862,P<0.01)。OP组年龄[(67.26±11.35) vs.(61.85±10.62)]岁、病程[(10.44±10.13) vs.(7.03±3.45)年]、BMI[(24.38±3.51) vs.(26.82±4.89) kg/m2]、空腹胰岛素[(12.887±5.265) vs.(18.429±6.166)mIU/L]、HbA1c[(8.23±2.57) vs.(8.23±2.57)%]和ALP[(69.75±23.37) vs.(62.26±20.81) U/L]与N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病程、HbA1c、ALP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有负相关关系(r=-0.753、-0.657、-0.587、-0.641、-0.714,P<0.05)。BMI和空腹胰岛素与骨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0.626、0.765,P<0.05)。 结论 高龄、病程长、低体质量、血糖控制差及高ALP和HbA1c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宜给予特殊关注。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对血脂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程伟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0):1276-127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对于血脂的影响。方法 对79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前后进行血糖、血脂检测,并与58名体检健康人员的血糖、血脂进行对比分析。RT-PCR法检测载脂蛋白B(APOB)基因的表达。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显著增高;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HbA1c、TG、TC和LDL-C显著降低。患病组APOB基因的表达要高于正常组,在治疗后,APOB基因表达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结论 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以部分改善血脂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江苏省宿迁市项里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罹患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江苏省宿迁市项里卫生服务中心的10个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507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进行规范化体检、相关实验室检查及问卷调查形式,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口服降糖药物种类等,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血脂等,测量身高、体重、卧位血压心率、立位血压心率等,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并行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检测,根据结果分为DPN组和非DPN组,分析其危险因素。 结果 江苏省宿迁市项里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507例2型糖尿病患者DPN患病率为44.58% (226/507)。DPN组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均显著高于非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DPN组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低于非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收缩压、舒张压、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4)、病程(OR=1.157)、HbA1c(OR=1.291)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DPN风险显示,DPN患病风险显著增加的临界值为:年龄60.5岁、病程7.5年、HbA1c8.75%。 结论 年龄、病程、HbA1c为DPN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在糖尿病早期针对DPN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尤其对于年龄≥60.5岁、糖尿病病程≥7.5年、HbA1c≥8.75%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重视DPN筛查并进行干预,做好健康宣教,延缓DPN的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学龄期1型糖尿病(T1DM)儿童生存质量差异的因素,为制定改善TIDM患儿生存质量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6年6月-2018年6月至西安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106例学龄期TIDM患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郑玲玲等编制的《重庆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量表》,观察调查问卷中患儿在影响领域、满意度领域得分,以及总体得分情况。观察不同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的患儿问卷得分差异,以及影响患儿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 患儿生存质量量表分为影响领域和满意度领域两部分,106名学龄期T1DM患儿影响领域量表得分为(82.37±11.44)分,满意度领域(25.41±5.77)分,总体得分(110.54±18.89)分。空腹血糖≤6.1 mmol/L患儿的生存质量量表得分(105.16±14.88)明显低于空腹血糖>6.1 mmol/L的患儿(142.26±20.61)(t=10.064,P=0.001);HbA1c≤7.6%患儿的生存质量量表得分(103.67±19.26)明显低于HbA1c>7.6%的患儿得分(144.58±22.27)(t=9.572,P<0.001)。不同性别、住址、家庭收入的患儿,其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糖尿病饮食遵守情况、胰岛素注射方式、注射次数、血糖监测次数以及病程会导致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1型糖尿病学龄期儿童的生存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对此类儿童应制定严格的饮食方案,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注射,以维持患儿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在较长时间内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盐城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对空腹血糖及自我效能干预的效果,探讨影响空腹血糖改善的可能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盐城市部分街道和乡镇1 085名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形式,对规范完成8次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患者的空腹血糖、自我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不同人口学特征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前后血糖改变情况比较,结果显示:以前是否参加过糖尿病管理小组(Z=-2.080,P=0.038)、糖尿病治疗方式(Z=-2.662,P=0.008),活动前后血糖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后,研究对象在空腹血糖值(t=7.107,P=0.000)、自我效能(t=23.309,P=0.000)、行为方式得分(t=17.685,P=0.000)上与活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107)、文化程度(β=-0.182)、糖尿病病史(β=0.121)、以往是否参加过自我管理小组活动(β=0.282)、行为方式得分(β=-0.091)是影响空腹血糖改善的因素(P<0.05)。结论 开展糖尿病自我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行为方式,改善患者空腹血糖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家族史、肥胖及自我管理行为对中国基层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控制达标的作用。 方法 对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五家糖尿病专科连锁医院连续就诊且资料存储于院内糖尿病共同照护信息系统的门诊或住院T2D患者基线数据进行横断面分析,比较HbA1c是否达标(HbA1c<7.0%)两组的一般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对HbA1c未达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8 506例患者, HbA1c达标率27.75 %,有家族史者2 860例(33.62 %),肥胖者1 541例(18.12 %)。HbA1c是否达标,两组在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吸烟、学历、饮食依从性、运动、遵嘱监测血糖、遵嘱用药及治疗方案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OR=1.226,95%CI:1.042~1.441)和病程长(OR=1.019,95%CI:1.009~1.028)增加了HbA1c不达标的风险,单纯口服药治疗(OR=0.388,95%CI:0.345~0.436)、遵嘱用药(OR=0.805,95%CI:0.699~0.928)、规律运动(OR=0.886,95%CI:0.786~1.000)降低了HbA1c不达标的风险。 结论 本研究提示中国基层T2D患者HbA1c达标率低,治疗方案、遵嘱用药、规律运动及肥胖是HbA1c达标的相关因素。在临床糖尿病管理中需特别关注胰岛素治疗患者及肥胖患者,并关注患者在遵嘱用药及规律运动方面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调查及对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2014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30例T2DM患者临床资料,使用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评估其自我管理能力,并根据SDSCA得分将其分为自我管理较好组及自我管理较差组;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自我管理能力与血糖控制情况的相关性。结果 130例T2DM患者SDSCA得分为(38.59±2.31)分,得分指标为62.36%,处于自我管理能力中等水平;其中SDSCA得分≥38.59分者63例,纳入自我管理较好组;SDSCA得分<38.59分者67例,纳入自我管理较差组。自我管理较好组FPG、2hPG、HbA1c水平均低于自我管理较差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SDSCA评分与FPG、2hPG、HbA1c水平均呈明显负相关(r=-0.375、-0.398、-0.388,P均<0.05)。结论 T2DM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不容乐观,其自我管理能力与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海南中部地区绝经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相关性,为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1 268例作为实验组,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值<6.5%]、血糖控制尚可组(HbA1c值6.5%~7.5%)和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值>7.5%),另外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绝经后正常女性30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腰椎(L2-4) 和 右上臂桡骨远端1/3处测定BMD,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血糖控制情况与BMD的相关性。 结果 实验组L2-4和桡骨的BMD值及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3,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1=21.843,t2=31.285,t3=41.878,P<0.05);实验组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42.247,P<0.05);血糖控制良好组L2-4和桡骨的BMD值及25-(OH)D水平显著高于血糖控制尚可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组(P<0.05);血糖控制良好组β-CTx水平显著低于血糖控制尚可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组(P<0.05);血糖控制尚可组L2-4和桡骨的BMD值及25-(OH)D水平显著高于血糖控制不佳组(P<0.05);血糖控制尚可组β-CTx水平显著低于血糖控制不佳组(P<0.05);经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绝经后女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L2-4和桡骨的BMD值及25-(OH)D均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P<0.05),与β-CTx均呈明显正相关 (P<0.05)。 结论 绝经后的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与骨量丢失的有着明显相关性,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改善骨代谢。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宁波市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其控制情况的影响因素,为糖尿病的社区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15年12月从宁波市江东区5个街道招募60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集中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linear线性回归对空腹血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空腹血糖控制情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检测600名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为(6.94±2.25)mmol/L,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有345人(57.50%)。Linear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与腰围、舒张压、吸烟、糖尿病病程及高脂饮食呈正相关(P<0.05),与行为转变阶段、按照糖尿病要求饮食、运动及饮食信心2(与非糖尿病患者共同进食坚持按要求进食信心)呈负相关(P<0.05)。Linear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与腰围(标化回归系数β=0.113,P=0.007)、舒张压(β=0.096,P=0.023)、糖尿病病程(β=0.087,P=0.030)呈正相关,与行为转变阶段(β=- 0.111,P=0.006)呈负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进食、饮食信心2得分高、运动多能够提高空腹血糖控制率(P<0.05);而腰围大、糖尿病病程长会降低空腹血糖控制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长(OR=0.90, 95%CI:0.81~0.99)会降低空腹血糖控制率,按照糖尿病饮食要求进食(OR=1.46, 95%CI:1.12~1.88)能够提高空腹血糖控制率。 结论 本次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及其控制率的危险因素是病程、腰围及舒张压,保护因素是按照糖尿病要求进食、适度运动及较高的行为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常熟市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初步探索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3年10月-2014年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常熟市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2型糖尿病患者10 246人进行糖尿病问卷调查、糖尿病患者身体测量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的实验室指标检测。以HbA1c是否达标作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 结果 获得10 238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完整数据,常熟市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值为(7.6±1.6)%,控制未达标者(HbA1c≥7%)占59.2%。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地区、文化程度、BMI、腰围、血脂、吸烟、饮酒对HbAlc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农村/城市OR=1.359,95%CI:1.252~1.475, P<0.001)、吸烟(OR=1.474,95%CI:1.327~1.638, P<0.001)、血脂异常(OR=1.240,95%CI:1.143~1.346, P<0.001)、腰围(中心性肥胖OR=1.294,95%CI:1.192~1.405, P<0.001)、文化程度(以未接受正规教育为参照,小学OR=0.825,95%CI:0.741~0.920, P<0.001;初中及以上OR=0.895,95%CI:0.808~0.991, P<0.001)是血糖控制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常熟市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不佳,血糖控制状况受地区、吸烟、血脂异常、中心性肥胖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应积极开展综合措施控制血糖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1型糖尿病(T1DM)患儿及T1DM合并酮症酸中毒患儿血清内脂素(visfatin)水平,探讨血清visfatin与T1DM及酮症酸中毒患儿的糖脂代谢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于广元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的1型糖尿病患儿82例,正常对照组31例,1型糖尿病患儿分为初诊T1DM组(T1DM I组) 61例,T1DM合并酮症酸中毒组(T1DM Ⅱ组) 21 例。比较三组血清visfatin水平、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体质指数(BMI)及腰臀比(WHR)。并进行T1DM I组和T1DM Ⅱ组的血清visfatin与其他监测指标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及血清visfatin与其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1)儿童T1DM I组血清visfati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1DM Ⅱ组血清visfatin水平较T1DM I组明显降低(P<0.01)。2)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在T1DM I组和T1DM Ⅱ组中血清visfatin均与BMI、WHR、HDL-C、Fins、Homa-β呈正相关,均与TC、TG、LDL-C、FFA、FPG、HbAlc呈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1DM I组和 T1DM Ⅱ组的WHR、FFA、FPG、Homa-β进入回归方程,WHR、FFA、FPG、Homa-β是影响血清visfatin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型糖尿病及合并酮症酸中毒患儿血清visfatin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可能与内脏脂肪含量减少,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危险因素的特征。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绝经后妇女2型糖尿病(T2DM)患者50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其中T2DM组又分病程<10年的为T2DM组A,病程≥10年的为T2DM组B,HbAlc水平<8%的为T2DM组C,HbAlc水平≥8%的为T2DM组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生化指标显著升高的有TrACP-5b,显著减低的有PICP、25-羟维生素D3(P<0.05)。与T2DM组A比较,T2DM组B生化指标显著升高的有TrACP-Sb(P<0.05),显著减低的有PINP、HCP(P<0.05);与T2DM组C组比较,T2DM组D生化指标显著升高的有TrACP-5b(P<0.05),显著减低的有PINP、HCP(P<0.05)。T2DM组的HbAlc与TrACP-5b、HCP、HNP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雌二醇与25-羟维生素、PICP、PINPD3、TrACP-5b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绝经后妇女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质形成减弱、骨质破坏增加,随着绝经年限和病程的延长,其骨质形成速率随之减慢,骨吸收增加,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有效地延缓骨质疏松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老年T2DM患者100例,治疗0周后统计患者的血糖水平,收集患者入院时相关资料并分析影响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治疗0周后,血糖达标率为58.00%;单因素及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保护素与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均行双能X线骨密度(BMD)测定和骨保护素测定,并进行各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2型糖尿病骨密度和骨保护素之间有明显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保护素水平能反映其骨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影响2型糖尿病(T2DM)患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方法 运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性别、年龄和民族进行频数匹配,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总慢性并发症及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T2DM总慢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OR值:高C反应蛋白(CRP)(OR=5.568)、血脂异常(OR=4.400)、高尿素氮(BUN)(OR=4.399)、高LDL-C(OR=3,594)、住院总时间(OR=2.612)、病前喜食油腻(OR=2.300)、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1.747)、病后缺乏锻炼(OR=1.672)、糖尿病病程(OR=1.509)、精神压力大(OR=1.427);保护因素及其OR值:睡眠质量高(OR=0.606)、血糖控制佳(OR=O.517)、血脂控制佳(OR=0.299)、使用胰岛素(OR=0.155).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BUN、高血压、高CRP、高LDL-C.糖尿病眼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BUN、高CRP、病前喜食油腻.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喜食甜食.结论 (1)高CRP、血脂异常、高BUN、高LDL-C是导致T2DM慢性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使用胰岛素、血脂控制佳是T2DM慢性并发症的主要保护因素.(2)心血管并发症独有的危险因素为高LDL-C、精神压力大,神经病变独有的危险因素为病后缺乏锻炼、喜食甜食,眼病并无其独有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眼病共同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病程,共同的保护因素为使用胰岛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T2DM)抑郁症的患病情况,探讨T2DM并抑郁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T2DM患者,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抑郁症情况,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T2DM患者中抑郁症发生率为34.28%。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CRP、合并DPN的OR值分别为1.435(95%CI:1.153~1.786)、16.907(95%CI:7.068~40.439)和17.906(95%CI:8.173~39.233)。结论T2DM患者中抑郁症发生率较高,HbA1c、CRP及合并DPN可能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控制高血糖状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在初诊和口服降糖药效果差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应用胰岛素泵控制高血糖状态的疗效。方法选择32例初诊的T2DM患者(NDM组)和64例口服降糖药效果差的T2DM患者(ODM组),两组血糖水平、体重指数(BMI)、年龄、性别构成等均匹配,均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结果(1)NDM组的血糖达标时间(GT)、胰岛素最大剂量均低于ODM组,P均<0.05。(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NDM组中影响GT的主要因素为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影响胰岛素最大剂量的因素是糖化血红蛋白、BMI;而在ODM组中影响GT的主要因素为年龄、FBG、病程,影响胰岛素最大剂量的因素是治疗前FBG和餐后2h血糖、病程。结论初诊的T2DM患者可能较口服降糖药效果差的T2DM患者对胰岛素泵降糖效果更满意。影响两组患者GT及胰岛素用量的因素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97例2型DM住院患者通过超声测定下肢动脉,分为下肢动脉硬化组(AS组,161例)、非动脉硬化组(136例),对两组的多项指标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2型DM下肢血管病变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颈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尿酸、纤维蛋白原和BMI,其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病程。结论2型DM下肢血管病变与代谢综合征的多种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血脂、糖化血红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5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进行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微量白蛋白尿测定,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体重指数(BMI)。114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无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BMI,FBG,FINS,HbA1c,TG,CHO,LDL和微量白蛋白尿水平比对照组高,ISI和HDL均比对照组低。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减少胰岛素抵抗,对预防和减少2型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