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双侧肺隔离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儿,女,4.5岁,体质量15kg。2个月前活动量大时出现气喘症状,查体发现心脏杂音,心脏彩超检查提示降主动脉与左下肺静脉有异常交通,经心血管造影、胸部CT平扫检查诊断为肺隔离症。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率110min^-1,律齐;胸骨左缘2~4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未触及震颤;背部第6~8胸椎旁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周围动脉搏动良好。胸部X线片示:心胸比0.55。心脏彩超示:左心房、左心室明显扩大,左下肺静脉显著扩张,左心房人口内径1.5cm。心导管肺动脉造影显示左下肺动脉未显影,右下肺动脉分支较少;胸主动脉造影显示分支动脉供应左下肺,并回流至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腹主动脉在腹腔动脉开口上方发出一分支动脉供应右下肺,回流至肺静脉,并有一支动脉分支直接与右下肺静脉相通。胸部CT示左下肺脊柱旁可见不规则团块影,与异常血管影相连,周围可见明显肺气肿征象;左下肺血管明显增多、紊乱成团块状,支气管分支未见异常。入院诊断:肺隔离症(双下肺,叶内型),动静脉瘘(右下肺)。考虑手术如果同时切除双侧隔离肺叶,病儿可能出现呼吸衰竭,风险较大,遂决定先在全麻下切除左侧隔离肺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排CT血管成像描述肺静脉解剖特征的有效性,为射频消融术前观察肺静脉解剖构筑提供一种实用的影像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0例因房颤和心肌缺血症状接受多排CT增强心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影像数据。图像重建在工作站上使用三维容积再现和多平面重建方法完成,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对肺静脉数量和左心房开口引流特征进行评价并达成共识。结果:22例(73.3%)有典型的右上叶肺静脉、右下叶肺静脉、左上叶肺静脉和左下叶肺静脉4个心房开口,右中叶肺静脉汇入到右上叶肺静脉。8例(26.6%)存在解剖变异,其中6例(20%)具有独立心房开口的副肺静脉(5例显示1支右中肺静脉,1例显示2支右中肺静脉),2例(6.7%)左肺静脉共干,形成一个大的心房开口。结论:肺静脉数量和汇合方式有较多的变异,多排CT肺静脉成像是观察肺静脉解剖特征和变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房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前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房性心律失常患者42例,采用西门子16层CT对所有病例行增强扫描,常规原始数据薄层重建后进行图像重组,方法有MPR、MIP、VRT或SSD等,观察左心房、肺静脉分支及食管空间关系,明确肺静脉分支的数目、大小及走向和左心房腔内肺静脉开口,在轴位图像或二维重组(MPR、MIP)图像上测量各肺静脉口内径及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长度。结果:所有病例均可清楚显示左心房、肺静脉分支及食管解剖细节,左心房充盈良好,食管沿左心房后壁走行,可见左心房与食管间脂肪垫;肺静脉根部测量直径平均值:右上肺静脉(12.8±2.5)mm,右下肺静脉(13.1±2.6)mm,左上肺静脉(12.0±1.8)mm,左下肺静脉(10.6±2.4)mm,左心房与食管平均接触长度为(50±16)mm。结论: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清楚显示左心房、肺静脉分支及食管的空间位置,肺静脉分支的数目、大小及走向清楚,肺静脉开口直径、食管与左心房接触长度测量准确,是房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前检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应用多层螺旋CT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行胸部增强扫描的60例正常检查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均实施MDCT检查,观察肺静脉解剖变异程度。结果观察组最常见的变异类型为左肺静脉共干,所占比例为18.3%。对照组最常见的变异类型为单支右中肺静脉,所占比例为16.7%。不管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肺静脉变异在性别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静脉变异在部位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肺静脉变异在部位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管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肺静脉口的长径和短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最圆为右下脉静脉口,对照组中最圆为右上肺静脉口。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肺静脉口长径、短径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借助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掌握肺静脉、左心房的解剖变异情况和肺静脉口管径,这样可以为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在房颤射频消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房颤患者及40例健康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肺静脉异常、左心房血栓及冠状动脉的情况。结果房颤组有23例肺静脉变异(38.3%),对照组有17例发生变异(34.0%)。房颤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病变部位方面肺静脉的变异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的左、右上肺静脉口长径、短径,左、右下肺静脉口长径、短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排CT对左心房血栓的诊断率与超声心动图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心房纤颤患者发现有42例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病变,管腔呈轻-重度狭窄。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较好地诊断房颤患者肺静脉异常的情况,可作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CT二维平面及三维立体重建的方法描述并测量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口解剖形态学.方法:30例在三维标测技术下行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心脏扫描,二维平面及三维立体重建后描述肺静脉口形态学特点并测量数据.结果:二维平面下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测量肺静脉口径线为:左上肺静脉(16.90±4.79)、(21.37±4.23)、(22.41±3.96) mm,左下肺静脉(13.50±3.99)、(15.84±3.22)、(16.82±3.63) mm,右上肺静脉(17.77±4.69)、(19.11±4.10)、(19.71±4.33) mm,右下肺静脉(15.33±3.88)、(16.20±4.00)、(17.10±4.24) mm.三维重建腔内测量肺静脉口最大径、最小径为:左上肺静脉(24.30±4.54)、(17.76±4.24) mm,左下肺静脉(19.10±4.45)、(12.27±3.52) mm,右上肺静脉(22.99±5.04)、(16.19±4.87) mm,右下肺静脉(18.63±4.60)、(14.46±3.48) mm.二维测量中所有上肺静脉径线均大于对应的下肺静脉径线(P<0.01);三维测量中除右上、下肺静脉最小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余上肺静脉径线均大于对应的下肺静脉径线(P<0.01).结论:CT三维重建图像可真实反映肺静脉口解剖结构,可作为心脏介入相关手术术前了解肺静脉口的方法之一;肺静脉口结构变异性大,相关手术术前须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肺静脉电隔离后发生肺静脉自发电位的相关因素。方法153例患者,男97例、女56例,平均年龄为(58±11)岁,房颤平均病程(6.6±6.1)年,阵发性房颤114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39例,术前行肺静脉CT血管造影,并测量肺静脉基底部上下径,行环肺静脉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并进行肺静脉自发电位标测及其相关因素评价。结果术中,69例(45.1%)患者共125根(20.1%)肺静脉标测到自发电位。左上肺静脉(LSPV)的自发电位发生率高于左下肺静脉(LIPV,18.8%比11.4%,P<0.001),右上肺静脉(RSPV)高于右下肺静脉(RIPV,27.2%比23.8%,P<0.001),右侧肺静脉(RSPV和RIPV)高于左侧肺静脉(LSPV和LIPV, 25.5%比15.1%,P<0.001)。LSPV的上下径为(18.5±4.0)mm,大于LIPV的(15.1±3.0) mm (P<0.001),RSPV为(18.7±4.2)mm,大于RIPV的(16.3±3.8) mm(P<0.001);右侧肺静脉为(17.5±4.2)mm,大于左侧肺静脉的(16.8±3.9) mm(P=0.012);有自发电位的RSPV上下径为(20.0±3.8)mm,大于未发现自发电位的RSPV上下径[(18.3±4.3) mm,P=0.027]。性别、年龄、房颤类型和病程、左心房内径及术前用药情况对自发电位的发生率无影响。结论自发电位发生率与肺静脉上下径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联合左房-肺静脉"一站式"成像检查的价值。方法 7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房颤患者通过CT"一站式"冠状动脉、左房-肺静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观察左房-肺静脉形态,测量肺静脉开口管径。结果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26例,冠心病47例,正常2例。左心房顶部平坦型17例,突起型49例,凹陷型9例。69例肺静脉为标准型,6例存在变异。同侧上肺静脉较下肺静脉增粗(P0.05),男性左上肺静脉、右侧上下肺静脉较粗(P0.05),左下肺静脉管径性别间无差异(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联合左房-肺静脉"一站式"成像是一种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避免了多次CT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准备,术后随访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研究肺静脉与左心房连接方式的解剖变异,指导临床射频消融术的进行。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心内科拟行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120例,以横断面CT图像为基础,采用MPR、CPR和VR及仿真内窥镜等重建方式,对肺静脉解剖变异进行观察,并对房颤组及正常组肺静脉变异发生的性别及左右侧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静脉可分为5种类型,标准型最常见,占房颤组的62.5%(75/120);左肺静脉共干是房颤组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占18.3%(22/120);房颤患者肺静脉变异在左右侧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可准确显示肺静脉的解剖变异,对临床手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肺静脉造影对正常肺静脉的影像学反映价值,为心血管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无心脏及肺部疾病的正常成年人80例,通过MSCT肺静脉造影对左房及肺静脉进行三维重建及图像分析,测量肺静脉各支开口直径值,计算肺静脉开口直径均值,并对肺静脉各支开口数目进行评估.结果 肺静脉各开口直径:左上肺静脉(LSPV,n1=77),平均口径值(19.00±5.58)mm;左下肺静脉(LIPv,n2=77),平均口径值(15.10±4.56)mm;右上肺静脉(RSPV,n3=64),平均口径值(18.06±5.80)mm;右下肺静脉(RIPV,n4=64),平均口径值(15.34±4.65)mm.同侧上肺静脉开口直径均值均大于下肺静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右肺静脉开口变异率分别为3.75%(3/80)、20.00%(16/80).右肺静脉开口数目的变异率明显高于左肺静脉开口数目的变异率,(P<0.05).结论 通过MSCT肺静脉造影可对肺静脉各支的开口直径及数目进行较准确检测.MSCT肺静脉造影可作为房颤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犬心房与肺静脉交感神经分布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Yi Z  Zhang HC  Zhang P  Liu G  Lu P  Sun JL  Liu B  Guo J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8):3433-3435
目的 探讨犬交感神经末梢在心房与肺静脉分布的特点及其与房颤诱发的相关性.方法 16只健康杂种犬,全麻、左右侧开胸.刺激双侧迷走交感干,分别于右心耳、左心耳、左心房及四支肺静脉行S1S1猝发刺激及S1S2程序刺激,观察心房及肺静脉不同部位房颤的诱发率.随后,处死动物,行心房、肺静脉交感神经抗酪氨酸羟化酶(TH)抗体染色,计算心房及肺静脉各部位交感神经密度,比较交感神经密度与房颤诱发之间的关系.结果 14只犬完成全部试验.除右下肺静脉房颤诱发率较低外,余各部位房颤诱发率无明显差异;心房和心耳TH染色阳性的神经密度分别为高于肺静脉内的神经密度[(128±65)/mm2,(76±29)/mm2,P=0.02];能诱发房颤的犬的TH染色阳性的神经密度高于未能诱发房颤(P>0.05).结论 心房、心耳的交感神经分布比肺静脉的交感神经分布的密度大;房颤诱发与心房和肺静脉内交感神经分布的密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疑难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消融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方法 12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8-76岁,电生理检查为右室特发性室性早搏1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1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2例,左房心房颤动6例.其中4例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末成功,1例成功后复发.经股静脉置入64极球囊电极和射频消融导管至同一心腔.计算机标测系统首先构建心腔几何构型,然后建立心动过速的腔内等电势图,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点及关键峡部,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消融导管至拟定靶点处进行消融,结果 1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偏间隔的室性早搏患者行片状消融获得成功;2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标测其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后中间隔及左后间隔区域行片状消融成功;1例左房房性心动过速标测其心动过速起源于右肺下静脉间隔部并指引消融导管行右肺下静脉至二尖瓣之间线性消融获得成功;2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巾1例标测其最早激动点位于下腔静脉口,此处行环状消融获得成功,另1例位于上腔静脉后方穿过界嵴中部线性消融获得成功;6例左房房颤患者1例在窦性心律卜标测其敛房颤房早起源于左右上肺静脉之间,行线性消融成功,另5例在房颤发作下标测其房颤起源折返部位,分别行右上下肺静脉、左上下肺静脉、左右上肺静脉之间、左下肺静脉与二尖瓣峡部之间线件消融成功,12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随访2—2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指导心律失常的心内膜标测与消融是安全有效的,对复杂、难治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的阐明和指导消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Liu P  Guo JH  Zhang HC  Sun JL  Yi Z  Liu G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5):317-320
目的 探讨去自主神经条件下迷走神经对肺静脉不同部位房颤诱发率的影响。方法 10只健康杂种犬,经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和破坏颈交感神经节,建立动物的去自主神经模型。分别在右心耳、左心耳、左心房和四支肺静脉的近、中、远段行S1S1及S1S2程序刺激,在基础刺激及伴有双侧颈迷走神经同时刺激或阿托品作用的情况下,观察心房及肺静脉不同部位房颤诱发率的变化。结果 基础状态下,在心房及肺静脉的所有部位给予S1S2程序刺激,几乎均可诱发出房性早搏或短阵房速,而较少诱发出房颤。当同时伴有迷走神经刺激时,房颤的诱发频率明显增加;当行S1S1刺激的同时伴有双侧颈迷走神经刺激时,在心房及肺静脉的所有部位,其房颤诱发率均较基础刺激时明显升高(右心耳22.2%vs59.3%,左心耳14.8%vs55.6%,左心房18.5%vs51.9%,左上肺静脉上段33.3%vs66.7%,P〈0.05,P〈0.01)。与基础刺激比较,阿托品作用并不影响肺静脉的房颤诱发率(均P〉0.05)。结论 对于肺静脉起源的房颤,迷走神经也可能是参与其起始的重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冷冻消融术(cryoballoon ablation,CB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参数特点,并探讨消融参数与房颤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在2019年1-6月内完成了5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CBA,记录每支肺静脉冷冻的相关参数和并发症。随访术后6个月内CBA的安全性、患者再住院率、房颤发作率,并和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CA)的5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结果 CBA组6个月内消融成功率为92%,RFCA组6个月消融成功率为90%。CBA和RFCA的患者中均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无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发生。CBA组无再次住院的事件发生,RFCA组有4名患者因持续性房扑不能终止而住院治疗。CBA组总手术时间为(108.7±25.8)min,总冷冻时间为(14.6±3.1)min;RFCA组总手术时间为(207.7±34.2)min,射频消融总时间为(152.5±33.8)min。CBA组平均每根肺静脉冷冻(1.7±0.3)次,右下肺静脉(righ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RIPV)消融(2.1±0.7)次。平均冷冻消融最低温度为(-52.9±3.2)℃,左上肺静脉(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LSPV)、右上肺静脉(righ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RSPV)、左下肺静脉(lef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LIPV)和RIPV消融的最低温度分别为(-49.2±5.1)℃、(-50.1±6.7)℃、(-41.8±4.6)℃和(-39.1±6.2)℃。RIPV消融的最低温度高于其他肺静脉(LSPV:P<0.000 1,LIPV:P=0.016,RSPV:P<0.000 1)。LSPV消融时间最长,平均为3.9 min,高于其他肺静脉(LIPV:P=0.36,RSPV:P=0.42,RIPV:P=0.38)。结论 CBA在阵发性房颤中的治疗安全有效,术后6个月内的再住院和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少。RIPV的消融温度可能与房颤术后的短期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MSCT)对肺静脉开口部进行初步研究,为MSCT用于肺静脉影像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成年人220例,在MSCT后前位和轴位VR图像上测量每支肺静脉开口处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在冠状位二维切面重组图像和横断面图像上分别测量肺静脉开口处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并计算开口指数。对两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两种重组图像上测得的肺静脉开口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的左上肺静脉开口处直径高度显著大于女性组(P〈0.01),其余三支肺静脉开口处直径在男性组和女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口指数:男女均为右下肺静脉开口指数最大,左上肺静脉最小。肺静脉开1:7处直径在上述各个年龄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SCT能优良显示肺静脉开口部的形态学特征,可常规用于房颤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前的肺静脉影像学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infracardiac 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ITAPVC)的诊断价值,分析超声心动图漏误诊原因,旨在提高超声对ITAPVC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多排螺旋CT或心导管造影证实为ITAPVC的临床资料,将术前超声检查的声像图表现与手术、多排螺旋CT或心导管造影结果对比分析,对超声漏、误诊及诊断不明确的声像图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并总结该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结果:53例病例中,29例在外院初筛,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10例,疑似2例,漏诊15例,误诊2例,2例均误诊为完全性心内型肺静脉异位连接,漏误诊率58.6%;本院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44例,疑似3例,所有正确诊断的病例中均显示左房壁回声完整,4根肺静脉均未与左房连接,可见共同肺静脉干连接垂直静脉,并穿过膈肌同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并行走行进入肝脏,与肝静脉、门静脉或下腔静脉连接。本组检查漏诊5例,误诊1例,漏误诊率11.3%,3例漏诊为房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2例因同时合并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右房异构而漏诊,1例误诊为完全性心内型肺静脉异位连接。结论:ITAPVC易于漏诊,当出现右房室明显增大、左房室偏小、房水平右向左分流时,应常规探查肺静脉的走行情况。若剑突下扫查发现门静脉、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扩张则需高度怀疑ITAPVC,且同时进行心导管或CT血管造影检查,以便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尽早手术,改善患儿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心房不同部位的有效不应期(ERP),并探讨其与心房颤动(AF)发生的相互关系.方法:山羊15只,运用程序刺激(S1S2程序刺激,基础起搏周长(PCL)分别为400 ms、350 ms、300 ms、250 ms、200 ms;S2为200 ms,以5 ms的步长递减)测定正常左心耳、右心耳、左上肺静脉口、左下肺静脉口、右上肺静脉口及右下肺静脉口的ERP.程序刺激结合Burst刺激对上述心房部位进行AF诱发,记录AF的发生率.结果:左心耳、左上肺静脉口、左下肺静脉口、右上肺静脉口及右下肺静脉口的E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部位的ERP较右心耳ERP短(P<0.05),AF发生率较右心耳高(P<0.05).结论:左心房及肺静脉固有的电生理特点可能是AF主要来源于左心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心包积液时狗左右心室充盈压的呼吸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鲲  曹铁生  段云友 《医学争鸣》2001,22(20):1852-1854
目的 探寻心包积液后奇脉时心室充盈压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制作狗的心包积液模型,描记积液前后胸内压、左右室舒张压、外周大静脉压及肺静脉压的呼吸性波动曲线,计算其波动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心包积液前,左、右心室舒张压、肺静脉压的波动曲线与胸内压呼吸曲线一致,其中左、右室舒张压平均的呼吸性波动幅度分别为0.80kPa和0.73kPa,肺静脉压波动幅度为0.64kPa。颈内静脉及股静脉压较稳定,波动幅度较小,分别为0.06kPa和-0.06kPa;心包填塞后,胸内压呼吸性波动加大,左右心室舒张压、肺静脉压的波动幅度随之加大,但颈静脉压及股静脉压仍较稳定。左、右室舒张压平均的呼吸波动幅度分别为1.03kPa和0.75kPa,肺静脉压波动幅度为1.08kPa。颈内静脉及股静脉压波动幅度分别为0.16kPa和-0.10kPa。结论 外周静脉压和肺静脉压在呼吸周期中的不同表现是决定优势充盈心室的主要原因;心包填塞后胸内压呼吸性的波动增大,心室间的充盈竞争及室间隔的左右移动是导致左、右心室舒张压的交替上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外膜重要结构心外膜脂肪垫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22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2组:12只犬通过心外膜快速起搏8周建立持续性房颤模型(A组),10只犬为假手术组(B组).分别刺激右前脂肪垫、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左房背侧脂肪垫,采用心外膜标测技术比较刺激前后标测部位房颤周长变化.消融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后再次诱发房颤,重复刺激右前脂肪垫并记录刺激前后房颤周长变化.取A组和B组犬脂肪垫标本做组织学检查.结果 右侧入路诱发持续性房颤后,刺激右前脂肪垫,发现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和右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右房顶与左房顶房颤周长无明显变化;刺激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发现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和右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右房顶与左房顶房颤周长无明显变化.左侧入路诱发持续性房颤后,刺激左房背侧脂肪垫,发现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和左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左房顶与右房顶房颤周长无明显变化.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消融后,重复诱发房颤,刺激右前脂肪垫时右上肺静脉、右肺静脉前庭房颤周长缩短(P<0.05),右下肺静脉房颤周长无变化.结论 持续性房颤犬右前脂肪垫、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和左房背侧脂肪垫3个脂肪垫通过诱发同侧肺静脉及其前庭快速激动来参与房颤的维持.在持续性房颤时右前脂肪垫主要影响右上肺静脉的房颤周长,并通过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来影响右下肺静脉;下腔静脉-心房下部脂肪垫对于右下肺静脉的影响要大于右上肺静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对婴幼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6年12月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的8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患儿,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15~195 d,平均年龄79.8 d。超声从胸骨旁、剑突下、心尖多个切面,观察肺静脉异位引流的途径及位置,右心房、右心室的扩大程度,心房水平分流方向等。结果 8例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患儿中,6例行CT检查,5例行手术治疗。超声心动图检出7例,漏诊1例,诊断准确率为87.5%。本病的间接超声征象为小的畸形左心房和心房水平右向左分流,肝、门静脉扩张迂曲,肝内血流丰富;直接征象为左、右肺静脉未回流左心房,汇成共同肺静脉干,汇入垂直静脉后经右下行穿越膈肌至门静脉或肝静脉。剑突下切面可显示3条平行走行的血管,即垂直静脉、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前二者与后者血流方向相反。8例患儿垂直静脉膈下回流部位均为门静脉,3例患儿存在降垂直静脉与门静脉或肝静脉连接处梗阻。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小儿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具有重要价值,能为外科术前评估提供结构及血流动力学信息。采用多声窗、多切面及连续追踪法观察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异位引流的肺静脉行程,可对其作出准确诊断,但须与混合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及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或肝动脉-静脉瘘等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