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2017至2020年九江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探讨消除疟疾后防控工作的策略及重点。方法 收集2017至2020年输入性疟疾疫情监测、防控资料,对2017年以来的疟疾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至2020年全市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3例,感染来源主要来自尼日尼亚、喀麦隆、科特迪瓦等非洲国家。病例分类以恶性疟最多,达10例,其次为卵型疟3例,为九江历史上首次发现,患者就诊当天和就诊后1~3 d内确诊的病例仅有6例,市级和县级医疗机构初次就诊确诊率分别为66.67%和60%,乡级以下医疗机构初次就诊确诊率为0。结论 九江市自2017年达消除疟疾后,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未发现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有输血史的恶性疟疾感染者进行检测和溯源分析,确定其传染源和传播方式。方法对患者和为其输血的8名献血者血样进行疟疾快速检测、血涂片镜检和Real-time PCR检测,并对阳性血样进行分子溯源和基因分型。结果患者与1名非洲返乡献血者在疟疾快速诊断试剂检测、血涂片镜检和Real-time PCR 3项检测中,均显示为恶性疟阳性。两者血样SSU rRNA基因序列两两比对后同源性为100%,Pf EMP-1基因分型显示受血者和献血者血样均为恶性疟原虫K1型和MD20型混合感染。确定该患者的恶性疟确因输入非洲返乡献血者的血液而感染。讨论由于我国未将疟疾筛查列入献血前检测,因此境外返乡人员在疟疾潜伏期或复发期内参加献血易引起输血传播疟疾。采供血机构需仔细征询既往病史和外出史,并加强宣教,将经血传播的疾病控制在源头。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国输入性疟疾疫情动态趋势,为疫情监测及实现2020年全国消除疟疾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管理系统2011 — 2016年中国境外输入性疟疾实验室确诊病例,利用ArcGIS、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1 — 2016年,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确诊病例18 385例,死亡117例。 死亡病例94.87%由非洲输入,恶性疟占96.58%,死于恶性疟的病例发病到诊断的平均时间(6.92 d)长于存活病例(4.93 d)(F=15.21, P<0.001)。 输入病例以男性(94.57%)为主,26~45岁输入病例占全国累计输入病例数的60.92%,输入性病例中农民工占输入病例的70.82%。 输入来源主要为非洲(72.98%)和亚洲(24.87%,以缅甸为主),非洲输入病例主要集中在加纳(16.70%)、安哥拉(14.44%)、尼日利亚(11.58%)、赤道几内亚(10.79%),非洲输入病例从2011年的48.71%上升至2016年的84.02%,其中2013年加纳输入1 333例。 我国输入病例以云南省(18.43%)、广西壮族自治区(12.55%)等地区为主。 中国输入性疟疾主要以恶性疟和间日疟为主,间日疟所占比例从2011年的43.81%降至2016年的21.46%,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占比分别从2011年的52.71%、0.67%、0.63%升至2016年的65.25%、2.15%、10.47%。结论当前我国境外输入性疟疾中恶性疟上升比例较快,主要是由于非洲输入病例占比逐年上升。 建议将劳务输出群体作为重点监测人群,提高临床医生能力及时诊断减少死亡病例,防止二代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赤道几内亚Bioko岛上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pfMDR-1)进行分析,为Bioko岛的疟疾防控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雨季期间采集的恶性疟原虫感染患者样本151份,用巢式PCR技术特异性扩增N86Y、E130K、Y184F、$1034C、N1042D、V1109I、D1246Y耐药分子标记的pfMDR-1基因片段.然后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虫株中共发现了4种不同的单倍型:YEY/SNVD、NEF/SNVD、YEF/SNVD和NEY/SNVD。91.39%(138/151)的样本发现了耐药性位点突变,包括3.31%(5/151)的86Y.29.80%的184F.和58.29%(88/151)的双重突变86Y/184F。结论结果表明赤道几内亚Bioko岛上的恶性疟原虫株存在较高比例耐药基因突变和耐药复合基因突变,为当地的抗疟疾选用药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防止输入性恶性疟的误诊及漏诊,提高诊疗水平,特对输入性恶性疟的特点作一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收治的2例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及血象和骨髓象特征。结果 2例均为从非洲回国人员,回国时无不适,出现发热后当地医院仅以抗病毒及退热治疗。至该院诊治时均不发热,外周血两系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增生活跃至明显活跃,幼红细胞明显增生,于外周血及骨髓象查到恶性疟原虫。结论从非洲等疟疾疫区回来的人员,如出现发热,应首先考虑输入性疟疾,应做外周血涂片,必要时做骨髓涂片查找疟原虫,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2014-2018年山西省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疟疾监测系统的敏感性,防止疟疾再传播、减少疟疾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8年山西省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所有病例按血涂片疟原虫形态检查结果分为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或混合感染,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报告疟疾75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53例、间日疟13例、卵形疟5例、三日疟和混合感染各2例。病例以男性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4.67%(71/75)。21~50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达85.33%(64/75),病例主要职业为工人/农民,占54.67%(41/75)。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分布,并且无明显发病高峰。报告病例感染来源以非洲为主,占90.67%。从发病到就诊间隔时间和从就诊到诊断间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 d和2 d。结论 2014-2018年山西省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加强对非洲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返乡人员的疟疾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疟疾全球流行状况以及我国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输入性疟疾口岸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检索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疟疾报告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2010 — 2019年全球疟疾和2017 — 2019年我国输入性疟疾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全球疟疾流行态势和我国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从全球疟疾风险分布和疟疾流行情况看,非洲仍然是全球疟疾疾病负担最高地区,疟疾报告病例数占全球报告病例数均在90%以上。 我国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感染主要来源地为非洲,占87.81%,且以恶性疟为主。  结论  非洲是全球疟疾防控的重点区域。 我国大陆消除疟疾本土病例后,来自非洲的输入性疟疾,特别是恶性疟成为我国消除疟疾面临的严重挑战。 要在现有措施基础上加强口岸查验、联防联控、重点人群干预和预警监测,进一步提升输入性疟疾病例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8.
陈伟忠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3):1908-1910,1914
目的 建立一种通过高分辨熔解曲线(H RM)-非标记探针基因分型分析方法,检测恶性疟原虫青蒿素耐药相关K13基因C580Y突变位点.方法 通过构建野生型和C580Y突变型质粒,设计相应引物、探针,应用HRM-非标记探针技术检测C580Y突变.结果 成功检测出标本中含有C580Y突变的基因型及野生基因型.检测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探针峰的温度之差为5℃.结论 H RM-非标记探针技术是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廉价、反应通量大的检测方法,适用于疫区恶性疟原虫青蒿素耐药相关K13基因突变的大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诊断输入性疑似基孔肯雅热(CHIK)病例,处置输入性CHIK疫情,防止出现本地感染病例。方法2019年8月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发生一起疑似输入性CHIK疫情。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病毒分离方法检测病例、共同暴露者、接触者血清样本和蚊虫媒介样本,采用Clustal X和MEGA 7.0软件分析基孔肯雅病毒(CHIKV)E1基因序列;根据《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2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病例血清样本CHIKV核酸阳性、CHIKV分离阳性。分离株属于ECSA基因型,在E1基因区段与2017年中国浙江省输入株MG912993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100%,与河南省既往输入株MG925665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4%和99.8%。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共同暴露者1人、接触者3人,均无相应临床表现;以病例居住地为疫点进行媒介控制和蚊媒应急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由首次监测的9.5降至第3次监测的3.2并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蚊虫媒介CHIKV核酸阴性。结论河南省新乡市辉县输入性CHIK病例由ECSA基因型CHIKV导致,未引起本地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2例人感染H7N9病例分离到的病毒分别进行了基因测序分析,发现在该2株病毒的血凝素链接肽位置发生了基因插入性突变,检测结果已经中国CDC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复核确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7 — 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基孔肯雅热(CHIKF)病例流行特征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E1基因特征,为疫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 — 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CHIKF病例流行特征,并以CHIKV的E1基因序列进行同源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广州市输入性CHIKF病例报告40例,其中经广州市中转病例15例(37.50%,15/40),归属广州市处置病例25例(62.50%,25/40)。 报告时间主要分布于5 — 10月,占全部病例的85.00%(34/40)。 所有病例中,男性34例,女性6例;年龄分布为14~68岁,中位数为33.5岁;主要为商务、经商相关人士,占52.50%(21/40)。 病例输入来源国主要为亚洲国家(90.00%,36/40),其余病例均来自非洲(10.00%,4/40)。 CHIKV分离株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34%~100.00% 和 93.82%~100.00%。  结论  5株广州市输入性CHIKV分离株属于亚洲基因型, 应继续加强联防联控机制,重视开展早期诊断并采取正确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rRNA)基因诊断三日疟原虫感染,以减少三日疟的漏诊和误诊。 方法分别提取可疑三日疟患者抗凝血DNA和对照间日疟、恶性疟患者抗凝血DNA,以此为模板,用疟原虫属特异性引物进行第一轮扩增;然后以第一轮扩增产物为模板,用4种疟疾的种特异性引物进行第二轮扩增,比较扩增出的18 SSU rRNA基因片段的大小,并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鉴定。 结果经属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后,3个样本均出现大小约为1200bp的条带。经种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后,间日疟及恶性疟确诊样本均扩增出相应的120bp和205bp特异性条带;可疑患者样本仅在用三日疟原虫种特异性作引物时扩增出144bp特异条带,与理论值相符,与Genbank标准序列对比显示,扩增片段大小及测序结果均完全正确。证实患者感染三日疟原虫。 结论利用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片段三日疟种特异引物进行扩增可以用于诊断三日疟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21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完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10月17日至11月6日宁夏COVID-19确诊病例的发病时间、病例分布、人群特征、基因测序结果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宁夏2021年10月聚集性疫情共确诊COVID-19病例44例,本轮疫情有2个独立的传播链,平均代间距约4 d,潜伏期中位数为5.3 d(1.1~8.0 d),最多已传代至3代;获得43例COVID-19病例的全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本起疫情是由VOC/Delta变异株(B.1.617.2进化分支)感染,同武汉参考株(NC_045512)序列相比,43例病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基因组序列存在45~50个核苷酸突变位点;SARS-CoV-2刺突(S)蛋白存在12个氨基酸突变位点。结论 Delta毒株导致的疫情呈现出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短,传播能力强的特点,境外输入的SARS-CoV-2变异株存在引起本地暴发与流行的风险,需持续对境外输入的SARS-CoV-2毒株进行分子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3例输入性疟疾的实验室诊断,减少卵形疟的误诊与漏诊。方法采用形态学检查、巢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等方法确诊3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结果 3例患者形态学检查结果分别是未检出疟原虫(实验室初次检查)、检出卵形与恶性疟原虫和检出卵形疟原虫;巢氏PCR检测结果依次是卵形疟原虫感染、卵形与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和卵形与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结论需加强疟疾消除地区疟原虫形态学检查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查技术可减少输入性卵形疟的误诊与漏诊。  相似文献   

15.
周淑洁  程晓东  柴瑜  张宁  陈霞  苏颖  王慧玲 《疾病监测》2022,37(10):1304-1309
目的 了解2017—2021年安徽省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基因特征。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C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基因特征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安徽省监测到47株H1基因型,2株D8基因型,1株B3基因型和15株A基因型。结论 2017—2018年H1型仍然是安徽省麻疹流行的优势株,2018年后未监测到H1基因型;输入性病例未引起暴发和流行。安徽省需进一步加强病原学鉴定,及时发现输入性麻疹病例并阻断其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201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登革病毒(DENV)流行株血清型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2017年该地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ENV C/PrM和E基因核苷酸序列,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2017年西双版纳州共确诊登革热1 348例,包括本地感染病例1 231例和输入病例117例。 景洪市、勐腊县和勐海县均有来自老挝和缅甸的输入性病例,其中景洪市和勐腊县发生本地流行,病例数分别为1 030例和201例。 流行期为5 — 12月,病例年龄以20 ~ 54岁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1.16。 从患者血清中获得48株DENV的C/Pr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6株为登革1型病毒(DENV-1;景洪市33株、勐腊县10株和勐海县3株),2株为登革2型病毒(DENV-2;勐腊县和勐海县各1株)。 2017年西双版纳州的老挝输入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的DENV -1流行株间高度同源,与近几年德宏州瑞丽市和临沧市耿马县及东南亚国家的DENV-1流行株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DENV-1的E基因进化分析结果与C/PrM一致。结论DENV-1是引起2017年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 来自老挝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导致2017年西双版纳州本地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加强中国?老挝和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登革热跨境传播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江西省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肠道病毒感染的特征,为其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江西省2013-2017年AFP肠道感染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到的136株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NPEVs,简称非脊灰肠道病毒)进行VP1区部分核酸扩增和序列测定。将测定的结果与Gene Bank进行BLAST比较分析。结果 2013-2017年江西省AFP病例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率为7.28%;5-8月份肠道病毒感染病例占49.81%;5岁以下病例感染率为9.87%;基因测序获得132个毒株序列,经BLAST比较分析,共包括22个血清型,分别属于A组肠道病毒(HEV-A),B组肠道病毒(HEV-B)和C组肠道病毒(HEV-C),无HEV-D组毒株,其中HEV-A组毒株包括7个基因型49株,HEV-B组毒株包括14个基因型82株,HEV-C组毒株包括1个基因型1株。132株病毒中,以EV71所占比例最大(21/132)。结论 2013-2017年江西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高峰为夏秋季,小年龄组儿童易感,并且男性儿童的感染率高于女性儿童。AFP病例分离的NPEV以A和B组为主,A组的EV71为主要型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疟疾病例样本套式PCR检测和传统镜检结果,探讨套式PCR在疟疾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集疟疾患者血样,分别涂制厚、薄血膜用于常规镜检;抗凝血或滤纸血用于提取疟原虫DNA等。按要求设计属种等多套引物,应用套式PCR扩增感染人的4种疟原虫目的基因片段,将检测结果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鉴定等。 结果259份血样,套式PCR共检测出恶性疟187例、间日疟45例、卵形疟8例和三日疟1例,阴性10例。其中恶性疟阳性检出率最高(75.10%),间日疟阳性检出率次之(18.07%),还检测到混合感染血样8份(3.21%)。与GenBank标准序列对比显示,扩增片段大小及测序结果均完全正确,显示套式PCR在分型上比传统镜检更客观。套式PCR检测与传统镜检结果比较显示,前者阳性率(96.14%)明显高于后者(90.73%),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7,P<0.05)。 结论套式PCR法检测疟原虫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且适用于疟原虫混合感染,在疟疾病例诊断和分型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浙江省台州市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惠芬  陈财荣 《疾病监测》2007,22(3):180-181
目的 掌握2006年台州市疟疾疫情,为深入开展疟疾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6年台州市疟疾疫情报告、监测资料,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6年台州市共报告疟疾病例68例,输入病例59例,占86.76%,其中输入恶性疟3例;血检三热患者12 771例,疟原虫阳性59例.结论 疟疾防控形势严峻,应继续开展监测,并以流动人口监测为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江西省2010至2013年流行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基因型别。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3年南昌市的水痘-带状疱疹临床诊断病例,采集疱疹液和(或)咽拭子标本,提取水痘病毒DNA,对病毒基因组的ORF22区及ORF68区进行扩增、测序和分析,将测序结果与Gene Bank的VZV参考株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结果采集到的84份标本中共有55份检测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核酸;ORF22区的测序结果经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J基因型的代表株p-Oka株及水痘疫苗代表株v-Oka株的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发现6个关键位点完全相同;对ORF68区的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并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江西省2010-2013年流行性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均为J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