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分析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与应用替格瑞洛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分别进行用药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使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00%)远远低于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27.50%),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给予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使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未对患者凝血功能造成影响,同时,降低了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负荷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单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观察组用负荷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1周时进行两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0.83%(P<0.01)。两组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负荷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TIA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4天;治疗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加波立维(氯吡格雷)75mg,连服14天。结果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地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P<0.05),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总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较少发生缺血性脑卒中(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沈阳军区总医院血液透析科收治的100例MHD合并ACS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介入治疗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行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只服用阿司匹林行抗血小板治疗。两组研究终点为1年的患者水平复合终点(Po CE),次要研究终点为患者1年主要出血(TIMI分级)、血栓事件、心脑血管原因再住院次数及心脏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两组Po 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患者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出血事件及血栓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MHD合并ACS,可明显改善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及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次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未增加主要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机制的质子泵抑制剂对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实施PCI术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的患者40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40mg/d,146例)、泮托拉唑组(40mg/d,140例)和对照组(未服用质子泵抑制剂,120例),连续用药30d.观察比较各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脑卒中)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的临床基本资料、冠脉造影及PCI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奥美拉唑组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70%、2.11%、3.52%、1.41%、0.70%;泮托拉唑组分别为0.72%、2.90%、2.90%、0.72%、0.72%,对照组分别为0.83%、1.66%、3.33%、1.66%、0.83%,三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10.83%)比较,奥美拉唑组和泮托拉唑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33%、6.52%)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之间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作用相近,不降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预防效果,同时可明显降低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和地尔硫卓治疗冠状动脉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冠状动脉扩张患者18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尔硫卓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研究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88.8%,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2.7%,均明显大于对照组(67.8%,56.7%,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地尔硫卓3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冠状动脉扩张可明显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吴浪  杨胜利  张璐  刘英  杨勇  黄洁 《武警医学》2016,27(9):924-927
 目的 评价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型检测指导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04至2015-02在武警总医院心内科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71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为进行CYP2C1基因型检测并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即根据基因型结果快代谢型患者继续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中慢代谢型患者随机调整为氯吡格雷150 mg,1次/d或替格瑞洛90 mg,2次/d;对照组为未检测基因型的常规治疗组,即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MACE事件的发生率研究组(4.7%)显著低于对照组(8.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 vs 6.7%,P=0.475)。结论 对于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并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减少术后MACE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出血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曹剑 《武警医学》2013,24(1):1-4
资料显示,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然而,不同的个体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不同。文献[2,3]报道,5%~45%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及4%~30%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不能达到理想的抗血小板作用。Lev等报道,阿司匹林抵抗者常可伴发氯吡格雷抵抗,因而这类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性增加。阿司匹林抵抗及氯吡格雷抵抗的概念是类似的,一些学者称之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又分为临床抗血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疗法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对外周动脉疾病血管内治疗的病人局部血小板活化与临床终点的影响。方法病人于介入前服用500mg或300mg氯吡格雷,介入后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和氯吡格雷75mg或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与安慰剂(氯吡格雷替代品),为期6个月。主要终点是血小板活化标记物β-血小板球蛋白和CD40L的局部浓度,以及病人对氯吡格雷的抗药率。次要终点包括介入后6个月的临床进展。结果入组病人80例,两组各40例。氯吡格雷组和安慰剂组β-血小板球蛋白平均介入周围浓度分别为224.5与365.5(P=0.03),CD40L的浓度分别为127和206.5(P=0.05)。30%接受氯吡格雷的病人具有抗药性。2例氯吡格雷组和8例安慰剂组病人需目标病灶血运重建(P=0.04)。需血运重建的氯吡格雷组病人对氯吡格雷均具抗药性。1例氯吡格雷组和2例安慰剂组病人并发轻微出血。结论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可减少介入周围血小板活化,并可改善其功能而未并发大量出血。个体化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对于外周动脉疾病病人的血管内治疗效果较满意。要点①探讨血管内治疗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作用。②相比单纯应用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可减少介入周围血小板活化。③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可改善血管内治疗病人的疗效。④当治疗血管内外周动脉疾病时,氯吡格雷抗药性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以及对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6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置入DES的患者,常规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功能。氯吡格雷抵抗定义为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较用药前下降≤10%。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CS组),比较两组患者随访9个月的临床终点指标(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及造影结果。结果共45例(26.8%)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CR组中女性和肥胖患者的比例高于CS组,两组患者其他基线临床特征和造影结果无显著性差异。9个月随访期间,CR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CS组(26.7%vs11.4%,P=0.03),CR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CS组(13.3%vs4.1%,P=0.02),CR组心血管事件住院率也显著高于CS组(48.8%vs12.2%,P=0.02)。90例(53.6%)完成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CR组和CS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亚急性支架血栓(P>0.05)。两组再狭窄率无显著性差异(12.5%vs12.1%,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与DES置入后的长期预后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缺血事件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方法 收集11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其中包括4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7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41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及5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的血样及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并行PLT、MPV、PT、TT、APTT、FIB、D-D、AT-Ⅲ测定.结果 ①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年龄、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T、APTT、FIB下降(P〈0.05);TT增加(P〈 0.05).②轻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年龄、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LT、PT、APTT、AT-Ⅲ、FIB降低(P〈0.05或P〈0.01),TT、D-D、MPV升高(P〈0.05或P〈0.01).③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降低(P〈0.01),PLT、PT、APTT、AT-Ⅲ、FIB明显降低(P〈0.01),TT、D-D、MPV明显升高(P〈0.01).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呈病理性高凝状态,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加用曲美他嗪和氯吡格雷,疗程8周,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变化和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心绞痛有效控制率、心电图改善情况和总缺血时间等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D-二聚体/血小板(D-dimer/platelet,DP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fibrinogen to albumin ratio,FAR)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VB)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经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所有纳入对象入院后均检测血清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platelet,PL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并计算DPR、FAR。根据随访2年是否出现EVB将患者分为EVB组(n=48)、非EVB组(n=60)。比较各组DPR、FAR水平。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相关因素。结果 EVB组患者血清D-D、DPR水平及MELD评分、肝脏硬度值、肝硬化并发症所占比例均高于非EVB组(P<0.05),PLT、FIB、ALB、FAR水平低于非EVB组(P<0.05)。重度EVB患者血清D-D、DPR水平均高于中度、轻度(P<0.05),PLT、FIB、ALB、FAR水平均低于中度、轻度(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DPR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曲线下面积为0.852,截断值为0.2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4%、88.3%;FAR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曲线下面积为0.840,截断值为0.0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2%、9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PR[HR(95%CI):3.50(1.87~6.56)]、FAR[HR(95%CI):3.79(1.78~8.04)]均是影响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EVB患者血清DPR水平升高,FAR水平降低,并且均与EVB程度密切相关。DPR与FAR均是影响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EVB的相关因素,二者有望作为临床预测乙肝肝硬化患者EVB发生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浆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Ⅰ(PAI-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与正常对照相比,血浆FIB、D-D、PAI-Ⅰ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浆PC、FPS含量明显降低(P<0.05),PLT、PCT、MPV明显升高(P<0.05);肺癌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血浆PT、TT、APTT明显缩短(P<0.01),血浆FIB、D-D含量降低(P<0.05或P<0.01)、PAI-Ⅰ含量升高(P<0.01),PC、FPS含量降低(P<0.05),PLT、PCT、MPV下降(P<0.01);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和血小板参数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有无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前凝血、纤溶功能和血小板各项指标明显不同于正常人,总体处于高凝、抗凝功能降低、继发纤溶亢进的状态下,化疗可进一步加剧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6.
王璐 《临床军医杂志》2005,33(2):175-176
目的比较噻氯匹定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8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为噻氯匹定组,共22例;对照组为阿司匹林组,共26例。试验组予噻氯匹定250mg,2次/d口服,1周后改为250mg,1次/d口服,再服1周后改为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300mg,1次/d口服,3d后改为100mg,1次/d口服。对比治疗1周及4周的严重心血管事件及心绞痛发生率。结果噻氯匹定组在近期AMI发生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虽无明显差异(P>0.05),但噻氯匹定组能明显降低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噻氯匹定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比较局部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失血量及输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霸州市第二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TKA的12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67例;年龄60~83岁,平均68.17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部应用组与静脉应用组,每组60例。局部应用组于关节腔关闭后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0.5g;静脉应用组在止血带加压前15min静脉内注射氨甲环酸10mg/kg。观察和记录术前及术后1、3、5d血红蛋白(Hb)水平以及术前和术后6h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水平。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12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和平均输血量。结果两组术前H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3、5d局部应用组Hb水平均明显高于静脉应用组(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6h FIB、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h D-D水平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应用组术后12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总失血量及平均输血量少于静脉应用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较静脉应用能更有效地降低老年TKA患者的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不同飞行条件下飞行员飞行训练前后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以了解飞行训练对其凝血和纤溶平衡的影响。方法应用生物活性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40名飞行员飞行训练前后的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和D-二聚体(D-dimer,D-D)。依不同飞行强度(1次飞行和两次飞行)、不同飞行场次(昼航和跨昼夜飞行)、不同飞行载荷(+3Gz和+5Gz)、不同飞行高度(3km和5km)分别各分为两组。另设30名场站地勤人员为对照组。比较自身飞行训练前后,及不同组间凝血善F溶指标的差异。结果飞行前飞行员组与对照组凝血一纤溶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飞行训练后PT、TT、APTT缩短、Fg、D-D升高,分别与飞行前自身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5-6.908,P〈0.01)。完成各飞行课目后分别与飞行前比较,PT、TT、APTT缩短,Fg、D-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8-8.717,P%0.01或P〈0.05)。第1次飞行后与第2次飞行后、昼航与跨昼夜飞行后、3km与5km飞行后比较,凝血-纤溶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Gz飞行后与+3Gz飞行后比较,TT缩短、Fg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5、5.772,P=0.013、0.000);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飞行员飞行训练后凝血与纤溶指标可发生改变,属于机体应激状态下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浓度变化的特点。方法 115例肿瘤患者分为胃癌、肠癌和肺癌组,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凝血指标的水平、化疗后随时间变化凝血指标的变化和对照组凝血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肿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为(12.39±1.23)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为(30.58±7.43)s,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为(4.71±1.72)g/L,D-二聚体(D-Dimer)为(1.32±0.16)μg/m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肿瘤患者血浆PT、APTT、FIB、D-Dime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血浆FIB水平明显高于肠癌组、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癌组血浆FIB水平与胃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胃癌组、肺癌组和肠癌组血浆FIB水平在化疗不同时期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凝血指标对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有一定帮助,是肿瘤患者排除、预防静脉血栓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和护理体会。方法对179例先兆子痫孕妇、96例正常健康孕妇与54例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先兆子痫孕妇组的PT、APTT、TT、FIB与正常健康孕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健康孕妇PT、APTT、TT低于非孕妇女,FIB则高于非孕妇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产前严密观察产妇身体情况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及病程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