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全身用抗菌药物的限制支付范围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更好贯彻执行医保政策。方法: 整理汇总《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中全身用抗菌药物的限制支付范围与药品说明书适用范围,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对限制支付范围进行解读。结果: 54个药品具有限制支付范围,限制支付范围与药品说明书存在差异的药品有49个。结论: 对于全身用抗菌药物,限制支付范围与药品说明书适用范围不一致的现象较为普遍,相关部门应依据药品说明书和临床诊疗指南,逐步扩大药品的支付范围,以提高药品的可及性。同时,应制定准确和详细的限制支付范围,并对限制支付范围进行标准化解读,以便医药机构更好执行医保政策,充分保障患者的参保利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相关凝血障碍的发生规律与特点。方法:获取我中心药物不良反应(ADR)数据库中抗菌药物相关凝血障碍的自发报告,对病例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发生及持续时间、治疗和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不同类型凝血障碍进行亚组分析;探究ADR涉及药品并挖掘风险信号。结果:患病人群以男性(69.84%)、60岁以上老年人(76.98%)为主,绝大多数(95.52%)凝血障碍发生在用药后15d内,且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4d(95.48%),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出血风险更高(χ2=46.207,P<0.01);5类13种抗菌药物与凝血障碍有关,头孢哌酮、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相关ADR例数最多、风险信号最强,且涉及凝血功能异常与血小板减少2类ADR;绝大多数(85%)凝血障碍在停药或/和对症治疗后均能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涉及凝血障碍的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对兼有致凝血功能异常与血小板减少风险的品种应重点开展出血风险监测;临床用药期间应加强凝血指标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尤其是同时有凝血功能异常与血小板减少时,应及时调整抗菌方案并针对性治疗,谨防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影响效果。方法:回顾性从某院血管外科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出院病历中,抽取2015年的107份病例作为干预前组,另抽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的108例为干预后组,分析比较药学干预前后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品种选择、围手术期用药疗程及术后体温、血常规情况等。结果:经过药学干预后,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由100%下降至90.74%,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合理率及用药疗程合理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干预后组术后发热患者数及平均体温低于干预前组,整个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的DDDs亦明显下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象升高的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药学干预有利于提高我院血管外科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性,但仍然存在预防使用率过高、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临床药师应继续深入临床进行跟踪和干预,协助医生制订用药方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并探讨药师干预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方法 我院自2012年开始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过程中逐步实施药师干预,在2013年1月~12月选取532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1年1月~12月未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药师干预的532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药物费用、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药师干预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人均药物费用、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均明显减少(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实施药师干预,可有效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减少治疗费用和治疗时间,有利于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抽取我院集美院区2007年至2008年住院病例1087份,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抗菌药物占药品总费用的比率,病原菌送检率,围手术期用药,以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评价合理用药依据。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85.74%;抗菌药费用占总药品费用的14.08%;病原菌检测:非手术科室21.05%,手术科室6.00%;围手术期用药:术前使用率15.42%,术后使用时间为6.1d;联合用药:单联70.28%、双联27.79%、三联1.93%;按DDDs排序前10种药品中有7种药品的DUI〈1。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学》2017,(9):1689-1690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住院患者106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临床药师干预下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其合理用药率、以及抗菌药物使用费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49.06%低于对照组为71.70%(P<0.05),而合理使用率为76.92%高于对照组为23.68%(9/38)(P<0.05),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药品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提高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效果。方法分别抽取医院2013年7~12月(干预前)和2014年1~6月(干预后)的子宫肌瘤切除术病历各50份,对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合理性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联合用药比例由70%降至64%;品种选择合理率由78.0%升至100.0%,抗菌药物疗程合理率由10.0%升至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药品费用占住院总费用的比例由30.0%降至27.3%,抗菌药物总费用占总药品费用的比例由32.0%降至23.0%;患者人均住院时间减少1.08d。结论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可行且有效,能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蒋丽  赵玲 《北方药学》2014,(7):131-131
抗菌药物是临床使用范围广泛、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品。据报道,在我国一般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费用占药品总金额的40.1%,抗菌药物使用率在60%~90%,是发达国家的2倍。其中,二十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40%系滥用抗菌药物造成。为了考察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是否合理,笔者进行了用药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抗感染药学》2016,(1):76-77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及其院内感染率。方法:抽取2013年1—12月和2014年1—12月间入院治疗的2 781例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年份将其分为2013年(1 345例)组和2014年组(1 4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过抗菌药物的治疗;分析抗菌药物使用以及院内感染情况。结果:两年期间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最高的三类抗菌药物分别为头孢孟多酯(81.16%)、左氧氟沙星(72.49%)和头孢西丁钠(71.02%);2014年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31%,院内感染率为1.25%优于2013年组为89.81%,院内感染率为2.38%(χ~2=12.891,4.985,P<0.05);合理使用率2013年组为46.32%低于2014年组为51.18%(χ~2=6.576,P<0.05)。结论:抗菌药物使用率与院内感染率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助于预防院内感染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药物临床试验辅助药品管理体系,保证该部分药品的合理使用。方法:建立药物临床试验辅助药品管理流程,设计相应软件,与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系统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据接口,实施上述管理流程。结果: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行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的30%需要辅助药品,药品种类繁多。通过抽样数据对比发现,辅助药品管理系统上线初期至中期受试者人数和处方药品数量大幅增加,上线中后期受试者人数和药品数量趋于稳定,提示系统上线成功。与上线前数据比较,系统上线后授权药师审核处方的比例显著增加,处方药物为方案指定辅助药品的比例显著上升。结论:建立药物临床试验辅助药品管理系统,在有效保障辅助药品的院内供应的前提下,满足了辅助药品费用支付流程的伦理性、合规性,实现了该类处方前置审核,是药物临床试验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1.
《抗感染药学》2016,(6):1228-1230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对I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7—12月间医院外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29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2016年3—8月间I类切口手术患者210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合理率及抗菌药物使用平均费用。结果:干预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4.29%低于对照组为88.18%(P<0.05),使用合理率为83.40%高于对照组为56.18%(P<0.05);抗菌药物使用平均费用为(768.00±42.00)元低于对照组为(1 526.00±78.00)元(P<0.0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外科I类切口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外科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降低患者的药品费用,促进了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医师对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方法:采用问卷进行调研,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抗菌药物管理基本知识、药师和患者对医师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医师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的难点等四个部分。调研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结果:抗菌药物管理基本知识19个题中只有6个回答正确率达到60%以上,国家要求进行专档管理的抗菌药物的正答率最低,越级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需在多长时间内完善相关手续正答率最高。医师抗菌药物管理基本知识得分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其次为学历、科室等。4.49%的医师抗菌药物使用行为会受到患者的影响。当药师与医师意见不统一时,90.22%的医师会选择与药师讨论,达成一致。医师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惑。结论:应加大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国家发布的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加强对临床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使用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降低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方法对比干预前后门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处方,观察各用药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过6个月的干预后,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注射剂使用率、处方药品平均费用,分别由干预前的82.89%、29.55%、89.60元,下降到干预后的22.89%、19.90%5、7.04元;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注射剂使用率、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1)。结论合理用药干预模式有效降低了抗菌药物使用率,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药费用,本院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已基本趋于合理,干预措施效果明显,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患儿使用抗菌药物与皮疹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贵州省人民医院电子信息病例系统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 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贵州省人民医院)确诊为IM且年龄小于18岁的住院患者, 以是否使用抗菌药物作为暴露因素, 以皮疹作为结局指标, 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436例IM患儿, 有120例患儿在病程中未使用任何抗菌药物, 316例在病程中至少使用过1次抗菌药物。有14例患儿使用过阿莫西林; 有302例患儿使用过其他类抗菌药物。Logistic回归的结果提示, 在同时控制了性别、年龄和过敏史等混杂因素的情况下, 使用抗菌药物对HIS系统记录的皮疹发生风险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AOR=0.826, 95%CI: 0.449~1.518, P=0.537)。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 使用其他类抗菌药物的患儿发生药物相关性皮疹的风险高于使用阿莫西林的患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5% vs. 0.00%, P=0.230)。结论: IM患儿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不会增加皮疹风险, 而使用阿莫西林发生药物相关性皮疹的风险可能低于使用其他类抗菌药物, 但该结论还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美罗培南药物利用评价方法,评价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对临床用药的影响。方法:依据国家卫健委2018版《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及相关资料,制定美罗培南临床应用评价标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估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并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进行数据处理。对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20年6月至10月未开展美罗培南TDM的病例(对照组)和2021年6月至10月开展TDM的病例(监测组)进行对比评价。比较2组临床有效率和细菌学有效率、合理性指标符合率和改善情况以及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度(Ci)。结果:监测组中,ICU患者的血药浓度达标率为70.2%,非ICU患者的血药浓度达标率为42.7%。与对照组相比,监测组临床有效率、细菌学有效率、合理性指标符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临床用药不合理(Ci<0.6)的病例数显著减少(P<0.05),达到用药基本合理以上水平的病例数增加(Ci≥0.6)。结论:应用TDM有助于提高美罗培南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常州地区27家一级医院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后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收集常州地区27家一级医院2010-2011年门诊处方2700张、住院病历1522份,分别统计门诊及住院患者人均费用及总费用、门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等指标,并对住院患者病历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一级医院药品收入下降17.37%,抗菌药物费用上升2.89%;门诊处方平均金额下降17.33%,但抗菌药物使用率上升11.88%;住院患者人均药品费用下降22.03%,抗菌药物使用率及AUD分别下降2.58%、6.63%;828份非手术病历中有611份使用抗菌药物,472份不合理,而694份手术病历100%使用抗菌药物,仅1份合理。结论:一级医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有效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但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仍较严重。随着"医改"制度的完善及二级以上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开展对一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项整治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骨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2010年6-7月)和干预后(2010年11-12月)的各60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其围术期使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DDDs、联合用药、用药时间、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均为100%,涉及5类10种药物,其中单一用药分别为10例(16.67%)、58例(96.67%),二联用药分别为47例(78.33%)、2例(3.33%),三联用药为3例(5%)、0例(0%);术前用药时间>2h的分别为43例(71.67%)、16例(26.67%);术后用药时间超过48 h的分别为48例(60%)、6例(10%);人均住院总费用分别为20 100.97元、13 038.52元;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分别为2660.25元、566.09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分别为16.67%、85%。经统计两组骨科手术病例围术期用药,在合理性、住院及药品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可促进骨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推进取消头孢皮试政策落地的实践和成效。方法: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小组发挥牵头作用,制定院内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指导意见。通过信息系统维护,多维度、多途径地宣传和培训促进政策落地。通过回顾性分析头孢菌素取消皮试后相关数据以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上报情况,分析政策实施前后相关数据的变化。结果: 取消头孢菌素皮试后,抗菌药物使用结构更加合理,三代头孢及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用量明显增加,从28 704 DDDs上升至39 591 DDDs,同比增加40%;皮试人次显著下降,与2020年同期相比,2021年5-11月皮试减少37 165人次;住院患者减少近60%,急诊患者减少近70%,共节省护理工作时间18 582.5 h;皮试药品单独打包环节减少,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药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成本降低,取消皮试期间共减少皮试费用128.09万元;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上报数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取消头孢菌素皮试,可以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结构、减少护理和药学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可降低医院成本,为患者造福。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AMS小组的牵头作用,信息系统的支持,多维度、多途径的宣传和培训均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对某院2012年上报卫生部(现卫计委)抗菌药物监测网的180份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0份病例中,8份治疗用药,57份未用药,115例有预防用药;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2.86%,Ⅱ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0.19%,Ⅲ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抗菌药物使用共9大类19个品种,头孢菌素类应用率最高;抗菌药物平均费用449.95元,占药品费用的17.33%。结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使围手术期患者的用药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20.
夏小娇 《中国药房》2014,(46):4330-4333
目的:了解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疾病的病因分布,探讨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我院2012-2013年主诉为发热≥2周且最后诊断明确的完整病例共173例。按照年龄分为4组:<1岁年龄组(婴儿组)、1<3岁组年龄组(幼儿组)、3<3岁组年龄组(幼儿组)、36岁组年龄组(学龄前组)、>6岁年龄组(学龄组),统计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感染性疾病占主要地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的病原体中病毒居首位,支原体居第2位。全部病例入院后均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其中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占51人次(占29.48%),二联使用抗菌药物22人次(占12.72%);非细菌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使用限制级别抗菌药物34例,占限制级抗菌药物的66.67%;抗菌药物更改率达到29.41%6岁组年龄组(学龄前组)、>6岁年龄组(学龄组),统计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感染性疾病占主要地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的病原体中病毒居首位,支原体居第2位。全部病例入院后均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其中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占51人次(占29.48%),二联使用抗菌药物22人次(占12.72%);非细菌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使用限制级别抗菌药物34例,占限制级抗菌药物的66.67%;抗菌药物更改率达到29.41%62.50%。结论: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患儿的治疗上过度依赖抗菌药物,在治疗欠佳的情况下,不应盲目更换或升级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