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余孔谋 《药物与人》2014,(7):176-177
目的:观察及分析老年动脉瘤破裂应用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并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较。方法:将2011年至2013年我院均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80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颅夹闭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动脉瘤破裂常规支持治疗。结果:本次观察中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死亡病例,以MRS评分作为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治疗后良好率均为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时,介入栓塞治疗与传统开颅夹闭术相比,疗效相当,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往往不易发现,多因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查出,在其急性期主要是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和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二者均是动脉瘤常见致死原因。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逐渐被广泛应用。微弹簧圈工艺和栓塞技术的发展,使得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适应范围不断扩大。自引进以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介入栓塞治疗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精神症状,进行常规指标的检查及心理辅导,尽早手术,降低风险。术后仔细进行身体器官及穿刺部位等护理评估,做好常见护理问题及术后并发症护理工作。结果有效及时的护理使患者尽快进行手术,降低风险,利于患者的康复。结论科学、专业、亲情化的护理措施减少患者的恐慌疑虑,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的方式方法.方法?应用综合护理措施对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结果?6例患者均预后良好,未发生与护理不当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完善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王宇  赵早旺 《智慧健康》2023,(31):25-28+32
目的 探究对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开展治疗工作时将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法进行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8月本院收治的62例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均给予神经介入栓塞治疗,但是介入时间不同。其中,对照组的栓塞介入时间在患者发病24h后,实验组的患者介入栓塞时间在患者发病24h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更短,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评分均降低,其中实验组患者的评分降低程度更显著,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差异也增大(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各项脑损伤相关因子水平差异均相对较大(P<0.05),其中实验组患者的Cys C、NSE、S100β、ET-1和MMP-9等指标均更低,恢复情况更好。结论 对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尤为重要,此过程中将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法进行应用,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脑损伤情况,对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胱抑素...  相似文献   

8.
刘秀梅  李红 《健康研究》2014,(1):101-102,104
文章总结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做好急救准备、血压监护,避免血压冲击动脉壁使动脉瘤再次破裂;积极预防并发症是护理重点,尤其是动脉瘤再破裂、血管痉挛等危险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通过74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术后观察与护理,讨论术后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应对的护理措施,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体会,通过护理手段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对已发生的术后并发症实施准确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的损伤降到最低,提高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使护理能更好地配合医疗新技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龙川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脑血管痉挛和复苏,降低颅内压及术后脑脊液引流等常规治疗,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明确动脉瘤的特征及与周围血供的关系。对照组行开颅夹闭术,观察组行介入栓塞治疗。对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相较于对照组60.00%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创伤小,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介入治疗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3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为A组(Ⅰ~Ⅲ级)109例和B组(Ⅳ~Ⅴ级)2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按手术距发病时间不同将介入治疗时期分为早、中、晚三期,比较在不同时期接受介入治疗患者出院时的良好率、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在不同时期介入栓塞治疗所获得的良好率分别为早期69.7%(23/33)、中期58.8%(10/17)和晚期61.0%(36/59),各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早期介入栓塞治疗所获得的良好率为46.2%(6/13),明显优于晚期(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时期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的患者早、中和晚期介入治疗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预后,而Ⅳ~Ⅴ级患者应早期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在CT血管造影(CTA)指导下急诊手术治疗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Hunt-Hess高分级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时均行CT和CTA检查。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夹闭动脉瘤颈,清除颅内血肿,并去骨瓣减压。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出院时恢复良好17例,轻残10例,重残3例,死亡4例。结论在紧急情况下CTA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要影像学方法。对于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应该积极手术治疗,努力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栓塞体积比(VER)在评价动脉瘤栓塞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治疗的53例患者,均应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共栓塞动脉瘤57个.计算动脉瘤的VER,分析VER与动脉瘤大小、瘤颈及栓塞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小、中、大及巨大动脉瘤的VER分别为(40.8±26.5)%、(18.6±16.1)%、(2.3±2.1)%、(0.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91,P< 0.01).宽颈及窄颈动脉瘤的VER分别为(27.5±23.1)%、(29.4±2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栓塞、不完全栓塞及部分栓塞的VER分别为(41.8±29.3)%、(31.4±21.2)%、( 12.3±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70,P< 0.01).结论 VER是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的客观指标,对于判断动脉瘤栓塞效果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0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对照组采用子宫切除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止血有效率为93.85%(61/65),实验组患者止血有效率为96.92%(63/6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实验组患者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小玲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406-2407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1年8月在我院接受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产科大出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2例和对照组18例。研究组采用导管动脉栓塞术进行止血治疗,对照组则采用髂内动脉结扎术进行止血治疗。结果研究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流血时间、止血有效率以及子宫切除率方面均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优越性。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手术时间短、止血迅速、疗效显著且创伤较小,更有利于患者子宫的保留,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子宫动脉介入栓塞(UAE)方案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对子宫血供、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PLE)组39例,聚乙烯醇(PVA)组4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超声影像学指标、子宫肌瘤内部血供[平均流速(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最粗供血动脉管径、阻力指数(RI)]、卵巢功能[促卵泡生长激素(FSH)、雌二醇(E2)、孕酮(P)、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术后6个月内复发率及术后综合征。结果术后3个月,PVA组总有效率为92.68%,PLE组为89.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较术前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59.216、22.361、46.388、22.393,均P<0.05),而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Vm、Vs、最粗供血动脉管径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15.022、26.973、16.932、14.620、26.535、12.462,均P<0.05),而两组RI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上升(t值分别为39.333、39.254,均P<0.05),两组术后Vm、Vs、最粗供血动脉管径、R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FSH、E2、P、LH水平较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且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VA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及术后综合征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LE组(χ2值分别为4.782、7.179,均P<0.05),而两组盆腔感染、闭经、恶心、呕吐、发热、下腹坠痛等术后综合征发生率单独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LE或PVA作为介入治疗的插管栓塞材料均可有效改善子宫肌瘤患者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促进子宫肌瘤内部血供的恢复,并对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其中PVA材料术后综合征总发生率及短期内复发率更低,临床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4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患者(研究组),同期随机抽取行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未破裂再出血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组年龄≥50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破裂次数≥2次、合并脑血管痉挛、术后抗凝治疗、术后血压波动≥30mm Hg(l mm Hg=0.133 kPa)、假性动脉瘤、致命栓塞及大部分栓塞[81.0%(34/42)、76.2%( 32/42)、66.7%( 28/42)、76.2%(32/42)、81.0%( 34/42)、76.2%( 32/42)、66.7%( 28/42)、66.7%( 28/42)、66.7%( 28/42)]与对照组[57.5%( 23/40)、50.0%(20/40)、37.5%( 15/40)、50.0% (20/40)、57.5% (23/40)、47.5% (19/40)、37.5%( 15/40)、37.5% (15/40)、37.5%(15/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50岁、高血压病史、破裂次数≥2次、合并脑血管痉挛、术后抗凝治疗、术后血压波动≥30 mm Hg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50岁、高血压病史、破裂次数≥2次、合并脑血管痉挛、术后抗凝治疗、术后血压波动≥30 mm Hg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类人群的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降低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58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夹闭治疗92例(手术夹闭组),血管内介入治疗66例(血管内介入组),比较两组术后疗效、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10—46个月,比较两组复发情况。结果手术夹闭组疗效良好率与不良率分别为90.2%(83/92)和9.8%(9/92),血管内介入组分别为90.9%(60/66)和9.1%(6/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8,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Hun-Hess分级及CTFisher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两组患者均采用mRS评分行疗效评价,相同级别患者的疗效不良率在两种治疗方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夹闭组的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血管内介入组[(4.03±1.01)h比(1.61±0.98)h、(15.90±2.03)d比(13.20±1.95)d],住院费用显著低于血管内介入组[61829.4±320.6)元比(99876.2±371.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31.3(10—46)个月,手术夹闭组复发率为1.1%(1/94),显著低于血管内介入组的8.8%(6/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均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患者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术前状态(尤其是术前Hunt-Hess和Fisher分级)以及患者自身经济状况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介入性血管栓塞治疗外伤性肝脾破裂出血患者中的优越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82例外伤性肝脾破裂出血患者男性49例,女性33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2.5±4.5)岁。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介入栓塞组和手术治疗组,每组各41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栓塞组患者接受介入性血管栓塞术治疗,手术治疗组患者则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开始进食时间、一次性止血成功率和术后不良反应(再出血、感染、发热)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治疗组相比,介入栓塞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65.98±10.56)mL vs(354.74±20.47)mL],住院时间和开始进食时间短[(6.98±2.45)d vs(12.78±4.68)d;(3.24±0.75)d vs(6.74±2.47)d],血清ALT水平高[(43.46±6.95)U/L vs(23.28±5.43)U/L],一次性止血成功率高[100%(41/41)vs 85.36%(35/41)]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4.88%(2/41)vs 24.39%(1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介入性血管栓塞技术治疗外伤性肝脾破裂出血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介入与显微急诊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及在改善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7月自愿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9例,女性47例;年龄27~76岁,平均(45.69±6.33)岁,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随机数字法将10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急诊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急诊显微手术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静脉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残疾、植物人及死亡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TNF-α[观察组:(36.94±4.27)ng/mL比(135.61±12.51)ng/mL;对照组:(38.12±4.31)ng/mL比(134.05±12.39)ng/mL]及IL-6[观察组:(1.05±0.47)ng/mL比(7.93±1.35)ng/mL;对照组:(1.07±0.49)ng/mL比(7.95±1.36)ng/mL]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但两组间术后TNF-α及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F-α:(36.94±4.27)ng/mL比(38.12±4.31)ng/mL,IL-6:(1.05±0.47)ng/mL比(1.07±0.49)ng/mL,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治愈77.36%、恢复良好率13.21%,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残疾率、植物生存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 结论血管内栓塞介入和急诊显微手术均能控制颅内动脉瘤患者病情,但是急诊显微手术能获得更佳的手术预后,死亡率更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