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食物过敏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消化道是其主要累及部位。消化道食物过敏相关疾病种类多样,多为非IgE介导型。非IgE介导型食物过敏的诊断与IgE介导型并不完全一致。消化道食物过敏应注重口服免疫耐受的建立及合理规范用药。现结合近年的诊疗指南对消化道食物过敏的诊治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胡燕 《临床儿科杂志》2024,(4):282-284+290
临床上食物过敏的管理主要包括回避过敏食物和多学科合作对症治疗。低敏配方是牛奶蛋白过敏婴幼儿重要的营养来源,医生应合理选择并规范使用低敏配方。食物阶梯疗法已应用于管理轻中度非IgE介导食物过敏儿童。开展食物过敏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食物蛋白介导的肠病(food protein-induced enteropathy,FPE)是非IgE介导的消化道食物过敏性疾病,常表现为慢性腹泻、吸收不良、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等.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消化道黏膜屏障、肠道菌群、胃肠道免疫、口服耐受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组织学常表现为小肠绒毛的扁平萎缩.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病史、黏膜组织学改变、食物的回避及激发试验.饮食回避及管理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该文就FP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儿童食物过敏与急性过敏反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邵洁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I0001-I0003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是指由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 to food).食物过敏又进一步分为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反应,前者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常在进食后数分钟内出现症状,可以累及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这些症状常常同时出现,但无特异性.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涉及了IgG、免疫复合物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多种机制,常于进食后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症状.  相似文献   

5.
儿童食物过敏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过敏是指某些食物蛋白引起的对机体有害的免疫反应。与中毒、胃肠道不耐受的根本区别是前者为机体的免疫反应。正常情况下机体对食物蛋白所产生的特异性T细胞、IgA、IgG有较好的耐受性,但有过敏倾向的个体对某些食物蛋白可产生1-2种异常反应。牛奶、鸡蛋、蚕豆、麦类、花生、坚果、鱼、贝类食物为主要的过敏原。其发生有IgE介导型和非IgE介导型,前者多表现为急性病变,后者则多表现为亚急性和慢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非IgE介导食物过敏免疫机制复杂, 缺乏具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 诊断和治疗方式单一, 常出现疾病误诊和诊断延迟, 因此迫切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 寻找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和新的治疗靶点。现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方面总结目前关于非IgE介导食物过敏免疫机制的研究成果, 探讨能够辅助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并为该类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IgE相关食物过敏的消化道临床表现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174例IgE相关食物过敏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过敏原IgE抗体检测结果,对致敏食物进行饮食回避,设计标准化调查问卷,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174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中,牛奶、鸡蛋为主要过敏原,分别占66.1%和27.6%,轻度敏感以牛奶为主(65.5%),中度敏感以鸡蛋白为主(5.2%)。婴儿组消化道症状以腹泻为主(51.3%),幼儿组以呕吐为主(37.5%),学龄期及青春期组以腹痛为主要表现(43.5%)。牛奶过敏以腹泻为主要表现,占20.7%。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患儿在过敏原特异性IgE浓度高低、过敏原数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牛奶特异性IgE 2级的患儿获得耐受的时间(7.54±5.11)个月长于牛奶特异性IgE 1级的患儿(3.50±3.5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E相关的食物过敏患儿以牛奶和鸡蛋为主要的过敏原,患儿的消化道临床表现依据年龄组不同而有所差异,牛奶过敏患儿特异性IgE浓度越高越不易获得耐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及其转归。方法对86例深圳地区特应性皮炎患儿进行混合食物组过敏原筛查(fx5E)检测,阳性者进一步检测6种常见食物(鸡蛋白、牛奶、鱼、小麦、花生、大豆)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对sIgE阳性患儿建议采取过敏食物回避措施,随访6个月和2年。结果 86例患儿中,36例(42%)有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牛奶和(或)鸡蛋白为主要过敏原,分别占70%和64%。31例患儿完成了2年随访,食物sIgE检测为1级的13例患儿目前均无过敏症状;13例2级患儿再次进食过敏食物,仍有5例出现症状;7例3级以上过敏患儿,目前再次进食过敏食物,均出现症状。结论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是引起婴幼儿特应性皮炎的重要原因,牛奶和(或)鸡蛋白是主要的过敏食物。回避过敏食物可以明显缓解症状,轻度过敏者症状随年龄增长可以消失,过敏程度越高,再次接触过敏食物出现症状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过去几十年里, 孤独症谱系障碍和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常共患胃肠道问题。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免疫功能障碍已被证明是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的一个因素, 而食物过敏作为一种免疫介导的疾病, 常引起胃肠道症状, 有研究报道食物过敏可能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存在联系。现就食物过敏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进行综述, 希望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病因学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0.
食物过敏的临床和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过程有一定规律,婴儿在出生后第1年内出现的过敏问题主要是对牛奶、鸡蛋、豆类、鱼、虾等食物过敏,随着年龄增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眼结膜炎成为主要问题。因此,有人将这一过程描述为“过敏进程”(allergy march),而食物过敏通常是这一进程的第1步[1]。食物过敏(food allergy)是指由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 to food),而非免疫介导的反应则称之为食物不耐受[2]。食物过敏又进一步分为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反应,前者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常在进食后数分钟内出现症状,可以累及皮肤、呼吸道…  相似文献   

11.
近十几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高,食物过敏(food allergy)也逐渐受到关注。食物过敏定义为机体对一种或多种食物蛋白抗原产生的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根据不同的免疫介导途径,分为免疫球蛋白E(IgE)型  相似文献   

12.
С��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食物过敏是指由免疫机制介导的某种食物或食品添加剂等引起肠道内或全身的变态反应;而不由免疫介导的反应则称之为食物不耐受[1]。食物过敏又进一步分为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反应,前者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常在进食后数分钟内出现症状,可以累及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这些症状常常同时出现,但无特异性。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涉及了IgG、免疫复合物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多种机制,常于进食后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症状[2-3]。食物过敏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成人高,据欧洲和美国的资料,7%8%3岁以下儿童曾发生过食物过敏,1岁以内婴儿牛奶过敏发生…  相似文献   

13.
食物过敏相关消化系统疾病是指食物过敏引起消化道黏膜损伤,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包括口腔过敏综合征、严重过敏反应、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食物蛋白诱导的直肠结肠炎、乳糜泻、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等。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食物激发试验。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Ig E检测有助于Ig 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筛查。应根据不同疾病状况来决定是否行内镜检查。此类疾病的管理原则是:回避饮食,选择适当营养替代,随访进行营养监测与评估,合理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14.
食物特异性IgE在儿童食物过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率为 5 %~ 7.5 %,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目前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仍是双盲食物激发试验 ,不过随着体外技术尤其体外定量检测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技术的进步如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 ,CAP(测定帽 )变应原检测系统等方法 ,对于食物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的诊断价值显著提高 ,而且可用于儿童食物过敏的预后判断和过敏高危婴幼儿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5.
食物特异性IgE在儿童食物过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率为5%~7.5%,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目前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仍是双盲食物激发试验,不过随着体外技术尤其体外定量检测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技术的进步如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CAP(测定帽)变应原检测系统等方法,对于食物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的诊断价值显著提高,而且可用儿童食物过敏的预后判断和过敏高危婴幼儿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6.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诊断程序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对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诊断流程进行临床评价。探讨高效的食物过敏诊断程序。方法 0~6岁患儿88例,以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以及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进行食物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皮肤试验阳性者检测血清特异性IgE(sIgE)、sIgE阳性者进一步进行双盲安慰剂食物激发试验(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 food challenge,DBPCFC)证实诊断。sIsE阴性者通过DBPCFC建立或排除诊断。结果 88例患儿中SPT(+)者25例。其中SPT(+)sIgE(+)者16例,SPT(+)sIsE(-)者9例;前者经DBPCFC进一步证实为食物过敏的有14例;后者通过DBPCFC建立诊断的3例。排除诊断的6例,根据SPT(+)sIgE(+)或SPT(+)sIsE(-)诊断食物过敏的阳性预计值为87.5%.阴性预计值为77.8%。结论 皮肤点刺试验结合sIgE检测有较高的食物过敏确诊率,当前两者不一致时,需要通过DBPCFC建立诊断。  相似文献   

17.
儿童食物过敏包含食物耐受形成和持续食物敏感并发生其他过敏性疾病两种预后.大多数牛奶、鸡蛋过敏患儿可获得耐受,耐受形成较早;10%~20%对花生、坚果、鱼虾等过敏的患儿可形成耐受,耐受发生较晚.食物种类、免疫应答类型、食物特异性IgE抗体水平、食物的皮肤点刺试验反应等是食物耐受形成早晚的预测因素,同时,食物过敏患儿还可能持续过敏,发生对其他种类食物的过敏和(或)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婴儿期发生食物过敏和(或)持续食物过敏或敏感是其他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监测食物耐受发生的预测因素和其他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改善食物过敏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食物蛋白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蛋白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是婴幼儿对牛奶、大豆等食物过敏,由非IgE型免疫反应所介导的以反复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的一系列反应.主要的食物过敏原为牛奶、大豆、谷类,多发生在l岁以内的婴幼儿,病程持续至约3岁左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呕吐、腹泻、便血、嗜睡、面色苍白等.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食物回避及食物激发试验.食物回避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邵洁 《临床儿科杂志》2012,30(4):398-400
过敏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是机体对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或食物性过敏原产生以特异性IgE介导的或者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临床上出现过敏反应(hyperresponsiveness).儿童时期主要的过敏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特应性皮炎以及食物过敏.由于靶器官不同,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各有特征.支气管哮喘以气道黏膜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气喘,常夜间或凌晨发作.过敏性鼻炎是以鼻腔黏膜嗜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炎症,表现为季节性或常年性鼻塞、喷嚏、流涕.过敏性结膜炎是睑结膜和球结膜的过敏性炎症,表现眼痒、球结膜和睑结膜充血、流泪.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湿疹,是皮肤的慢性特应性炎症,表现为皮肤多形性皮损、渗出、瘙痒、增生.食物过敏是免疫介导的对食物的不良反应,可以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皮肤症状或者呼吸道症状,重者可以发生过敏性休克.  相似文献   

20.
食物蛋白性小肠结肠炎(FPIES)是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的非IgE介导的胃肠道食物过敏反应,是可能具有潜在医疗风险的急症,重症患儿可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目前对FPIES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迄今尚无专门针对FPIES的非侵入性的诊断性标志物或诊断程序,若对FPIES整体认识不足,常被误诊或延迟诊断。目前主要靠病史及口服食物激发试验确诊。病史不清楚时,确诊前的鉴别诊断非常必要。严格回避过敏食物为主要治疗方式,急性发作期可能需要静脉补液,并对并发症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