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筱思  杨飞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6):110-114
目的 分析母乳气味刺激干预对于新生儿足后跟采血及静脉穿刺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4月于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娩出的健康新生儿160例,采用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行足后跟采血及静脉穿刺。操作前后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母乳气味刺激,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eonatal pain scale,NIPS)、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eonatal face coding system,NFCS)、啼哭时间评价疼痛程度,用心率、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blood,SpO2)评价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在不同时间段操作中及操作后1min、2min时NIPS评分、NFC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后5min时观察组新生儿的NIPS低于对照组,操作完成后啼哭时长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中及完成穿刺后1~2min,观察组新生儿的心率低于对照组、SpO2高于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母乳气味刺激干预用于新生儿足后跟采血及静脉穿刺,能有效减轻其疼痛感知,降低心率、SpO2波动幅度,控制操作后啼哭时间。  相似文献   

2.
李英兰  张玉红  吴建华 《黑龙江医学》2021,45(16):1775-1777
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对静脉穿刺新生儿疼痛评分(NIPS)及生理指标稳定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2020年3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静脉穿刺的90例新生儿临床资料,将采用袋鼠式护理干预的50例新生儿纳入观察组,将采用一般常规护理的40例新生儿纳入对照组.连续护理至穿刺后,比较两组新生儿NIPS评分、生理指标及哭闹情况.结果:穿刺时、穿刺后30 s、穿刺后60 s,观察组新生儿NI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前,两组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时,两组心率均升高,血氧饱和度均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两组心率均较穿刺时降低,血氧饱和度均较穿刺时升高,但观察组上述指标更接近于穿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观察组哭闹开始时间晚于对照组,且哭闹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袋鼠式护理干预可有效维持新生儿静脉穿刺时生理指标稳定,减轻疼痛程度,缩短新生儿哭闹持续时间,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何丽 《海南医学》2013,24(3):467-468
目的 探索留置针不同穿刺方法对新生儿针刺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住院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在血管正上方以35°~45°角度的方法快速穿刺血管(下简称新穿刺方法),而对照组采用15°~30°常规角度穿刺,进入血管后用左手将外套管慢慢送如血管内(下简称常规穿刺方法).用新生儿急性疼痛行为评分量表(DAN)和穿刺结束1 min内啼哭时间>20s的新生儿、静脉穿刺成功率进行疼痛评估.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胎龄、月龄及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疼痛总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刺结束1 min内啼哭时间>20s的例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儿在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在血管正上方以34°~45°快速穿刺的方法易穿刺,且能减轻新生儿静脉穿刺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4.
张福香  杨岭 《黑龙江医学》2021,45(16):1773-1774,1777
目的:探讨蔗糖溶液联合非营养性吸吮(NNS)应用于静脉穿刺足月新生儿的效果.方法:选取焦作市妇幼保健院静脉穿刺足月新生儿226例(2019年5月—2020年4月)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5月—2019年11月111例为对照组,接受NNS干预,2019年12月—2020年4月115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蔗糖溶液联合NNS干预.比较两组啼哭时间、准备阶段、穿刺阶段、恢复阶段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变化情况、穿刺时、穿刺后1 min、2 min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结果:观察组啼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穿刺阶段、恢复阶段,观察组HR低于对照组,SpO2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时、穿刺后1 min、2 min,观察组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蔗糖溶液联合NNS应用于静脉穿刺足月新生儿,可稳定SpO2、HR,降低疼痛程度,缩短啼哭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探索非药物治疗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60例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未干预组)、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组、体位支持组、拥抱抚触组各40例,在采足跟血疼痛刺激前、刺激后20s、1min、2min、3min分别记录心率、呼吸、经皮氧饱和度和哭声持续时间。结果穿刺后20s各组心率、呼吸均快于穿刺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min时拥抱抚触组的心率、呼吸频率恢复到穿刺前水平,2min时NNS组、体位支持组的心率、呼吸频率也恢复到穿刺前水平,而对照组仍快于穿刺前(P〈0.05),各组经皮氧饱和度穿刺前后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哭声持续时间NNS组、体位支持组和拥抱抚触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拥抱抚触组哭声持续时间明显少于NNS组和体位支持组(P〈0.05)。结论新生儿对急性疼痛很敏感,非营养性吸吮、体位支持和拥抱抚触对新生儿均有明显止痛作用,在临床护理中,可应用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如非营养性吸吮(NNS)、体位支持、拥抱抚触等以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57-60
目的探讨新生儿采用下肢PICC置管术的应用效果及对其舒适度的影响研究,为新生儿寻求最佳静脉置管路径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4年2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新生儿112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的56例新生儿采取上肢静脉穿刺置管,研究组的56例新生儿采取下肢静脉穿刺置管。对比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导管异位发生情况以及置管后的并发症,同时根据穿刺时和穿刺后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结果及新生儿的心率情况进行舒适度比较。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新生儿有明显优势(P均0.05);研究组新生儿的穿刺时间、出血量、导管异位发生情况与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穿刺时的NIP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穿刺后1~5 min的评分也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新生儿穿刺时及穿刺后5 min的平均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新生儿采用下肢静脉PICC置管术,具有安全可靠的置管效果,在穿刺时和穿刺后对新生儿的疼痛刺激较低,减轻对其舒适度的负面影响,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有创性操作所致疼痛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份收人院的24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干预组(非营养性吮吸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给新生儿静脉穿刺过程给予行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按常规静脉穿刺,不给予干预措施,观察并记录俩组患儿的心率、经皮氧饱和度、啼哭持续时间及疼痛皮评分情况。结果干预组新生儿心率、经皮氧饱和度、啼哭持续时间及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有效缓解新生儿有创性操作所致的疼痛,值得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噪声对缓解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所致疼痛的作用。方法 将162名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为干预组(n=82)和对照组(n=80)。所有患儿均为入院第一次行桡动脉穿刺采血,对照组采血按操作常规进行,干预组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于采血前1 min至操作结束后2 min播放预先录制的白噪声。操作前后进行疼痛评分并记录生命体征。结果 干预组新生儿穿刺过程中的心率最高值和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最低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噪声有利于减轻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所致操作性疼痛,保持生命体征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宁握对缓解新生儿动脉采血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314例动脉采血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A组、干预B组和干预C组。在动脉采血过程中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干预A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B组给予宁握,干预C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和宁握。采用新生儿心率变化和疼痛评估量表(NIPS)疼痛评估。结果:动脉穿刺中30s四组新生儿心率达到峰值,对照组心率增快更明显,高于干预A组、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5 min、10 min时,对照组心率仍高于干预A、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血中30 s、采血后5 min、10 min,干预A、B两组间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C组的心率低于干预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宁握干预新生儿动脉采血能有效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小儿门诊静脉输液中采用精细化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2年1-3月在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门诊静脉输液的患儿中,抽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的例数为5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的护理方法分别为常规护理措施、精细化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输液依从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不同时间节点的疼痛程度、舒适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输液依从性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穿刺后10 min和输液结束时的Wong-Baker笑脸量表评分、中文版新生儿疼痛与不适量表(EDIN)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小儿门诊静脉输液中采用精细化护理措施的效果较显著,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其输液依从性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还可以减轻其疼痛程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其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噪音对改善高原军人主观睡眠质量和焦虑情绪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在海拔3 800 m的驻军某部,采用匹兹堡睡眠测评量表(PSQI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Epworth嗜睡量表(ESS)对驻高原官兵进行问卷调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开放性对照试验。试验组进行每天2次,每次30 min的白噪音干预,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连续3个月后再次进行PSQI、SAS、ESS评分。  结果   共获取423份有效筛查问卷,睡眠障碍(PSQI≥5分)者占比59.21%,焦虑(SAS≥50分)检出率43.97%,嗜睡(ESS≥7分)者占比68.88%。共有40人参加对照试验。完成3个月的白噪音干预后,两组PSQI评分和SAS(P = 0.026)有显著性差异,但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5)。  结论   白噪音干预对提高高原官兵主观睡眠质量和缓解焦虑情绪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碳氧血红蛋白(COHb)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ABO溶血患儿6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非溶血性病理性黄疸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C0Hb、总胆红素(STB)峰值水平。  结果  观察组COHb(1.39±0.36)、STB(270.10±63.73)均高于对照组COHb(0.93±0.34)、STB(158.62±26.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OHb诊断ABO溶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灵敏度78%,特异度72%。  结论  COHb在新生儿发生ABO溶血早期可见明显升高,可作为新生儿发生ABO溶血性黄疸的早期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整合姑息治疗后减轻肝癌患者疼痛及焦虑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名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并记录基本情况,患者分为标准治疗组30例(对照组)和姑息介入治疗组(研究组)30例,进行介入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疼痛量表和焦虑量表测评,研究组加入姑息治疗,1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2个量表测评,对比2组患者12周前后疼痛及焦虑评分,分析影响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疼痛及抑郁的因素,分析有关因素在2组患者疼痛及焦虑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史、酗酒史、医保类型、肝功能分级、肝炎类型在2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家庭背景、既往有无疼痛史、肿瘤分期、ECOG评分、治疗前NRS评分、治疗后NRS评分、治疗前焦虑评分及治疗后焦虑评分在2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显著因素分析后得出12周后对照组的患者疼痛、焦虑评分明显高于研究组(P < 0.05)。  结论  姑息治疗联合标准治疗对于缓解疼痛及焦虑有明显效果,并且越早进入姑息治疗程序对患者疼痛、焦虑的改善更有优势,因此姑息治疗不仅限于晚期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监护室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机械通气的NRDS患儿12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儿给予间歇俯卧位,即俯卧2 h-左侧卧位1 h-俯卧位2 h-右侧卧位1 h交替更换患儿体位,每日持续应用俯卧位16 h,对照组采取常规仰卧位护理,收集并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的血气分析指标、住院天数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长。  结果  2组患儿在治疗后2 h的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治疗后24 h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治疗后2 h的PaO2、PaCO2、PaO2/FiO2及治疗后24 h的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患儿在呼吸机治疗时间、住院天数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间歇俯卧位能够有效改善呼吸窘迫新生儿的通气/换气功能,缓解其呼吸窘迫症状,缩短患儿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康复指导联合体位性复位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唐山市第二医院骨科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8例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 = 34,康复指导、体位性复位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常规组(n = 34,体位性复位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分析病人术前、术后3 d、3个月、0.5 a、1 a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临近矢状面局部Cobb角、视角模拟疼痛(VA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P < 0.05),术后12个月联合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常规组,(P < 0.05);术后椎体后缘高度高于术前,(P < 0.05),组间无差异(P > 0.05)。2组术后椎体临近矢状面局部Cobb角低于术前(P < 0.05),组间无差异(P > 0.05);术前VAS评分高于术后(P < 0.05),术后3 d、3个月、0.5 a的VAS评分常规组高于联合组(P < 0.05),术后1 a VAS评分组间无差异(P > 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常规组(17.65%),(P < 0.05)。  结论  在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过程中,科学、充分的康复指导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对比B超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镇痛(femoral nerve block,FNB)和口服镇痛在老年股骨中上段骨折术前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确诊并治疗的84例股骨骨折(femoral fractures,FF)老年患者,所有患者骨折位置均为中上段骨折,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应用口服镇痛,研究组应用B超引导下FNB。使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2组镇痛前、镇痛72 h后的效果指标:主动活动VAS(AVAS)评分、被动活动VAS(PVAS)评分、静息VAS(RVAS)评分水平差异;2组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总按压及有效按压次数。数据采集时间段:开始镇痛后72 h;2组的不良反应。  结果  镇痛前,2组患者AVAS评分、PVAS评分、R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 0.05);镇痛72 h后,研究组AVAS评分、PVAS评分、RVAS评分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按压PCIA总次数及有效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给予FF患者在术前镇痛时应用B超引导下FNB,可更为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镇痛效果理想,且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降钙素原(PCT)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感染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41例ALL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未感染组49例,感染组92例,其中轻度感染组69例,重度感染者23例。对2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IL-6、IL-10、hs-CRP及PCT进行比较,分析4个感染指标在ALL患儿合并感染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感染组患儿外周血4个感染指标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 <0.05),与轻度感染组相比,重度感染组外周血中4个感染指标水平升高更明显。外周血中IL-6、PCT、IL-10、hs-CRP及四者联合诊断ALL合并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7、0.781、0.765、0.681及0.923。结论 IL-6、IL-10、hs-CRP、PCT在ALL合并感染的诊断中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其中IL-6的诊断效能最高,四者联合使用可以提高ALL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外科及康复科联合干预对单孔胸腔镜肺术后快速康复外科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单孔胸腔镜下肺手术(包括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术及肺叶切除术)患者分为2组, 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的105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常规胸外科处理组),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125例患者为研究组(术后胸外科联合康复科处理组),收集患者的手术数据、住院资料以及护理相关数据。比较2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scales,VAS)评分、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别。  结果  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24 h、术后48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72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胸外科及康复科联合干预对单孔胸腔镜肺术后,能进一步减轻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胸外科及康复科联合干预对单孔胸腔镜肺术后显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icroRNA-146a(miR-146a)与冠心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方法  共收集胸痛患者324例。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iR-146a的表达。ELISA法检测hs-CRP、IL-6、IL-8水平。采用冠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斑块稳定性。  结果  (1)UAP组和AMI组hs-CRP、IL-6、IL-8水平较CPS组明显升高(P < 0.01);(2)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血浆miR-146a表达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 < 0.05,P < 0.001);(3)miR-146a在SAP组、UAP组和AMI组的表达高于CPS组(P < 0.01,P < 0.001,P < 0.001),miR-146a在血浆中的表达模式与PBMCs一致;(4)易损斑块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miR-146a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 < 0.05);(5)软斑块组PBMCs和血浆miR-146a水平显著高于纤维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P < 0.05)。  结论  miR-146a的表达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方法  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18岁以上肿瘤患者180例。依据患者是否出现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非感染组162例与感染组27例。对比两组在性别、年龄、单次置管穿刺数、PICC保留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次数、合并糖尿病等差异。  结果  对比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P > 0.05),单次置管穿刺数、PICC保留时长、导管移动、化疗次数、糖尿病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对比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导管移动(OR = 2.421)、化疗次数(OR = 6.475)、合并糖尿病(OR = 3.271)等基础疾病为CRI危险因素。  结论  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导管发生移动、化疗频率及糖尿病等,在临床上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实对症护理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及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