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贾玲 《山东医药》2006,46(9):59-59
22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17例剖宫产结束分娩,3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自然分娩,1例死亡。认为对产科DIC应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其中适时、适量应用肝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产科DIC是致母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做到早诊断、正确地把握抢救时机是治疗DIC成功的关键。收集近4年来我们收治DIC孕产妇共34例,抢救成功30例,死亡4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抢救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DIC前兆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产科DIC前兆患者18例,参照DIC前兆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制定成分输血等综合治疗方案,合理输注悬浮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DIC前兆患者成功救治。结论:成分输血在产科失血性休克,DIC前兆抢救治疗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孔秀莲 《山东医药》2006,46(10):56-57
回顾性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早期诊断是提高产科DIC治愈率的关键。临床治疗时应及时去除病因.合理使用肝素.并注重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及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按ISTH评分诊断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按ISTH评分诊断的928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临床表现、止凝血指标、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40.63%出现不同程度出血,38.04%出现休克,56.36%出现器官衰竭。感染占DIC原发病比例最高(44.40%),感染DIC器官衰竭发生率最高(62.62%);病理产科DIC出血率最高(76.92%),休克率最高(73.08%),有效率最高(65.38%),死亡率最低(0.00%);恶性肿瘤DIC死亡率最高(35.88%),与总计发生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比较差异显著(P<0.05),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血小板(PLT)最低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PLT下降越率越高,DIC患者有效率越低,且差异显著(P<0.05);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显性积分越高,DIC患者有效率越低,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出血是DIC典型的临床表现,器官衰竭更为常见;感染占DIC原发病比例最高,感染DIC器官衰竭发生率最高,病理产科DIC出血及休克发生率最高但预后最好,恶性肿瘤DIC预后最差;PT、APTT、DD、PLT下降率及ISTH显性积分有助于提示DI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周荣国 《山东医药》2011,51(7):100-101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均有明确的产科DIC诱发因素(重症妊娠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分娩过程中出现大出血,且血液不凝。经积极治疗原发病,切断内、外源性促凝物质来源,应用肝素,补充血液制品等,抢救成功27例,23例切除子宫;4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重视对DIC主要诱因的防治,及早、合理使用肝素是提高DIC治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张红莲 《山东医药》2007,47(30):60-60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凶险,母婴病死率高。2002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共收治的产科DIC 10例。现报告如下并分析其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侯代荣 《山东医药》2010,50(51):46-46
产科DIC是产科严重并发症,母婴病死率高。1995年1月~2010年6月我院共发生产科DIC19例,现将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殷宝莉 《山东医药》2003,43(15):55-56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起病急、进展快 ,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若能早期诊断、恰当处理 ,可显著改善预后。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 ,我院曾收治产科DIC 9例 ,成功抢救 8例 ,死亡 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 2 3 3 7岁。初产妇 5例 ,经产妇4例。均发生在妊娠晚期 ,产前发病 2例 ,产后发病 7例。本组 9例均按 1989年全国血液病学会制定的DIC诊断标准确诊 :①存在易引起DIC的病因 ,②有多发性出血倾向 ,末梢循环衰竭或微血管栓塞等表现 ,③实验室凝血功能检查有三项以上异常。本组DIC产生原因与治疗转归详见表 …  相似文献   

10.
目前,广大基层医院缺乏确诊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完善检验条件,必须根据临床表现和一些简单的化验进行救治。为此,本文介绍在一般条件下成功抢救DIC的体会。一、产科急性DIC的特点产科急性DIC起病急骤、凶险,病情发展迅速。部分急性DIC可自行或经手术处理而终止,但重症者则可急剧进入纤溶期而失血致死。因此,熟悉其早期表现,并掌握简易、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法,甚为重要。二、产科急性DIC的临床表现急性DIC有其共同的病理改变和甚本的临床表  相似文献   

11.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5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亚林  彭湘萍 《山东医药》2009,49(43):102-102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现回顾性分析15例产科急性DIC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旨在提高其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发生机制复杂,致病因素不同,其对应的病理 生理机制及临床特点也存在很大差异,DIC的诊断是目前临床存在的一个难题。虽然现存很多DIC诊断标准,但是 各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仍缺乏DIC诊断的金标准。因此文章将从DIC提出的背景、DIC诊断标准及评价、DIC 诊断标准对于COVID-19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是否适用以及对DIC诊断标准的未来期望做一评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作用。方法:将35例产科DIC患者分为2组,输成分血组、输全血组。对治疗前后进行血液学指标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成分输血组和输全血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学检查HGB、HCT、PLT、PT、APTT、D-D等9项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分输血组的PT、TT、D-D指标结果改变优于输全血组(P〈0.05,P〈0.01)。结论:成分输血在治疗产科DIC的患者较输注全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何桂英 《山东医药》2007,47(16):100-100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急重症,死亡率达80%以上。1990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共收治DIC患者21例。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已引起产科医师的普遍重视.本文报告2例重度妊高征,胎盘早剥并发DIC夺抢救成功,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按ISTH评分诊断的928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病、临床表现、止凝血指标、治疗及预后等。结果:377例(40.63%)出现不同程度出血,353例(38.04%)出现休克,523例(56.36%)出现器官衰竭。感染占DIC原发病比例最高(44.40%),感染并发DIC器官衰竭发生率最高(62.62%);病理产科DIC出血率最高(76.92%),休克率最高(73.08%),有效率最高(65.38%),病死率最低(0.00%);恶性肿瘤DIC病死率最高(35.88%),与总计发生率相比差异显著(均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血小板(PLT)最低值比较差异不显著(均P0.05)。PLT下降率越高,DIC患者有效率越低;ISTH显性积分越高,DIC患者有效率越低(均P0.05)。结论:出血是DIC典型的临床表现,器官衰竭更为常见;感染占DIC原发病比例最高,感染并发DIC器官衰竭发生率最高,病理产科DIC出血及休克发生率最高但预后最好,恶性肿瘤DIC预后最差;PT、APTT、D-二聚体、PLT下降率及ISTH显性积分有助于提示DI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5月我院产科收治的急性DIC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高于对照组,PT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产科急性DIC患者需要给予优质护理,可以改善患者凝血情况,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18.
血栓前体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 (TpP)浓度变化 ,在诊断DIC或前DIC状态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 47例健康正常人 ,77例临床不同疾病血浆中TpP浓度 ,同时检测DIC相关指标 ,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各临床病例DIC组、未发生DIC组血浆中TpP浓度 (11 2 0±5 10 )mg/L均显著较正常组高 (1 2 9± 1 0 2 )mg/L(P <0 0 0 1) ;DIC组 (13 2 0± 7 96)mg/L较未发生DIC组 (8 3 3± 6 3 0 )mg/L明显增高 (P <0 0 1) ,在DIC组TpP的异常率为 10 0 % ,比其他DIC相关指标异常率高。结论 据实验结果和相关文献表明血浆中TpP浓度测定在诊断DIC或前DIC状态中较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方法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在诊断DIC及其病程发展、疗效评估方面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于洋  吕品  杨媛春 《山东医药》2007,47(27):163-164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当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微循环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红细胞凝集,形成广泛性微血栓。其病情进展迅速、凶险、母婴病死率已跃居产妇死亡之首。  相似文献   

20.
李桂娟 《山东医药》2007,47(23):109-109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共收治产科DIC患者1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同期收治的产科DIC患者11例,年龄26~32岁,平均27.5岁;初产妇9例,经产妇2例;经阴分娩4例,剖宫产7例;妊高征3例,胎盘早剥3例,产后出血2例,死胎引产1例,子宫破裂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