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远移下颌第一磨牙的有限元模型,探究是否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及不同第一磨牙起始位置进行远移时的牙列移动特点。方法 使用锥形束CT (CBCT)数据构建下颌骨、牙齿、牙周膜及隐形矫治器模型,依据是否辅助微种植体弹性牵引分为无支抗组及微种植体组(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根间),在两组中以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分为工况1: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0 mm;工况2: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1 mm,工况3: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2 mm;工况4: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3 mm。分析各工况牙列总体位移及各方向位移的数据特点。结果 无支抗组:除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外,其余牙均表现为反向移动。微种植体组:除工况1中第二磨牙表现为少量近中移动,其余工况全牙列均表现为远中移动、前牙舌向移动,其中工况4第一磨牙远中位移值最大。随着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向远中改变,第一磨牙向远中、前磨牙向近中及前牙向唇侧移动量增加,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减小。结论 微种植体能够有效保护前牙支抗,增加磨牙远移的表达率,避免第二磨牙出现往返移动,且第一磨牙移动起始位置与其远移量及其余牙齿移动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安氏Ⅲ类错患者中,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远移下颌磨牙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特点。方法:选择16例成人患者,将32枚微型种植体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颊侧牙槽骨内,Ni-Ti螺旋弹簧压缩后置于下颌第一前磨牙与下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通过测量下颌第一磨牙在近远中方向、垂直向的位置变化,以衡量磨牙的位置改变。并通过下颌中切牙的位置变化,评价支抗强弱。结果:下颌第一磨牙平均远中移动4.5mm,疗程5.4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8mm/月;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3.9°。下颌中切牙位置基本无改变。结论:所有下颌磨牙被远移到了恰当的位置。未见前牙支抗丧失。种植体作支抗推下颌磨牙远移的过程中,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临床操作较方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下颌支种植支抗钉远中移动下颌牙列,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探索牙移动的特点。方法:选择6例需要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患者,在双侧下颌支前缘植入种植支抗钉,加力于下颌尖牙远中,拉下牙列向远中移动。测量治疗前、后下颌切牙和第一磨牙冠根水平矢状向、垂直向位置,运用SPSS17.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切牙和磨牙远中移动量及移动方式。结果:6例患者均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和尖窝关系。下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量在牙冠水平平均为4.88mm,在牙根水平平均为3.1mm,下颌切牙切缘远中移动平均为5.02mm,牙根远中移动平均为1.03mm。结论:下颌牙列可通过下颌支种植支抗技术获得有效的远中移动,磨牙达到整体移动,切牙主要为倾斜移动,该技术可用于前牙反牙合及前牙拥挤或唇倾的非拔牙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有效应用种植钉远中移动骨性Ⅱ类错牙合的上颌牙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成年女性患者24例。年龄21 ~ 26岁,平均(23.8 ± 1.2)岁。按种植钉的植入部位平均分为3组:A组,将种植钉植入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B组,将种植钉植入颧牙槽嵴区;C组,将种植钉植入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和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各组上颌牙列远中移动的临床效果和特征。结果 各组患者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较治疗前,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明显(均P < 0.05)。其中A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最为明显,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角度(MTD)为2.28° ± 0.14°;B组患者上颌切牙及上颌磨牙明显压低,上颌中切牙切缘到X轴的距离(U1-X)减小(1.0 ± 0.9)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最突点到X轴的距离(U6-X)减小(1.4 ± 0.7)mm;C组患者上颌牙列远中移动最为明显,上颌中切牙切缘到Y轴的距离(U1-Y)减小(2.0 ± 0.8)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最突点到Y轴的距离(U6′-Y)减小(2.6 ± 1.2)mm;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均可远中移动上颌牙列,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植入种植钉时,上颌第一磨牙产生明显远中倾斜移动;在颧牙槽嵴区植入种植钉时,对上颌切牙及磨牙产生压低作用;在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植入种植钉时,远移上颌牙列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口腔医学》2014,(2):95-101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临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例安氏Ⅱ类2分类病例,男4例,女8例,年龄1838岁,平均21.0岁。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牵引上牙列整体向后移动,压低上前牙,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牙齿、颌骨及软组织变化。结果上颌中切牙矢状向牙冠基本保持不动,牙根平均远中移动3.63 mm,平均倾斜比率为6050%,牙冠压低4.60 mm。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冠平均远中移动3.25 mm,牙根远中移动3.65 mm,平均倾斜比率为112.3%,牙冠压低2.90 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平均远中移动3.11 mm,牙根远中移动3.21 mm,平均倾斜比率为103.2%,牙冠压低1.17 mm。上颌第二磨牙牙冠平均远中移动3.22 mm,牙根平均远中移动3.15 mm,平均倾斜比率为97.8%,压低0.69 mm。结论运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可以有效地使上颌牙列整体后移、压低上前牙并改建上颌前牙区齿槽骨形态,是非拔牙矫正安氏Ⅱ类内倾型深覆牙合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许衍  潘永初  王震东 《口腔医学》2015,35(2):108-111
目的利用微种植体支抗远中整体移动下颌牙列,并对其临床疗效及长期稳定性作一初步的探讨。方法选择9例需要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患者,在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植入微种植体,利用微种植体远中移动下颌牙列。测量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及下颌第一磨牙牙冠远中移动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9例患者均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达到正常的前牙覆牙合、覆盖及后牙咬合关系。∠SNA、∠SNB、PFH(mm)减小及∠FMA增加均没有显著性意义,∠IMPA、L1-NB(°)、L1-NB(mm)减小有显著性意义,下颌第一磨牙牙冠平均远中移动3.99 mm。结论运用微种植体支抗可以到达远中移动下颌牙列的目的,且临床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利用组牙支抗和微种植体支抗远移下颌第二磨牙时牙齿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结合Mimics、Ansys软件建立3组有限元模型,组牙支抗组和微种植体支抗组为实验组,前牙无整体连续结扎无微种植体组为对照组,并对各组模型进行相应力值加载和计算.结果 组牙支抗组支抗牙初始位移值及应力值较对照组减小,但相差不大.微种植体支抗组中切牙至第二前磨牙初始位移值及应力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下颌第一磨牙牙冠初始位移增大,但牙根初始位移明显减小,下颌第二磨牙初始位移大于对照组.3组模型中下颌第二磨牙远中倾斜伴舌侧扭转运动.结论 在推下颌第二磨牙远移过程中,将前牙整体结扎并未能明显增强支抗,微种植体支抗能够提供较强的支抗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锥体束CT(CBCT)观察磁力扩大上颌牙弓后后牙牙根的吸收情况。方法 选取采用磁力扩弓矫治器进行上颌扩弓的32例患者,拍摄扩弓前后CBCT,测量上颌后牙牙根长度,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扩弓前后牙根长度的变化,采用成组t检验分析不同发育阶段的牙根长度的差异。结果 磁力扩弓后,支抗牙较非支抗牙更易出现牙根吸收。根尖孔已闭合组(G2组)上颌后牙牙根长度有减少的趋势,第一磨牙近中颊根长度减少,第一前磨牙颊根减少。根尖孔未闭合组(G1组)后牙牙根未见吸收。结论 磁力扩弓对支抗牙的牙根长度有影响。G1组的支抗牙对于矫形力的耐受强于G2组。早期进行扩弓治疗可能降低牙根吸收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角Ⅱ类前牙开(牙合)患者的上下颌前牙牙根长度及中切牙冠根形态,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81例高角Ⅱ类患者(前牙开(牙合)40例、正常覆(牙合)41例)正畸治疗前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进行分析,运用Dolphin软件对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以及中切牙冠根形态进行研究,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角Ⅱ类开患者(开(牙合)组)与高角Ⅱ类正常覆患者(正常覆(牙合)组)的上颌尖牙和侧切牙牙根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开(牙合)组上颌中切牙(11.12±1.37)mm、下颌中切牙(10.15±1.09)mm、下颌侧切牙(11.27±1.15)mm和下颌尖牙(12.81±1.48)mm的牙根长度均较正常覆(牙合)组短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开(牙合)组的上颌中切牙冠根成角(1.10°±3.62°)显著小于正常覆(牙合)组(4.53°±2.30°)(P<0.01),而开(牙合)组的下颌中切牙冠根成角与正常覆(牙合)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末端后倾弯弓丝作用下牙周组织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研究,为临床正确应用末端后倾弯弓丝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在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进行实验设计,其中分两种情况:前磨牙粘托槽且弓丝入槽(工况1)和前磨牙无托槽(工况2)。通过建立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的左下颌中切牙和左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末端后倾弯弓丝作用下其牙体与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以及牙体的位移情况。结果(1)工况1:左下中切牙受力-0.18N,左下第一磨牙受力1.80N;工况2:左下中切牙受力-0.36N,左下第一磨牙受力0.38N。(2)左第一磨牙牙根表面、牙周膜、牙槽骨所受的最大拉应力均位于近中侧牙颈部,最大压应力位于远中侧的牙颈部。左下颌中切牙牙根表面、牙周膜、牙槽骨所受的最大拉应力位于牙颈部舌侧,最大压应力位于根尖区。(3)运动趋势:工况1和工况2牙体运动趋势相同,即左下颌第一磨牙产生近中冠向、远中根向、向远中和舌侧运动的瞬间位移。左下颌中切牙有向舌侧、压低和近中移动的趋势。结论应用末端后倾弯打开咬合,在工况1情况下,可以防止支抗磨牙前倾或支抗丧失。在工况2情况下,主要是通过压低下前牙打开咬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软件分析系统NNTViewer对活体下颌骨三维影像重建测量,研究下颌神经管与邻近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CBCT影像资料,在下颌骨横截面上测量:①下颌第一前磨牙至同侧第二磨牙各牙牙根中点、根尖与颊舌侧骨壁的距离;②下颌神经管与每个后牙根尖之间及与之相对应的颊舌侧骨壁、牙槽嵴顶和下颌骨下缘的距离。结果下颌第一前磨牙至同侧第二磨牙各牙牙根与颊、舌侧骨壁之间的距离,在牙根中点处分别为1.26—5.02mm、3.74~4.45mm,在根尖处分别为3.85—9.23mm、5.43—7.94mm;下颌第二前磨牙至同侧第二磨牙各牙根尖与下颌神经管之间的距离为5.31~8.19mm。下颌第二前磨牙至同侧第二磨牙各牙根尖下方处的下颌神经管与颊、舌侧骨壁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71~7.62mm、2.91~4.12mm,与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为17.09-19.22mm,与下颌骨下缘之间的距离为8.22~9.28mm。结论下颌后牙(下颌第三磨牙除外)牙根及下颌神经管与颊侧骨壁之间的距离由前往后逐渐变大。下颌神经管距离第二磨牙远中根最近,距离第一磨牙两根最远;与牙槽嵴顶的距离,在第一磨牙处最大,第二磨牙处最小;与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在第二磨牙处最大,第一磨牙近中根处最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CBCT测量种植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上牙列正畸治疗后牙齿三维方向的变化,评价其移动方式及力学机制.方法:筛选满足纳入标准的23例种植支抗整体远中移动上牙列正畸成人患者,用Dolphin软件测量治疗前后牙齿三维方向上的变化,运用SPSS 23.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颌第一磨牙、尖牙、切牙远中移动量分别为2.60 mm、2.66 mm、2.07 mm,远中倾斜角度分别为5.31°、5.42°、-4.68°.上颌第一磨牙颊尖和尖牙分别压低0.96 mm、0.40 mm.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1.51°.第一磨牙颊向倾斜4.57°,远中旋转7.71°.尖牙区和磨牙区宽度分别增加1.18 mm、2.01 mm.结论:采用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上牙列可以获得有效的远中移动量,远移的磨牙存在一定程度的压低、远中倾斜及远中扭转,上颌牙合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尖牙区和磨牙区的宽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球基曲与j钩联合应用技术辅助矫治磨牙支抗丧失效果。方法    2006—2008年厦门市第一医院思明分院拔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的患者13例,23颗上颌第一磨牙在采用直丝弓技术矫正治疗过程中出现支抗丧失,联合应用球茎曲与“J”钩对其进行矫治,治疗3~5个月后,观察上颌磨牙向远中、颊向移动情况。结果    13例患者23颗近中移动或倾斜移动的磨牙,联合应用球茎曲与“J”钩治疗后,上颌磨牙平均远中移动(3.97±0.85)mm,颊向平均移动(0.90±0.61)mm,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3例患者均成功达到磨牙、尖牙一类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    联合应用球基曲和“J”钩是一种有效的矫治支抗丧失磨牙向远中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人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牙槽骨植入安全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人牙槽骨解剖形态特点,以确定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植入的安全区。方法使用螺旋CT技术对21例正常中国人的颌骨进行扫描重建,并且分别测量距牙槽嵴顶3、5、7、9mm处牙齿根间区近远中向和颊舌(腭)向的参数。结果1)在上颌近远中测量中,前牙区最大牙根间距位于侧切牙与尖牙之间,最小牙根间距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后牙区相邻牙的最大牙根间距位于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最小牙根间距位于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颊舌(腭)向测量中,最大的颊舌向骨厚度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最小骨厚度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2)在下颌近远中测量中,相邻牙的最大牙根间距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最小牙根间距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颊舌(腭)向测量中,最大的颊舌向骨厚度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最小骨厚度位于中切牙之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效果良好,能够充分识别牙槽骨和牙齿根间区的结构关系,为中国人牙槽骨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安全植入提供了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确定不同恒牙(除第三磨牙外)的牙冠与牙根长度的发育完成时间,探讨牙冠与牙根长度发育完成时间的性别差异。方法 选择3304例3~18岁儿童与青少年全口曲面体层片,应用Haavikko法分别记录每个恒牙的发育分期,采用SPSS 25.0软件包计算男女不同恒牙的牙冠与牙根长度发育完成时间的中位数,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男女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 中切牙和第一磨牙的牙冠发育完成时间无性别差异,P值分别为0.143(上颌中切牙)、0.122(上颌第一磨牙)、0.191(下颌中切牙)和0.558(下颌第一磨牙),其余牙女性均显著早于男性。上颌中、侧切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根长度发育完成时间无性别差异,P值分别为0.057、0.130和0.294;下颌中,第二前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根长度发育完成时间无性别差异,P值分别为0.428、0.057;上、下颌其余牙牙根长度发育完成时间女性均显著早于男性。结论 恒牙牙冠与牙根长度发育完成时间女性普遍早于男性,上、下颌恒牙牙冠与牙根长度发育完成时间的性别差异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种植钉不同植入高度对隐形矫治配合颌内牵引远移下磨牙时所产生的生物力分布的影响,寻找有利于保护下前牙支抗的种植钉植入位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Mimics、Geomagic Studio 2017、SolidWorks2016、Ansys workbench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六种工况进行力学分析。工况一:无种植钉(对照组);工况二至工况五:种植钉植入于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的颊侧骨皮质,距离牙槽嵴顶分别为10 mm、7 mm、4 mm、1 mm;工况六:种植钉植入于下颌升支前缘颊舌向居中,高于平面5 mm的位置。结果 矢状向,种植支抗使所有牙齿均产生远中向位移;相较于对照组,种植钉组前磨牙远中位移量超过第二磨牙。垂直向,对照组(无种植钉)为类似后倾弯对下颌牙列产生的作用;种植钉组侧切牙、尖牙压低,中切牙、第一前磨牙伸长。冠状向,对照组(无种植钉)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为舌向位移,种植钉组仅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出现了舌向位移;所有牙齿中,尖牙的位移量受种植钉植入高度变化影响最大。结论种植钉植入位置越高,保护前牙支抗的效果越强。方案设计时应根据种植钉植入高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观察辽沈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形态,了解常见的变异型.方法:收集316名患者共548颗下颌第一恒磨牙CBCT影像,分别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牙位、牙根数、根管数、变异型.启动Invivo Dental 5.0软件观察根管形态,分析辽沈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分布特点.结果:在548颗下颌第一磨牙中,2个牙根的下颌第一磨牙发生率为73.72%(404/548);远舌根的发生率为26.28%(144/548),男、女性别及左、右侧牙远舌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管变异型以2根3根管为主,占51.64%(283/548).结论:辽沈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的发生率较高;大部分有2个牙根;2个牙根3个根管是主要的根管分布类型;CBCT对于判断牙根和根管的解剖形态有诸多优势,可以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 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评价两者的差异,为临床中微种植支抗钉在颧牙槽嵴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30例患者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数据,其中成年人、青少年各15例。分别测量颧牙槽嵴区域颊侧不同层面基准线(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所在水平线)上方13、15、17mm处骨密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源分析。结果成年人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为(1.91±0.54)~(2.62±0.74)mm。在3个测量高度上,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骨密质最厚,第一磨牙近颊根上方骨密质最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为(1.30±0.51)~(3.08±1.01)mm。在不同测量高度上,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骨密质最厚,最薄处则位于第二磨牙近颊根上方或第一磨牙远颊根上方。结论就骨密质厚度而言,成年人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支抗钉的最佳植入点位于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支抗钉的最佳植入点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成年人与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各位点骨密质厚度均可为微种植支抗钉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后牙区腭侧植入时,其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以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近远中向的植入位置,为临床选择微种植体支抗安全的植入位置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从北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选取60例曾于2020年1—12月期间因口腔疾病前来就诊的成人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腭侧以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分别测量距腭尖水平连线12、14、16、18 mm位置时,相邻两牙的腭根距过相邻两牙牙冠接触点与腭尖水平连线垂直的参考线的距离,以及相邻两牙腭根之间的中点分别距此参考线的距离。结果    上颌后牙区腭侧,相邻两牙腭根之间的中点均位于参考线的远中。距腭尖水平连线越高,相邻两牙腭根间中点与参考线的距离越大(P < 0.05)。距腭尖水平连线高度相同的情况下,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腭根间中点到参考线的距离大于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中点到参考线的距离(P < 0.05)。结论    在上颌后牙区腭侧植入微种植体支抗时,应选择在参考线偏远中位置植入,此时近远中向植入位置接近相邻两牙腭根间的中点,是较为安全的植入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