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均参与了PD的发病过程。作为环境和遗传之间的中间环节,表观遗传调控与PD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表观遗传调控主要包括DNA甲基化、DNA羟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非编码RNA等。本文对DNA甲基化和羟甲基化在P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表观遗传修饰在许多重大疾病中的致病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在表观遗传修饰中,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调节剂作为疾病发生、发展和临床诊断治疗的生物标志物,而DNA甲基化水平的高低和组蛋白修饰位点的不同均可能对疾病产生影响,DNA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转录失活,组蛋白的异常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因此,探讨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与疾病的关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寻找靶向标志物,更深入地研究疾病的致病机制,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其治疗手段有限。多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修饰(PARylation)是由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催化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ARylation通过影响蛋白质在细胞内的移位、聚集、蛋白质活性和细胞死亡,参与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运动神经元病等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PARP抑制剂通过抑制蛋白PARylation,在药物临床前试验和临床试验Ⅰ期都展现了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寻找作用更特异的、符合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治疗药动学特点的新型PARP抑制剂,将是抗神经退行性药物研发的新方向。本文就PARylation与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程长、致残率高,且发病机制和病因目前不明确。DNA甲基化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之一,近些年成为P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热点。本文从全基因组甲基化调控、易感基因甲基化调控、线粒体DNA甲基化调控、环境因素导致DNA甲基化调控等方面对DNA甲基化调控与PD相关性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研究PD的发病机制、开发PD的新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广侠  李涛 《广东医学》2013,34(2):317-320
神经系统表达了占整个基因组80%的基因,但这些基因都受严格调控,参与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执行、适应性调节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组蛋白存在多种化学修饰,除乙酰化和甲基化外,其他还有磷酸化、SUMO化、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修饰形式。组蛋白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等,由不同的组蛋白修饰酶催化,在基因组表观遗  相似文献   

6.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神经元或髓鞘减少所致的神经系统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表现为选择性神经元功能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Pick、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小脑萎缩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等.目前,研究最多的有AD、PD、HD和ALS,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迫切解决的问题,加强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探讨和发现治疗手段对医学和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中医药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具有巨大潜力.本文就中医药对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因病机和治疗做出简要阐述,为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医诊断与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组蛋白修饰在TNM Ⅰ~Ⅲ期结肠癌患者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并进一步探讨组蛋白修饰表达预后价值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54例TNM Ⅰ~Ⅲ期CRC患者组织芯片中组蛋白修饰表达情况。根据生存状态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组蛋白修饰形态H3K9ac和H3K27me3表达差异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组蛋白修饰在随访期间存活患者中表达降低,而随着年龄增长,组蛋白修饰在随访期间复发或死亡患者中表达增加。组蛋白修饰在两组间的表达差异表明组蛋白修饰在结肠癌中的预后价值与年龄相关。组蛋白修饰细胞核高表达在年龄更低组中提示较好的临床结局,而在年龄更高组中提示更差的临床结局。结论  组蛋白修饰物H3K9ac和H3K27me3在细胞核中单独或联合高表达对结肠癌患者具有预后价值。随着年龄增加表观遗传标志物的预后影响不但发生变化,甚至发生逆转。年青和年老结肠癌患者的生物学存在差异,年龄对结肠癌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9):822-826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而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改变的现象,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等4个主要调控机制。神经系统疾病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以感觉、运动、意识、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病因复杂,是目前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表观遗传机制相关,这些研究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有关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硬化症既是经典的神经免疫性疾病,又是神经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学改变与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相关。表观遗传学修饰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但不会改变DNA的序列。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微小RNA相关基因转录和翻译的调控是表观遗传的3种重要机制。表观遗传学可能通过调节多发性硬化症的病因(包括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包括炎症脱髓鞘和神经退行性变化的机制)的多个环节影响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本文综述了表观遗传学修饰在多发性硬化症发生中的作用,并为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害和功能障碍诱发,常会引起痛觉过敏、异常疼痛、自发性疼痛和感觉异常,而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仍然难以确定。最新研究表明,外周有害刺激改变了RNA修饰、非编码RNA、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学修饰,这些变化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敏感有关。本文综述目前神经病理疼痛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疾病的诊疗提供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神经元变性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该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态势。现回顾近5年来中医药对帕金森病(PD)的临床研究的文献,从帕金森病的定义和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论述。并就中医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2.
大麻素1型受体(CB1R)作为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主要成员,是中枢神经系统表达最丰富的受体之一。CB1R主要分布在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参与神经元兴奋性及突触可塑性调节,在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致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CB1R放射性配体的不断研发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等分子影像技术的日渐成熟,有助于实现CB1R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与分布的在体可视化。目前,CB1R PET显像可以有效评估亨廷顿病及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疾病患者体内的CB1R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联系,从而为神经精神疾病诊治提供新的见解。本文就CB1R 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精神分裂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麻使用障碍及抑郁症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慢性牙周炎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与多种全身疾病存在双向关系。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炎症反应在其进展中起到一定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提示慢性牙周炎与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变性疾病之间存在潜在联系,帕金森病患者牙周状况较差,其口腔菌群组成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与此同时,慢性牙周炎患者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更高,定期牙周治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风险。慢性牙周炎与帕金森病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部分研究认为帕金森病患者可能由于运动及非运动症状,无法有效维护口腔卫生,增加牙周炎患病风险;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则可能是慢性牙周炎影响帕金森病的关键,牙周致病菌及炎症介质或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大脑并激活小胶质细胞,最终影响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慢性牙周炎与帕金森病相关性及可能的交互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两者相互影响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分子伴侣和辅助伴侣分子能够促进新合成多肽的组装以及帮助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重新折叠形成正确折叠的蛋白质,从而维持细胞内蛋白系统的稳态。作为热休克蛋白(HSP)70的辅助伴侣分子,HSP40(DNAJ)蛋白家族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分子伴侣家族,能够通过J结构域与HSP70结合,从而帮助蛋白质折叠。近年研究发现,DNAJ家族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进行性神经性腓骨肌萎缩症、脊髓性肌萎缩、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变、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和特发性震颤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如DNAJA1可有效降解亨廷顿蛋白聚集体;DNAJB1可降解蛋白聚集体ataxin-3;DNAJB2能够抑制亨廷顿蛋白聚集体的形成;DNAJB6能够抑制Aβ42和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DNAJC5可以促进TDP-43、τ蛋白和α-突触核蛋白释放到细胞外空间;与特发性震颤相关的DNAJC13的突变可能阻碍核内体蛋白运输。本文就DNAJ蛋白家族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4):165-168
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两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这两种疾病与神经炎症之间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介导的神经炎症是影响这两种疾病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多种炎症因素能够影响这两种疾病的进程。本文将概述神经炎症对这两种疾病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增加,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a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癫痫(epilepsy,EP)等。人参(ginseng)是我国传统的草本植物,具有安神益智、抗衰老等功效。人参皂苷(ginsenoside)是人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人参皂苷CK(ginsenoside compound K,CK)是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在肠道内的代谢产物,研究发现CK具有神经保护等作用。CK的神经保护机制涉及抗氧化应激、抗炎、提高能量代谢、抗自噬、抗凋亡、调节神经递质等。该文综述了CK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CK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以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治疗及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能特异性降解mRNA,沉默靶基因,在转录后水平抑制基因的表达,从而可用来进行基因功能的分析和药物靶标的研究。RNAi技术日趋成熟,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神经科学上,尤其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朊病毒病等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RNAi的应用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揭示和治疗另辟了蹊径。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不可逆的渐进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理变化主要涉及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炎症和突触异常等。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可通过影响β淀粉样蛋白的代谢、参与Tau低聚物的形成、破坏脑部屏障功能、促进神经炎症、以及影响突触可塑性等改变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进程。通过对近年来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基质金属蛋白酶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潜在治疗靶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高发于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西医治疗水平停留在减轻症状、延缓病程进展阶段,因此,潜力巨大的中医药疗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开始不断深入。该文就近现代医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时基于的中医理论,探析并阐释"藏象学说"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辨证论治关系,为中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嗅觉定量测量方法在临床实际帕金森病早期是否存在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嗅觉定量检测嗅阈,比较30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和25名阿尔茨海默病(AD组)以及30例正常人,分析各组组间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以及PD组内UPDRS评分、H-Y分级与嗅觉的相关性。结果 PD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UPDRS、H-Y分级与嗅觉阈值之间比较无明显区别。PD组的嗅觉阈值远高于正常人群对照组(P<0.01),但与阿尔茨海默病组比较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D患者的嗅觉功能可以通过嗅觉定量测量有效反映,但不能作为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