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性糖尿病(GDM)孕妇与正常孕妇围孕期体重变化特征。 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及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3家医院的营养门诊和产科门诊建卡,进行产前检查,并最终完成随访,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719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GDM孕妇为124例,纳入GDM组,正常孕妇为595例,纳入对照组。对不同年龄、不同孕前人体质量指数(BMI)值的GDM组与对照组孕妇的体重变化,进行为期1年的纵向随访研究。2组孕妇平均生育年龄、分娩孕周、平均身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GDM组的中、晚孕期和整个孕期体重增加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6±3.1)kg vs(9.5±3.0) kg,(4.5±3.0) kg vs (6.4±2.4) kg,(14.3±3.0)kg vs (16.6±4.5)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0,P=0.004;t=7.470,P<0.001;t=5.340,P<0.001)。GDM组的早孕期体重增加值高于对照组,为(1.3±2.2) kg vs (0.7±2.5) kg,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101,P=0.036)。GDM组组内,≥35岁孕妇孕前BMI值高于<35岁孕妇,≥35岁孕妇中孕期和整个孕期体重增加值低于<35岁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2、2.052、2.081,P=0.029、0.042、0.040)。在≥35岁孕妇中,GDM组的孕前BMI值大于对照组,而整个孕期体重增加值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15、2.732,P=0.009、0.008)。GDM组中,孕前BMI<18.5 kg/m2、18.5 kg/m2≤BMI<24.0 kg/m2及BMI≥24.0 kg/m2 GDM孕妇的产后第3、42天体重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57、24.378,P<0.001),并且产后第3、42天的体重,随着孕前BMI的增长而增长。 结论建议对GDM孕妇的孕前、孕期和产后体重推荐值进行标化,科学规范预防和治疗GDM,尤其关注高龄孕妇和孕前BMI超重和肥胖的孕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期间分娩的宁海户籍产妇4 197人,根据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析各组孕期体重增长幅度、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结果 4 197名孕妇孕期平均增重(14.38±4.14)kg,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 253±412)g,巨大儿发生率6.58%。随着母亲孕前BMI增加,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增加(P均0.05)。不同BMI孕妇孕期平均增重不同,低体重组增加最多,肥胖组增加较少,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肥胖与孕期增重过多增加巨大儿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趋化素(chemerin)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异常孕妇外周血及脐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并住院待产的OGTT异常孕妇患者305例及正常对照孕妇413例,采集外周及脐血,并测定血糖代谢、血脂代谢等的指标。结果(1)OGTT异常孕妇组孕妇外周血、脐血chemerin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外周血chemerin均高于脐血chemer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OGTT异常孕妇组孕妇年龄、孕前体质量、孕前BMI、分娩前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三酰甘油(TG)、新生儿身高、体质量及B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OGTT异常孕妇组孕24周~分娩前增重率、孕期总体质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间孕14~24周增重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对照组chemerin与年龄、FPG及HOMA-IR呈正相关,与孕前BMI、孕期增重、分娩前BMI及HDL-C呈负相关,OGTT异常孕妇组外周血chemerin与上述指标之间无相关性。OGTT异常孕妇组孕妇脐带血chemerin与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BMI呈正相关,而正常对照组脐带血chemerin与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BMI无相关性。回归分析显示OGTT异常孕妇组有更高的外周血、脐血chemerin水平。结论血chemerin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在OGTT异常孕妇代谢过程中,参与重要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体质指数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1.1~2006.1.1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院附属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24例,根据孕妇孕前体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加数量分为3组,孕前BMI≥25为孕前肥胖组;产前BMI>28为产前肥胖组;孕前BMI在17~24之间,孕期体重增加<15kg者为正常组.分别探讨各组的剖官产率、巨大儿率及出现产科合并症的情况.[结果]孕前肥胖组及产前肥胖组孕妇的剖官产率、巨大儿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肥胖,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妇人体质量指数(BMI)、C反应蛋白(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其发生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以及上述3项指标对预测GDM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干预治疗和分娩的100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GDM组;选择同期与GDM组在同一家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6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采用成组t检验和χ2检验,对2组孕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PG)、BMI、CRP及HbA1c水平,以及2组孕妇围生结局指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GDM组孕妇的BMI、CRP、HbA1c分别与其FPG及2 h PPG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与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GDM组孕妇的FPG、2 h PPG、BMI、CRP及HbA1c水平分别为(7.8±1.0) mmol/L、(11.0±1.6) mmol/L、(25.8±1.2) kg/m2、(12.8±2.9) mg/L及(8.5±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孕妇的(5.6±0.6) mmol/L、(7.6±1.1) mmol/L、(22.2±1.1) kg/m2、(7.7±2.4) mg/L及(4.0±1.0)%,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39、13.394、17.455、10.726、16.705,均为P<0.001)。②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DM孕妇的BMI、CRP及HbA1c水平分别与FPG、2 h PPG,均呈正相关关系(r=0.438、0.408,P<0.001;r=0.389、0.410,P<0.001;r=0.413、0.442,P<0.001)。③GDM组孕妇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分娩巨大儿、胎儿窘迫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1.1%、23.3%、22.2%、17.8%、16.7%、12.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孕妇的6.0%、8.0%、6.0%、4.0%、4.0%、2.0%,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42、P=0.019,χ2=5.152、P=0.023,χ2=6.161、P=0.013,χ2=5.446、P=0.020,χ2=4.834、P=0.028,χ2=4.286、P=0.038)。GDM组孕妇分娩新生儿的1 min Apgar评分为(7.1±0.7)分,低于对照组健康孕妇分娩新生儿的(8.3±1.0)分,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69,P<0.001)。 结论孕妇BMI、CRP及HbA1c水平与GDM相关,应加强对孕妇这3项指标的早期监测,以早期预测GDM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子代体脂重量及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母亲为GDM的新生儿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分娩的100例孕期血糖正常母亲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新生儿的身长、体重、胸围、头围、皮褶厚度,对比两组新生儿的脂质重量、去脂质重量、体脂百分率等。结果研究组新生儿母亲的孕期体重、孕前BMI、分娩前体重、孕期增重、FPG、1hPG、2hPG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剖宫产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髂嵴上部、肩胛下角部、肱三头肌部的皮褶厚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体脂百分率、脂质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去脂质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PG、孕期增重、孕前BMI是影响新生儿体脂百分率和脂质重量的主要因素(P0.05),母亲身高、孕期增重是影响去脂质重量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 GDM会引起子代体脂重量、体脂百分率升高,孕期高血糖及孕期增重是影响子代体脂含量及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体重的影响,为孕妇体质量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天津市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顺利分娩的GDM孕妇124例,对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妇孕前BMI将其分为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及肥胖组,比较并分析各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结果肥胖组剖宫产率为81.25%,显著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过低组顺产率为43.75%,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低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超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均与孕妇孕前BMI有一定关系。孕妇孕前BMI≥28会增加剖宫产率及巨大儿发生率,对新生儿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为改善GDM孕妇的妊娠结局,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对孕前BMI过高的孕妇给予积极治疗,将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孕期体重管理对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苏州市母子医院建卡的BMI≥24.0 kg/m2的1 11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超重者(24.0 kg/m2≤BMI≤27.9 kg/m2) 880人,将其随机分为超重管理组(440人)和超重对照组(440人);肥胖者(BMI≥28.0 kg/m2) 230人,将其随机分为肥胖管理组(115人)和肥胖对照组(115人)。对照组孕妇只进行常规健康管理,超重和肥胖管理组孕妇在常规健康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体重管理,分析比较各组孕妇妊娠结局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超重管理组与对照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2,P<0.05);肥胖管理组与对照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8,P<0.05)。超重管理组孕妇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20.15、12.26和16.63,P值均<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肥胖和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脂肪因子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单纯肥胖孕妇74例、GDM孕妇62例、健康孕妇84例,测定各孕妇空腹血糖(FP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等生化指标以及脂肪因子水平,比较各组孕妇间指标差异。结果:GDM孕妇TG、FPG、FINS、HOMA-IR、TNF-α和VF水平最高,而HDL-C、LDL-C和APN最低;单纯肥胖孕妇TG、LDL-C、FINS和HOMA-IR水平高于健康孕妇,而HDL-C和FPG水平与健康孕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孕妇和单纯肥胖孕妇RBP-4水平均高于健康孕妇(P<0.05)。血清TNF-α水平与孕前BMI、TG、FPG、FINS和HOMA-IR呈正相关,APN水平与FPG、FINS和HOMA-IR呈负相关,RBP-4水平与BMI、FINS和HOMA-IR呈正相关,VF水平与BMI、FPG、FINS和HOMA-IR呈正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仅与脐血APN呈正相关(P<0.05)。结论:妊娠肥胖和GDM孕妇TNF-α、RBP-4及VF水平上升,而APN水平下降;TNF-α、APN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RBP-4与肥胖密切相关,而VF与FIN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母亲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为降低高危妊娠和巨大儿发生率及难产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以BMI为标准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分析孕妇体重过度增重、巨大儿发生率、难产发生率以及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和孕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3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明显差异,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5.00%、6.10%和11.96%,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增重过重与新生儿体重成正相关(P0.05);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多,是正常组的3倍,且妊高征发病率明显增高。3组分娩方式、难产(剖宫产和产钳助产)的发生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肥胖组的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和妊高征的发生率都高于正常体重组和低体重组,孕前BMI和孕妇体重过度增长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肇庆市近4 年的无偿献血情况,为本站进一步做好采供血工作,保障临床用血需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肇庆市2008-2011 年的血液采集量和不同性别、年龄无偿献血者的献血情况等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 型采血量最少,O 型采血量最多,A 型与B 型采血量大致相等,AB:A:B:O 比例约为1:5:5:8 ;按性别统计,男性献血者(68.5%) 明显多于女性献血者(31.5%),男女比例为2:1 ;按年龄统计,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献血的人数呈减少趋势,18-25 岁的献血者比例最多( 占39.4%),46-55 岁的献血者最少( 占6.8%) ;2009 年-2011 年一次献血300 ml 和400 ml 的献血者人数与2008 年比较均明显增加.结论: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策略,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做好无偿献血者的动员、招募工作,按需采集血液,合理储存血液,临床用血量的需要会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五莲县自然人群血压、血糖、血脂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清自然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情况,为制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2年,在五莲县抽取部分15岁以上人群进行调查。[结果]调查2 140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8.90%,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P〈0.01),标化患病率为28.30%;糖尿病患病率为3.40%,标化患病率为2.28%;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1.68%,标化患病率为27.08%。[结论]五莲县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血脂异常患病高于全国水平,糖尿病患病率低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市立医院基于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了智慧血液管理平台,实现了储血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储血设备精细化管理改变了传统工作模式,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护”,降低了设备故障率,保障了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容莹  刘丽  徐良玉  古醒辉 《职业与健康》2009,25(12):1273-1274
目的了解龙岗区接触镉、铅等有毒重金属农民工无偿献血者血镉和铅的含量,为提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2007年该区农民工无偿献血者血样,采用原子吸收法检测血铅、血镉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接触铅的献血者血样超标率高于非接触者,其超标率分别为3.85%、1.47%;接触镉的献血者血样超标率高于非接触者,其超标率分别为3.5%、0.87%。结论接触铅、镉的农民工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影响供血质量,应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前,献血者红细胞血袋样本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下,存在安全风险。通过整合输血管理系统血型复检平台、血液库存管理平台与交叉配血平台,依托血袋样本智能模拟冰箱,建立献血者红细胞血袋样本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应用后,实现了血袋样本的精准定位,提高了输血科配发血工作效率,且全程可溯源,有利于保障患者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该文针对血站强化血制品质量管理具体实际,提出血站需对血液从来源至使用全程开展质量管理(包括血源来源的质量控制、血液采集环节的质量管理、血液制备环节的质量管理、血液检测环节的质量管理、血液运输、贮存环节的质量管理、血液使用环节的质量管理),并通过加强血站工作人员培训、遵守相关操作程序和规范以及加强对血站工作的监督控制力度等各项措施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健全,以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了解血脂与血尿酸(UA)及血黏度的相关性。方法对540名延吉市健康体检者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脂、UA和血流变学指标。分析血脂水平与血黏度及UA的相关性。结果随着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增高,全血黏度、还原黏度和UA水平均升高。同时,随着三酰甘油(TG)水平的增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还原黏度和UA水平均升高。而随着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的增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还原黏度和UA水平均下降。TG、TC和LDL均与全血黏度、UA和还原黏度呈正相关,与血浆黏度无相关。HDL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全血高、中切还原黏度和uA呈负相关,与全血低切还原黏度无相关。结论血脂水平与血液黏度、UA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献血咨询一站式服务,浙江省血液中心申请了统一的献血服务热线号码,构建了献血咨询管理系统,并与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和云呼叫中心对接,实现了对电话呼入的集中管理。该系统的应用,统一了电话呼入渠道,以“一站式”服务方式受理献血者咨询,提高了服务响应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RhD阴性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管理新模式的效果.方法 从发展固定献血者、加强献血者之间交流、有序召回献血者、树立典范、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保证动态库存量、创新发血模式等方面,对RhD阴性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管理方法进行改进.并比较模式前后的效果.结果 实施新模式后,RhD阴性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稳定性提高(x2=5.54,P<0.05),再次献血人数增加(x2=13.35,P<0.01),血液利用率提高,应急献血次数减少(x2=4.49,P<0.05).结论 采取多种措施,稳定RhD阴性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可有效保障RhD阴性血液的临床供应,确保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血液管理实践的总结,探讨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的方法。提出通过健全管理组织、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质量控制、加强监督检查等,可有效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进而确保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