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对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最佳治疗时机。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就诊的123例轻中度SUI患者,根据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时间分为4组,A组(38例),产后2月内;B组(25例),产后2~6月;C组(23例),产后7~12月;D组(37例),产后1年以上。4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1 h尿垫试验、排尿日记及阴道收缩压检测,对比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过程中,A组有2例患者未坚持治疗,D组有4例患者失访,故最终有11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4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0.22±3.58)岁、(30.12±3.51)岁、(29.13±3.00)岁、(31.64±3.94岁)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别为(22.77±1.59)kg/m~2、(23.15±1.68)kg/m~2、(22.33±1.42)kg/m~2、(22.20±1.58)kg/m~2。4组患者的年龄、BMI、产次、分娩方式、胎儿大小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结束后,ICI-Q-SF评分降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明显减少,阴道收缩压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A、B、C 3组ICI-Q-SF评分、1 h尿垫试验漏尿量、阴道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的ICI-Q-SF评分和1 h尿垫漏尿量要高于A、B、C 3组,而阴道收缩压低于A、B、C 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6个月后,A组有效率为86.8%,B组为92.0%,C组为91.3%,均明显高于D组(有效率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不同时机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盆底功能,能够有效减少尿失禁发生,而最佳治疗时机以产后1年内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产后早期不同时间点对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实施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及对其盆底肌力功能所具有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福州市第一医院产科2020年1—12月收治的产后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法予以分组,其中观察组针对所纳入的150例在产后1~2个月开展个体化盆底康复治疗,对照组针对所纳入的150例在产后3个月开展个体化康复治疗,就两组Oxford肌力评分、盆底肌力及功能评估值、性功能水平、器官脱垂和尿失禁率展开对比。结果 两组治疗前Oxford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Oxford肌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前对盆底肌力指标Ⅰ类肌纤维收缩所持续时间、最大肌电位、Ⅱ类肌纤维所呈现出的收缩次数进行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各测定值均有升高,且观察组更为显著(P <0.05)。两组治疗后,经对盆底功能指标即尿频尿急、阴道松弛、阴道干涩进行观测,观察组居更低水平(P <0.05)。两组治疗前性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评估值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在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本科室2015年1月~2016年8月间接收的分娩后产妇80例,随机分成2组:参考组共40例,仅行盆底筛查与常规健康指导;研究组共40例,在参考组基础上加用盆底康复锻炼干预.观察及比较2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情况、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3月时的盆底肌力Ⅰ、Ⅱ级率较参考组显著更低,Ⅲ、Ⅳ及Ⅴ级率较参考组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的SUI与POP发生率较参考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锻炼有助于改善产妇产后的盆底肌力,减少SUI、POP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质量,对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妊娠、分娩是导致PFD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产后早期通过专业的有针对性的盆底康复训练,能够促进妊娠和分娩过程中损伤的神经和肌肉恢复,并且降低远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风险。产后是预防和治疗PFD的有利时机。产后盆底康复在国内起步较晚,目前尚无相关综述。本文从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盆底及全身器官系统损伤的发生机理及产后康复治疗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对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认知,并树立整体康复的理念,为产妇在产后这一阶段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将100例产后42天检查发现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及引导哑铃训练.对照组50例行Kegel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阴道紧缩度及盆底功能障碍(尿失禁,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腰骶部疼痛,便秘)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盆底肌力恢复和阴道紧缩度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及阴道哑铃训练可以提高盆底康复的有效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的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足月分娩的产妇392例,其中95例产妇只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治疗为对照组,297例产妇自愿接受产后康复训练治疗,按产后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分为三组:产后42d组99例;产后2个月组99例;产后3个月组99例.297例产妇均选择个体化的低频电刺激合并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后12个月对各组产妇均进行评估.结果 四组产妇治疗后盆底肌力与治疗前比较都得到一定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组、产后2个月组、产后3个月组与对照组比较,盆底肌力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组中Ⅱ、Ⅲ级产妇例数明显少于产后2个月组、产后3个月组,且其V级产妇例数明显多于产后2个月组、产后3个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组坚持疗程的概率、性生活满意度高于产后2个月组、产后3个月组[89.90%(89/99)比56.57%(56/99)、40.40%(40/99),81.82%(81/99)比68.69%(68/99)、59.60% (5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 d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低于产后2个月组、产后3个月组[2.02%(2/99)比10.10%(10/99)、14.14%(14/99),29.29%(29/99)比39.39%(39/99)、48.48%(4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的盆底康复时机对盆底康复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但产后42 d是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最佳时机,疗效最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项春丽 《医疗装备》2022,(18):166-168
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上饶市广丰区人民医院的86例产后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干预,两组持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盆底功能、生命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盆底功能、生命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Ⅰ、Ⅱ类纤维肌电值及总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康复治疗仪在产后PF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减轻尿失禁等症状,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分娩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对照组(自然阴道分娩,60例)与观察组(剖宫产,40例),两组患者均应用早期盆底康复锻炼,对两组产妇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盆底肌纤维收缩力、膀胱经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女性产后尿失禁应用综合盆底康复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75例产后尿失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盆底肌肉锻炼疗法,试验组50例采用综合盆底康复疗法,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盆底肌力以及漏尿量。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盆底肌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 h尿垫试验漏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盆底康复疗法治疗产后尿失禁患者的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盆底肌肉功能的恢复,改善尿失禁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的患病情况及盆底肌康复联合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间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盆底中心接受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960例,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单纯的Kegel训练组(对照组)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结合Kegel训练联合治疗组(观察组)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的患病状况及盆底康复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相关治疗,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慢性盆腔疼痛及女性性功能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16.00、5.37、5.02、4.50,均P<0.05);治疗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收缩力观察组也较对照组有明显地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38、21.13,均P<0.05)。结论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盆底肌康复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价值。方法: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16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纳为研究对象,用抽签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80例。对比组采取一般盆底肌训练方式治疗,研究组在对比组基础上采取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盆底肌肉张力评分以及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并且盆底肌肉张力优于对比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比组,性生活不满意、尿失禁以及器官脱垂例数全都少于对比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还能促进患者盆底功能恢复,增强盆底肌肉张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桂附地黄丸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效果,探讨中西医结合方式用于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轻中度SUI患者186例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联合雌三醇阴道涂抹,研究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联合桂附地黄丸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72 h尿失禁次数、1 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Kupperman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动态压力和SF-36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2 h尿失禁次数、1 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阴道动态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Kupperman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效果分别为92.47%和96.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附地黄丸与雌三醇分别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围绝经期盆底功能障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及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10月102例产后来我院门诊复查产妇为研究组,分析顺产和剖宫产产妇的盆底功能,并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选取同时间段未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效果.结果:研究组剖宫产产妇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和收缩时间高于顺产产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剖宫产和顺产产妇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和收缩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一定的改善,其中顺产产妇这3个指标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顺产产妇经过康复训练后,盆底功能仍弱于剖宫产产妇(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剖宫产产妇的盆底功能优于顺产产妇,通过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产妇盆底功能,值得临床参考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模式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妇科收治的79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8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情况及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邹丽 《医疗装备》2021,(7):87-88
目的探讨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及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医院就诊并完成治疗与随访的78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7例)和试验组(41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生物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盆底肌力、尿失禁生命质量量表(I-QOL)评分及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Ⅰ类盆底肌力、Ⅱ类盆底肌力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I-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可提高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盆底肌力,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及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37-738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应用于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阴道分娩并在产后检测患者盆底功能性障碍的1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采用GRRUG法评估患者的会阴肌力分级情况,比较两组的盆底肌力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会阴肌力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肌纤维疲劳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者采用多种疗法联合的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盆底肌肉张力,促进产后盆腔肌肉功能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王红英 《医疗装备》2023,(20):151-153
目的 探讨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6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产后康复治疗仪干预,比较两组盆底压力、盆底肌肌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盆底压力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收缩压力、静息压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底肌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干预效果较好,可改善盆底功能,促进盆底肌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学工程》2016,(8):1055-1056
目的探讨产后不同时期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分娩的产后6周复诊病例6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的依从性将其分成四组,每组150例,A、B、C组分别于产后42 d、60 d、100 d进行盆底康复治疗,D组不接受治疗。比较各组产后6个月的盆底肌力以及盆底功能受损症状发生率。结果 A、B、C组产后6个月盆底肌肉肌力恢复正常占比明显高于D组(P<0.01或P<0.05),A组则明显高于B组与C组(P<0.01)。A、B、C组产后6个月腰骶酸痛、阴道干涩、阴道松弛、尿频尿急发生率均显著低于D组(P<0.01)。结论产后不同时期盆底康复治疗均能有效提高盆底肌力,而产后42 d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对性盆底康复措施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妇女盆底肌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11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 2007编制的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一般的康复指导,研究组患者依据盆底肌电检测结果给予针对性盆底康复措施进行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纤维肌力参数变化、肌力分级、盆底功能障碍调查表(PFDI-20)、盆底障碍影响问卷7(PFIQ-7)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Ⅰ类肌纤维、ⅡA类和ⅡB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盆底Ⅰ类肌纤维、ⅡA类和ⅡB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FDI-20评分、PFIQ-7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PFDI-20评分、PFIQ-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性盆底康复措施可显著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妇女的盆底肌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2012年收治的7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健康教育及产后操锻炼,观察组行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盆底肌力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电活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肉训练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能有效提高肌肉张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