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治疗不可切除HCC方面,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局部治疗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TACE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HCC)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 PWI)灌注值改变.方法 对22例HCC患者在TACE术前和术后3~10天分别进行MR PWI,得出术前及术后平均强化时间(MTE)、负增强积分(NEI)、病灶达峰值时间(TTP)、最大信号下降斜率 (MSD),比较TACE术前与术后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HCC瘤区时间信号曲线(TIC)TACE术前呈快速下降,TACE术后趋向平缓;MTE与TTP值术后较术前降低,NEI值术后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SD值术后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 PWI能够敏感地观察到HCC TACE术前后的血流变化,可用于评价TACE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经肝动脉超声造影评价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即刻栓塞效果,并预测肿瘤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肝肿瘤行TACE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39例,共50个肝细胞癌病灶术前及术后即刻行经肝动脉超声造影,依据术后与术前肿瘤内部增强最大面积占比及术后与术前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 capsule,UDCA,商品名优思弗)在中晚期肝细胞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护肝利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采我科已病理确诊为肝细胞癌且Child-pugh评分为A或B级(≤7分)、BCLC分期为B期或C期的60例患者先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再采用连续入组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综合护肝治疗,治疗组术后在原有常规综合护肝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全部病例在术前1 d、术后1 d(且在护肝治疗前)、术后2周记录外周血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评价熊去氧胆酸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2周后,熊去氧胆酸治疗组TBIL、TBA、ALP、γ-GT、ALT、AST分别下降为(28.3±2.6)μmol/L、(31.4±2.4)μmol/L、(161±27)U/L、(87±19)U/L、(39±24)U/L、(45±20)U/L,对照组TBIL、TBA、ALP、γ-GT、ALT、AST分别下降为(47.3±3.6)μmol/L、(55.4±2.4)μmol/L、(342±30)U/L、(185±23)U/L、(34±17)U/L、(39±23)U/L,两组间TBIL、TBA、ALP、γ-G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熊去氧胆酸治疗组改善肝功能指标更明显;两组间ALT、AST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中晚期肝细胞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加用熊去氧胆酸能更有助于肝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艮好.  相似文献   

5.
郑小芳  李雪丽  朱秋霞 《全科护理》2012,(31):2918-2919
[目的]总结肝细胞癌病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严重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肝细胞癌病人介入术后严重并发症进行观察与护理。[结果]5例病人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2例(1例合并脓毒血症)、上消化道出血1例、肝脓肿1例、肺栓塞1例。[结论]TACE术是目前公认的肝癌非手术疗法的首选方法,对人体还是存在一定的损害和影响。术前全面评估,术中操作顺利,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是防治TACE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血清miR-335表达变化,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142例为肝细胞癌组,同期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70例为慢性肝炎组,同期体检健康者63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组术前血清miR-335相对表达量,并进行比较。分析术前血清miR-335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肝细胞癌患者根据术前血清miR-335相对表达量中位数分为高miR-335表达组(miR-335相对表达量>1.21)79例和低miR-335表达组(miR-335相对表达量≤1.21)63例,随访3年,比较高、低miR-335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3年死亡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术前血清miR-335预测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3年死亡的价值。结果肝细胞癌组术前血清miR-335相对表达量[1.21(0.58,2.03)]低于慢性肝炎组[1.79(1.09,2.73)]、对照组[1.99(1.63,2.44)](Z=3.014,P=0.0...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成人中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第三大与癌症相关的死亡原因 [1].HCC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肥胖、饮酒和慢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相关 [2].目前,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BB 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0 月采用TACE 治疗的172 例 HCC 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8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PDGFBB 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1 天、1 周和1 月的血清PDGF-BB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 学意义(P < 0.01)。TACE 术前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DGF-BB 水平与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和有无癌栓相关(P < 0.05)。 TACE 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与肿瘤数目、肿瘤大小、有无癌栓、术前血清AFP 水平和术后1 周血清PDGF-BB 水平显 著相关( 均P < 0.05)。Logistic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 周血清PDGF-BB(OR=2.665, 95%CI: 1.231~5.769, P =0.000) 和肿瘤数目(OR=1.904, 95%CI: 1.023~3.544, P =0.005) 均是影响TACE 术后疗效的因素。结论 血清中PDGF-BB 水平与 TACE 术后HCC 患者的短期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肝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国产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9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肝恶性肿瘤30例,并分为参照组(采纳传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和治疗组(采纳国产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各15例,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就疾病缓解率以及疾病控制率而言,治疗组患者分别为73.33%、93.33%,均显著高于参照组的40%以及80%,χ2=8.565,7.774;P<0.05,有统计学意义;就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言,治疗组患者为46.67%,显著低于参照组的73.33%,有统计学意义(χ2=10.256;P<0.01);接受不同方式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PLGF、PIVKA-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是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国产CalliSpheres载药微球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其动态变化(△NLR)对肝细胞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发生急性肝功能恶化(ALFD)风险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131例,绘制ROC,确定NLR和△NLR的最佳截点,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患者ALFD风险的临床因素。结果 NLR和△NLR预测患者术后ALFD风险的最佳截点分别是3.81和4.45;单因素分析显示:BMI(P=0.022)、门静脉癌栓(P=0.004)、介入次数(P=0.020)、肿瘤大小(P=0.002)、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0.036)、总胆红素(P=0.031)、碱性磷酸酶(P=0.010)、AST/ALT(P=0.029)、NLR(P=0.042)和ΔNLR(P=0.039)可能与患者ALFD风险有关;多因素结果显示:有门静脉癌栓(OR=3.221)、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OR=1.145)、NLR(≥3.81)(OR=1.044)、△NLR(≥4.45)(OR=3.159)可能是影响患者ALFD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  相似文献   

11.
Chronic infection with hepatitis B virus (HBV) is an important clinical problem due to its worldwide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of adverse sequelae includ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is a biomarker of active viral proliferation in hepatocytes and infectivity. The prevalence of HBeAg among subjects chronically infected with HBV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age. Case series studies have found a lowest seroprevalence of HBeAg in HCC patient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affected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liver cirrhosis. Case‐control studies have shown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eroprevalence of HBeAg in HCC cases than matched controls. A recent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has shown a significantly elevated HCC risk for seropositives of both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and HBeAg compared with seropositives of HBsAg only and seronegatives. The biological gradient remained in further stratification analyses by serum level of alanine transaminase and status of liver cirrhosis detected by ultrasonography. The cumulative HCC risk from age 30 to 70 years has been estimated to be 87% for those who were persistently seropositive on HBsAg and HBeAg, 12% for those with persistent seropositivity of HBsAg only, and 1% for those who were seronegative on HBsAg and HBeA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肝动脉造影CT(CT hepatic arteriograph,CTHA)和经动脉门脉造影CT(CTarterial portography,CTA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8例小肝癌灶(直径≤3.0cm)CTAP和CTHA的图像,并与双期增强扫描进行对照。结果 CTAP病灶检出率为91.5%。可检出0.2~0.5cm的小病灶。CTHA和CTAP均可出现非病理性表现,C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等肝纤维化指标,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乙型肝炎患者206例(汉族110例,维吾尔族96例),以诊断为急性肝炎32例、慢性肝炎87例、重型肝炎41例、肝炎肝硬化46例为试验组.以昌吉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50例(汉族25例,维吾尔族25例)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试剂盒分析血清HA、LN、PCⅢ、Ⅳ.C水平,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PLT、MPV、PDW的检测.结果 各试验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重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的HA、LN、PCⅢ、Ⅳ.C平均值较急性肝炎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试验组患者PLT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降低,重型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的PLT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急性肝炎组外各试验组患者MPV、PDW平均值均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且肝炎肝硬化组的MPV、PDW平均值较其他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分析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病进展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基因型与广西原发性肝癌(HCC)发生及家庭聚集性的关系.方法 采取配对方法选择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高发家庭成员340例及无癌家庭成员34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结合荧光探针的体外DNA扩增检测技术测定HBV DNA,应用序列特畀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PCR-SSP)进行HBV DNA基因分型.结果 ①肝癌高发家庭成员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癌家庭成员的阳性率(20.3%vs 11.2%,P<0.01);②随机抽取高发家庭成员组中HBV DNA阳性的42例进行基因型分析,B基因型占90.5%(38/42),A基因型占7.1%(3/42),C基因型占2.4%(1/42);而在无癌家庭成员组的35例中,B基因型占97.1%(34/35)例,A基因型占2.9%(1/35)例,C基因型未检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检测出D、E、F等基因型.结论 HBV的感染及复制与广西肝癌的发生及家庭聚集性存在密切关系,但HBV DNA的基因型与广西肝癌的发生及家庭聚集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前后血清VEGF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患者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后外周血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相关因素的探讨。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28例HCC患者TACE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天、3天、5天、7天、14天、28天的血清VEGF的含量,并在术前及术后1天测定肝功和外周血血小板数量。结果:TACE术后1天血清VEGF升高达峰值,之后逐步下降,术后14天又开始升高。术后1天肝功(ALT和AST)升高达峰值,以后下降。术后1天较术前血清VEGF的变化与相应肝功变化,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变化及术中碘化油用量无相关性。结论:TACE术后外周血VEGF含量的变化,反映了HCC患者TACE术后肿瘤组织缺氧及肿瘤血管生成状况,依据VEGF分泌规律,TACE术后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有望提高TACE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早期肝细胞癌(eHCC)病理诊断标准已建立并于2009年更新,但目前国内外均未确定eHCC影像学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感染影像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感染(传染病)影像工作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传染病分会传染病影像学组和北京影像诊疗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国内10余省市40多名专家共同努力形成本共识,旨在为相关专业医生诊断eHCC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阳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ELISA法分别检测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血清甲胎蛋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9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有87例乙肝五项标志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为96.7%。乙型肝炎病毒总出现率:HBsAg(+)为92.2%,HBeAg(+)为17.8%,HBsAb(+)为4.4%,HBeAb(+)为57.8%,HBcAb(+)为65.5%;5项指标全为阴性者占3.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7.5%(19/40)(P〈0.01)和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52.5%)(P〈0.01)。肝癌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感染模式,以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模式多见,为40%。表明该模式的乙肝患者为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结论: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仅是肝癌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而且表明肝癌患者常伴有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活跃。因此,积极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是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硬化(HBV-LC)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和自然杀伤T细胞(NKT)功能相关分子表达特点及意义.方法 收集代偿期HBV-LC患者(HBV-CLC)、失代偿期HBV-LC患者(HBV-DLC)和同期体检健康者(HC)各25例作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NK和NKT细胞比例、...  相似文献   

19.
血浆蛋白酶体测定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酶体测定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血浆中20s蛋白酶体的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结合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测定结果,比较蛋白酶体水平在HCC确诊患者、非肿瘤肝病患者和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并评价其在HCC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HCC患者的血浆蛋白酶体水平显著高于非HCC患者(158.4±59.1vs 23.0±18.9,P〈0.01)。与血清AFP测定的结果相比,血浆蛋白酶体的敏感性(100%)显著提高,但特异性(58.1%)显著降低。然而,适当上调截止值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血清AFP。结论血浆蛋白酶体检测可作为HCC实验室诊断的敏感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是否增加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风险.方法 45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依据是否合并HCC分为对照组301例和HCC组149例,比较2组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及临床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与HCC的相关性.结果 HCC组2型糖尿病患病率(20.8%),男性比例(84.6%),有吸烟史比例(46.3%),甲胎蛋白>400 μg/L比例(51.0%)、血糖((5.89±2.43)mmol/L)、白蛋白((34.7±6.1)g/L)、谷丙转氨酶(56(35,95)u/L)、γ-谷氨酰转肽酶(102(53,258)u/L)、总胆红素(16(8,33) μmol/L)与对照组(31.9%、66.8%,32.6%、4.3%、(6.51±3.11)mmol/L、(31.9±6.5)g/L、38(24,70)u/L、37(24,65)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OR =0.324,95%CI:0.173~0.805,P=0.010)、甲胎蛋白>400 μg/L(OR=22.385,95 %CI:8.500~58.634,P=0.000)、谷丙转氨酶(OR=0.993,95%CI:0.985~0.997,P=0.023)、γ谷氨酰转肽酶(OR=1.004,95%CI:1.000~1.007,P=0.039)、总胆红素(OR=1.017,95%CI:1.000~1.038,P=0.000)、白蛋白(OR=1.065,95%CI:1.005~1.135,P=0.046)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CC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