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究桂枝茯苓胶囊对子宫肌瘤大鼠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MAPK信号通路和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子宫肌瘤组和子宫肌瘤+GZFLc组(n=20)。通过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黄体酮构建子宫肌瘤模型。桂枝茯苓胶囊灌胃干预,剂量为1 000 mg·kg-1。检测各组小鼠激素水平、子宫系数、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激素(FSH)、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附睾蛋白4(HE4)、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ERK1/2、p38 MAPK蛋白表达量。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3+比例和CD4+/CD8+水平。结果:3组大鼠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组大鼠血清中E2[(782.45±65.38) pg·mL-1]、P[(57.11±5.84) ng·mL-1]和FSH[(6.24±0.61) IU·L-1]、子宫系数(15.36±1.92)、ICAM1(1.82±0.15)、HE4(1.19±0.12)、Ki67(0.74±0.07)、MMP2(0.62±0.06)、ERK1/2(1.28±0.11)、p38 MAPK(1.10±0.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3+[(34.58±2.35)%]和CD4+/CD8+(1.17±0.2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子宫肌瘤+GZFLc组的E2[(437.62±41.49) pg·mL-1]、P[(46.52±4.57) ng·mL-1]、FSH[(4.85±0.46) IU·L-1]、子宫系数(8.25±1.04)、ICAM1(0.76±0.07)、HE4(0.71±0.07)、Ki67(0.32±0.03)、MMP2(0.27±0.03)、ERK1/2(0.52±0.05)和p38 MAPK(0.56±0.05)水平显著低于子宫肌瘤组,CD3+(42.44±3.76)和CD4+/CD8+(1.85±0.31)水平显著高于子宫肌瘤组(P<0.05)。结论:桂枝茯苓胶囊可抑制子宫肌瘤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MAPK通路,提高CD3+、CD4+/CD8+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麦冬皂苷B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浓度麦冬皂苷B处理后A549细胞的存活率;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和麦冬皂苷B低、中、高(12,24,48 μmol·L-1)剂量组干预24 h,分析细胞克隆形成情况;DCFH-DA、C11-BODIPY、FeRhonox-1荧光探针分别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脂质过氧化水平、Fe2+浓度的荧光强度变化;GSH和MDA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内GSH和MDA水平;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SLC7A11、GPX4、SLC40A1、Transferrin、Nrf2、HO-1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549细胞存活率随麦冬皂苷B药物浓度增大逐渐降低,其IC50为 23.7 μmol·L-1。麦冬皂苷B低、中、高(12,24,48 μmol·L-1)剂量组显著细胞克隆形成(P<0.05)。与对照组比较,OP B低、中、高(12,24,48 μmol·L-1)剂量组显著增强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的荧光强度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 积累(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OP B中、高(24,48 μmol·L-1)剂量组显著增强细胞内ROS和亚铁离子的荧光强度(P<0.05),明显降低细胞内GSH含量(P<0.05)。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P B中、高(24,48 μmol·L-1)剂量组显著降低GPX4、SLC7A11 mRNA 水平(P<0.05),只有OP B高(48 μmol·L-1)剂量组显著降低SLC40A1 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P B低、中、高(12,24,48 μmol·L-1)剂量组显著降低SLC7A11的蛋白水平(P<0.05),OP B中、高(24,48 μmol·L-1)剂量组显著降低GPX4、SLC7A11的蛋白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OP B中、高(24,48 μmol·L-1)剂量组显著降低Nrf2的mRNA水平和Nrf2和HO-1的蛋白水平(P<0.05),而OP B高(48 μmol·L-1)剂量组显著降低HO-1的mRNA水平(P<0.05)。结论:麦冬皂苷B能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rf2/HO-1抗氧化通路促进细胞铁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临床药师在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至开始溶栓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中的作用。方法:对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进行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药师是否参加治疗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DNT的差异比较;次要结局指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DNT<45 min、DNT<60 min的占比差异及药物剂量、NIHSS评分变化值、住院时长等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59名患者,实验组29名,对照组30名。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DNT分别为(50±14.6) min和(66±25.5) min (P<0.01),DNT<60 min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2.75%,43.33%(P<0.01),NIHSS评分变化值(溶栓前-溶栓后)中位数分别为0(0~33)、0(-5~2)(P<0.05);DNT<45 min的患者比例、药物剂量、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有助于降低DNT。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主要药理作用环节比较泻心汤(XXD)与有效成分组合物(CECs)的效应,为阐明泻心汤抗AS效应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方法:选用转基因Fli1:eGFP品系斑马鱼幼鱼,通过喂食高胆固醇饲料10 d建立AS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0.1 μmol·L-1)、泻心汤组(50,250,500 mg·L-1)及有效成分组合物组(2.962、14.81、29.62 mg·L-1),实验结束后,测定斑马鱼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含量,观察斑马鱼血管中胆固醇积累的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泻心汤及有效成分组合物能够明显降低斑马鱼TG、TC、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P<0.05或P<0.01);降低MDA水平,提高SOD水平(P<0.05或P<0.01);抑制血管中胆固醇的积累(P<0.05或P<0.01),且有效成分组合物的效应强度可达到泻心汤的80%以上。结论:有效成分组合物在调节脂质水平、改善抗氧化能力及抑制血管中胆固醇积累等药理作用环节能较好的代表泻心汤发挥抗AS作用,可认为是泻心汤抗AS的主要效应物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缺血性脑卒中(IS)合并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患者中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34例IS合并CMVT患者根据利伐沙班剂量分为低剂量(10 mg·d-1和15 mg·d-1)组(n=80)和标准剂量(20 mg·d-1)组(n=54),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随访记录治疗后的无效事件和出血事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低剂量组患者肌酐清除率(CrCl)<50 mL·min-1、合用阿司匹林比例显著高于标准剂量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mmol·L-1比例显著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患者治疗无效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标准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标准剂量(20 mg·d-1)是影响无效事件和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合并冠心病是影响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出血事件联合预测因子Z=-3.642+1.341X剂量+0.153XNIHSS+1.334X合并冠心病,ROC曲线的AUC值为0.833,表明有良好的预测性能。结论:低剂量利伐沙班(10 mg·d-1和15 mg·d-1)可能更适合IS合并CMVT患者,临床应结合剂量、NIHSS评分、合并冠心病3种危险因素综合评估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及其介导的TGF-β1/Smad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提取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并鉴定;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槲皮素(50~600 μmol·L-1)处理后的HSFb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α-SMA、COL-Ⅲ、TGF-β1、Smad2、Smad7的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α-SMA的表达以及HSF和HSFb中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250,500 μmol·L-1)可降低α-SMA蛋白的表达(P<0.05)并显著下调COL-Ⅲ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其中500 μmol·L-1槲皮素组对HSFb细胞Ⅲ-型胶原分泌的抑制作用最强,并显著降低TGF-β1和Smad2的蛋白表达;显著上调Smad7蛋白表达并且呈浓度依赖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槲皮素主要通过抑制COL-Ⅲ、α-SMA、TGF-β1/Smad通路的活化从而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接受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重症感染患者多黏菌素B血药浓度、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0名重症感染患者(CRRT组8人,非CRRT组22人)接受静脉用多黏菌素B治疗48 h后测定多黏菌素B谷浓度(Cmin)、中浓度(C1/2t)和峰浓度(Cmax),收集2组患者临床信息,并分析CRRT对药物浓度、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结果:CRRT组CminC1/2tCmax分别为(0.983±0.872)μg·mL-1、(2.141±1.116) μg·mL-1、(4.644±1.597) μg·mL-1,非CRRT组分别为(2.333±0.967) μg·mL-1、(3.502±1.191) μg·mL-1、(7.252±2.272) μg·mL-1,2组间各浓度差异显著(均P>0.01)。疗效方面,CRRT组临床有效率(25.0%)低于非CRRT组(40.9%),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RRT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无相关关系(P>0.05),非CRRT组Cmax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临床有效的Cmax最佳阈值为8.352 μg·mL-1。不良反应方面,CRRT组和非CRRT组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分别为25.0%和9.1%(P>0.05),非CRRT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为54.5%,均与血药浓度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CRRT会降低多黏菌素B的血药浓度,非CRRT组中Cmax浓度与临床疗效相关。对接受多黏菌素B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有必要的,特别是接受CRRT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明美托洛尔对伊伐布雷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对照组:灌胃给予伊伐布雷定(1.0 mg·kg-1),实验组:相继灌胃给予美托洛尔(1.0 mg·kg-1)和伊伐布雷定(1.0 mg·kg-1),比较两组间伊伐布雷定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原代肝细胞,分为对照组:伊伐布雷定(0.2、0.5、1 μmol·L-1),实验组:美托洛尔(0.5、1.0、2.0 μmol·L-1)+伊伐布雷定(0.2、0.5、1 μmol·L-1),探讨美托洛尔对伊伐布雷定肝脏摄取的影响。结果: 合用美托洛尔后,伊伐布雷定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AUC0-t、AUC0-∞分别增加了121.70%、123.14%、119.80%,而CLz/F值降低了5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美托洛尔明显抑制肝细胞对伊伐布雷定的摄取,抑制作用随美托洛尔的浓度增加而增强。结论: 美托洛尔可以影响伊伐布雷定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能与抑制伊伐布雷定肝脏摄取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贝利尤单抗(belimumab, BLM)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 LN)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纳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使用BLM治疗6个月以上的LN患者1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基线时及4、12、24周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评分,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背景治疗药物用量,抗ANA抗体,抗ds-DNA抗体,C3和C4补体,血常规,血清白蛋白,尿常规,血清肌酐和24 h尿蛋白定量。同时记录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采用IBM SPSS 2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例患者(2名男性及15名女性)均完成超过6个月的BLM药物治疗。其中15例(88.2%)有肾脏活检病理支持,合并血液系统损伤10例(58.8%)、合并神经系统损伤2例(12%)。治疗期间SLEDAI评分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白蛋白量(P<0.001)、补体C3(P=0.002)、补体C4(P<0.001)水平明显升高;24 h尿蛋白定量由基线时的(4.89±3.68) g·L-1,经6个月的治疗后下降到(0.44±0.62) g·L-1P=0.002);6个月后糖皮质激素用量由基线时的(45.47±14.06) mg·d-1减少到(9.59±4.52) mg·d-1P<0.001)。患者总体对贝利尤单抗反应性良好,5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例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例为尿路细菌感染,2例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结论: 在LN患者中,BLM联合标准治疗可显著降低疾病活动度;延缓肾脏炎症性病变进展,减少肾脏的不可逆损伤,改善长期预后;明显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中应用标准治疗后多次复发或病情急进性发展的狼疮肾炎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肾功能不全及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高负荷剂量用药方案的谷浓度水平,以及CRRT对其清除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重症监护室使用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的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50 mL·min-1·(1.73 m)-2]患者,分为CRRT (CVVH模式)组和非CRRT组,给予高负荷剂量8~10 mg·kg-1,q12h×3剂。在替考拉宁给药第3剂及第6~8剂前测定血清谷浓度,CRRT组同时测定滤出液浓度,并计算替考拉宁滤过系数。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给予替考拉宁高负荷剂量后,非CRRT组和CRRT组的第3剂前血清谷浓度达标率分别为79.17%和86.36%,第6~8剂前谷浓度达标率分别为83.33%和90.91%。用药前白蛋白水平<30 g·L-1的替考拉宁第3剂及第6~8剂前谷浓度显著低于白蛋白≥30 g·L-1组[11.88(8.99,14.26) mg·L-1 vs.16.92(12.46,24.30) mg·L-1,P=0.024;12.42(11.84,14.55) mg·L-1 vs.20.2(12.42,24.18) mg·L-1,P=0.007]。CRRT患者超滤率为(46.66±12.72) mL·kg-1·h,测定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和同时间点的滤出液浓度分别为:18.08(11.99,24.18) mg·L-1和(3.49±1.09) mg·L-1,替考拉宁滤过系数为0.180±0.049。结论:肾功能不全及行CRRT的危重症感染患者在替考拉宁高负荷剂量给药方案下可快速达到谷浓度目标范围,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影响替考拉宁血清谷浓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芍药内酯苷(albiflorin, AL)抑制人卵巢癌转移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卵巢癌耐顺铂SKOV3/DDP细胞分为5组:AL 25,50,100μmol·L-1组、18μmol·L-1 NF-κB抑制剂SN50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划痕试验检测AL对迁移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L对凋亡的影响,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L对CDH1、CDH2和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AL各组均可明显抑制SKOV3/DDP细胞迁移,增加细胞凋亡,具有浓度依赖性(P<0.05,P<0.01)。随着AL浓度增加,其对CDH2和NF-κB的抑制作用,及其对CDH1的诱导作用均逐渐增强(P<0.05)。AL 100μmol·L-1组抑制迁移、诱导凋亡和抑制CDH2和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与SN50组相当(P>0.05),诱导CDH1 mRNA作用弱于SN50组(P<0.05),但诱导CDH1蛋白表达的作用与SN50组相当(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米卡星静脉滴注和雾化吸入治疗儿童肺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16例肺部MDR-AB感染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40 mg·kg-1 q6h ivgtt)联用阿米卡星(首剂10 mg·kg-1,维持剂量15 mg·kg-1,qd ivgt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米卡星10 mg·kg-1,qd,雾化吸入。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临床体征改善时间、不良反应,以及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最终纳入109例患儿(对照组53例、观察组56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痊愈率、临床总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分别为37.74%vs. 57.14%、66.04%vs. 83.93%和62.36%vs. 83.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3%vs. 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咳嗽咳痰消失、捻发性啰音消失、胸片阴影消失、入住ICU时间,以及CRP、PCT、TNF-α、IL-6水平均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米卡星静脉滴注联用雾化吸入治疗儿童肺部感染MDR-AB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胞苷脱氨酶(CDA)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93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二辛可宁比色测定法检测治疗前后NSCLC患者血清CDA水平。记录治疗后NSCLC患者3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析血清CDA水平与NSCLC患者总生存期及无瘤生存期的关系。结果:NSCLS患者治疗前血清CDA及IGF-1水平明显高于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后NSCLC患者血清CDA水平[(7.37±2.04) U·mg-1 vs(5.33±1.45) U·mg-1;(346.32±82.76)μg·L-1 vs(105.84±33.02)μg·L-1,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DA与IGF-1呈正相关。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后NSCLC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4.52%(60/93)、41.94%(39/93)、22.58%(21/93);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后NSCLC患者1年、2年、3年无瘤生存率为56.99%(53/93)、33.33%(31/93)、12.90%(12/93)。死亡组患者血清CDA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患者[(5.64±1.43) U·mg-1 vs(4.27±0.84) U·mg-1,P<0.05]。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ECOG-PS、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IGF-1、CDA与NSCLC患者总生存期关系密切。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IGF-1及CDA与NSCLC无瘤生存期关系密切。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后NSCLC患者血清CDA、IGF-1水平降低,且血清CDA、IGF-1水平及TNM分期与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的NSCLC患者生存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种油脂肪乳剂对超未成熟儿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收治的胎龄<28周、接受肠外静脉营养超过2周的超未成熟儿60例。根据应用脂肪乳剂种类不同,分为SMOF (多种油脂肪乳)组(n=30),和LCT (长链脂肪乳)组(n=30)。比较2组DBIL、ALT、γ-GT、TBA达峰值的指标及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病率。结果: LCT组DBIL、ALT、γ-GT、TBA峰值均数分别为25.7(6.5~223)μmol·L-1、(52.5±44.7) U·L-1、(204.9±74.7) U·L-1、(64.9±48.6)μmol·L-1,SMOF组DBIL、ALT、γ-GT、TBA峰值均数分别为15.1(5.2~167.7)μmol·L-1、(32.5±18.8) U·L-1、(176.9±74.7) U·L-1、(53.3±35.8)μmol·L-1,其中2组DBIL、ALT峰值比较,P分别为0.026及0.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γ-GT、TBA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T组PNAC发生率为40%,SMOF组PNAC发生率为1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 与LCT比较,SMOF能减轻超未成熟儿DBIL、GOT、γ-GT、TBA的严重程度,并降低PNAC的发生率,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