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7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接受厄贝沙坦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二甲双胍降糖,观察组患者则应用达格列净降糖,疗程为1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以及血清MCP-1、IL-6水平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2组FBG、2 h PG及HbA1c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2组UAE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 > 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MCP-1、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ea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UAER与血清MCP-1、IL-6水平均呈正相关性(P < 0.05)。  结论  达格列净应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还可以降低血清MCP-1、IL-6水平,减少尿蛋白的漏出,进而保护患者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孕中期膳食模式,探讨膳食模式与孕期增重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成都市某三甲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孕8~14周单胎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孕8~14周、孕24~28周、孕32~36周采用3天24 小时膳食回顾法收集孕妇摄入的所有食物种类及数量并计算能量摄入量,通过因子分析建立孕中期膳食模式并计算因子得分。分别在孕8~14周、孕24~28周及分娩前1周测量孕妇体质量,计算孕期总增重、孕中期和孕晚期增重速率。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孕中期膳食模式与孕期增重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有效样本1 004例,获得3种孕中期膳食模式:奶蛋全谷物型膳食模式、饮料甜点型膳食模式和传统型膳食模式。平均孕期总增重为(13.2±4.5) kg,平均孕中期增重速率为(0.4±0.2) kg/周,平均孕晚期增重速率为(0.5±0.3) kg/周。调整孕妇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膳食能量摄入量及体力活动水平等混杂因素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料甜点型膳食模式因子得分与孕期总增重和孕晚期增重速率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分别为β=0.37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103,0.636),P=0.007;β=0.014,95%CI:(0.000,0.027),P=0.049〕,传统型膳食模式因子得分与孕期总增重呈负相关关系〔β=?0.285,95%CI:(?0.555,?0.015),P=0.039〕。未发现奶蛋全谷物型膳食模式与孕期增重相关。  结论  孕中期膳食模式与孕期增重有关,饮料甜点型膳食模式可增加孕期总增重及孕晚期增重速率,传统型膳食模式有利于控制孕期总增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与糖尿病蛋白尿(Diabetic albluminuria)有无相关性。  方法   收集120例年龄在30~65岁,病程在10 a内的确诊2型糖尿病的患者,运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sugar monitoring system,CGMS)观测出患者的TIR,以TIR 30%,50%,70%为切点,将120例患者分为4组,每组各30例:研究1组:TIR > 70%。研究2组:50% < TIR≤70%,研究3组:30% < TIR≤50%,研究4组:TIR≤30%。观察4组间的一般特征、实验室资料及血糖监测系统的血糖数据,总结TIR与糖尿病蛋白尿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TIR 4组间LDL-C、HbA1c、UAER、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组的年龄、性别、BMI、血压、血脂、肾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矫正患者的年龄、血压等一般资料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TIR是糖尿病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 P < 0.05)。  结论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的发生及程度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成人维生素A(VA)营养状况,为制定合理膳食促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2016年至2020年,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性别和年龄结构,抽取独龙族等7个民族共841名成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VA水平,并按WHO推荐标准进行判定;通过膳食调查计算VA摄入量,并按膳食指南推荐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调查对象血清VA水平为0.55(0.44~0.68) mg/L,且存在显著的性别、民族、文化和收入差异 (P < 0.05 )。VA缺乏率为0.7%,边缘缺乏率为3.7%。膳食VA摄入量中位数为406.0 μg视黄醇当量,其中67.0%的调查对象VA摄入低于平均需要量。86.6%的膳食VA来源于深色蔬菜、蛋类、浅色蔬菜和畜禽肉类。  结论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血清VA相对充足,但VA膳食摄入状况仍有待改善,特别是在某些民族和老年、低收入人群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社区的角度切入,分析社区社会资本与中老年农转非居民生命质量的关系,为改善中老年农转非居民健康水平提供政策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中老年农转非居民社区社会资本对其生命质量的影响。  结果  中老年农转非居民的生理健康自评得分和心理健康自评得分均低于中老年城市居民(P<0.05);中老年农转非居民的社区社会资本总分以及社区参与、社区凝聚力等2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得分均低于中老年城市居民(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社区归属感、社区凝聚力是中老年农转非居民生理健康的保护性影响因素(P<0.05),社区凝聚力是中老年农转非居民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社区归属感、社区凝聚力与生命质量具有相关性,应重视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从而改善中老年农转非居民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晰我国正常体质量指数(BMI)的中老年人腹型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为该类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糖尿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其中年龄在45岁及以上正常BMI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分析两组的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 197例BMI正常(18.5~24 kg/m2)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本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6%(585/5 197),腹型肥胖率为41.56%(2 160/5 1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糖尿病组和糖尿病组在年龄、居住地、是否高血压、是否血脂异常、是否腹型肥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型肥胖者糖尿病发生率为14.21%(307/2 160),非腹型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生率为9.15%(278/3 037),前者糖尿病发生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腹型肥胖、年龄≥60岁老年人、居住在城市、患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  结论  我国正常BMI的中老年人中,腹型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状况不容乐观,且腹型肥胖可能与糖尿病发生风险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Trendelenburg体位下不同通气模式对直肠癌患者围术期上、下肢动脉PaO2、及血乳酸的变化,为合理实施围术期机体功能保护策略提供依据及参考。  方法  选择40例行择期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容量控制通气组(VCV组);压力控制通气组(PCV组),每组20例,观察比较Trendelenburg体位下2种通气模式对直肠癌患者不同时间点同侧上下肢动脉血PaO2及血乳酸值的变化。  结果  2组患者上肢动脉血氧分压较下肢高,VCV组T1、T4时,上、下肢动脉氧分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CV组T0、T4时,上、下肢动脉氧分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CV组患者上下肢动脉血氧分压均较VCV组高,2组T2、T3时,上肢动脉氧分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T1-4时,下肢动脉氧分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T0时点比较,VCV组上肢T2-4时点,氧分压明显下降,下肢T1-4时点,动脉氧分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CV组上、下肢在T5时点,动脉氧分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上肢动脉血乳酸较下肢低,VCV组T2、T4时,上、下肢动脉血乳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CV组T3时,上、下肢动脉血乳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CV组患者上下肢动脉血乳酸均较VCV组低,PCV组T0、T2、T3时,下肢动脉血乳酸明显低于V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T0时点比较,2组上、下肢T1-4时点,动脉血乳酸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围术期采用PCV通气模式,在提高动脉血PaO2及降低血乳酸值,改善组织灌注方面更具优势,对下肢改善效果更为突出,能够减轻Trendelenburg体位对患者机体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糖尿病病理性神经痛(DNP)大鼠脊髓磷脂酶Cε1(PLCE1)表达变化及RhoA抑制剂C3胞外酶对其活性影响,阐明PLCE1在DNP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24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 = 6):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RhoA抑制剂组(E组),1型糖尿病DNP模型组(DNP组)和RhoA抑制剂干预组(EG组);静脉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 65 mg/kg)用于建立1型糖尿病DNP大鼠模型。对E组和EG组大鼠进行每天1次为期1周的RhoA抑制剂C3胞外酶(10 pg/10 μL)鞘内注射治疗;C组和DNP组在相应时间点鞘内给予同等容积的溶剂;应用葡萄糖测定仪测定空腹血糖浓度(mmol/L);采用von Frey细丝法和冷热板测痛仪测定大鼠后爪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作为痛阈观察指标;Western-blot检测脊髓活化RhoA蛋白(RhoA-GTP)、总RhoA蛋白和PLCE1蛋白表达,用脊髓PLCE1蛋白表达水平和RhoA-GTP/总RhoA比值分别评价PLCE1和RhoA活性。ELISA检测脊髓TNF-α和IL-6含量以评价炎症反应。  结果  单纯应用RhoA抑制剂C3胞外酶对非DNP大鼠各项检测指标无明显影响;1型糖尿病DNP大鼠脊髓组织RhoA和PLCE1活性均显著增加(P < 0.05),TNF-α和IL-6含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WL及MWT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C3胞外酶治疗在显著抑制1型糖尿病DNP大鼠脊髓组织RhoA 表达(P < 0.05)的同时,伴有脊髓PLCE1活性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炎症因子TNF-α和IL-6生成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并显著缓解1型糖尿病DNP大鼠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  结论  PLCE1在1型糖尿病大鼠DNP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活性受RhoA调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非创伤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给予评估。  方法  收集27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建模组,另收集109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验证组,均根据患者患2型糖尿病后是否发生非创伤性骨折将其分为骨折组及无骨折组。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发生非创伤性骨折风险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再评估该列线图的准确性及临床有效性(ROC曲线下面积、H-L拟合度曲线及校准曲线)。  结果   建模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非创伤性骨折发生率为24.46%(68/278),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吸烟史、饮酒史、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HbA1c、高血压病史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创伤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且H-L拟合度曲线χ2=12.643,P=0.125。以验证组患者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80,校准曲线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相近,提示该模型区分度、准确度较好。  结论  年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HbA1c、高血压病史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创伤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及区分度,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个体化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进而减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创伤性骨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的特点和意义。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28例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观察组,分析2组抗体、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免疫细胞产生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IFN-γ、IL-6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gG、IgA、IgM及IL-1、IL-2、IL-4、IL-5、IL-8等其余10种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D3+T、CD4+T、CD8+T细胞及CD4+/CD8+增高,淋巴细胞绝对数、NK细胞绝对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细胞绝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细胞因子IFN-γ、IL-6和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的参考指标,对结核是否活动复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娴  潘研  巴明玉  万红  符宇  燕树勋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0):1691-1694
  目的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膳食状况与血糖波动情况之间的关联。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8~60岁2型糖尿病患者346例作为研究对象,行连续72 h动态血糖监测并分析其血糖波动情况。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和3 d调味品估算法得到各类食物的平均每日摄入量,运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DBI-07)计算各类食物摄入分值。根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比较各组患者各类食物摄入分值差异并运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膳食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情况的影响。  结果  随着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增加,前白蛋白水平及四肢骨骼肌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124、17.354,趋势性P < 0.001、 < 0.001);奶制品摄入量达到250 mL/d的T2DM人群其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相较奶制品摄入不足患者下降14.0%(OR=0.860,95% CI:0.818~0.895),而蔬菜摄入量达到150 g/d的T2DM人群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较蔬菜摄入不足者下降9.9%(OR=0.901,95% CI:0.845~0.962),将年龄、性别、HbA1c等因素纳入模型进行校正后关联依然存在。  结论  奶制品及蔬菜摄入不足和血糖波动性增加相关,在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中应重视预防蛋白质性营养不良和膳食纤维的摄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河南省三甲医院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健康素养的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症状管理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6—7月选取河南省6所省级三级甲等综合教学医院的400名内分泌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糖尿病健康素养量表、组织支持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健康素养的关系,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87份。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健康素养总分为(98.83±22.00)分。问卷分3个维度共28个条目,3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批判性素养[(3.74±0.72)分]、功能性素养[(3.46±0.85)分]、互动性素养[(3.43±0.88)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学历、性格特征、健康素养相关培训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健康素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历、性格特征、健康素养相关培训、组织支持感是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内分泌科护士糖尿病健康素养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要针对性开展相关培训,增强护士感知组织支持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内分泌科护士的糖尿病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方法  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18岁以上肿瘤患者180例。依据患者是否出现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非感染组162例与感染组27例。对比两组在性别、年龄、单次置管穿刺数、PICC保留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次数、合并糖尿病等差异。  结果  对比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P > 0.05),单次置管穿刺数、PICC保留时长、导管移动、化疗次数、糖尿病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对比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导管移动(OR = 2.421)、化疗次数(OR = 6.475)、合并糖尿病(OR = 3.271)等基础疾病为CRI危险因素。  结论  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导管发生移动、化疗频率及糖尿病等,在临床上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实对症护理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及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体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探讨其对糖脂代谢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306例孕妇为研究对象, 检测其血清25(OH)D3水平及血糖、血脂相关指标, 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结果将孕妇分为妊娠期糖尿病组(74例)和正常妊娠组(232例), 比较2组孕妇血清25(OH)D3水平, 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GDM的相关性,并比较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同亚组间的妊娠结局。  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为(55.20±0.06)nmol/L, 低于正常妊娠组的(64.92±1.10)nmol/L(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患者血糖及血脂相关指标水平均高于正常妊娠组,进一步分析相关性发现血清25(OH)D3水平与空腹血糖(FPG)、TC、TG呈负相关(均P<0.05);正常血清25(OH)D3水平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周为(39.20±0.16)周, 高于体内缺乏25(OH)D3的患者[(36.67±0.51)周], 且新生儿体重大于体内缺乏25(OH)D3的患者[(3.72±0.15)kg vs.(3.07±0.12)kg, P<0.05]。  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25(OH)D3水平低于正常妊娠孕妇, 且与FPG、TC、TG等糖脂代谢参数指标存在显著关联,若体内缺乏25(OH)D3可能会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of maternal dietary patterns during pregnancy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in northern China. Methods The dietary intakes of pregnant women were recorded twice by 24-hour dietary recalls for three days prior to having been diagnosed with GDM, at 5-15 and 24-28 gestational weeks, respectively. GDM was diagnosed, and serum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 A1c) was measured at 24-28 weeks. Dietary patterns were assessed by factor analysis. The association of the dietary pattern with GDM and Hb A1c was examined by multiple logistic models. Results Of 753 participants, 64 (8.5%) were diagnosed with GDM. Four dietary patterns were identified: Western pattern (dairy, baked/fried food and white meat), traditional pattern (light-colored vegetables, fine grain, red meat and tubers), mixed pattern (edible fungi, shrimp/shellfish and red meat) and prudent pattern (dark-colored vegetables and deep-sea fish). Compared with the prudent pattern, both the Western pattern and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GDM (a OR = 4.40, 95% CI: 1.58-12.22; a OR = 4.88, 95% CI: 1.79-13.32) and a high level of Hb A1c (a OR = 12.37, 95% CI: 1.47-103.91; a OR = 26.23, 95% CI: 2.54-270.74). Compared to the lowest quartile (Q), Q3 of the Western pattern scores and Q3-Q4 of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scores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GDM. Conclusion The consumption of the Western pattern or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during pregnancy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GDM.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新的预测模型,为脑卒中发病风险的评估提供新的方法。  方法  选择2012—2017年于重庆铜梁区中医院神经内科临床诊断为脑卒中和同时期住院或门诊体检的非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SPSS 22.0统计学软件和R语言用来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根据ROC曲线下面积排序,筛选构建模型所用的变量,模型的构建采用R语言进行,并用列线图来呈现。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对照组饮酒、尿酸、血脂和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排序进入最终模型的变量为年龄(AUC=0.737)、尿酸(AUC=0.567)、甘油三酯(AUC=0.53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UC=0.541)、收缩压(AUC=0.615),预测模型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95% CI:0.765~0.814, P < 0.001)。根据模型预测积分构建新型列线图,按照模型预测可能性积分四分位,位于Q1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为18.3%,Q2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为40.3%,Q3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为60.0%,Q4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为82.7%。  结论  本研究显示新型风险预测模型对脑卒中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筛查中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最佳肥胖相关指标。方法 本项横断面研究筛选了2019年1—3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加体检的40岁及以上受试者1 281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腹部B超检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肥胖指标与NAFLD患病风险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肥胖指标对NAFLD患病风险的筛查价值。结果 在1 281例受试者中,335例诊断为NAFLD,NAFLD的患病率为26.15%。NAFLD组的血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转氨酶、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估计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腰围、腰臀比、BMI、脂质蓄积指数(LAP)均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相关混杂因素后,腰围、腰臀比、BMI、LAP均与NAFLD的患病风险相关。其中LAP与NAFLD的相关性最强,与处于LAP第一分位的受试者相比,处于LAP第四分位的受试者NAFLD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OR=18.055,95%CI:7.683~42.427,P<0.0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管理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昆明社区医院糖尿病住院患者提高健康素养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昆明市呈贡两社区医院185名Ⅱ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作为样本,运用糖尿病基本知识问卷、健康素养管理(HeLMS)量表和患者健康问卷-9 (PHQ-9)对目标人群进行测评。  结果  糖尿病患者在健康素养管理(HeMLS)4个维度总得分中发现经济支持的愿望得分比其他3个维度总分值低了30分(P < 0.05)。其中,糖尿病患病时间高于10 a的男性患者,糖尿病知识得分较低;健康素养水平越高,收入越高,能长期坚持运动锻炼的患者,糖尿病知识得分较高(P < 0.05)。  结论   性别、文化程度、低收入、糖尿病患病时间和是否坚持运动,是影响患者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得分高低的影响因素,对该情形社区医院应加大力度进行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