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在家庭自然环境下,通过对婴儿生后第一年睡眠/觉醒行为的纵向随访,探索婴儿期睡眠、觉醒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全国9个城市,共52A名足月健康新生儿,自婴儿生后2 d始,通过家长睡眠日记采集新生儿期每周连续3 d,2~12月龄连续7 d婴儿睡眠/觉醒行为的相关信息.结果 婴儿白天睡眠时间在0~2、3~4、5~6和8~9月龄变化显著,其中生后第1个月发展速率最快,白天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82.4%下降至1月龄的62.8%;2、4、6和9月龄的睡眠时间构成比分别为56.6%、48.2%、42.7%和35.7%;白天睡眠次数从生后2 d的3.7次减少为12月龄的2次.婴儿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从生后1个月起逐步增强,4月龄时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延长至6.8 h,6月龄后夜醒次数少于0.5次;同时夜晚睡眠时间在4和9月龄时显著增加,夜间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55.8%分别增加至4月龄的64.3%和9月龄的71.2%.整体上,婴儿期24 h睡眠时间随月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0~6和8~9月龄是婴儿睡眠/觉醒时间发展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在家庭自然环境下,通过对婴儿生后第一年睡眠/觉醒行为的纵向随访,探索婴儿期睡眠、觉醒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全国9个城市,共52A名足月健康新生儿,自婴儿生后2 d始,通过家长睡眠日记采集新生儿期每周连续3 d,2~12月龄连续7 d婴儿睡眠/觉醒行为的相关信息.结果 婴儿白天睡眠时间在0~2、3~4、5~6和8~9月龄变化显著,其中生后第1个月发展速率最快,白天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82.4%下降至1月龄的62.8%;2、4、6和9月龄的睡眠时间构成比分别为56.6%、48.2%、42.7%和35.7%;白天睡眠次数从生后2 d的3.7次减少为12月龄的2次.婴儿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从生后1个月起逐步增强,4月龄时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延长至6.8 h,6月龄后夜醒次数少于0.5次;同时夜晚睡眠时间在4和9月龄时显著增加,夜间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55.8%分别增加至4月龄的64.3%和9月龄的71.2%.整体上,婴儿期24 h睡眠时间随月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0~6和8~9月龄是婴儿睡眠/觉醒时间发展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在家庭自然环境下,通过对婴儿生后第一年睡眠/觉醒行为的纵向随访,探索婴儿期睡眠、觉醒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全国9个城市,共52A名足月健康新生儿,自婴儿生后2 d始,通过家长睡眠日记采集新生儿期每周连续3 d,2~12月龄连续7 d婴儿睡眠/觉醒行为的相关信息.结果 婴儿白天睡眠时间在0~2、3~4、5~6和8~9月龄变化显著,其中生后第1个月发展速率最快,白天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82.4%下降至1月龄的62.8%;2、4、6和9月龄的睡眠时间构成比分别为56.6%、48.2%、42.7%和35.7%;白天睡眠次数从生后2 d的3.7次减少为12月龄的2次.婴儿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从生后1个月起逐步增强,4月龄时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延长至6.8 h,6月龄后夜醒次数少于0.5次;同时夜晚睡眠时间在4和9月龄时显著增加,夜间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55.8%分别增加至4月龄的64.3%和9月龄的71.2%.整体上,婴儿期24 h睡眠时间随月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0~6和8~9月龄是婴儿睡眠/觉醒时间发展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在家庭自然环境下,通过对婴儿生后第一年睡眠/觉醒行为的纵向随访,探索婴儿期睡眠、觉醒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全国9个城市,共52A名足月健康新生儿,自婴儿生后2 d始,通过家长睡眠日记采集新生儿期每周连续3 d,2~12月龄连续7 d婴儿睡眠/觉醒行为的相关信息.结果 婴儿白天睡眠时间在0~2、3~4、5~6和8~9月龄变化显著,其中生后第1个月发展速率最快,白天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82.4%下降至1月龄的62.8%;2、4、6和9月龄的睡眠时间构成比分别为56.6%、48.2%、42.7%和35.7%;白天睡眠次数从生后2 d的3.7次减少为12月龄的2次.婴儿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从生后1个月起逐步增强,4月龄时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延长至6.8 h,6月龄后夜醒次数少于0.5次;同时夜晚睡眠时间在4和9月龄时显著增加,夜间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55.8%分别增加至4月龄的64.3%和9月龄的71.2%.整体上,婴儿期24 h睡眠时间随月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0~6和8~9月龄是婴儿睡眠/觉醒时间发展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5.
婴儿期睡眠/觉醒时间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在家庭自然环境下,通过对婴儿生后第一年睡眠/觉醒行为的纵向随访,探索婴儿期睡眠、觉醒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全国9个城市,共52A名足月健康新生儿,自婴儿生后2 d始,通过家长睡眠日记采集新生儿期每周连续3 d,2~12月龄连续7 d婴儿睡眠/觉醒行为的相关信息.结果 婴儿白天睡眠时间在0~2、3~4、5~6和8~9月龄变化显著,其中生后第1个月发展速率最快,白天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82.4%下降至1月龄的62.8%;2、4、6和9月龄的睡眠时间构成比分别为56.6%、48.2%、42.7%和35.7%;白天睡眠次数从生后2 d的3.7次减少为12月龄的2次.婴儿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从生后1个月起逐步增强,4月龄时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延长至6.8 h,6月龄后夜醒次数少于0.5次;同时夜晚睡眠时间在4和9月龄时显著增加,夜间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55.8%分别增加至4月龄的64.3%和9月龄的71.2%.整体上,婴儿期24 h睡眠时间随月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0~6和8~9月龄是婴儿睡眠/觉醒时间发展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在家庭自然环境下,通过对婴儿生后第一年睡眠/觉醒行为的纵向随访,探索婴儿期睡眠、觉醒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全国9个城市,共52A名足月健康新生儿,自婴儿生后2 d始,通过家长睡眠日记采集新生儿期每周连续3 d,2~12月龄连续7 d婴儿睡眠/觉醒行为的相关信息.结果 婴儿白天睡眠时间在0~2、3~4、5~6和8~9月龄变化显著,其中生后第1个月发展速率最快,白天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82.4%下降至1月龄的62.8%;2、4、6和9月龄的睡眠时间构成比分别为56.6%、48.2%、42.7%和35.7%;白天睡眠次数从生后2 d的3.7次减少为12月龄的2次.婴儿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从生后1个月起逐步增强,4月龄时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延长至6.8 h,6月龄后夜醒次数少于0.5次;同时夜晚睡眠时间在4和9月龄时显著增加,夜间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55.8%分别增加至4月龄的64.3%和9月龄的71.2%.整体上,婴儿期24 h睡眠时间随月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0~6和8~9月龄是婴儿睡眠/觉醒时间发展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研究在家庭自然环境下,通过对婴儿生后第一年睡眠/觉醒行为的纵向随访,探索婴儿期睡眠、觉醒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全国9个城市,共52A名足月健康新生儿,自婴儿生后2 d始,通过家长睡眠日记采集新生儿期每周连续3 d,2~12月龄连续7 d婴儿睡眠/觉醒行为的相关信息.结果 婴儿白天睡眠时间在0~2、3~4、5~6和8~9月龄变化显著,其中生后第1个月发展速率最快,白天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82.4%下降至1月龄的62.8%;2、4、6和9月龄的睡眠时间构成比分别为56.6%、48.2%、42.7%和35.7%;白天睡眠次数从生后2 d的3.7次减少为12月龄的2次.婴儿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从生后1个月起逐步增强,4月龄时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延长至6.8 h,6月龄后夜醒次数少于0.5次;同时夜晚睡眠时间在4和9月龄时显著增加,夜间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55.8%分别增加至4月龄的64.3%和9月龄的71.2%.整体上,婴儿期24 h睡眠时间随月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0~6和8~9月龄是婴儿睡眠/觉醒时间发展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在家庭自然环境下,通过对婴儿生后第一年睡眠/觉醒行为的纵向随访,探索婴儿期睡眠、觉醒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全国9个城市,共52A名足月健康新生儿,自婴儿生后2 d始,通过家长睡眠日记采集新生儿期每周连续3 d,2~12月龄连续7 d婴儿睡眠/觉醒行为的相关信息.结果 婴儿白天睡眠时间在0~2、3~4、5~6和8~9月龄变化显著,其中生后第1个月发展速率最快,白天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82.4%下降至1月龄的62.8%;2、4、6和9月龄的睡眠时间构成比分别为56.6%、48.2%、42.7%和35.7%;白天睡眠次数从生后2 d的3.7次减少为12月龄的2次.婴儿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从生后1个月起逐步增强,4月龄时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延长至6.8 h,6月龄后夜醒次数少于0.5次;同时夜晚睡眠时间在4和9月龄时显著增加,夜间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55.8%分别增加至4月龄的64.3%和9月龄的71.2%.整体上,婴儿期24 h睡眠时间随月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0~6和8~9月龄是婴儿睡眠/觉醒时间发展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在家庭自然环境下,通过对婴儿生后第一年睡眠/觉醒行为的纵向随访,探索婴儿期睡眠、觉醒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全国9个城市,共52A名足月健康新生儿,自婴儿生后2 d始,通过家长睡眠日记采集新生儿期每周连续3 d,2~12月龄连续7 d婴儿睡眠/觉醒行为的相关信息.结果 婴儿白天睡眠时间在0~2、3~4、5~6和8~9月龄变化显著,其中生后第1个月发展速率最快,白天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82.4%下降至1月龄的62.8%;2、4、6和9月龄的睡眠时间构成比分别为56.6%、48.2%、42.7%和35.7%;白天睡眠次数从生后2 d的3.7次减少为12月龄的2次.婴儿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从生后1个月起逐步增强,4月龄时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延长至6.8 h,6月龄后夜醒次数少于0.5次;同时夜晚睡眠时间在4和9月龄时显著增加,夜间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55.8%分别增加至4月龄的64.3%和9月龄的71.2%.整体上,婴儿期24 h睡眠时间随月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0~6和8~9月龄是婴儿睡眠/觉醒时间发展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在家庭自然环境下,通过对婴儿生后第一年睡眠/觉醒行为的纵向随访,探索婴儿期睡眠、觉醒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全国9个城市,共52A名足月健康新生儿,自婴儿生后2 d始,通过家长睡眠日记采集新生儿期每周连续3 d,2~12月龄连续7 d婴儿睡眠/觉醒行为的相关信息.结果 婴儿白天睡眠时间在0~2、3~4、5~6和8~9月龄变化显著,其中生后第1个月发展速率最快,白天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82.4%下降至1月龄的62.8%;2、4、6和9月龄的睡眠时间构成比分别为56.6%、48.2%、42.7%和35.7%;白天睡眠次数从生后2 d的3.7次减少为12月龄的2次.婴儿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从生后1个月起逐步增强,4月龄时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延长至6.8 h,6月龄后夜醒次数少于0.5次;同时夜晚睡眠时间在4和9月龄时显著增加,夜间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55.8%分别增加至4月龄的64.3%和9月龄的71.2%.整体上,婴儿期24 h睡眠时间随月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0~6和8~9月龄是婴儿睡眠/觉醒时间发展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在家庭自然环境下,通过对婴儿生后第一年睡眠/觉醒行为的纵向随访,探索婴儿期睡眠、觉醒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全国9个城市,共52A名足月健康新生儿,自婴儿生后2 d始,通过家长睡眠日记采集新生儿期每周连续3 d,2~12月龄连续7 d婴儿睡眠/觉醒行为的相关信息.结果 婴儿白天睡眠时间在0~2、3~4、5~6和8~9月龄变化显著,其中生后第1个月发展速率最快,白天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82.4%下降至1月龄的62.8%;2、4、6和9月龄的睡眠时间构成比分别为56.6%、48.2%、42.7%和35.7%;白天睡眠次数从生后2 d的3.7次减少为12月龄的2次.婴儿夜间连续睡眠能力从生后1个月起逐步增强,4月龄时最长连续睡眠时间延长至6.8 h,6月龄后夜醒次数少于0.5次;同时夜晚睡眠时间在4和9月龄时显著增加,夜间睡眠时间构成比从生后2 d的55.8%分别增加至4月龄的64.3%和9月龄的71.2%.整体上,婴儿期24 h睡眠时间随月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 0~6和8~9月龄是婴儿睡眠/觉醒时间发展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吉林省婴幼儿睡眠状况及睡眠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吉林省8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的1 080例0~3岁的健康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简明婴幼儿睡眠问卷了解婴幼儿睡眠情况,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睡眠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婴幼儿睡眠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8.24%(413/1 080)。4~11月龄、12~24月龄、25~36月龄组睡眠总时长均高于推荐睡眠总时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足月出生、主要监护人文化程度较高、白天活动强度较大是婴幼儿睡眠问题的保护因素(P<0.05),而服用维生素D频次较低、夜间喂养频繁和母亲打鼾是睡眠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吉林省4月龄以上婴幼儿睡眠总时长均高于推荐睡眠总时长,但睡眠问题发生率较高。睡眠问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对早产儿的随访,对主要监护人进行婴幼儿睡眠知识宣教,坚持规律地补充维生素D,有利于减少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海社区婴儿腹泻的发生情况以及影响腹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 4月于上海闵行区12个社区首次参加体检的婴儿6661例, 采用多中心、 前瞻性研究的方法, 通过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 统计12月内婴儿的腹泻情况及出生史、 喂养史、 家庭情况和营养状况等。结果 6661例婴儿中男性3523例, 女性3138例。0~3月龄腹泻发生率为1.3%, 4~6月龄为3.0%, 7~9月龄为3.9%,10~12月龄为4.4%。12月龄内人均腹泻次数为0.13次。家庭收入、喂养方式、抚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及户籍等是婴儿腹泻的影响因素。结论 上海婴儿腹泻发生率较过去有所下降。影响婴儿腹泻的主要因素为家庭收入、喂养方式、抚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及户籍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体格生长水平的现状和差异。方法 1~<12月龄婴儿的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及体格生长数据来自2015年“第五次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1~<6月龄婴儿的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12月龄的喂养方式分为持续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体重、身长及头围生长水平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结果 共纳入1~<12月龄婴儿59 170人。1~<6月龄纯母乳喂养率、部分母乳喂养率和人工喂养率分别为48.6%、37.4%和14.0%,~<12月龄持续母乳喂养率和人工喂养率分别为59.9%和40.1%。1~<6月龄纯母乳喂养婴儿平均体重略高于部分母乳喂养婴儿,差值范围为0.06~0.20 kg;也略高于人工喂养婴儿,差值范围为0.09~0.22 kg。6~<12月龄持续母乳喂养婴儿平均身长低于人工喂养婴儿,差值范围为-0.3~-0.1 cm。不同喂养方式在6~<12月龄体重、1~<6月龄身长及1~<12月龄头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体重、身长及头围生长模式与WHO儿童生长标准相似,但总体上体重和身长平均生长水平略高于WHO儿童生长标准。结论 不同喂养方式生长模式相似,在生后的前半年纯母乳喂养婴儿的生长水平略高于部分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在后半年持续母乳喂养婴儿的生长水平略低于人工喂养婴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导致婴儿出生早期生长过快,尤其是按身长体质量增长过快的相关喂养习惯,包括婴儿的喂养方式、喂养环境以及喂养者的一般情况和喂养行为等,方法以上海市控江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常规健康体检的200例足月、单胎、正常出生体质量的健康5~6月龄婴儿及其主要喂养者作为研究对象.有关婴儿喂养习惯的调查问卷,包括婴儿喂养模式、喂养环境、以及喂养者的行为等,由研究小组成员在现场对婴儿的主要喂养者进行一对一调查.记录婴儿的出生体质最,并在婴儿6月龄时测量其体质量和身长.结果 200例婴儿中有70例超重(BAZ>+1),占35%.男婴超重多于女婴(40.0%对30.9%,x2=1.798,P=0.180).超重婴儿和体质量正常婴儿的出生体质量一致(3.30±0.35 kg对3.35±0.32 kg,t=1.010,P=0.314),6月龄时两组婴儿的身长也一致(67.64±2.10 cm对67.91±1.97cm,t=0.896,P=0.371).超重婴儿在出生后前6个月内按身长体质量增加速度明显快于正常体质量婴儿,6月龄时超重婴儿的体质量以及BMI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婴儿(9.16±0.67对7.94±0.64,t=12.324,P<0.01;19.86±1.24对17.41±0.80,t=14.953,P<0.01).两组婴儿中纯母乳喂养时间至少4个月,6月龄时持续母乳喂养、辅助食品稠厚度和喂养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3~2.701,P均>0.05).祖父母在上海婴儿的喂养照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9.0%的婴儿完全由祖父母承担喂养和照料的责任,而23.0%的婴儿则由父母与祖父母共同承担.两组婴儿的主要喂养者、喂养者学历、婴儿喂养知识掌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5、0.446,t=0.949,P均>0.05).超重婴儿喂养者的喂养速度明显快于正常体质量婴儿(Z=2.753,P<0.01),超重婴儿喂养者在喂养过程中与婴儿的语言交流明显较少(Z=2.932,P<0.01).在超重婴儿中,喂养者的过度喂养行为与超重婴儿的BAZ呈显著正相关(r=0.281,P<0.05).结论 上海婴儿出生早期按身长体质量增长过快与某些婴儿喂养习惯相关.婴儿出生后前6个月按身长体质量增加过快是否会增加儿章期肥胖的风险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我地区已接种麻疹疫苗而获得抗体的母亲,经胎传给婴儿的麻疹抗体在0~8月龄的滴度水平检测,找出其抗体衰减规律,预测其抗体消失时间,探讨适宜的初次免疫月龄.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水平.结果 对65例婴儿胎传抗体追踪观察发现,新生儿抗体水平83%,3月龄时降至46.15%;6月龄时降至10.77%;8月龄降至7.67%.6月龄后抗体水平极低,几乎无保护作用.结论 说明婴儿胎传抗体随月龄增长急剧下降;6月龄后婴儿易感率高达93.22%;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婴儿免患麻疹,可考虑将现行8月龄接种麻疹疫苗提前至出生5~6月龄.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慢性HBV感染相关因素及机制,对624名儿童随访了(6.34±1.71)年。结果发现慢性HBV感染89例,其中82.0%始于6月龄前。HBeAg同时阳性母亲的婴儿慢性HBV感染率高于单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用疫苗,P<0.005;HBIG+疫苗,P<0.05),且在6月龄内出现HBsAg阳性时,慢性化率也高(单用疫苗,P<0.025)。联合使用HBIG和疫苗可进一步减少慢性HBV感染率(单阳性组,P<0.025,双阳性组,P<0.005)及在1月~6月HBsAg阳性婴儿慢性化率(双阳性组,P<0.025)。提示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慢性HBV感染主要发生于宫内或产程中。双阳性母亲的婴儿更易形成慢性HBV感染,HBIG联合疫苗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用疫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影响婴幼儿夜醒的环境因素,探讨婴幼儿夜醒与认知发育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2月-2013年2月义乌市城区和乡镇各1个点作为项目点,共抽取2~30个月婴幼儿116名。以问卷形式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儿童出生及家庭社会经济的相关情况;采用简易婴儿睡眠问卷(BISQ)收集儿童夜醒次数及时间等相关睡眠情况;同时采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进行婴幼儿认知发育评估。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2.99±8.55)月(2~30个月),男孩占50.86%(59/116)。1岁婴儿,偶尔夜醒仅占5.26%,夜醒1次占29.82%,夜醒多次占64.91%;≥1岁幼儿则分别为32.20%、45.76%和22.03%。1岁婴儿和≥1岁幼儿夜醒次数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岁婴儿平均夜醒时间为(0.49±0.31)h,≥1岁幼儿为(0.31±0.4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5,P0.001)。≥1岁幼儿随着夜醒次数增加,智力发育指数(MDI)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P=0.024);夜醒时间与MDI呈显著负相关(r=-0.26,P=0.035)。1岁婴儿的夜醒次数和夜醒时间与MDI无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证实夜醒次数及时间是≥1岁幼儿MD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持续夜醒婴幼儿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早产儿骨矿发育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儿保门诊随访的早产儿与足月儿各90例,采用定量超声技术测量6月龄时(早产儿为纠正胎龄6月龄)的胫骨骨密度,结果以超声波声速度(SOS)值和Z值表示;同时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影响骨矿发育的相关因素。结果:足月儿6月龄的SOS值和Z值明显高于纠正胎龄6月龄的早产儿。在早产儿组中,不同出生体重、胎龄婴儿的SOS值和Z值,不同断母乳时间婴儿的SO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女婴的Z值明显高于男性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断母乳时间及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是早产婴儿SOS值的影响因素。结论:适时断母乳或延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可能有利于促进早产婴儿骨矿发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影响6月龄以下危重婴儿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收治的161例6月龄以下危重室间隔缺损婴儿的手术治疗情况,将全部病例按照近期疗效分为预后好或差两组.分析两组在手术年龄、体重、有无心内合并畸形和气管狭窄、术前感染情况、肺动脉高压程度、转流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室间隔缺损直径、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notrope score,IS)、监护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将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体重、呼吸机支持时间、胸腔引流量、心内合并的其他畸形、肺动脉高压程度、有无气管狭窄只在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而转流和主动脉阻断时间、IS、监护时间在单、多因素分析中均有不同,P值分别是0.000~0.001、0.000~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转流时间长、主动脉阻断时间短、IS高、监护时间长是影响手术治疗近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