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2.
3.
目的 探讨胸腺神经内分泌癌(TN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5例TNC并结合文献从临床特征、影像学、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等方面进行讨论。结果 男3例,女2例,中位年龄46.8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胸部症状,肿瘤临床分期 Ⅱ期3例,Ⅲ期2例。巨检肿瘤呈结节状,平均最大径9.8 cm,切面灰白,灰红,可有出血坏死。镜检组织学分级:高分化2例,瘤细胞形态较均一,核分裂象少于10/10HPF,呈梁索状、器官样排列,有或无点灶状坏死;低分化3例,瘤细胞呈燕麦细胞样弥漫分布。免疫组化:5例CK,NSE,SyN,CgA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低分化3例PCNA,Ki-67,p53弥漫阳性。结论 TNC好发于中年人,且男性好发,具有复杂的组织学特点,根据肿瘤组织和细胞的异形性分为高、低分化两类;免疫组化有助于其与纵隔其他肿瘤相鉴别;TNC预后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术后放疗、化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宫颈神经内分泌癌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宫颈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期别、症状,病理特点(包括肿瘤直径大小、病理类型、间质浸润、脉管转移、淋巴结转移、神经内分泌标记物),以及治疗方式。电话随访预后情况。[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38.1岁,Ⅰb期4例,Ⅱa期5例,均无全身内分泌症状。8/9例均至少有2种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9例患者中1例失访,余8例患者均接受综合治疗,目前均存活,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神经内分泌标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复发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宫颈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期别、症状,病理特点(包括肿瘤直径大小、病理类型、间质浸润、脉管转移、淋巴结转移、神经内分泌标记物),以及治疗方式。电话随访预后情况。[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38.1岁,Ⅰb期4例,Ⅱa期5例,均无全身内分泌症状。8/9例均至少有2种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9例患者中1例失访,余8例患者均接受综合治疗,目前均存活,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神经内分泌标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复发时间。 相似文献
6.
7.
8.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从525例乳腺癌手术标本中,经光镜观察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测定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筛选出5例神经内分泌癌及6例导管癌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进行分析。 结果: 患者年龄平均41岁,肿瘤最大径平均2.8cm,均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限于Ⅱ期内,均施行乳腺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5例均为分别阳性表达>50%,CGA、NSE、SYN2~3项不等,术后随访6月~34月,均无瘤存活。 结论: 本组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年龄低于国外,发病率低于2%,预后优于其他类型乳腺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加深对其认识。方法光镜观察13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特征,用En Vision法进行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Syn和NSE)等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3例女性,年龄43-79(平均66.5)a,60a以上9例(69.2%)。肿瘤直径1.2-3.0(平均1.65)cm。组织学类型为1例神经内分泌型导管原位癌,11例为实性型(2例形态似粘液癌,9例与浸润性导管癌形态交叉重叠),1例为小细胞型。全部病例50%以上肿瘤细胞表达2种以上的神经内分泌标记物。11例ER、PR阳性,不足半数病例表达P53、C-erbB-2,多数病例Ki-67表达指数较低。临床分期为12例Ⅰ期,1例ⅡA期。11例术后随访时间9-100(平均42)mo,均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好发于老年妇女。在形态上呈多向性,与普通型乳腺癌交叉重叠。在临床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食管神经内分泌癌六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对6例食管神经内分泌癌进行光镜观察,加做组化嗜银染色及免疫组化NSE、CgA、Keratin染色。结果:不同分化程度的神经内分泌癌其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有区别,结论:食管神内分泌癌预后与不同的组织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特点,并探究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76例中有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宫颈受累、肌层浸润、脉管浸润、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等.结论 肌层浸润或脉管浸润程度深,病理分期程度低以及宫颈受累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T1和T2期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用X^2检验分析其相关因素,并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T1和T2期直肠癌行Mile's术132例,保肛术109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2.0%(53/241),X^2。检验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5年生存率为91.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放疗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为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T1和T2期直肠癌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根治性切除术预后较好,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A prognostic evaluation on esophageal carcinoma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 analysis of 212 cases
Chen Jianhua Wang Wenguang Wei Gongquan Chen Mingyao Gao Zhongren Xu Jinliang Cheng Jinhua 《中国癌症研究》1995,7(4):284-286
The authors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lymph node metastatic status impacting on survival of 212 patients with thorac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663 (19.4%) of the total 3, 419 lymph nodes examined (an average of 16.1 per patient) were proved
to be positive. The overall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19.3% (41/2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o difference in survival was
observed in relation to the site of the involved lymph node. Difference in survival based on the number of metastatic lymph
nodes (1 or ≥2) and the frequence of positive nodes ≤10% or >10%)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linical staging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absolute number and the relative frequency of
lymph nodes involv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 of extended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relation to prognosi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常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多见于颈部中央区.该研究旨在探讨转移淋巴结数小于等于5枚的pN1a PTC患者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与131I"清甲"治疗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6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存在1~5枚淋巴结转移的pN1a 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全甲状腺切除或近全甲状腺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经过131I"清甲"治疗后中位随访26个月,将患者的临床转归根据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2015年发布的《成人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分为:满意(excellent response,ER)、不确切(indeterminate response,IDR)、血清学反应欠佳(biochemical incomplete response,BIR)和影像学反应欠佳(structural incomplete response,SIR).计算不同淋巴结清扫数对应的累计ER率(以ERn表示,n为淋巴结清扫数,ERn为清扫数小于等于n枚淋巴结后达到ER的患者数占清扫数小于等于n枚淋巴结的总人数的百分比),分析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与ERn的关系.结果:随着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增多,ERn总体呈上升趋势,ER1、ER5、ER10和ER30分别为25.0%、66.7%、74.7%和79.1%,且n由1至10时ERn升高明显.n大于等于10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n小于10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vs 73.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大于等于10枚(OR=2.720,95%CI:1.052~7.033,P=0.039)、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imulated thyroglobulin,sTg)水平(OR=0.955,95%CI:0.926~0.984,P=0.003)是影响ER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随着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的增多,pN1a PTC患者131I"清甲"治疗后更易达到ER;对于淋巴结转移数小于等于5枚的pN1a 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大于等于10枚有助于其131I"清甲"治疗后达到ER.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 1月间收治的15例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治疗方式、病理特点和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8.3±6.8)岁,中位病程6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血便者9例(60%),排便习惯改变者10例(66.7%),腹部肿块1例(6.7%)。术前肠镜误诊率为26.7%(4/15)。总的手术根治率为46.7%(7/15)。术后大体病理溃疡型9例(60%),隆起型6例(40%);小细胞NEC 10例(66.7%),大细胞NEC 5例(33.3%);淋巴结转移11 例(73.3%),肝转移者 8 例(53.3%),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 例(6.6%),腹腔盆腔广泛种植转移l例(6.6%)。免疫组化中嗜铬素(CgA)染色阳性9例(60%),突触素(Syn)染色阳性12例(8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阳性10例(66.7%)。 Ki-67增殖指数≥50%者占53.3%(8/15)。随访3~70个月,10例患者死亡,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2.5%、45.4%、26.6%、13%。结论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出现淋巴转移、肝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辅助化疗可能使患者获益,但患者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与目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是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部位及术后辅助治疗与预后的关系,尚有待探讨。本研究拟探讨Ⅰb~Ⅱb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根治术后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Ⅰb~Ⅱb期(FIGO分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66例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40.7%。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和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1枚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56.5%)明显高于2枚或2枚以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6.4%)(P<0.05),前者远处转移率(5.9%)低于后者(32.7%)(P=0.05),而两组患者盆腔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未予辅助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12.6%)明显低于术后辅助治疗者(53.7%)(P< 0.05),而辅助放疗组、辅助化疗组与辅助放化疗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b~Ⅱb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时预后差,术后辅助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盆腔复发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对乳腺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breast cancer,NEBC)这一临床上罕见类型的乳腺癌开展了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但目前检索到的国内外有关NEBC的文献大多是病例报道,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少见,报道的病例数不多,大多数研究在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报道存在差异,需要更多的研究提高对NEBC的总体认识和诊治水平。本文主要探讨NEBC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4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5例经病理明确诊断为NEB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随访。结果:25例NEB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8.2岁,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表现,免疫组化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率分别为76%和64%,无1例出现原癌基因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强阳性,全部患者随访9~115个月,1、2、5年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00%、95%、88%,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为96%、90%、78%。结论:本组NEBC患者的发病年龄低于国外,术后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仍需进一步研究,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术后病理分期可能与患者的预后相关。有关NEBC的治疗及预后还需要大样本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20.
118例小肿块多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小肿块多腋窝淋巴结转移(肿块直径≤2 cm、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1993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共收治小肿块多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118例,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辅助治疗进行分析,以发现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75.0%。腋窝淋巴结转移4~9个及≥10个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5%和59.8%(P=0.009),术后化疗患者与未化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2.1%和53.3%(P=0.001),术后内分泌治疗者与未行内分泌治疗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2%和61.9%(P=0.001)。单因素Kaplan-Merier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术后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Cox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术后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小肿块多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具有易于转移的趋势,患者预后较差,尤其是腋窝淋巴结转移≥10个的患者;肿瘤分期、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合理的综合治疗有可能改善小肿块多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