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更好地防治和管理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疑似患者,避免这些潜在的患者或者病毒携带者引起继发感染,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联合赴武汉工作的首批专家特制定本共识。本共识侧重于明确COVID-19流行期间,如何重点做好呼吸科门诊工作以及如何做好呼吸科门诊质量控制这两个重要问题。通过质量控制管理好疑似和可疑患者,特别是隔离潜在感染源、切断一切传播途径,最终杜绝医师和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杜绝传播,同时也能保护医师、患者及其家庭安全。做好门诊质控要点是严格进行相关培训,包括熟悉诊治指南、做好自我防控(包括接诊前穿好专用工作服和戴好医用口罩)、杜绝社交和不接触任何风险。做好呼吸科门诊工作要求诊室做好消毒和通风;呼吸科医师开诊前后做好必要的消毒和防护;诊疗过程要求严格执行指南要求;有条件的单位可用物联网或者互联网辅助门诊,尽可能减少传播可能。本共识建议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并列出了患者做检查及入院时的注意事项及特殊情况的应对策略。本共识特别强调COVID-19是传染病,不应漏掉病毒携带者、有症状的发病者和超级传播者,以免造成社会危害;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应该重视临床表现;对于不能排除潜在接触史的患者,当其有相关症状、影像表现为肺部感染、白细胞不高,即使核酸检测阴性,也应该考虑为COVID-19疑似患者或者可疑病例,建议立即隔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疑似病例诊治中的参与情况及处置结果,总结MDT在COVID-19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3月20日就诊于金华市中心医院的48例COVID-19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经过,进一步分析MDT在患者处置流程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18例确诊COVID-19,30例排除COVID-19。确诊患者经MDT讨论2~12次,平均每例患者讨论(4.7±3.2)次;非COVID-19患者多学科讨论2~4次,平均每例患者讨论(2.3±0.6)次。MDT对COVID-19疑似患者诊疗流程及诊断标准进行了讨论及调整。在MDT主导下,1例危重型患者积极治疗后转省级定点医院治疗,1例COVID-19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手术,1例高度疑似患者行肺泡灌洗液检查排除COVID-19。除1例COVID-19危重型患者转省级医院治疗外,17例COVID-19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发现院内及疑似患者交叉感染,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发生,非COVID-19患者及时转到相应专科治疗。结论: 在COVID-19疑似患者诊治过程中,MDT的参与提高了诊治效率,尤其对疑难复杂病例诊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已被证实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心血管系统受累很常见。为帮助临床医师合理诊治COVID-19相关心血管问题,共识组建议:(1)对于因COVID-19住院或伴有心脏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常规检测心肌肌钙蛋白,以评估心肌损伤,判断有无心脏并发症;非心脏原因所致心肌损伤的患者预后较差;(2)COVID-19相关急性心肌炎较为罕见,对怀疑心肌炎的患者应根据危险分层进行诊治;(3)COVID-19可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所有感染者应更加严格遵循健康生活方式,接受规范的心血管疾病一级或二级预防;(4)COVID-19后3个月时有持续心脏相关症状或新发相关症状,且至少持续2个月,但心血管相关检查未见异常,可考虑为“COVID-19后状态”,此类患者应以康复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机化性肺炎(OP)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师对COVID-19相关OP的认识及救治水平。方法 总结我院2例COVID-19相关O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经过。检索PubMed数据库相关病例报道,归纳分析COVID-19相关OP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治过程及转归等数据。结果 从PubMed数据库共检索到45例COVID-19相关OP患者的报道,共47例患者纳入分析。47例患者年龄为25~84(59.6±13.0)岁,男35例(74.5%)、女12例(25.5%)。31例(66.0%)患者初诊COVID-19时符合重型或危重型,34例(72.3%)需呼吸支持。初诊COVID-19至临床诊断OP时间为12~68(32.3±13.5)d。20例(42.6%)患者COVID-19初始治愈出院或仅居家观察,后因症状再发入院而诊断为OP;27例(57.4%)在诊断OP前维持住院治疗。44例(93.6%)患者CT表现为双肺多发病变,主要病变模式为实变(35例,74.5%)、磨玻璃影(31例,66.0%)、小叶间隔增厚(1...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发热门诊就诊情况及COVID-19的发病特点。方法 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2020年1月15日至2020年2月29日发热门诊患者数据(包括COVID-19患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2020年1月15日至2020年2月29日在我院就诊的2193例患者中,以呼吸系统感染最多(97.08%),其次是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疑似COVID-19患者81例,确诊COVID-19患者10例。疑似COVID-19患者中男38例(46.91%)、女43例(53.09%),确诊患者中男4例、女6例;疑似COVID-19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20~69岁(83.95%),确诊的10例COVID-19患者年龄均≥50岁;疑似患者职业主要为公司职员(31例,38.27%)和退休人员(14例,17.28%),确诊的10例患者中8例为退休人员;疑似患者中15例(18.52%)居住地为湖北省,52例(64.20%)有流行病学史,确诊患者中7例居住地为湖北省,全部确诊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疑似和确诊患者的发病周期主要集中在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2月10日。疑似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66例,81.48%)和咳嗽(50例,61.73%),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正常65例(80.25%),淋巴细胞正常49例(60.49%)、降低24例(29.63%),13例(16.05%)患者胸部CT有COVID-19特征性表现;在10例确诊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同样为发热(9例)和咳嗽(8例),血常规检查10例白细胞均正常,6例淋巴细胞正常、4例降低,7例患者胸部CT有COVID-19特征性表现。结论 COVID-19以中老年退休人员为主,流行病学时间特点显著,家庭聚集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诊治过程,为妊娠期COVID-19的正确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已治愈出院的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妊娠期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COVID-19患者接触史、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探讨妊娠期COVID-19快速且正确诊治的方法。结果:患者,女性,38岁,因"停经30+2周,腹泻、恶心3d"入院。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和恶心等急性胃肠道感染症状,因有武汉市COVID-19患者接触史,行咽拭子核酸检测及肺部CT检查;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肺部CT检查示,左肺下叶及右肺上、下叶见多发斑片影。临床诊断为COVID-19。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及胎儿宫内安危,给予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后患者各项检测指标好转,痰液及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2次转阴,肺部炎症明显好转,胎心监护有反应型,共住院15 d,母胎安全,痊愈出院。结论:腹泻、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能是COVID-19患者的首发症状。CT检查用于筛查疑似COVID-19病例有重要作用,且孕期亦可安全使用。早期、规范的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对非重型COVID-19有效。  相似文献   

7.
观察2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疑似患者诊断、治疗以及隔离管理的过程,结合文献分析COVID-19疑似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管理重点。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所致的疾病,SARS-CoV-2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甚至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传播病毒。SARS-CoV-2可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并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在临床发热门诊的患者管理中,准确识别并管理好疑似患者,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对院内感染的防控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焦虑抑郁量表对COVID-19流行期间来医院急诊就医患者的焦虑抑郁现状调查,发现急性心理应激障碍患者,为COVID-19的综合防控提供资料。方法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医护人员在急诊就医预检分诊台通过询问将急诊就医患者分为疑似组、发热组和对照组,发放自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给每位患者,并由一位接受过量表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答疑或协助完成量表的评估。结果 共发放557套量表,其中疑似组211份,发热组167份,对照组179份;共收回516份量表,其中疑似组197份,发热组151份,对照组收回168份。疑似组、发热组和对照组焦虑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7.87%与58.88%,48.34%与43.71%,18.31%与18.99 %,与对照组比较,疑似组和发热组焦虑与抑郁发生率均较高(P<0.01);疑似组与发热组比较,抑郁与焦虑发生率高(P<0.05);说明在发热门诊就医的疑似COVID-19患者较普通发热患者、发热患者(包括疑似新冠患者和普通发热患者)较普通患者更易发生焦虑与抑郁情绪。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标准化后,疑似组、发热组和对照组标准分分别为57.38±16.25和42.58±14.27,51.23±15.29和38.32±15.39,32.58±17.8和12.25±12.94;与对照组比较,疑似组和发热组的焦虑和抑郁的标准分均高(P<0.01),与发热组比较,疑似组的焦虑和抑郁的标准分明显高(P<0.01)。结论 在COVID-19流行期间,来医院急诊就医患者,被疑似COVID-19患者和发热患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应做好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疫情已构成全球大流行。超声设备具有便携、方便消毒、检查模式多样等优点,可应用于COVID-19的辅助诊断、病情监测及治疗评估,为诊治决策的调整提供指导。超声专家还可通过智能化超声装备在4G/5G网络支持下进行超声远程会诊,通过异地操作超声机器人机械臂完成实时扫查,有效缓解隔离区超声医师不足的问题,降低感染风险。目前,超声是唯一能进入隔离区对COVID-19患者进行床旁检查的可视化影像设备。本文分析了超声技术在COVID-19所致肺部损伤及全身多脏器病变检查诊断、病情监测、治疗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就远程超声、超声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普通型)与疑似患者临床特征的异同,为临床及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COVID-19(普通型)患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组)、需行医学隔离的疑似患者(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疑似组)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临床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尿常规等)。结果与疑似组比较,确诊组患者年龄较大,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钾、血清钠、尿渗透压等指标降低,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等指标升高,尿蛋白阳性率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确诊组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其余指标水平两组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年龄大是COVID-19(普通型)的易感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白蛋白及肾功能指标,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尽早启动护肾治疗。  相似文献   

11.
搜集网络健康社区用户中关于新冠肺炎的提问记录,利用LDA模型对提问主题进行建模生成"主题-词"分布概率矩阵和分析主题一致性.结果显示网络健康社区用户对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检查诊断、用药治疗、疫区防控等方面关注较多.对网络健康社区用户关注的新冠肺炎热点主题进行分析发现,用户对新冠肺炎的信息需求与国家相继颁布的诊疗方案及防...  相似文献   

12.
分析当前社区健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社区”2级健康管理模型,详细介绍其实现过程.此2级模型利用物联网、数据采集、云计算、多网融合等技术,实现对社区居民生理数据快捷、有效地持续监控和智能管理,从而达到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20年1月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政府,医院,公司如何启动互联网技术参与医疗服务,为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改善疫情中后期和后疫情时期的医疗服务提出建议.方法: 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以"互联网+肺炎"等为关键词,搜索2020年1月20日至2月3日的疫情相关互联网健康服务项目信息,由双人背对背提取关键信息并编码,录入信息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余天时间中,有27家医院,19个公司开通新冠肺炎线上咨询服务,有9个省市组织了区域性线上服务.大多数项目在1月24日至27日启动,集中在少数省份,100.00%的医院和90.48%的公司项目开通发热及肺炎咨询服务,37.04%的医院和66.67%的公司项目提供衍生健康问题咨询,少数项目开展远程会诊,有个别项目提供针对居家隔离人员的线上健康管理.医师是线上工作的主力,也有护士,药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结论: 互联网技术为改善医疗服务体系在疫情初期的快速反应提供了条件,具备制度和技术可行性,但地区发展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度不高,没有通过互联网实现医疗体系的联动与协同.应推动省级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远程会诊,推进基层卫生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促进机构之间的协同联动,缓解疫情时期的诊疗压力,改善后疫情时代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20年1月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政府,医院,公司如何启动互联网技术参与医疗服务,为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改善疫情中后期和后疫情时期的医疗服务提出建议.方法: 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以"互联网+肺炎"等为关键词,搜索2020年1月20日至2月3日的疫情相关互联网健康服务项目信息,由双人背对背提取关键信息并编码,录入信息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余天时间中,有27家医院,19个公司开通新冠肺炎线上咨询服务,有9个省市组织了区域性线上服务.大多数项目在1月24日至27日启动,集中在少数省份,100.00%的医院和90.48%的公司项目开通发热及肺炎咨询服务,37.04%的医院和66.67%的公司项目提供衍生健康问题咨询,少数项目开展远程会诊,有个别项目提供针对居家隔离人员的线上健康管理.医师是线上工作的主力,也有护士,药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结论: 互联网技术为改善医疗服务体系在疫情初期的快速反应提供了条件,具备制度和技术可行性,但地区发展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度不高,没有通过互联网实现医疗体系的联动与协同.应推动省级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远程会诊,推进基层卫生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促进机构之间的协同联动,缓解疫情时期的诊疗压力,改善后疫情时代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隔离病区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的感染防控策略,评价感染防控的效果。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8日至2020年3月31日期间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OVID-19隔离病区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感染情况和转归,总结所采取的感染防控措施,分析医护人员和患者COVID-19交叉感染情况以及患者之间血源性病原体交叉感染的情况,评估各项感染防控措施在控制交叉感染发生和传播中的作用。结果 研究期间该隔离病区累计收治101例COVID-19患者,其中10例(占9.90%)开展床旁血液净化治疗,采取的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均为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CVVHDF), 累计床旁血液净化治疗79例次。采取的感染防控管理措施包括病区隔离分区、患者行为隔离和患者安置、操作人员个人防护和手卫生,透析废液、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械和医用织物等环境物品管理。无1例医护人员感染COVID-19,所有医护人员两次咽拭子COVID-19病毒核酸检测(两次采样间隔>1 d)均为阴性;开展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中2例COVID-19疑似病例在住院期间多次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及血清COVID-19病毒抗体IgG、IgM均阴性,胸部CT无病毒性肺炎表现;患者未发生血源性病原体的院内交叉传播。结论 在COVID-19隔离病区开展床旁血液净化治疗,通过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管理,能够有效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可以为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病区患者诊治和感染防控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隔离病区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的感染防控策略,评价感染防控的效果。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8日至2020年3月31日期间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OVID-19隔离病区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感染情况和转归,总结所采取的感染防控措施,分析医护人员和患者COVID-19交叉感染情况以及患者之间血源性病原体交叉感染的情况,评估各项感染防控措施在控制交叉感染发生和传播中的作用。结果 研究期间该隔离病区累计收治101例COVID-19患者,其中10例(占9.90%)开展床旁血液净化治疗,采取的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均为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CVVHDF), 累计床旁血液净化治疗79例次。采取的感染防控管理措施包括病区隔离分区、患者行为隔离和患者安置、操作人员个人防护和手卫生,透析废液、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械和医用织物等环境物品管理。无1例医护人员感染COVID-19,所有医护人员两次咽拭子COVID-19病毒核酸检测(两次采样间隔>1 d)均为阴性;开展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中2例COVID-19疑似病例在住院期间多次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及血清COVID-19病毒抗体IgG、IgM均阴性,胸部CT无病毒性肺炎表现;患者未发生血源性病原体的院内交叉传播。结论 在COVID-19隔离病区开展床旁血液净化治疗,通过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管理,能够有效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可以为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病区患者诊治和感染防控提供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武汉多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应用了远程会诊平台。远程会诊平台采用3层部署模式,包括改造医院会诊中心、搭建科室会诊平台和接入个人终端,加强了定点医院之间、院内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支援医疗队与外地专家之间的交流,实现了跨医院、跨学科会诊,协助医疗团队完善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方案,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避免了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8.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caused by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has triggered an international pandemic that has led to significant public health problems. To date, limited evidence exists to suggest that drugs are effective against the disease. As possible treatments are being investigated, herbal medicines have shown potential for producing novel antiviral agents for the COVID-19 disease.AimThis review explored the potential of Malawi''s traditional medicinal plan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VID-19.MethodsThe authors searched on PubMed and Google scholar for medicinal plants that are used in Malawi and published in openly available peer reviewed journals. Plants linked with antiviral treatment, anti-COVID-19 activity or COVID-19 symptoms management were targeted. These included activity against pneumonia, inflammation, cough, difficulty in breathing, pain/aches, fever, diarrhoea, rheumatism, fatigue, asthma, immunocompromised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Results11 studies were found with 306 plant species. 127 plant species had at least one COVID-19 relate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Of these plant species, the number of herbal entities used for each indication was: pain/aches (87), fever (2), pneumonia (9), breathing/asthma problems (5), coughing (11), diarrhoea (1), immunosuppression (8), blood issues (10), fatigue (2), heart problems (11), inflammation (8), rheumatism (10) and viral diseases (12). Thirty (30) species were used for more than one disease and Azedarachta indica topped the list (6 of the 13 COVID-19 related diseases). The majority of the species had phytochemicals known to have antiviral activity or mechanisms of actions linked to COVID-19 and consequent diseases'' treatment pathways.ConclusionMedicinal plants are a promising source of compounds that can be used for drug development of COVID-19 related diseases. This review highlights potential targets for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other research entities to explore in order to assist in controlling the pandemic.  相似文献   

19.
院前急救对时限性要求高,传统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运用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包括远程专家支持、现场明确诊断、区域协同救治等,节省了医疗费用,同时提高了救治效果。介绍了广州军区总医院院前急救系统的软件平台和系统架构。运用院前急救平台使该地区的胸痛患者院前急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后由于传染性极强,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现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研究与科学、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通过查阅和检索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文献和临床报道,对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案、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疾病预防、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疾病进展方面效果明显,具有疗效温和、安全的独特优势,对缓解患者早期症状、减少轻症向重症进展的发生率方面有重要现实意义,在治疗中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干预、诊疗方案的制定等还待优化和完善。本文为科学、合理地应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优化诊疗方案,深入探索药理机制,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早期干预、中期控制疾病进展、后期配合西医改善预后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