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对接受人工肝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应用6种预测模型,比较它们对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的人工肝治疗临床数据库中筛选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接受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258例,收集临床资料和90 d预后信息。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6种预测模型(COSSH ACLF评分、CLIF-C ACLF评分、CLIF-C OF评分、AARC ACLF评分、MELD评分和sMELD评分)与患者90 d病死(含死亡或接受肝移植)的关系。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Harrell's C指数和Brier分数等评价模型预测效能。  结果  共纳入ACLF患者258例,年龄(46.2±11.7)岁,女性37例(14.3%),肝硬化202例(78.3%),随访90 d时病死107例(41.5%),存活151例(58.5%)。病死患者的6种预测模型评分均高于存活患者(全部P<0.001)。6种预测模型均是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90 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的风险比>1,P<0.001)。COSSH ACLF评分的AUC〔0.806,95%可信区间(CI):0.753~0.853〕和Harrell's C指数(0.772,95%CI:0.727~0.816)均高于其余5种预测模型的AUC(5种AUC均<0.750,P<0.01)和Harrell's C指数(5种Harrell's C指数均<0.750,P≤0.001)。COSSH ACLF评分的Brier分数为0.18(95%CI:0.15~0.20)。基于COSSH ACLF评分风险分层的低危、中危和高危组患者的90 d病死率分别为22.2%、56.3%和90.2%。  结论   COSSH ACLF评分可更准确地预测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有助于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学组(COSSH)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2.0(COSSH ACLFⅡ)评分对乙肝病毒相关ACLF(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评估和病情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14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存信息。根据患者90 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n=67)和死亡组(n=47),比较两组基线特征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COSSH ACLFⅡ评分和COSSH ACLF评分、慢性肝衰竭联盟(CLIF-C)ACLF评分、CLIF-C脏器衰竭(CLIF-C OF)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和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预测患者90 d死亡的价值。分别按照COSSH ACLF分级(ACLF-1,n=83;ACLF-2,n=23;ACLF-3,n=8)和COSSH ACLFⅡ危险分层(<7.4,n...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联合PLT对乙型肝炎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入院28 d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将2015-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02例HBV-ACLF患者分为28 d存活组和28 d内肝移植/死亡组,进行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载量检测,寻找与预后相关的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BIL、ALB、BUN、Cr、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INR、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PL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ALBI)评分、MELD评分可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入院28 d预后,入院28 d内肝移植/死亡组患者年龄、T-BIL、BUN、Cr、PT、APTT、INR、NLR、ALBI评分、MELD评分较28 d存活组高,而ALB、PTA、PLT较28 d存活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ELD评分和PLT为影响ACLF患者入院28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评估ACLF患者28 d预后,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敏感度为81.8%,特异度为80.4%.结论 MELD评分联合PLT对于评估HBV-ACLF患者28 d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敏  李冬冬  刘传苗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2):2028-2030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总胆红素、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与乙肝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乙肝相关ACLF患者124例,收集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数据,注意患者是否行人工肝治疗,并进行MELD评分。根据患者入院后90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68例)和死亡组(56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MELD评分、总胆红素、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年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项指标与HBV-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存活组患者的MELD评分、国际标准化比值、总胆红素、年龄分别为(22.66±4.69)分、1.72±0.42、(281.09±94.21)μmol/L、(40.54±7.39)岁,均显著低于死亡组[(31.38±5.39)分、2.64±0.61、(360.54±130.97)μmol/L、(45.73±12.72)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存活组患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31.21±3.83)g/L、(35.95±11.82)%,均显著高于死亡组患者[(28.43±4.46)g/L、(29.54±12.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高、高水平TBil、高水平INR、年龄大是ACLF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Alb、高水平PTA是ACLF患者的保护因素。  结论  MELD评分、总胆红素、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均可作为预测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衰竭患者临床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12例,观察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结果  112例肝衰竭患者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后ALB明显升高、ALT、AST、CHE、TBIL、DBIL、IBIL、PL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结果,将112例患者分为好转组(61例),无好转组(51例),就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整体疗效而言,AST、 TBIL、DBIL、IBIL、PT、INR、MELD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非生物型人工肝可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胆红素,降低患者死亡率;MELD值可用于评估肝衰竭患者情况,指导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及LDH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结合建立的模型MELD?LDH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预后的效能,并对血清LDH水平与不同程度多系统损伤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救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 2015年10月—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9例ACLF 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后28 d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90)和死亡组(n=29)。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血清LDH水平与不同程度多系统损伤的关系,建立MELD?LDH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DH水平是影响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5,P=0.002)。并发肾衰竭、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清LDH水平显著较高(P=0.002,P=0.018)。MELD?LDH模型预测28 d、90 d临床转归的效能明显优于MELD评分(P=0.028,P=0.002)。结论:高血清LDH水平是ACLF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并发肾衰竭、肝性脑病密切相关;LDH和传统的MELD评分结合的MELD?LDH模型对ACLF患者28 d、90 d预后的预测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杭州市西溪医院接受治疗的74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41)和死亡组(n=33)。比较两组患者的MELD评分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CHE)、乳酸(lactic acid,Lac)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BV-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MELD评分、AFP、CHE、Lac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存活组患者的MELD评分、Lac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AFP、CHE水平均显著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c17细胞表达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病情进展及乙肝病毒清除的影响。【方法】纳入43例HBV-ACLF患者,以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和12例健康体检者(NC)为对照,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c17细胞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载量,采用MELD、MELD-Na、CLIF-CACLF及AARC评分等指标评估患者病情,分析Tc17细胞表达对病情进展及乙肝病毒清除的影响。【结果】与NC组及CHB组比较,HBV-ACLF患者Tc17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01及P=0.017)。相关分析发现Tc17细胞与AARC评分、MELD评分及MELD-Na评分均成正相关(r=0.504,P=0.001;r=0.417,P=0.005及r=0.382,P=0.012),而与CLIF-CACLF评分有相关趋势(r=0.294,P=0.055);且随着病情进展,Tc17细胞的表达逐渐升高。另外发现Tc17细胞与基线HBV-DNA载量成正相关(r=0.339,P=0.026),且Tc17细胞高表达的HBV-ACLF患者4周后HBV-DNA下降较低表达组更明显(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基线Tc17细胞及谷草转氨酶水平与HBV-DNA下降有关。【结论】Tc1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助于清除HBV-DNA,但过激的炎症反应将导致患者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白蛋白(ALB)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 肝衰竭(HBV-ACLF)3 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6 月—2018 年2 月西南医科大学 附属医院收治的251 例HBV-ACLF 患者,依据3 个月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152 例和死亡组99 例。入院 24 h 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同时进行MELD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二分 类Logistic 回归分析各因素与HBV-ACLF 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MELD 评分联合ALB 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取预测指数(Youden 指数)最大时的截断值、敏感性、 特异性、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评价两者联合与独立MELD 评分预测HBV-ACLF 患者3 个月预后的 价值。结果 死亡组年龄、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MELD 评分高于存 活组,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低于存活组(P <0.05);年龄、MELD 评分为预测HBVACLF 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 <0.05),而PTA 和ALB 为预测HBV-ACLF 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 <0.05); MELD 评分联合ALB 的AUC 高于独立MELD 评分。结论 MELD 评分联合ALB 对预测HBV-ACLF 患者 3 个月预后情况较独立MELD 评分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系统(COSSH-ACLF)、肝病终末期模型(MELD)、亚太肝病研究学会研究联盟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系统(AARC-ACLF)3种模型系统对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人工肝治疗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病人44例,其中好转组27例,进展组17例,并对2组间相关指标和模型系统评分进行比较,对P<0.05的指标绘制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进展组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MELD、COSSH-ACLF、AARC-ACLF三种综合评分系统评分均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INR与MELD、COSSH-ACLF、AARC-ACLF三种模型系统对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病人短期预后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801、0.834、0.796、0.709,P<0.05~P<0.01),且三种模型系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死亡预测的应用价值,拟建立 MELD-RDW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45 名HBV-ACLF患者入院时临床症状及血常规、肝功能、肾功、凝血检验、 HBV-DNA等检验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等方法检验HBV-ACLF 患者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建立 MELD-RDW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比较各个指标及建立的预测模型对于HBV-ACLF患者转归预测价值的准确性。结果 HBV-ACLF患者生存组的RDW(14.97±1.38),MELD评分(23.54±4.35)明显低于死亡组(17.05±2.92,28.95±5.99);多变量分析 中,RDW是HBV-ACLF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40,95%CI:1.479~2.289,P<0.005);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 [logisticMELD-RDW]=-9.375+0.582×RDW-0.091×白蛋白-0.05×凝西酶原活动度+0.186×MELD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 为0.878,优于单独使用RDW(0.724)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0.780)的预测价值。结论RDW可作为HBV-ACLF患者 短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与MELD评分相比,MELD-RDW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死亡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分类树模型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和高危人群进行研究,建立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风险的分类树模型和简易风险评估表。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8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江门市中心医院感染科和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分类树模型探索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和高危人群。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回归系数=0.035,P=0.001,OR=1.036)、肝肾综合征(回归系数=1.295,P=0.023,OR=3.650)和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回归系数=0.750,P=0.003,OR=2.117)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分类树模型提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和MELD评分、年龄有关。通过MELD评分和年龄可建立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风险的简易风险评估表。结论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分类树模型发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和MELD评分、年龄关系密切,根据这2个指标建立的分类树模型和简单风险评估表可用于评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孔明  徐曼曼  陈煜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2):1455-1459
背景 肝硬化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等终末期肝病患者常存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或吸收异常,但相关检测在临床尚未普及,终末期肝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确切水平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干预缺乏针对性。 目的 检测分析肝硬化、ACLF患者外周血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水平及其与病因(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肝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为终末期肝病患者的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采用连续定点抽样方法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四科住院的ACLF(含前期)患者共21例为ACLF组。选择同期住院进行择期内镜下治疗或复查的肝硬化患者9例为肝硬化组,患者均为代偿期。选择5例健康对照者为健康对照组。根据病因将ACLF患者和肝硬化患者分为酒精性肝病亚组和非酒精性肝病亚组。应用质谱方法检测研究对象的外周血维生素B1、维生素B6、25-羟维生素D、25-羟维生素D3及微量元素血锌、血锰、血硒水平,分析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水平与病因和疾病严重程度〔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Child-Pugh评分和分级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关系。 结果 ACLF组TBiL、INR、Child-Pugh评分和分级、MELD评分均高于肝硬化组,ALB低于ACLF组(P<0.05)。ACLF组25-羟维生素D、25-羟维生素D3、血硒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和肝硬化组(P<0.05),肝硬化组上述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LF组和肝硬化组血锰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酒精性肝病亚组和非酒精性肝病亚组维生素B1、维生素B6、25-羟维生素D、25-羟维生素D3、血锰、血锌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酒精性肝病亚组血硒水平低于非酒精性肝病亚组(P<0.05)。25-羟维生素D、25-羟维生素D3与TBiL、INR、Child-Pugh评分和分级与MELD评分呈相关,与ALB水平呈正相关(P<0.05)。Child-Pugh C级患者25-羟维生素D、25-羟维生素D3水平低于Child-Pugh A级患者(P<0.05)。 结论 肝硬化和ACLF患者25-羟维生素D、25-羟维生素D3降低,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肝硬化和ACLF患者,尤其是酒精性肝病患者,血硒明显降低,临床治疗中可酌情予以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