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儿童肱骨外髁骨折采用切开与闭合复位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42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其中MilchⅠ型5例,Ⅱ型37例.22例采用经肘关节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及克氏针固定(切开组);20例采用闭合复位及克氏针固定(闭合组).结果 切开组优20例,良2例;闭合组中优12例,良8例.提携角改变:切开组2例(9.1%)提携角比对侧增大10°,闭合组5例(25%)比对侧增大10°;肘关节伸屈:切开组1例(4.5%)伸屈肘范围比对侧减少10°,闭合组6例(30%);肱骨外髁隆起:切开组3例(13.5%)出现肱骨外髁隆起,闭合组9例(45%).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较闭合复位内固定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比较从肱骨内上髁至尺神经沟不同进针点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稳定性,为临床减少肘内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0具尸体20个肱骨标本制成肱骨髁上骨折模型,分A、B两组。A组:从肱骨内上髁至尺神经沟平分取5点向对侧某点打入克氏针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B组:以尺神经沟为始点向对侧5个不同方向打入克氏针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定。临床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6例,随访1年以上。结果A组与B组一致,随着克氏针与骨折线成角越大,应变越小,位移变化越小,应力强度越大,轴向刚度越大,抗扭能力越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46例患者,肘关节功能良好,无肘内翻发生。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复位后将尺侧克氏针从肱骨内上髁移至尺神经沟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增强,减少了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闭合和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绵阳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01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2例,女性29例;年龄2~13岁,平均5.8岁。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切开组(n=51,采用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和闭合组(n=50,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临床相关指标、术后3、6个月测量Baumann角和提携角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优良率(88.2%vs.9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P=0.309);闭合组术中失血量(2.0±0.9)m L、手术时间(23.0±3.2)min、住院时间(7.5±1.6)d及骨折愈合时间(5.2±1.1)个月均少(短)于切开组[(12.1±1.2)m L、(35.8±4.0)min、(12.4±2.5)d、(8.9±2.8)个月,t=48.253、17.871、11.706、8.708,均P<0.001];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两组提携角[(12.5±2.5)°vs.(12.9±2.0)°、(12.5±2.3)°vs.(12.9±2.6)°]和Baumann角[(71.3±9.3)°vs.(72.6±12.2)°、(70.2±8.3)°vs.(71.8±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5、0.614、0.603、0.865,P=0.650、0.541、0.548、0.389);经随访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vs.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546)。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且创伤小、骨折愈合较快,对患儿皮肤美观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何忠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400-1400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28例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采用C臂透视下侧方小切口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128例经10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全部患者骨折愈合好,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97.65%。结论:对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采取C臂透视下侧方小切口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针内固定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双钢板内固定用于治疗老年肱骨髁上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0月-2017年10月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骨一科收治115例老年肱骨髁上粉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钢板内固定组(58例)和克氏针内固定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肘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评分以及骨折愈合优良率等指标,评价双钢板内固定用于治疗老年肱骨髁上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双钢板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为(101.22±12.31)mL,手术时间为(88.91±18.09)min高于克氏针组(96.96±11.42)mL和(80.09±19.9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7.01±1.31)周短于克氏针组(9.90±1.09)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随访,双钢板组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优于克氏针组,肘关节功能评价高于克氏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轻度疼痛患者多于克氏针组,中度和剧烈疼痛患者少于克氏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1.38%(53/58),高于克氏针组82.46%(47/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髁上粉碎骨折临床效果显著,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患者恢复较快,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闭合复位内固定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明显移位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在C臂下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在6周内愈合,关节功能无限制,无明显肘内外翻畸形。1例术后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拔除克氏针后消失,无1例感染。结论移位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容易,但固定及维持复位困难,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虽是首选治疗方法,但石膏或夹板固定不牢固,易出现松动甚至可造成血管及神经损伤,而切开复位更易进一步造成软组织创伤,组织粘连,最终导致关节僵直功能障碍。本组C臂下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治疗移位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避免了上述缺点,而且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7.
肱骨髁上骨折系小儿肘部骨折最常见类型,该骨折易并发神经血管损伤,且后遗症较多,位居肘损伤的首位,传统的手术方法多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但创伤大,术后易并发严重肘关节功能障碍,我院自2001—2003年采用闭合复位,在“C”型臂X线透视下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严重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对儿童肱骨内髁骨折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了1981年-1991年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9例Kilfoyle-Ⅲ型肱骨内髁骨折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主要为切开复位、丝线或可吸收线加压缝合+单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结果 全部病儿肘关节功能均能达到满意的活动范围,肘部外观基本满意,X线片提示有3例干骺端形态异常。结论 儿童肱骨内髁骨折易误诊,骨折有移位者应尽早争取手术及良好的内固定,即使陈旧性骨折也可手术治疗。术中是否作尺神经前移则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解剖复位有利于预防肘外翻的发生。强调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
闭合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4例,优良率94%。该方法损伤小,克氏针固定有一定强度,关节功能恢复好,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外侧进针方式对克氏针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17-02至2019-02收治并采用外侧平行克氏针和外侧扇形克氏针两种进针方式的138例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例资料,其中平行组为外侧平行克氏针固定(65例),扇形组为外侧扇形克氏针固定(73例)。评估两组间的临床特征、末次随访的功能及外观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1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病例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根据Flynn功能标准,平行组优良率为93.7%,扇形组优良率为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Flynn美观标准,平行组优良率为92.1%,扇形组优良率为9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术后未出现骨折再移位、医源性神经损伤、肘内翻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针外侧平行与外侧扇形两种进针方式均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两种术式治疗肱骨远端骨折对骨折愈合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56例,分别采用后侧正中切口Y型钢板固定(A组)与肱骨远端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固定(B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远期肘关节活动范围及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远期肘关节活动范围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侧正中切口Y型钢板固定与肱骨远端内外侧双切口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均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肱骨远端骨折(含髁间骨折)的手术内固定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6月手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50例,其中陈旧性骨折3例,开放性骨折10例。AO/ASIF分型:A型3例,B型7例,C型40例。按照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相应的内固定并进行功能锻炼。定期随访并手术后1、3、6个月拍片,了解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50例均骨折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成人肱骨远端骨折采用手术方法 ,术中充分显露,骨折关节面解剖复位,在髁上部利用钢板,螺钉,克氏针合理运用牢靠固定,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改良前外侧入路组(改良组)38例,传统前外侧入路组(传统组)3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半年以上。改良组手术时间[(55.0±5.2)min]少于传统组[(83.0±5.5)min],改良组医源性桡神经损伤0例,少于传统组3例(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可清晰显露视野,简化钢板放置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且无需常规游离显露桡神经,可降低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杨乐  梁之孔  裴守科  李亮  胡方勇  王长峰 《武警医学》2021,32(12):1013-1016
 目的 比较后路直接切开复位由后向前螺钉内固定和间接闭合复位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固定治疗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5-10至2018-10在武警江苏总队医院手术治疗Haraguchi Ⅰ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后路直接切开组(n=41)和闭合复位组(n=38),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闭合复位组透视次数[(8.95±0.81)次]多于直接切开组[(6.63±0.7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X线提示,直接切开组优30例,优秀率73.17%;闭合复位组优12例,优秀率31.58%,直接切开组较闭合复位组有更好的复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骨折均完全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滑脱等,踝关节间隙均无狭窄表现。术后2年直接切开组的 AOFA 评分[(87.76±2.50)分]高于闭合复位组[(82.03±3.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闭合复位由前向后螺钉固定相比,后外侧直接切开复位由后向前螺钉固定可更好地复位和固定Haraguchi I 型后踝骨折,并获得更好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及评价弹性髓内钉与钢板螺钉治疗儿童股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39例儿童股骨干骨折分别采用弹性髓内钉和钢板螺钉的手术治疗效果.其中弹性髓内钉治疗组18例,钢板螺钉治疗组21例.弹性髓内钉治疗组采用股骨内、外髁上小切口,C形臂下复位后置入.钢板螺钉治疗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 ,钢板螺钉置于股骨外侧.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弹性髓内钉和钢板螺钉治疗组手术时间为(40.0±17.0)min和(70.0±25.0)min;手术切口长度为(2.0±0.6)cm和(12.0±1.1)cm;术中失血量为(30.0±8.0)ml和(150.0±30.0)ml;住院时间为(7.0±1.5)d和(14.0±5.2)d;骨折愈合时间为(8.0±1.2)周和(13.0±1.9)周;完全负重时间为(6.0±1.0)周和(4.0±1.3)周,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与钢板螺钉手术治疗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失血少、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快等优点.该方法 能够有效保护骨折愈合的微环境,符合微创原则,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改良French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French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儿童肘内翻畸形37例均行髁上楔形截骨术治疗,采用改良French内固定(A组)13例,单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B组)12例和钢板内固定(C组)12例,比较3组治疗前后肘关节活动度、提携角的变化及肘关节功能评价。结果 37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年~5年3个月。术后截骨处均在3个月左右骨性愈合,无一例再次出现肘内翻畸形,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改良French内固定组优良率92.3%,显著优于单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P<0.05);术后2年肘关节活动度(162.8±8.6)°,提携角(10.2±1.5)°,分别优于单纯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P<0.05)。结论改良French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手术操作简单,局部创伤小,并发症少,取出内固定简单,术后肘关节活动度和提携角增加,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较理想的肘内翻矫形方法。  相似文献   

17.
周立  杨红林  沈韬 《临床军医杂志》2016,(11):1150-1152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骨伤科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5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其中,桥接组患者26例,钢板组患者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对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做出评价。结果桥接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肩、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骨不连、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骨折在临床疗效、愈合时间、并发症、肩肘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另外,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操作方面较锁定钢板更为简便,结构更稳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早期经三腔喂养管给予通腑胰胆汤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将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A组(n=22)、B组(n=21)和C 组(n=21)。在给予重症监护、抗感染、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分泌、液体复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A组早期经胃管给予通腑胰胆汤、B组早期经三腔喂养管给予通腑胰胆汤、C组为对照组,经胃管给予乳果糖。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在相同时间点的APACHEII评分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经不同途径给予中药或乳果糖时患者耐受程度、肠道动力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A组和B组在入院后第7天APACHEII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C组(5.30±2.15 vs 6.95±2.25, P<0.05; 5.45±1.80 vs 6.95±2.25,P<0.05)。早期经三腔喂养管给予通腑胰胆汤治疗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加重的胃肠道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胃管途径给药组(14.3% vs 45.5%,P<0.05),且该组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经胃管给药组[(6.67±1.49)d vs (8.36±2.54)d, P<0.05]。两种途径给予通腑胰胆汤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乳果糖治疗组[(15.73±2.68)d vs (19.24±6.42)d, P<0.05;(14.86±2.86)d vs (19.24±6.42)d, P<0.05]。结论 早期经三腔喂养管给予此中药能明显提高给药依从性,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使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板钉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疗效。方法1999年1月- 2006年5月,通过尺骨鹰嘴截骨或游离肱三头肌两侧人路,行切开复位、AO钛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患者34例。经过平均2年4个月的随访,随访到29例,以Cassebaum评分标准评估患者肘关节功能。结果Cassebaum评分优19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1例鹰嘴截骨患者出现鹰嘴不愈合。结论切开复位、AO钛板螺钉内固定,尤其是双板固定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