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难治性梅尼埃病手术控制眩晕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难治性梅尼埃病手术控制眩晕的远期疗效。方法:施行内淋巴囊手术或经迷路进路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54例,其中长期接受随访、资料完整者12例。结果:随访8 ̄13年,6例前庭神经切断术患者示再发作眩晕;6例内淋巴囊手术者,3例眩晕症状完全控制,3例基本控制。结论:肉淋巴囊手术及经迷路进行前庭神经切断术为控制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眩晕的有效手段,对于有适应证的患者经迷路进路前庭神经切断术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径路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对梅尼埃病患者听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7月~2008年7月间,6例乙状窦后径路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的梅尼埃病患者手术前后眩晕发作频率、纯音听阈及前庭功能的改变.结果 6例患者手术前后纯音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术后眩晕完全控制,1例基本控制;2例患者前庭功能完全代偿,4例部分代偿.结论 乙状窦后径路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能有效地控制眩晕,保留或改善患者既有听力,是治疗梅尼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淋巴囊减压联合经面隐窝鼓室内激素注射以及内淋巴囊表面覆盖激素明胶海绵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的短期与长期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针对难治性梅尼埃病进行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资料。手术方式在传统内淋巴囊减压的基础上,开放面隐窝,并在圆窗周围放置明胶海绵,鼓室内注射激素,同时在内淋巴囊表面放置明胶海绵并在乳突内注射激素。比较患者治疗前6个月与术后6~12个月(短期疗效),以及术后18~24个月(长期疗效)的眩晕发作次数以及平均听阈水平(500、1 000、2 000 Hz)。 结果 23例患者完成短期疗效评价,术后眩晕发作次数由(5.7±5.9)次(术前6个月)降至(0.4±1.0)次(术后6~12个月),眩晕控制率为87.0%。术后听力维持率为95.7%。13例患者完成长期疗效评价,术后眩晕发作次数由(4.2±2.6)次(术前6个月)降至(0.1±0.3)次(术后18~24个月),眩晕控制率为92.3%,术后听力维持率为100%。 结论 内淋巴囊减压联合局部激素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梅尼埃病具有良好的眩晕控制率和听力维持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前庭神经切断及内淋巴囊手术治疗梅尼埃病效果。方法将所有梅尼埃病患者根据听力及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分期;根据分期情况予以非手术治疗以及内淋巴囊减压或引流术、前庭神经切断术。分析手术治疗梅尼埃病患者病史特点、手术情况;对于手术满24个月以上的梅尼埃病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眩晕、听力及生活质量等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治疗梅尼埃病共77例患者79次手术(1例双侧梅尼埃病患者接受左右各1次内淋巴囊减压术;另1例双侧梅尼埃病患者接受了左侧前庭神经切断术及1次右侧内淋巴囊减压术),其中内淋巴囊手术34次,前庭神经切断术45次。术后24个月的眩晕控制率为:内淋巴囊手术73%,前庭神经切断术100%。结论内淋巴囊减压或引流术可以减轻患者眩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前庭神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分级方法,初步探索其临床意义及与梅尼埃病听力分期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112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包括纯音测听、cVEMP、oVEMP、vHIT以及冷热试验检查。冷热试验和vHIT的结果中任一项异常均视为半规管功能异常。cVEMP结果异常视为球囊功能异常,oVEMP结果异常视为椭圆囊功能异常。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功能均正常的患者为前庭功能I级,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功能其中1项异常者为前庭功能Ⅱ级,2项异常者为前庭功能Ⅲ级,3项均异常者为前庭功能Ⅳ级。 结果 根据听力分期,符合入组标准的95例梅尼埃病患者中Ⅰ期13例、Ⅱ期13例、Ⅲ期52例、Ⅳ期17例。患耳平均听阈为(51.86±21.70)dB HL。前庭功能检测结果cVEMP异常率63.2%,oVEMP24异常率74.7%,vHIT异常率33.7%,冷热试验异常率52.6%。前庭功能分级Ⅰ级9例、Ⅱ级28例、Ⅲ级39例、Ⅳ级19例。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的听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r=0.35)。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梅尼埃病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r=0.35)。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的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r=0.24)。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 结论 梅尼埃病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耳石器功能和半规管功能检测异常率会逐渐增加。通过对球囊、椭圆囊、半规管低频和高频功能的精细化检测,能够对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进行精准评估。听力分期与前庭功能分级的同步评估能够反映患者疾病的进展状态,同时能够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术后康复的预判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总结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梅尼埃病的经验,分析119例(119耳)采用手术方法治疗的梅尼埃病患者。诊断和疗效评定按1996年上海全国会议制定的梅尼埃病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在病的分期和劳动能力方面,参照AAO-HNS1995年的梅尼埃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分期:第二期48例均行内淋巴囊分流术;第三期44例,行Scarpa神经节切除术32例,迷路入路前庭耳蜗神经切断术12例;第四期27例,行Scarpa神经节切除术4例,内淋巴囊分流术7例,前庭耳蜗神经切断术16例。结果:内淋巴囊分流术对可逆性病变眩晕好转率为79.2%,听力维持在正常水平者达35.4%;Scarpa神经节切除术应用于尚存实用听力和可助听力的患者;迷路入路前庭耳蜗神经切断术对晚期梅尼埃病的耳鸣有较佳疗效。认为:根据梅尼埃病患者临床表现判断病变的可逆性和程度,实施不同的手术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经鼻内镜鼻前庭囊肿去顶+低温等离子囊壁消隔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84例鼻前庭囊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42例。A组采取内镜监视下低温等离子术,B组采取传统齿龈沟径路行囊肿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术后12、24、48 h时的疼痛VAS评分,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随访期间并发症与复发情况。 结果 A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与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21.02±5.98)min、(13.55±4.01)mL、(3.52±1.02)d,B组分别为(38.96±8.24)min、(51.88±9.30)mL、(5.97±2.1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12、24、48 h疼痛VAS评分均低于B组(P均<0.05)。A组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6%,低于B组的19.05%(P<0.05)。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8%和7.14%,复发率分别为0和4.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经鼻内镜鼻前庭囊肿去顶+低温等离子囊壁消隔术具有鼻内镜及低温等离子的双重优势,操作简单、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效果优于经齿龈沟径路囊肿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庭神经及部分耳蜗神经切断术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8月至2003年3月采用乙状窦后进路内镜下前庭神经切断、部分耳蜗神经切断术治疗的9例梅尼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2~4年,对控制眩晕、耳鸣的疗效及保留听力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9例患者眩晕均完全控制,均出现高频区听力缺失(4000~8000Hz),低频区听力保存。耳鸣改善情况:5例消失,4例减轻,无加重病例。平衡代偿时间:9例术后均出现水平性眼震,持续7~10天,术后走路不稳的代偿时间是15~60天。并发症:1例术后5天发生迟发性面瘫,经药物治疗后40天恢复。结论该术式能有效地控制眩晕、缓解耳鸣,并能保留部分语频区听力,是治疗梅尼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对1979~1994年间经保守治疗无效的126例眩晕病人进行手术治疗作回顾性分析。126例中采用迷路.切除术sl例,前庭神经切断术45例。病因为梅尼埃病89例,迷路炎15例,迟延性内淋巴积水8例,前庭神经炎7例,迷路切除术后失败5例,其余2例因需经迷路行岩尖部囊肿造疾术而牺牲的正常迷路。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解除眩晕的疗效:迷路切除术为98.8%,前庭神经切断术为978%,但两种术式在其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①经顿中窝前庭神经切断术常用于术前听力较好的病例,本组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中82%术后保存了听力,其中5例术后听力提高。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临床上常见的四种前庭性眩晕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其眩晕残障程度等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四种前庭性眩晕提供依据。 方法 搜集确诊为前庭性眩晕的患者,分别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性偏头痛(VM)、梅尼埃病(MD)及前庭神经炎(VN)四种疾病,记录患者的病程、持续时间等一般资料,完善耳科学检查并进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眩晕残障量表(DHI)测定。 结果 纳入前庭性眩晕患者121例,其中BPPV47例,VM31例,MD29例,VN14例,四组患者焦虑/抑郁阳性率分别为BPPV 31.9%、VM 71.0%、MD 75.9%、VN 42.9%;轻度、中度及重度眩晕残障程度分别为BPPV 58.9%、19.8%、21.3%,VM 19.4%、25.8%、54.8%,MD 6.9%、24.1%、69.0%,VN 38.6%、21.4%、40.0%。焦虑与抑郁评分之间线性相关(r=0.570,P<0.05);DHI与HAD评分之间线性相关(r=0.804;P<0.05)。 结论 前庭性眩晕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且焦虑和抑郁有一定的相关性;VM和MD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VM、MD及VN患者眩晕残障程度高于BPPV患者。因此在临床上诊治前庭性眩晕疾病的时候要重视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特别是VM、MD患者,以便更好的治疗前庭性眩晕。  相似文献   

11.
梅尼埃病的治疗仍有争论,大多药物治疗有效,仅少数药物无效者方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很多,目前多采用乙状窦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化学性迷路破坏术、内淋巴囊减压和分流术。前庭神经切断术可保存听力,眩晕消失率高达85%~99%,但可因后颅窝开颅术引起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12.
保守治疗失败的梅尼埃病患者手术治疗已普遍接受。非梅尼埃病致残性眩晕亦可手术治疗。对14例非梅尼埃病致残性眩晕的患者行迷路切除术或前庭神经切断术。其中慢性前庭神经炎4例,均行前庭神经切断术,1例治愈,3例好转。颞骨骨折2例行迷路切除术,痊愈。迟发性眩晕8例,2例行迷路切除术,6例行前庭神经切断术,均获痊愈。既往对非梅尼埃病眩晕是否采用手术治疗意见并不一致,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非梅尼埃病眩晕手术治疗效果较典型梅尼埃病差,该文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径路内镜下选择性前庭神经切断术 (selectivevestibularneurotomy,SVNT)治疗梅尼埃病的应用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观察和比较常规乙状窦后径路SVNT(12例 )与乙状窦后径路内镜下SVNT(9例 )的两组手术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听觉和前庭功能、面神经功能检查结果。结果 常规手术组患者术后有 2例发生脑水肿 ,较术前平均听阈上升超过 15dB者 2例 ;平均平衡功能代偿所需时间为 (2 9 0 0± 9 6 0 )d。内镜手术组较术前平均听阈上升超过 15dB者 2例 ;平均平衡功能代偿所需时间为 (2 8 5 6± 7 91)d。术后 2年内常规手术组有 2例分别发作眩晕 1次和 4次 ,内镜手术组有 1例发作眩晕 2次。结论 乙状窦后径路SVNT作为目前普遍采用的控制梅尼埃病眩晕症状的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可较好地保存听觉功能和面神经完整性 ;术中应用内镜使该手术成为微创过程 ,可有效地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和损伤  相似文献   

14.
报告20例前庭神经切断术(VNS)后,用冷热试验(CT)、旋转试验(RT)和体态描记图(PG),对前庭眼反射(VOR)和体位平衡恢复情况进行研究。男8例,女12例。年龄21~65岁。单侧梅尼埃病14例,双侧1例(经注射链霉素一耳治疗成功);良性阵发性眩晕2例;前庭神经炎2例和外淋巴瘘1例。用迷路后或乙状窦径路经颅后窝VNS。CT、RT和PG在术前、术后7天内(SD_7)和2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听神经病伴发前庭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并分析其部位和频率特征。 方法 以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头脉冲抑制试验(SHIMP)和冷热试验对20例(40耳)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患者进行前庭功能评估,对统计学处理结果进行客观分析。 结果 20例患者(40耳)接受oVEMP和cVEMP测试,oVEMP异常率为85%,cVEMP异常率为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22耳)接受vHIT和SHIMP测试,外、上、后半规管vHIT和SHIMP的异常率分别为14%、18%、9%和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例患者行冷热试验,异常率为74%。11例接受vHIT和SHIMP测试的患者,冷热试验异常率为82%,显著高于vHIT和SHIMP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听神经病患者存在前庭功能障碍,前庭上下成分(包括感受器和前庭上下神经)受累概率相当,耳石器和半规管均可受累,各半规管受累概率相当,半规管功能损伤主要累及低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预后与前庭症状及前庭功能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前庭症状,以及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和冷热试验结果,观察这些患者的听力结果与前庭症状及前庭功能的关系。 结果 在52例单侧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中,有前庭症状、前庭功能异常的全聋型患者与无前庭症状者、功能正常者相比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VEMP、cVEMP、vHIT和冷热试验四项结果异常的全聋型患者显示出更低的治疗总有效率,oVEMP、cVEMP、vHIT和冷热试验正常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有更高的听力恢复数值。 结论 有前庭症状、前庭功能异常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疗效较差,oVEMP、cVEMP、vHIT和冷热试验正常的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有更好的听力恢复。前庭功能异常提示突发性聋患者的内耳病变范围较大、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7.
迷路功能障碍所致眩晕有多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对尚有可用听力者,可采用前庭神经切断术(RVNS)。据报告RVNS对梅尼埃病疗效良好,而对非梅尼埃病疗效较差。作者报道一组病例并评价非梅尼埃病RVNS的疗效。 90例药物治疗无效致残性眩晕患者接受RVNS,男43例,女47例,年龄14~66岁,平均42岁。梅尼埃病48例(53%),失代偿性前庭神经炎(UVN)(组Ⅰ)23例(26%),余19例(21%)为各种原因所致迷路功能障碍:又分为伴单侧感音神经性聋(SNHL)或一耳化脓感染8例(组Ⅱ),伴对称性SNHL11例(组Ⅲ)。术前术后均作听力、耳蜗电图、前  相似文献   

18.
对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RLVN)无效的或不能站立行走的严重眩晕患者可采用颅中窝前庭神经切断术(MFVN)。作者于1985~1990年间对RLVN失败的11例患者,进行了颅中窝进路的前庭神经切断术,女性8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47.4岁,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晕8例,慢性中耳炎伴有内淋巴积水症状2例,镫骨手术失败1例。接受MFVN以前的病  相似文献   

19.
作者等报告1984年9月至1989年1月间,接受迷路后前庭神经切断术的34例梅尼埃病患者的治疗结果,并对术后听力及眩晕控制情况进行远期追踪分析。患者中男9例,女25例,年龄27~75岁,均为保守治疗失败者。其中28例首选前庭神经切断术,6例经内淋巴囊减压或分流术失败后又行前庭神经切断术。34例中32例于术后1~2个月进行听力测试,根据0.5、1、2、3kHz 四个频率的纯音平均值(PTA)及语言识别率(SDS)进行听力评价,其中7例SDS 及/或 PTA 下降。11例于术后4~35个月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经迷路下径路达内听道行选择性前庭神经切除,同时保留听力的手术有了进展。本文报告二例单侧耳梅尼埃病径药物治疗后前庭症状不缓解或发作频繁,行迷路下径路前庭神经切除术。术后15天~30天内平衡障碍症状恢复,无脑脊液漏。术后听力一例有轻度提高,一例2年后听力明显提高。近期语言接受阈、语言辨别率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