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索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稳定性佳的纯水飞蓟素纳米结晶的可能性,为后续纯药物纳米结晶体内研究奠定试验基础。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技术,通过筛选药物投入量、高剪切分散时间、均质压力、均质次数等关键参数,以粒径、多分散指数(PDI)等为指标,筛选出最佳的纯水飞蓟素纳米结晶处方及工艺,并对所制备纳米结晶的粒径、外观形态、晶型、溶解度、溶出行为及稳定性等体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所优选的纯药物纳米结晶的平均粒径为(449.8±7.56) nm,PDI为0.281±0.017。与含有稳定剂的水飞蓟素纳米结晶相比,纯水飞蓟素纳米结晶显示出相似且良好的稳定性。此外,所制备的纯药物纳米结晶将水飞蓟素在纯水中的溶解度提高了1.41倍,在不同水性介质均提高了水飞蓟素的溶出速率,其中在纯水中溶出速率增加最为显著,30 min内溶出度由38.5%增加至92.2%。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稳定的纯水飞蓟素纳米结晶,为后续系统开展纯药物纳米结晶的促口服吸收机制及药动学等研究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齐墩果酸纳米混悬剂(OLA-NS),考察不同稳定剂种类对其溶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不同稳定剂、粒径相同的齐墩果酸纳米混悬剂,以溶出度为评价指标比较其体外释放行为,并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表征。结果:不同稳定剂制备得到的OLA-NS粒径为约330 nm,以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冷冻干燥后粒径为约350 nm,不同稳定剂的溶出速率为NS-HPMC E5>NS-PVP VA64>NS-PVP K30>NS-Soluplus。结论:稳定剂种类对齐墩果酸纳米混悬剂的体外溶出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盐酸齐拉西酮纳米混悬剂,提高其体外溶出度,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沉淀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粒径、多分散性指数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初步优化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拟中心复合设计,对处方用量进行优化设计。采用扫描电镜、差式扫描量热法和粉末X射线衍射法对固化后的粉末进行表征,高效液相法测定盐酸齐拉西酮体外溶出度。结果:基于纳米混悬技术制备的盐酸齐拉西酮胶囊的体外溶出度与市售胶囊相比得到显著的提高。结论:以Soluplus和SDS为稳定剂成功制备盐酸齐拉西酮纳米混悬剂,提高其体外溶出度,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他达拉非纳米混悬液,以提高他达拉非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以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和物理稳定性为评价指标,优化处方和工艺参数;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样品进行表征,HPLC法测定他达拉非纳米混悬液体外溶出度,UPLC-MS/MS法检测大鼠中他达拉非的血药浓度。结果:他达拉非纳米混悬液最优处方为他达拉非质量分数2%、HPC 1%和SDS 0.1%;最优工艺为粒径0.1 mm氧化锆珠,转速3 000 r·min-1,研磨时间30 min。制备的他达拉非纳米混悬液PDI为0.173±0.013,Zeta电位为(-22.6±0.4) mV,纳米颗粒为棒状结晶,粒径为(218.2±1.3) nm,分布均匀,晶型稳定;体外溶出度10 min内达到99%,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为原料药的4.01倍,在室温条件下放置6个月稳定性良好。结论:介质研磨法制备他达拉非纳米混悬液方法简单,产品稳定性好,能显著提高他达拉非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羟基喜树碱纳米晶体并进行药剂学性质研究。方法:采用湿法介质研磨制备羟基喜树碱纳米晶体;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羟基喜树碱纳米晶体的平均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用扫描电镜观察晶体形态;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XRP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分析晶型和化学结构有无变化;用透析袋法测定纳米晶体的溶出度。结果:制备的羟基喜树碱纳米晶体平均粒径为104 nm,PDI值为0.215;羟基喜树碱纳米化前后晶型和化学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纳米化后的药物溶出度明显提高,药物溶出参数T50TD(药物溶出50.0%和63.2%所需时间)显著减少。结论:湿法介质研磨制备羟基喜树碱纳米晶体方法可行,平均粒径较小且分布较均匀;研磨后的羟基喜树碱晶型未被破坏,仍为结晶态;制成的羟基喜树碱纳米晶体溶出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达沙替尼-NLCs及其冻干粉末,考察体外释药情况及释药模型。方法: 热熔乳化超声法制备达沙替尼-NLCs,单因素考察固-液脂质比例、药-脂比例、泊洛沙姆188和大豆磷脂比例、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因素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达沙替尼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处方。筛选冻干保护剂种类及质量浓度,制备达沙替尼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冻干粉末。结果: 按照最佳处方制备的达沙替尼-NLCs,包封率为(74.91±1.53)%,载药量为(2.22±0.13)%,平均粒径为(168.43±8.14)nm,PdI为0.094±0.008,Zeta电位为(-36.0±2.3)mV。3%甘露醇制备的达沙替尼-NLCs冻干粉末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外释药模型更符合Higuchi模型:Mt/M=0.153 5 t1/2+0.005 9(r=0.991 9)。结论: 达沙替尼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工艺重复性良好,体外释药缓释特征明显,为进一步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柚皮素纳米晶体并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评价。方法: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柚皮素纳米结晶;对制备得到的柚皮素纳米晶体进行粒径测定、DSC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图谱分析,并测定柚皮素纳米晶体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结果:柚皮素纳米晶体的平均粒径为(467±12) nm,DSC、X-射线衍射及傅里叶红外图谱结果表明将柚皮素制备成柚皮素纳米结晶并未改变药物的晶型和化学结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实验结果表明,与柚皮素原料药相比,柚皮素纳米晶体的溶解度和溶出度均有显著地提高。结论:本文通过制备柚皮素纳米晶体,显著地提高了柚皮素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为柚皮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选择。  相似文献   

8.
阿苯达唑-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体外溶出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阿苯达唑-β-环糊精包合物,考察了有关性质。方法:采用逆向搅拌法制备阿苯达唑的β-环糊精包合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苯达唑、包合物的溶解度、溶出度。结果:经空白对照、X-射线衍射图谱、差示扫描量热等方法证明,阿苯达唑与β-环糊精已形成包合物,包合物的溶解度是原药的10倍,溶出度明显高于阿苯达唑原药。结论:阿苯达唑-β-环糊精包合物可提高阿苯达唑的溶解度、溶出度。  相似文献   

9.
阿苯达唑口服纳米球的制备及释药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制备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酯口服纳米球 (ABZ-PBCA-NP) ,并考察其体外累积溶出速率。方法 :采用乳化聚合二步法制备阿苯达唑口服纳米球 ,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 ,应用 L9(3 4 )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同时 ,以原料药混悬液对照 ,进行体外动态释药试验。结果 :当空白纳米球 p H为 5 .0 ,与阿苯达唑液的体积比 1.2∶ 1,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浓度为 1%时 ,制备口服纳米球的包封率最高 ,即 (60 .0 3± 5 .5 0 ) %。在 p H=5 .0的磷酸缓冲溶液中 ,阿苯达唑口服纳米球释药符合 Higuchi方程 ,阿苯达唑混悬液释药符合威布尔分布函数。结论 :二步优化法制备阿苯达唑口服纳米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淼  何瑶 《中国药师》2018,(7):1167-1171
摘 要 目的:制备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以粒径分布作为评价指标,均质压力(X1)和均质次数(X2)为考察对象,利用Box 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考察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的外观、微观形态、平均粒径、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比较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与市售卡巴他赛注射液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最优制备工艺为:850 bar均质压力下均质处理6次,制备的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在扫描电镜下呈大小均匀分布,平均粒径为(208.6±33.6)nm,PdI为(0.179±0.015),Zeta电位为(-32.4±0.3)mV,将卡巴他赛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可提高其体外溶出速率。结论: 高压均质法制备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工艺简单易行,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能够加快药物释放,提高药物体外溶出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漆黄素纳米混悬剂及其冻干粉末,提高药物溶解度及溶出度.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漆黄素纳米混悬剂.以粒径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考察聚乙烯吡咯烷酮K30 (PVP K30)用量、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均质压力和次数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漆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工艺,并制备成冻干粉.扫描电镜观察纳米混悬...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并优化5-氨基水杨酸固体脂质纳米粒(5-ASA-SLN)的处方组成及工艺参数,以提高5-氨基水杨酸(5-ASA)溶解度,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采用微乳法制备5-ASA-SLN,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其最佳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参数;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 spectrometer)、差示量热扫描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透射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仪对5-ASA-SLN进行表征并验证其形成。测定5-ASA及5-ASA-SLN的饱和溶解度,并探讨其体外释药机制。结果:确定5-ASA-SLN最佳处方为: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比为5.32∶1、混合乳化剂与脂质比为7.38∶1、药脂比为1∶20;优化后最佳处方的5-ASA-SLN平均包封率为90.15%,与预测值偏差为2.15%,平均粒径为(124.7±2.62)nm,分散系数为0.32±0.02,Zeta电位为(-15.0±0.8) mV,呈类球形,外观圆整。将5-ASA制备成5-ASA-SLN后其在纯化水和pH 7.8~8.0含胰酶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分别提高了33.12倍和16.6倍,体外释药模型拟合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经优化后的5-ASA-SLN制备工艺稳定可行,显著提高了5-ASA的溶解度,且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负载尼莫地平的聚乙二醇修饰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ethylene glycol-poly (lactin-co-glycolic acid),PEG-PLGA)]纳米粒,并对其进行制备工艺、质量评价以及体外释放等相关性研究。方法:以PEG-PLGA为药物载体,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尼莫地平载药纳米粒。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设计优化处方工艺,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HPLC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制备的尼莫地平纳米粒外观呈实心球体,大小均匀且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183.2±3.30) nm,PDI为(0.115±0.049),Zata电位为(-11.78±2.16) mV;平均包封率为84.99%,平均载药量为2.45%;尼莫地平原料药在4 h时基本释放完全(达到95%左右),而尼莫地平纳米粒在4 h时释放仅为43.9%,在第24 h时累计释放度达到(83.66±2.57)%。与对照组相比,制剂组释放缓慢,符合实验设计缓释的要求。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尼莫地平PEG-PLGA纳米粒,其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缓释特征,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富勒烯丙二酸衍生物(DMA-C60)-多西他赛为模型药物,构建光敏性脂质体,增强抗肿瘤效果。系统研究脂质体(LP)的制备工艺、理化性质、处方优化和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Bingle环加成反应和酯水解反应合成了DMA-C60,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表征定性;采用薄膜法制备DMA-C60-DTX脂质体;超滤离心法测量DTX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激光纳米粒度测定仪测定粒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测定脂质体外观形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考察LP中原料药DTX及脂质材料的晶形存在状态;采用透析袋法测量体外释放度并拟合释放模型。结果:采用FT-IR表征定性DMA-C60合成成功。最优处方得到的DMA-C60-DTX-LP,平均粒径约为170 nm,Zeta电位约为-30 mV,DTX包封率(85.76±2.60)%,DMA-C60包封率约为89%;透射电镜观察DMA-C60-DTX-LP呈类球形,粒径大小约为170 nm,分布均匀且与所测粒径大小相符;DSC显示DTX原料药几乎以无定型的状态存在于脂质内核中;DMA-C60的加入并不影响DTX的释放,60 h内累计释放百分数为80%,DTX在LP中体外释放行为可用Ritger-Peppas释放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结论:光敏性多西他赛脂质体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脂质体外观呈类球形,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体外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山柰酚(kaemperol,KA)固体脂质纳米粒(KA-SLN),并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 首先建立KA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采用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KA-SLN,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电位并拟合其体外释药方程,采用CCK-8法及溶血性试验评价空白载体及KA-SLN的体外安全性,采用CCK-8法评价A549细胞生存率变化,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Transwell法评价A549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Hoechst染色法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平板克隆试验考察肿瘤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 所得制剂平均粒径(242±21)nm,包封率为(72.34±4.15)%,载药量为(3.29±0.21)%,空白载体无毒性,空白载体及KA-SLN体外无溶血性,释药规律符合Ritger-peppas方程,相对于KA,KA-SLN展示出更好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集落形成作用及促肿瘤细胞凋亡效果。结论: 通过将KA制成KA-SLN可以提高药物缓控释效果及体外抗肿瘤作用,且安全性较好,可进一步用于体内抗肿瘤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CCD-RSM)优化姜黄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curcumin niosomes ,Cur-Nio)的制备工艺和处方,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以硬脂山梨坦(Span 60)和胆固醇作为载体材料制备Cur-Nio,以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为考察指标,以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优化制备处方。以CCD-RSM选取最佳处方,用二项式进行拟合预测分析,按优化出的处方制备Cur-Nio,考察测定Cur-Nio粒径、PDI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Cur-Nio形态,差式扫描热及X-射线衍射分析结构特征及晶型是否有变化,并对其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进行考察。结果:Cur-Nio的制备最佳处方及工艺条件为Span 60与胆固醇的质量比值为3.096∶1、水化时间为65 min、水化体积为19.45 mL;优化后的处方制备出的Cur-Nio的平均粒径是(151.70±2.003)nm,PDI为0.21±0.013,Zeta电位为(-45.10±1.40) mV,包封率为(82.91±0.59)%;透射电镜观察Cur-Nio外观圆整;长期存放4 ℃具有一定稳定性;差式扫描热及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Cur以无定型或分子状态包裹在囊泡中;体外释放结果表明,与游离姜黄素溶液相比,具有明显缓释效果。结论:通过CCD-RSM优化后的Cur-Nio,制备工艺简单,外观圆整,粒径均匀,具有缓释作用,符合优化试验结果。有效提高了姜黄素的生物活性,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