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洛美利嗪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P-糖蛋白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P-糖蛋白底物-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结果:环孢素A和洛美利嗪与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孵育后能明显提高胞内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荧光强度则不受环孢素A和洛美利嗪的影响。结论:洛美利嗪能显著地抑制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P-糖蛋白的活性,提高P-糖蛋白底物的胞内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癫痫脑内可大量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但针对HMGB1与癫痫脑内血管内皮细胞过表达的耐药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关系的研究甚少。文中探讨HMGB1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永生化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株b End.3,分为不同浓度HMGB1组(10、100、500、1000 ng/m L HMGB1处理b End.3细胞8 h);不同时间HMGB1处理组(以100 ng/m L HMGB1处理b End.3细胞4、8、16、24、32 h);对照组(给予等量正常培养基)。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b End.3细胞中P-gp编码基因多药耐药基因1a(mdr1a)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gp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q PCR结果显示:10、100、500、1000ng/m L HMGB1组mdr1a mRNA表达量分别为1.646±0.176、1.777±0.135、1.617±0.043和1.398±0.182,较对照组(1.030±0.284)明显升高(P<0.05)。HMGB1处理4、8、16、24、32 h组mdr1a mRNA表达量分别为2.655±0.112、2.168±0.212、1.823±0.232、1.418±0.376和1.445±0.123,较对照组(1.010±0.164)明显升高(P<0.05)。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组P-gp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P<0.05),HMGB1处理8、16 h组P-gp蛋白表达增高(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100 ng/m L HMGB1处理16 h后P-gp蛋白表达灰度值(110.843±4.036)较对照组(160.303±2.193)明显减少(P<0.01)。结论 HMGB1能够上调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耐药蛋白P-gp和其编码基因mdr1a表达,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癫痫的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临床浓度的吗啡和哌替啶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以及NF-κB信号通路在吗啡诱导P-gp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以1μg/ml吗啡或哌替啶刺激24h,5μmol/L NF-κB抑制剂PDTC预先孵育1 h,然后收集细胞,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P-gp表达.结果 1μg/ml吗啡处理24 h,可引起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上调,上调幅度约300%;但是同样剂量和作用时间的哌替啶不影响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PDTC可抑制吗啡诱导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上调.结论 吗啡可诱导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源性P-gp表达上调,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吗啡诱导P-gp表达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大鼠慢性吗啡耐受过程中大脑皮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 n=6):慢性吗啡耐受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吗啡耐受组皮下注射10mg/kg的吗啡。生理盐水组皮下注射10mL/kg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则不予任何处理。各组每天重复用药两次,上午8点钟和下午6点钟,连续7天给药。测定大鼠吗啡耐受形成的最大镇痛百分率(MPE%),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脑内皮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阳性面积的表达情况。结果 吗啡耐受组大鼠在第1天的MPE%为(82.50±26.39)%,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别下降至(68.33±27.92)%、(46.17±21.50)%和(23.17±15.41)%,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7天吗啡耐受组P糖蛋白阳性面积为(0.82±0.04)%;生理盐水组P糖蛋白阳性面积为(0.53±0.01)%;空白对照组P糖蛋白阳性面积为(0.31±0.08)%,吗啡耐受组与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产生慢性吗啡耐受后,大鼠大脑皮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阳性面积大量表达,而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显示不明显,本研究初步表明P糖蛋白参与吗啡耐受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既往工作,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后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PMVEC)cAMP浓度的变化及其与β-AR变化的关系。方法在100ml培养瓶内接种等量RPMVEC,细胞单层汇合后分3组:TNFα组加5000U/mlTNFα,TNFα 山莨菪碱组加5000U/mlTNFα 10μg/ml山莨菪碱,正常对照组加等量稀释液(各组n=4)。于作用后15、90min采用放免法测定RPMVEC cAMP浓度。结果正常RPMVEC cAMP浓度为11.83±1.35fmol/μl。TNFα组和TNFα 山莨菪碱组,15min和90min两个时相点细胞内cAMP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NFα 山莨菪碱组15min与TNFα组15min比较,细胞内cAMP浓度显著增高(P<0.01);TNFα 山莨菪碱组90min与TNFα组90min比较,胞内cAMP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TNFα组15min与90min比较,胞内cAMP浓度显著增高(P<0.05)。结论TNFα作用可引起RPMVEC cAMP浓度显著升高,其机制可能与腺苷酸环化酶活化有关,而与TNFα引起的β-AR变化下调无关。  相似文献   

6.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胶原酶消化大鼠脑皮质制成细胞悬液再进行培养;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测进行鉴定.结果:分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一周左右可长成单层,光镜下为多角形或扁平梭形,呈"铺路石样"排列,透射电镜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测定阳性.结论:该分离细胞培养法可培养出大鼠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胶原酶消化、密度梯度离心等技术建立一种程序简便、经济、稳定、获得细胞纯度较高的体外分离、长期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萍  汤雪晴 《医学综述》2008,14(23):3660-3662
目的探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胶原酶消化大鼠脑皮质制成细胞悬液再进行培养,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鉴定。结果分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5~7d左右可长成单层,光镜下为多角形或扁平梭形,呈"铺路石样"排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测定阳性。结论该分离细胞培养法可培养出大鼠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石菖蒲及其成分α-细辛醚对戊四氮(PTZ)诱发的实验性癫痫幼鼠运动行为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W istar幼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和致痫模型组(A)、苯巴比妥钠组(B)、石菖蒲组(C)、α-细辛醚组(D),以ip PTZ 60 m g/kg建立癫痫模型,各组ig给药。动态观察各组幼鼠在斜板试验、悬吊试验、自主活动试验中行为运动的变化以及在M orris水迷宫试验中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结果A组动物的转体能力、悬吊能力、自主活动能力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与惊厥发作严重程度呈正相关,B组次之,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而C组、D组各项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PTZ诱发的幼鼠多次惊厥发作损害其行为运动能力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与苯巴比妥钠相比,α-细辛醚和石菖蒲能够有效地逆转PTZ所致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李珺  彭亮  黄胜和  吴春华  曹虹 《热带医学杂志》2009,9(7):722-724,728,封4
目的分离、培养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同时探索高纯度、活性好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3周大鼠大脑,分离皮质,经过匀浆、葡聚糖离心以及消化后,取纯度较高的脑微血管段种植于胶原蛋白包被过的塑料培养瓶中进行培养。显微镜观察及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结果镜下细胞呈长梭形,7d左右细胞可融合,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为阳性,且阳性细胞占绝大部分。结论本实验成功分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模型,也为构建更高级的大鼠体外血脑屏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可行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microvascularendothelialcells,BMECs)的培养方法,为研究BMECs在脑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分离出生后1~4 d内的Wistar大鼠乳鼠大脑皮质,用植块法培养BMECs;用倒置显微镜观察BMECs的形态以及从皮质块细胞迁出的过程;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大脑皮质块植块法培养的大鼠BMECs呈单层贴壁生长,细胞形态以长梭形、多角形、三角形、四边形为主,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征象,第3代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阳性率达95%以上.结论植块法具有经济、简便、要求条件不高,可成功培养高纯度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ECs)体外培养模型,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取Sprague-Dawley大鼠脑组织,通过匀浆、酶消化和梯度离心获得纯化的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涂布明胶的培养瓶进行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采用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鉴定;采用跨内皮电阻(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 TEER)检测单层细胞通透性;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长出,呈短梭形和多角形,区域性单层生长,5~7 d细胞融合,经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证实培养的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表现出很强的屏障特性,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跨内皮阻抗减弱.结论 提示该方法能成功进行纯度较高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原代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是研究脑部微血管和血脑屏障的可靠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脑溢安对缺氧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溢安血清对体外缺氧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用脑溢安浸膏连续灌胃3d后,心脏内采血分离出血清;用新生7d SD大鼠脑内分离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移入厌氧培养箱造成缺氧模型;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免疫细胞化学及Werstern blotting研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蛋白表达。结果:缺氧18h脑溢安组OD值较对照组增高(P<0.05)。缺氧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VEGF蛋白表达增强,脑溢安血清组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缺氧可诱导脑微血管内皮细胞VEGF蛋白的表达;脑溢安可以上调VEGF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脑溢安对缺氧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 5~7 d龄SD大鼠脑皮质用胶原酶消化得到脑微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瓶进行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法鉴定Ⅷ因子相关抗原,MTT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呈单层"铺路石样"排列的典型特征;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检测得阳性细胞率达95%;MTT法测定结果显示第120 h细胞活力最强。结论该培养方法能成功地分离并培养出纯度较高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对更深入地研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文萍  汤雪晴 《医学综述》2009,15(20):3179-3181
目的通过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VEC),研究不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BMVEC分成两大组,将其与不同浓度的Hcy(50、200μmol/L和1、2 mmol/L)和(或)无CuSO4(4μmol/L)共同培养18 h,分别利用噻唑蓝、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BMVEC细胞的生长及凋亡情况。结果BMVEC在CuSO4的协同下与不同浓度的Hcy培养18 h后,细胞活力A值呈现剂量依赖性的降低,超过1 mmol/L的Hcy对BMVEC已经形成了显著的抑制和毒性效应,滞留于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结论高浓度的Hcy具有内皮细胞毒作用,可以抑制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通塞益脑口服液中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的含量测定方法,为生产质量提供保障。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Lichrospher-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5%磷酸溶液(54:46),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57 nm。结果α-细辛醚在1.248~6.240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 =85526X-1.0581(r=0.9999),β-细辛醚在2.632~13.159 m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Y =41727X-0.0433(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7%、101.94%,RSD分别为2.15%、2.83%(n=6)。结论该方法准确易行,便于通塞盖脑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石菖蒲及其有效成分α-细辛醚对戊四氮(PTZ)诱发的幼鼠癫痫发作所激发的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光电镜技术观察癫痫幼鼠海马神经元的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致痫对照组癫痫幼鼠海马CA1和CA3区大量神经元凋亡;药物治疗后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PTZ致痫各组幼鼠海马CA1和CA3区Bcl-2和Bax阳性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P<0.01)。其中,苯巴比妥钠组、石菖蒲组、α-细辛醚组Bcl-2阳性细胞数量增加较致痫对照组显著(P<0.01);Bax阳性细胞数量各致痫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Bcl-2/Bax的值约为6.0;致痫对照组约为0.7;其余3组均约为1.0。结论石菖蒲和α-细辛醚可能通过增强Bcl-2表达,抑制幼鼠癫痫发作激发的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B)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损伤大鼠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的影响。方法:采用CMEC的体外培养技术,建立TNF-α损伤的模型,观察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内皮素(ET)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以及SalB的保护作用。结果:SalB可显着降低LDH活性及MDA含量,有减少ET分泌的趋势。结论:SalB对TNF-α损伤的CMEC具有直接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稳定细胞膜、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进行细胞超微结构研究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测定。方法 取新生小鼠脑组织,通过匀浆、过筛、胶原酶消化、差速粘附等技术对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铺满瓶底时,用0.125%胰酶-0.02%EDTA消化,离心收集内皮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原代、传代各取8例,吸取培养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试TPA活性。结果 经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相似文献   

20.
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培养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取1-5d Wistar乳鼠脑皮质,经不同孔径的筛网过滤后,用胶原酶振荡消化获得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鉴定。结果:培养的细胞呈单层贴壁生长,7-9d呈典型的铺路卵石样征象。结论:建立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培养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