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陈霞 《广西医学》2012,34(9):1162-1164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测定313例T2DM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等生化指标,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女性血尿酸水平显著低于男性(P<0.01).(2)随着UA水平的升高,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也随之逐渐增高(P<0.05),但女性无此关系.(3)男性、女性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5,(10):1371-1372
目的:探讨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T2DM患者212例,其中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min·1.73m2)且血肌酐<110μmol/L的患者183例。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糖脂代谢指标、胰岛功能以及肾功能、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测双肾GFR值;颈动脉B超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1在肾功能正常的183例T2DM患者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CAS组)患者143例,占78.1%;未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NCAS组)患者40例,占21.9%。2CAS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BMI、SBP、LDL-C、血清CysC水平显著高于NCAS组,双肾GFR值显著低于NCAS组(P<0.05);两组间的性别比例、DBP、FPG、HBA1c、TG、TC、HDL-C、UA、UACR无明显差异(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男)后,糖尿病病程、SBP、LDL-C、血清CysC是影响肾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除血糖、血压、血脂传统危险因素外,血清CysC水平也可以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尤其在肾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中。临床上对于血清CysC水平升高患者,不仅要检测肾脏功能,而且还要注意筛查动脉硬化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河北省围场县40岁以上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1560例作为分析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情况分为2组.正常组IMT<1.0 mm,720例.颈动脉硬化组,IMT≥1.0 mm,840例.采集患者性别、年龄、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等病史资料,身高、体重指数、及血压等体格检查资料,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等检验资料.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显著相关(P<0.01).体重指数、高血脂、尿酸等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饮酒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之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有所差别.男性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女性组,男性组动脉粥样硬化组吸烟史患者明显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河北省围场县40岁以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吸烟等都是可控的危险因素.平衡饮食,适当运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减少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尿酸(uric acid,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病例组,同期非高血压病患者56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行血浆hs-CRP、UA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高血压病组hs-CRP、UA均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组高尿酸血症(hyperuricmia,HUA)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并发高hs-CRP、HUA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容易导致hs-CRP及UA升高,hs-CRP升高及UA升高合并高血压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5.
汤广锋  徐雯  李昉 《安徽医学》2014,(11):1506-150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54例)和非斑块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尿酸(UA)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患者年龄、吸烟及高血压比例、糖尿病病程、IMT、LDL-C、TC、CRP及UA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水平与CAS形成显著相关(P﹤0.01或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C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10例,根据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A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患者B组在年龄、糖尿病病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尿酸(SUA)水平均高于A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尿酸水平、年龄,糖尿病病程、LDL-C是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患者286例,按诊断标准分为非脂肪肝组(197例)和NAFL组(89例)。分析两组患者CAS和其他代谢指标及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 NAFL组的血尿酸(UA)、ALT、血糖(FPG)、体质量指数(BMI)、三酰甘油(TG)均高于非脂肪肝组;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Cr)低于非脂肪肝组;NAFL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L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368,P=0.021),其他指标未进入方程。结论 NAFL患者的UA、TG、BMI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而LDL-C低。老年人发现NAFL后应警惕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应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67例(A组)、2型糖尿病患者35例(B组)和健康对照者24例(C组)进行研究。分别测定血尿酸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1)A组的TG、LDL-C、FBG、HBA1C、收缩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2)3组之间血尿酸、IMT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患者IMT具有相关性(r=0.442,P﹤0.01)。结论血尿酸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何煜  廖婷婷  黄龙  张琰  夏宁 《广西医学》2013,(5):551-553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CAS)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89例,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值分为两组:非颈动脉硬化(NCAS)组(CIMT<1.0 mm)36例,颈动脉硬化(CAS)组(CIMT≥1.0 mm伴或不伴斑块)53例,检测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Cys C、血肌酐、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UA)等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CAS组的Cys C、年龄、HbA1 c、LDL-C、TG水平均显著高于NCAS组及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 C、年龄、HbA1 c、LDL-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CIMT≥1.0 mm 为切点,Cys C、HbA1 c 及LDL-C 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0.734、0.615,Cys C曲线下面积最大(P均<0.05)。结论Cys C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李羽  杨晓霞  王庆霞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2):1223-122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形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64例健康人(健康组),其中高血压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将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CAS组)两个亚组,同时根据动态血压形态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两个亚组,对各组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IMT-max)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杓型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IMTmax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CAS的发生与动态血压变异形态的改变有关,可能是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CAS的一个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尿酸(uric acid, UA)、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的关系。方法 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212例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分为对照组、稳定斑块组、易损斑块组。对比3组血清Lp-PLA2、UA、Cys C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Lp-PLA2、UA、Cys C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Lp-PLA2、U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Lp-PLA2、UA、Cys C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p-PLA2、UA、Cys C水平为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Lp-PLA2、UA、Cys 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10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血尿酸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将其分别分为高尿酸组(n=42)与正常尿酸组(n=67)、IMT正常组(n=45)与IMT增厚组(n=64),比较各组患者的血脂、尿酸、颈动脉IMT等指标,其中血脂、尿酸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颈动脉IMT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结果本组109例患者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38.53%(42例);高尿酸组患者血甘油三酯(TG)[(2.83±1.24) mmol/L]、总胆固醇(TC)[(5.80±1.3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3.97±0.98) mmol/L]及颈动脉IMT水平[(1.08±0.19) mm]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2.28±1.12) mmol/L、(5.32±1.13) mmol/L、(3.61±0.82) mmol/L、(0.98±0.1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为(419.28±60.17)μmol/L,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51.11%(23/45),分别高于IMT正常组的(345.92±52.09)μmol/L及29.69%(19/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732,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穆珺  庄晓明  李然  孟岩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68-157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174例,女173例)进行血糖、血脂、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同时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07);(2)将男女患者分别根据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分为3组:A组:颈总动脉内膜正常,IMT≤0.09 mm;B组,0.09 mm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男性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无相关性。(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三酰甘油、hs-CRP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与BMI相关性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和改善脂代谢紊乱,可能会减少女性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急性脑梗死(ACI)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 ACI患者123例,根据神经缺损评分分为轻、中、重3组,分别为56、39、28例,另有4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所有对象来院时予即刻抽血检验血清尿酸(UA)水平,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情况,并计算 Crouse 积分。结果:中、重度组的血 UA 水平、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率较轻度组、健康组均显著升高。中度组的 IMT、Crouse 积分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重度组的 IMT、Crouse 积分水平较健康、轻度、中度组均显著升高。ACI 患者的血 UA 水平与 IMT、Crouse 积分水平呈正相关,稳定性、不稳定性斑块 ACI 患者 UA 水平较无斑块者显著升高,其中不稳定性斑块组 UA 水平较稳定性斑块组进一步升高。结论:血尿酸升高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尿酸水平越高,斑块性质可能越不稳定,脑梗死发生时程度可能更严重。  相似文献   

15.
血尿酸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否有关.方法: T2DM患者318例,按是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2组,对患者尿酸、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肌酐、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白细胞多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01),其与年龄(P=0.001),收缩压 (P<0.05)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尿酸差异经血肌酐修正后相关性消失.尿酸等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酸与血肌酐(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P<0.001),BMI(P=0.004),白细胞(P=0.001)具有相关性.结论: 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时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这种变化可能与肾脏对尿酸清除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6.
贾学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6):2076-2077
目的:探讨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与血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高血压前期诊断者共188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血压水平和一般资料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正常组(A组)68例,IMT增厚组(B组)64例,IMT斑块组(C组)56例。均检测血UA,分析血uA水平与IMT的关系。结果①血UA水平C组和B组均高于A组(P〈0.01),且C组高于B组(P〈O.01)。②相关分析显示:IMT与血UA呈正相关(r=0.314,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已存在血管损害,颈动脉粥样硬化随血尿酸水平增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   

17.
时兆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5):614-615, 619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尿酸(UA)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探讨血清UA在动脉硬化形成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收集年龄>65岁的138例老年高血压病人临床资料,按照超声测定结果分为内膜正常组(G1组)35例、内膜增厚组(G2组)30例、稳定斑块组(G3组)36例及非稳定斑块组(G4组)37例,统计并分析各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并对IMT和血清UA进行相关分析。结果4组病人在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着IMT厚度的增加,血清UA水平呈增加趋势,收缩压、舒张压、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C反应蛋白水平呈上升趋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人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315,P < 0.05),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212,P < 0.05),与血清UA水平呈正相关(r=0.412,P < 0.05),与血清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223,P < 0.05)。结论UA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氧化应激所致的慢性炎症。  相似文献   

18.
江华  袁云华 《四川医学》2010,31(10):1509-1510
目的探讨血尿酸(UA)水平与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对85例脑梗死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检测,同时测定他们的血UA及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UA平均水平(389.69±98.28)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24.51±88.60)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伴有颈动脉硬化患者血UA水平(427.31±88.70)mmol/L,高于未伴有颈动脉硬化患者(342.24±78.22)mmol/L,P〈0.05;血尿酸与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UA水平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相关关系,血UA是独立的致脑梗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超敏CRP浓度和颈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9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超敏CRP(hs-CR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及颈总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按颈总动脉IMT分成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超敏CRP(hs-CRP)水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血尿酸水平与超敏CRP(hs—CRP)浓度和颈动脉IMT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尿酸、hs-CRP与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有关。结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测定颈动脉IMT、hs-CRP浓度、血尿酸水平,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和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110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维持原治疗;观察组在原治疗基础上给予罗格列酮4 mg/d治疗。治疗前及干预3个月和6个月分别检测血糖、血脂、血尿酸和肾功能,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管腔内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和类型。结果:给予罗格列酮干预3个月血尿酸水平无明显下降(P>0.05),干预6个月血尿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罗格列酮干预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减少、管腔内径增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减少和类型改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降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酸,延缓其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和稳定斑块,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