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欣欣 《中国校医》2020,34(2):124-125
目的 探讨运动康复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就诊于本院的104例脑瘫患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组联合行运动康复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2组患儿运动功能及神经智力的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为(37.82±9.04)分,高于对照组的(34.37±7.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发育商评分为(80.45±9.84)分,高于对照组的(68.47±1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康复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可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发育与神经智力发育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于佳琦 《中国校医》2020,34(3):172-173,180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实施健康信念模式对其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某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脑瘫患儿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实施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家庭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自理能力、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66.5±6.6)分、(182.2±33.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1.3±7.6)分、(158.2±29.1)分;干预后日常功能、生理功能、心理状况、交际能力评分分别为(75.5±11.2)分、(80.5±14.9)分、(76.8±11.1)分、(78.1±11.8)分,均高于对照组(69.2±9.8)分、(66.2±13.4)分、(67.7±10.5)分、(70.8±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瘫患儿实施健康信念模式护理可有效改善其康复效果,利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在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督脉及夹脊穴推拿按摩,2组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2组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及综合功能康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为(38.52±4.48)%,高于对照组的(33.76±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肌张力波动强百分比(29.79%)低于对照组(5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脑瘫患儿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分为(25.03±3.30)分,高于对照组的(22.16±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利于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肌张力,促进患儿综合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善母亲亲职压力对提高脑瘫儿童康复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 将74对存在轻中度亲职压力的母亲及其1~3岁脑瘫子女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母亲接受沙盘游戏疗法为主的综合心理干预,对照组母亲不接受心理干预,2组儿童均进行集中式综合康复训练,半年后分析母亲亲职压力及脑瘫儿童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变情况。结果 实验组儿童母亲亲职压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对脑瘫儿童母亲进行心理治疗有助于提高脑瘫儿童的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疗效,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20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A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Lokomat Pro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观察组B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组C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家庭姿势管理,4组患儿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D和E能区总分、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4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3个月后4组患儿的GMFM-88 D和E能区总分、BBS、MBI得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1),其中GMFM-88 D和E能区总分、BBS得分:观察组A >观察组B>观察组C>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083,13.051,P<0.001)。MBI得分:观察组A>观察组B(观察C)>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177,P=0.001),而观察组B、观察组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7,P>0.05)。结论 在脑瘫患儿中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家庭姿势管理更为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综合疗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虚拟情景循环踏车锻炼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为脑瘫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6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患儿均经包括神经发育促进术、物理因子、推拿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虚拟情景循环踏车锻炼。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下肢关节活动度、改良Ashworth(MAS)分级、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内收肌角与腘窝角小于对照组患儿,足背屈角大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的改良Ashworth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的G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给予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虚拟情景循环踏车锻炼能够有效改善下肢关节活动度,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林红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27(12):1384-1387
目的 分析悬吊运动训练系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康复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荆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运用悬吊运动训练系统,连续康复治疗3个月。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评价两组患儿平衡及粗大运动功能,记录步长、步宽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步行能力,并比较不同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对步行能力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 评分、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7、3.543,P<0.01);两组治疗前步行能力相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步宽显著降低,步长、MWS显著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步长、MWS显著高于对照组,步宽显著低于对照组(t=4.767、3.985、4.221,P<0.001);治疗后不同年龄及GMFCS分级患儿步宽、步长、MW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t=3.986、2.8782.986,P<0.001;GMFCS分级:t=4.043、4.173、3.875,P<0.001)。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悬吊运动训练系统能提升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及平衡能力,降低步行宽度,提升步速及步长,也能显著提升其康复效果,同时患儿年龄及GMFCS分级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对脑外伤功能障碍患者行以早期康复护理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脑外伤功能障碍患者5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了早期康复护理。护理后,对2组患者使用Fugl-Meyer评分(躯体运动能力评分)及ADL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护理后,2组患者身体功能均有所好转,研究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护理后ADL评分为(46.57±10.4)分,研究组患者护理后为(67.29±1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P<0.05)。结论 对脑外伤功能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其躯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完善相关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来河北省儿童医院诊治且确认为痉挛型脑瘫患儿15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MOTOmed智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悬吊疗法。连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躯干控制能力、Berg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 评分和血清神经生长因子 (NGF)及内皮素(ET)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躯干总标准差、躯干前后标准差、躯干左右标准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92、6.860、8.380,P<0.05);观察组Berg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2、2.126、2.331,P<0.05);观察组NGF水平高于对照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60、2.806,P<0.05)。结论 悬吊疗法联合MOTOmed智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躯干控制能力,促进其粗大运动发育,改善患儿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效果优于单一的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76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中随机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8例、针刺组28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实验组在针刺组基础上予以悬吊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中C区、D区、E区及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对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每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三组间GMFM-C、GMFM-D、GMFM-E、AD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4.044、16.874、13.246、14.590,P<0.05),且实验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 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改善母亲亲职压力提高脑瘫儿童康复效果的可行性。 方法 将2016年3—12月在连云港医院康复治疗的68对脑瘫儿童及其存在中重度亲职压力的母亲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和母亲分别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和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实验组母亲加予心理干预,实验周期6个月。用SPSS 19.0分析比较实验前后母亲亲职压力和脑瘫儿童运动、语言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量表得分。结果 干预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母亲的亲职压力明显降低(t=-7.051,P<0.001),脑瘫儿童运动、语言、ADL也明显改善(χ2=6.222、6.745、6.344,P<0.05)。结论 降低脑瘫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有助于提高脑瘫儿童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尚松环 《中国校医》2021,35(10):770-772
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于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61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上下肢肌痉挛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平衡功能评分(Berg Balance Scale, BBS)为(46.42±3.52)分,高于对照组的(41.37±3.82)分,(t=5.372,P<0.01);干预后,观察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为(35.64±21.52),高于对照组的(24.49±20.18),(t=5.545,P<0.01),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为(24.69±10.29),高于对照组的(17.39±9.36),(t=2.896,P<0.01);干预后,上肢0-Ⅰ级29例(93.55%)多于对照组21例(70.00%)(χ2=14.087,P<0.01),下肢0-Ⅰ级28例(90.32%)多于对照组19例(63.33%)(χ2=10.227,P<0.01)。结论 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平衡能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利于缓解肌痉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高频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和LF-rTMS)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受损伤半球的HF-rTMS,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于未受损半球接受伪刺激,观察组接受LF-rTMS。试验前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和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儿GMFM-88评分和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双侧rTMS(BL-rTMS)模式比结合单侧刺激模式更能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脑瘫患儿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中某连续6个月进行康复干预的1~3岁脑瘫患儿及家长各30例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中某连续6个月进行康复干预的1~3岁脑瘫患儿及家长各3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由康复团队对家长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进行康复指导,两组患儿均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和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测评,比较两组患儿的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结果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指导相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量表(Ch-QUEST)指导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精细运动训练,探讨其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住院和门诊治疗的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基于Ch-QUEST手册所应用的示范游戏作为训练方法,每月调整一次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均应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PDMS-FM原始分及FMFM评分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治疗后,两组PDMS-FM原始分及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 Ch-QUEST指导下的训练方案对提高痉挛型脑瘫精细运动技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以微信平台为基础的延续性护理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0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延续性护理,观察组给予以微信平台为基础的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的精细运动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结果 观察组干预1个月、 3个月后的视觉运动综合能力评分、抓握能力评分、 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以微信平台为基础的延续性护理应用于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1月桐乡市康复医院收治的82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观察组采用康复干预联合应用水针治疗,并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表(GMFM)、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评定患儿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头颅血流多普勒超声法测定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与血管阻力指数(RI).结果 ①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5.12%(3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32/41),χ2=5.15,P<0.05;②干预前,两组患儿CDCC(t=0.05~0.95,P>0.05)、GMFM(t=0.01~1.22,P>0.05)、PEDI(t=0.01~0.02,P>0.0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9周后,干预组CDCC(t=6.86~11.14,P<0.05)、PEDI显著高于对照组(t=3.36~7.27,P<0.05),GMFM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1~6.49,P<0.05);③干预前,两组患儿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11,P>0.05),干预9周后观察组Vs、Vd、Vm高于对照组(t=13.41~37.78,P<0.05),RI低于对照组(t=14.31,P<0.05).结论 在脑瘫患儿的临床干预中,采用水针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干预可改善患儿认知功能障碍程度,提高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儿脑部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