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为标准,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特征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发病在5天内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行CTA检查并行DSA检查的患者61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法测量破裂的动脉瘤部位、形态参数,分析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颅内动脉瘤的直径、瘤颈宽度,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结果 CTA和DSA检查破裂动脉瘤部位、动脉瘤颈部和母体动脉的三维关系比较、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检查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4 mm的破裂颅内动脉瘤,CTA的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71.43%,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71.4...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并探讨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存在≥50%狭窄,并同时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并对患者临床、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在273例≥50%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有17例(6.23%)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45~78岁,其中8例女性,9例男性。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4.17%(9/216),女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14.4%(8/57),男、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6例(94.12%)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仅1例(5.88%)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尖;11例(64.71%)动脉瘤位于狭窄血管的远端,2例(11.76%)位于狭窄血管的近端,另有4例(23.53%)动脉瘤与狭窄不在同一血管;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瘤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人群,女性较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7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脑血管磁共振成像(MRA)、MSCT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A、MSCT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并分析MRA、MSCTA与DSA检查在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一致性。结果:经DSA检查结果显示,阳性53例,阴性17例,包括动脉瘤59个,其中动脉瘤直径>10 mm 2个,6~10 mm 4个,4~5 mm 19个,≤3 mm 34个;MRA检查结果显示,阳性48例,阴性22例;MSCTA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显示,阳性54例,阴性16例;MSCTA三维重建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MR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A检查诊断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理想(Kappa=0.482,P<0.05),MSCTA三维重建检查诊断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形态学参数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溪市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和CTA检查结果为判断依据,将发生动脉瘤破裂患者纳入破裂组(n=75),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患者纳入未破裂组(n=38)。测量载瘤动脉直径(carrier artery diameter,Dv),计算瘤体深度与宽度比值(ratio of tumor depth to width,AR)、瘤颈宽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ratio of tumor neck width to parent artery diameter,NPR)、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ize ratio,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载瘤动脉面积比值(面积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CTA形态学参数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结果CTA检查出动脉瘤未破裂有44个,破裂有85个...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危险因素,以期为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根据是否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有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2组患者在基础特征如性别、年龄、吸烟史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高血压、动脉瘤的最大直径小于5 mm、入射角 > 90°、子囊和泡样突起、形态是否规则的、瘤顶朝向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OR:5.82,95%CI:1.23~27.51)、射角大于90°(OR:7.88,95%CI:1.27~48.59)、子囊和泡样突起(OR:11.92,95%CI:2.06~68.76)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血压史、最大直径小于5 mm、入射角大于 90°、子囊和动脉瘤泡样突起、瘤顶朝向后外下方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三维重建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致性。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96例,同期行MSCTA三维重建检查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计算MSCTA诊断效能,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检出瘤体形态的差异、空间关系显示差异及图像质量。结果DSA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共有瘤体63个;MSCTA检出颅内动脉瘤者56例,瘤体共60个;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灵敏度88.74%,特异度97.06%,准确性91.67%,阳性预测值98.21%,阴性预测值82.50%,kappa值为0.825;两种检查方式在瘤体直径与瘤体宽度中的检查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动脉瘤钙化、瘤颈走向、载瘤动脉、周边血管关系等空间关系;DSA可显示血流方向、细小动静脉。结论MSCTA三维重建诊断颅内动脉瘤结果与DSA具有良好一致性,且相对无创、经济、简便,可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筛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预测指标。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资料共78例。其中破裂动脉瘤49 例作为观察组,未破裂动脉瘤29 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动脉瘤大小、高宽比(aspect ratio,AR)、大小比率(size ratio,SR)、波动指数(undulation index,UI)、非球形指数(nonsphericity index,NSI)、椭形指数(ellipticity Index,EI)、壁面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 WSS)、切应力梯度(wall shear stress gradient, WSSG)、振荡剪切指数(oscillatory shear index,OSI)等参数。  结果  2组临床因素中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形态学分析结果:最大径、SR、UI、NSI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R、NSI、E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形态学分析结果:WSS(Pa)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SSG(Pa/mm)、O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动脉瘤的大小、不规则的瘤壁形态与动脉瘤破裂有密切联系;低WSS可能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2月瑞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8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A、MRA检查,并以DSA作为金标准,比较CTA与MRA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诊断效能。结果 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DSA检出61例病灶,其中经CTA检出56例,经MRA检出48例,CTA阳性检出率[91.80%(56/61)]高于MRA[78.69%(4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1,P=0.041);CTA检查灵敏度、准确度为90.16%、91.25%,高于MRA检查的73.77%、7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CTA检查与DSA检查一致性尚可(kappa值=0.778,P<0.001);MRA检查与DSA检查一致性尚可(kappa值=0.469,P<0.001)。结论 脑动脉CTA与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但CTA检查更具灵敏度、准确度,利于减少漏诊、误诊发生,可作为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识别小尺寸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形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由MRA发现并经DSA证实的38例未破裂颅内小动脉瘤(<7 mm)。将所有动脉瘤分为两组(≤3mm及3.1mm-6.9mm),使用MRA分析动脉瘤的形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动脉瘤形状的参考标准,评估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MRA评估≤3mm组动脉瘤的敏感性41.6%、特异性57.1%、阴性预测值36.4%、阳性预测值62.5%、准确性47.4%,评估3.1mm-6.9mm组动脉瘤的敏感性81.8%、特异性91.7%、阴性预测值84.6%、阳性预测值90.0%、准确性87.0%。结论 MRA评估≤3mm颅内小动脉瘤形状的价值较低,而对3.1mm-6.9mm动脉瘤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颅内动脉瘤的不同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CTA及DSA检查,CTA检查采用VR技术进行后处理,同时辅助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MIP),DSA常规行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造影。观察对比两者对瘤体和瘤颈的大小、比率,分叶、分支毗邻的显示情况。 结果经CTA VR发现颅内动脉瘤35例共41个,经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瘤35例共42个。VR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89.1%。容积重建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形态、分支及与临近结构的关系,对于动脉瘤瘤体/瘤颈比也有准确的显示。 结论CTA VR成像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对了解颅内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将DSA与CTA技术结合将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诊断和观察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套契合于山区特征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以期达到调动山区家庭医生的服务积极性,提升签约服务效果的目的。  方法  2019年9月—2020年5月,通过问卷调查、关键知情人访谈、专题小组讨论及典型个案的实地研究以描述山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况,设定适宜京郊山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并评价方案在机构的实际应用效果。其中,定性资料采取主题框架法、内容分析法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  结果  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以标准化工作量法和目标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满意度及目标完成情况4个方面对山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行考核。开展个案研究的琉璃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度、满意度、签约知晓率分别从2019年的55.00%(排名第12)、50.00%(排名第9)、60.00%(排名第4)跃升至2020年度的92.00%、92.49%、89.80%,3项指标均位居全区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1名。  结论  构建符合山区工作特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可以达到调动家庭医生工作积极性、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良性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论证超声微泡造影技术测量肺血量(pulmonary blood volume, PBV)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方法  采用“声诺维”造影剂,利用超声微泡造影技术测量动物模型肺通过时间(pulmonary transit time, PTT)或标准化的肺通过时间(heart rate-normalized pulmonary transit time, nPTT)计算PBV,根据观察者组内、组间变异性,个体观察者日内变异性以探讨其可重复性,通过在急性缺血性左心衰动物模型中的应用以评估其可行性。  结果  Bland-Atlman法统计结果显示该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观察者组内一致性、日内一致性和组间一致性均较好;在急性缺血性左心衰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观察发现:PTT〔(2.67±0.28) s〕较心衰前PTT〔(1.75±0.07) s〕延长,nPTT(6.72±0.57)较心衰前nPTT(3.93±0.16)增加,PBV〔(168.52±21.24) mL〕较心衰前PBV〔(108.79±11.98) mL〕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微泡造影技术检测PTT或nPTT计算PBV简易可行,不易产生误判,不同观察者间检测结果一致,重复性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通过该方法测量PTT或nPTT计算并比较PBV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自动狭窄测量软件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冠脉狭窄程度测量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同时行冠脉CTA及冠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的患者。将狭窄程度≥70%列为重度狭窄,以DSA为金标准,计算AW4.6软件自动狭窄程度分析(直径法与面积法)和人工诊断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结果  研究纳入57例患者,共178处病灶。在与DSA诊断的一致性分析中,软件法均具有中到高度一致性(Kappa值:0.716~0.804,P < 0.001);人工诊断一致性为低到中度(Kappa值:0.385~0.533,P < 0.001)。在基于患者的分析中,软件面积法敏感度(100%)和阴性预测值(100%)最高,软件直径法特异度(90.48%)和阳性预测值(94.12%)最高,与人工诊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 7)。在基于血管的分析中,软件面积法敏感度(96.92%)和阴性预测值(97.89%)最高,软件直径法特异度(94.69%)和阳性预测值(90.16%)最高,与人工诊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6 7)。  结论  与人工诊断相比,软件自动测量在鉴别重度冠脉狭窄(狭窄程度≥70%)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能为相应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比较Lvis和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未破裂宽颈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7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应用Lvis或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53例未破裂宽颈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vis组29例,Solitaire组24例。应用术毕即刻栓塞程度(Raymond分级)和术后6~12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结果比较2组的手术疗效,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的手术安全性。  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Lvis组术后即刻达RaymondⅠ级的有24例(82.8%),Ⅱ级5例(17.2%),Solitaire组Ⅰ级17例(70.8%),Ⅱ级6例(25.0%),另外有1例(4.2%)为Ⅲ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DSA随访结果显示,Lvis组显著优于Solitaire组(P < 0.05)。Lvis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8%(4/29),高于Solitaire组的4.2%(1/24)。  结论  Lvis和Solitaire两种支架在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宽颈眼动脉段动脉瘤中各有优劣。Lvis支架可能更有利于减少远期复发,而Solitaire支架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超声引导下与单纯超声引导下治疗体表静脉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回顾2012年1月—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科收治的30例体表静脉畸形患者,通过影像引导直接经皮穿刺注射硬化剂的治疗资料。根据超声和磁共振检查结果将病例分成A、B 2组,A组为空洞型病灶,周围无重要血管神经。B组为扩张型病灶,病灶较深或毗邻重要神经血管及骨骼。A组共19例,男性6例,女性13例,年龄为25(6,32)岁,选择单纯超声引导下进行治疗。B组11例,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为17(11,54)岁,采用DSA联合超声引导下治疗。治疗后随访3~12个月,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A组19例,3例治愈,10例明显缓解,5例部分缓解,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7%(18/19),治愈率为15.79%(3/19),每例平均注射2.40次;B组11例,6例治愈,2例明显缓解,3例部分缓解,0例无效,有效率为100.00%,治愈率为54.55%(6/11),每例平均注射1.37次。主要不良反应为局部软组织肿胀疼痛,给予局部冰敷、改善微循环、静滴地塞米松等对症处理后,不适症状缓解。无肺栓塞或心脑血管意外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未发现肉眼血尿或血红蛋白尿。  结论  在影像引导下, 应用聚桂醇联合平阳霉素治疗体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病灶最大直径>5 cm的畸形静脉,使用超声联合DSA引导下治疗,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基于“互联网+”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与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在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基于“互联网+”的AR/MR技术的骨科教学培训实施时间(2019年3月)为界限,将实施前(2018年3月—2019年2月)入组的30名骨科住院医师纳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科培训方法;将实施后(2019年4月—2020年5月)入组的32名住院医师纳为观察组,采用新型培训方法。分别统计2组培训结束时的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改善情况,记录带教老师对本次培训的自我评价;比较2组住院医师的培训满意度。  结果  2组培训前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时,观察组的理论成绩改善率[(26.74±5.12)%]和操作成绩改善率[(16.59±2.14)%]显著高于对照组[(18.89±4.06)%和(7.05±1.02)%,均P < 0.05];AR/MR技术带教模式下带教老师的统筹安排及管理能力、多媒体教材应用能力及教学意识评分显著高于常规骨科带教模式(P < 0.05);培训结束时,观察组住院医师的培训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基于“互联网+”的AR/MR技术应用于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有效提高骨科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能力,改善住院医师的培训满意度和考核成绩,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海南省海口市内分泌科医生及2型糖尿病患者对牙周炎与糖尿病相关性的认知情况。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在海南省海口市三甲医院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相关医生和患者对牙周炎与糖尿病双向关系的认知情况。  结果   对牙周炎与糖尿病相关性认知方面,仅有48.9%的医生赞同“牙周炎可能影响正常血糖水平”;86.2%患者不清楚“治疗牙周炎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对牙周炎的认知水平随年龄升高及教育程度降低而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93.6%的医生表示会关注接诊患者的口腔状况,但仅有23.6%的患者表示曾有医生建议其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结论   以海口市内分泌科医生及2型糖尿病患者为代表的公众对于牙周炎与糖尿病相关性认知水平低,应在临床治疗和管理患者过程中加强对牙周炎与糖尿病相关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微课程为载体的PBL教学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方法  将2019年临床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45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22名采用PBL教学, 作为对照组;另外23名采用微课程为载体的PBL教学模式,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培训后考核成绩。  结果  研究组培训后临床思维、实践能力及主动性等方面优于单独的对照组(P < 0.05)。  结论  微课程为载体的PBL教学模式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有良好作用,其教学效果优于单独的PBL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通过DSA诊断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或慢性闭塞的患者65例,无明显颈动脉狭窄的对照组45例.所有患者完成一般情况评估.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或慢性闭塞的65例患者DSA ASI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不同数学模型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在预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淋巴血管侵犯(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中的能力.方法 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期间接受多b值DW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