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UAP患者1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6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判定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3.068,P=0.002)。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HDL-C、Hcy及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C、TG、LDL-C、Hcy及NT-pro BNP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替格瑞洛治疗UAP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血脂,降低血清Hcy及NT-pro BNP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TIA患者142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42例,中危组45例,高危组5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cy、hs-CRP和血脂水平,各因素与TIA后短期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各组血清Hcy、hs-CRP、TC、TG、HDL-C和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高危组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明显高于中危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I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Hcy、hs-CRP、TC、TG及LDL-C水平呈正相关(r=0.404,r=0.919,r=0.182,r=0.325,r=0.183,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r=-0.186,P<0.05)。结论 Hcy、hs-CRP及血脂水平与TIA患者风险程度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普罗布考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高敏C反应蛋白(118-CRP)的影响.方法 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组(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钙及普罗布考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共观察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x-LDL和hs-CRP水平.结果 治疗前联合治疗组的TC、TG、LDL-C和OX-LDL、hs-CRP值分别为(5.56±1.28)、(2.81±0.79)、(3.34±0.83)mmol/L和(0.84±0.13)、(12.24±5.63)mg/L,与对照组和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TC、TG、LDL-C和ox-LDL、hs-CRP值分别下降至(3.16±0.22)、(1.46±0.62)、(1.71±0.69)mmol/L和(0.41±0.08)、(1.40±3.57)mg/L,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且较他汀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较阿托伐他汀钙单药能更进一步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炎症反应,从而更有效地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抗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108例UAP病人,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54例)和替格瑞洛组(54例),所有UAP病人均给予常规治疗,氯吡格雷组则加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组则加用替格瑞洛,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炎症因子和血脂水平、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均有所改善,且替格瑞洛组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治疗后,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降低,且替格瑞洛组hs-CRP、TC、TG、LDL-C水平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治疗后,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升高,且替格瑞洛组HDL-C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复发再住院、急性冠脉综合征、卒中、心律失常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替格瑞洛组总MACCE发生率(5.56%)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24.10%,P0.05)。结论在UAP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替格瑞洛疗效更加显著,可抑制炎症反应以及血脂代谢紊乱,有效缓解UAP病人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钙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均低于治疗前,而HDL-C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cy、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cy、hs-CRP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Hcy、hs-CRP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确切,且与阿托伐他汀相比,其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血脂代谢及降低Hcy、hs-CRP。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脉血康胶囊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心脏大血管科2014—2015年收治的ACS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替格瑞洛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脉血康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8(IL-18)、白介素10(IL-10)〕水平、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P、IL-18、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RP、IL-18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IL-18水平低于治疗前,血清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LDL-C、HDL-C、T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LDL-C、TC、T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血清LDL-C、TC、TG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SD、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LVESD、LVEDD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LVESD、LVEDD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脉血康胶囊联合替格瑞洛治疗ACS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血脂代谢及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刘叶  于晓玲 《心脏杂志》2006,18(6):656-658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应用普伐他汀和美托洛尔后血清脂联素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冠心病患者112例,分为:常规用药组28例;普伐他汀组25例;美托洛尔组32例;普伐他汀及美托洛尔联合组;27例。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2月后复查上述生化指标。结果普伐他汀组用药后APN,ISI升高(P<0.05),FINS,TC,TG,LDL-C降低(P<0.05,P<0.01,P<0.05,P<0.05);美托洛尔组用药后APN,TC升高(P<0.05),ISI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用药后APN,ISI,HDL-C升高(P<0.01,P<0.05,P<0.05),FINS,TC,TG,LDL-C降低(P<0.05,P<0.01,P<0.01,P<0.05)。联合用药组与普伐他汀组、美托洛尔组比较,APN,HDL-C升高更显著(P<0.05),TG,LDL-C降低更显著(P<0.05);与美托洛尔组比较,TC降低更显著(P<0.01),ISI升高更显著(P<0.01);与普伐他汀组比较,TC,ISI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普伐他汀和美托洛尔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联合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脂及提高血清APN水平方面,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正五聚蛋白(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240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5例、稳定斑块组80例和内膜增厚组85例。另选取经颈动脉彩超检查无异常体检者82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四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及PTX3水平。结果各组年龄、性别及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三组TC、TG、LDL-C、PTX3、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PTX3、hs-CRP呈增高趋势(P<0.05)。与内膜增厚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TC、TG、LDL-C水平、IMT均显著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组HDL-C显著降低(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TG、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HDL-C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颈动脉IMT与血清TG、LDL-C、hs-CRP、PTX3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C、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PTX3和hs-CRP作为炎性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正相关,可反映患者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脂水平及血浆趋化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8月我院接受治疗的ACS病人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表达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趋化素表达水平和血脂达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TC、TG及LDL-C表达水平有所降低,HDL-C升高,且观察组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hs-CRP、Hcy表达水平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趋化素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血脂达标率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ACS,可有效改善病人血脂表达水平,降低趋化素表达水平,提高血脂达标率。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老年T2DM患者80例,病变组,无合并组,对照组。结果 3组间LDL-C、HDL-C、TG、TC和FPG比较,(P 0. 05),且病变组LDL-C、TG、TC和FPG高于无合并组、对照组,HDL-C低于无合并组、对照组(P0. 05); 3组间血清hs-CRP、Cys C、Hcy水平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 0. 05),且病变组血清hs-CRP、Cys C、Hcy水平高于无合并组、对照组(P 0. 05);以颈动脉粥样硬化为因变量,将LDL-C、HDL-C、TG、TC、FPG、Hcy、Cys C和hs-CRP作为自变量进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为Cys C、hs-CRP和Hcy的OR值为3. 752、4. 036、和6. 286(P 0. 05)。结论血清Cys C、Hcy、hs-CRP水平联合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密切关联,为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干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荷丹片,两组患者均给药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炎性标记物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果 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TG、LDL-C、T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而观察组的TG、TC、L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HDL-C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炎性细胞因子IL-6、hs-CRP、MMP-3,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IL-10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较好的作用,并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惠者HDL-C亚型和T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普罗布考500 mg,2次/d;阿托伐他汀20 mg,1次/晚;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1次/晚。2组均常规使用硝酸酯类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TG、TC、LDL-C、HDL-C、HDL_2、HDL_3。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TG、TC、LDL-C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患者HDL-C和HDL_2明显下降,HDL_3、HDL_3/HDL-C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HDLC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TG、TC、LDL-C、HDL-C、HDL_2明显下降(P<0.05),HDL_3、HDL_3/HDL-C明显升高(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可更好降低TG、TC、LDL-C,虽然同时HDL-C总量有所下降,但逆向转运TC能力更强的HDL_3却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随机分为小剂量组28例和大剂量组23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或40mg,每日1次。共用药30日,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用药30日后,两组血脂水平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低剂量组从(17±6)μg/L降至(8.3±2.7)μg/L;高剂量组从(18±7)μg/L降至(8±3)μg/L。两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减少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6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6例),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疗程为两周。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测定血清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两周后,CRP、TC、TG、LDL-C较治疗前下降(P<0.05 ̄0.01)。常规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CRP与TC、LDL-C水平变化无相关性。结论在ACS早期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使CRP水平下降,可能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5.
胡靖超  吴士尧 《山东医药》2008,48(46):10-12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方法患者均在住院后24h内开始接受药物治疗,他汀组60例(阿托伐他汀组30例、普伐他汀组3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8周,对照组30例单用抗血小板药物,观察三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阿托伐他汀组、普伐他汀组胆固醇及炎性指标均有显著变化,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后均达标(P均〈0.05);而对照组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炎性指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对血脂异常大鼠主动脉组织中bcl-2基因甲基化及bcl-2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血脂异常组和阿托伐他汀钙干预组(简称他汀干预组),每组22只。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他两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以复制血脂异常大鼠模型,从实验第12周开始灌胃,灌胃4周后心脏取血检测血清TC、TG、LDL-C和HDL-C。提取主动脉核蛋白检测基因组DNA总甲基转移酶(DNMT)活力;采用nMSP法检测各组大鼠主动脉组织bcl-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cl-2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2周高脂饮食可以诱导血脂异常大鼠模型;与血脂异常组比较,他汀干预组血清TC、TG与LDL-C降低,HDL-C升高(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他汀干预组较血脂异常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减轻;与对照组比较,血脂异常组DNMT活力及bcl-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bcl-2基因mRNA表达降低(均P<0.01);与血脂异常组比较,他汀干预组DNMT活力及bcl-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降低,bcl-2基因mRNA表达升高(均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够降低bcl-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增高其mRNA表达,参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其对踝臂指数(AB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40mg组和10mg组,每组各55例。10mg组予以阿托伐他汀10mg/次,1次/晚,40mg组予以阿托伐他汀40mg/次,1次/晚。观察比较两组的血脂及治疗前后的ABI和hs-CRP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与10mg组比较,40mg组LDL,C较10mg组降低更显著(P〈0.05)。hs-CRP水平较治疗前也显著降低(P〈0.01);与10mg组比较,40mg组hs-CRP水平下降更为显著(P〈0.05)。而ABI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与lOmg组比较,40mg组ABI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ABI和hs-CRP改善明显,而且40mg组改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和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1)的于影响及停药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方法 4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每日服阿托伐他汀10mg共用8周,第9周停药。分别于服药前、8周末及停药4周末取空腹静脉血,均行血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NO、ET-1测定。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要求采血前两周未服用任何药物。结果高脂血症患者血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8周末两组血HDL-C、NO水平显著升高、TG、TC、LDL-C、ET-1水平明显降低(P<0.01)。停药4周末TG、TC、LDL-C、和ET-1均较治疗8周末明显升高,而HDL-C、NO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内皮功能,且需要长期坚持服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8例AMI患者为AMI组,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测定血脂和hs-CRP水平,并将存活的96例和死亡的37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和hs-CRP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s-CRP明显升高(P<0.01),TC、TG和LDL-C明显降低(P<0.05),HDL-C虽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存活患者hs-CRP明显降低(P<0.05),TC、TG、HDL-C和LDL-C升高(P<0.05);而死亡患者hs-CRP明显升高(P<0.01),TC、TG、HDL-C和LDL-C明显降低(P<0.05)。存活者与死亡者血脂和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AMI患者血脂和hs-CRP早期即出现异常改变,其持续性改变与病情变化相关,并有利于观察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