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李慧杰  高莺 《口腔医学》2021,41(12):1148-1152
上颌中切牙缺失后常伴随唇侧骨壁吸收,造成唇腭向牙槽嵴宽度减少,出于前牙区美学修复的考量,种植位点常偏腭侧。鼻腭管(nasopalatine canal, NPC)在解剖位置上紧邻上颌中切牙种植位点,造成术中植体可能进入NPC,伴随腭部感觉异常和(或)种植体非骨结合,甚至发生种植体脱落。NPC穿孔作为上颌中切牙种植手术的并发症之一,不仅降低种植术成功率,还引起患者负面心理情绪。故本文就上颌美学区种植NPC穿孔的发生率、影响NPC穿孔相关因素、临床检查及诊断、预防措施及临床治疗方法等作一综述,为美学区种植避免NPC穿孔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许远  王林  唐伟成  束为  赵春洋 《口腔医学》2021,41(8):715-719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研究上颌中切牙间微种植体植入区的唇舌向牙槽骨量,探讨合适的植入高度与角度.方法 选取80例年龄12~25岁正常人的CBCT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矢状面测量上颌中切牙间在距离参考平面14.0、16.0、18.0、20.0 mm的四个植入高度上,分别以与骨皮质表面成60°、75°、...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上前牙区即刻种植临床中应用效果。方法:25例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CBCT扫描,在配套软件下分析拟种植区牙槽骨骨量及定位植入的情况,与临床手术实际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25例上颌前牙即刻种植病例唇侧骨板平均厚度,CBCT测量为(1.4±0.32)mm,手术过程中实际测量为(1.4±0.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运用CBCT测量对上颌前牙牙槽骨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埋伏上颌中切牙影像学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应用口腔颌面专用锥形束CT检查分析埋伏上颌中切牙的影像特点并进行分类。方法收集上颌埋伏中切牙120例,共计125颗上颌埋伏中切牙。采用New Tom QR DVT-9000 Cone Beam CT扫描后进行多层断、曲断以及三雏重建观察埋伏牙的形态、位置、朝向以及与相邻牙、牙列的位置关系。结果上颌埋伏中切牙分为4种基本类型:①后翻型48例(共计51颗);②后钩型29例(29颗);③后前水平型25例(共计26颗);④高位型(垂直或倾斜)18例(共计19颗)。后翻型和后钩型牙多弯曲畸形。结论口腔颌面专用锥形束CT检查可为临床医师的进一步治疗设计或手术前入路选择提供准确的信息。后翻型和后钩型牙多弯曲畸形,根细小,很难将其导入正常位置,应选择拔除后修复;后前水平型和高位型(垂直或倾斜)牙形态多数正常,应将其导入正常位置,恢复牙列完整及美观。  相似文献   

6.
《口腔医学》2017,(6):544-548
目的观察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4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手术方式,共植入37颗种植体。在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统计种植体的成功率,拍摄CBCT测量种植体根部新骨形成的高度。结果 6个月复诊时,1颗种植体出现松动取出,其余36颗种植体正常行使功能,1年成功率97.3%。受植区平均牙槽骨高度为(6.7±0.8)mm,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4.2±0.6)mm。上颌窦底种植体周围有新骨形成,6个月平均成骨2.1 mm,12个月平均成骨2.3 mm。结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采用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不植骨同期种植的手术方式是可行的,上颌窦黏膜具有潜在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正常成人鼻腭管在锥形束CT图像中的位置及形态.方法 收集200个正常成人上颌骨前牙区锥形束CT扫描数据.扫描曝光和头颅定位均使用标准条件.由两名放射科医生进行锥形束CT图像中鼻腭管的位置、形态和尺寸的评测.结果 200例正常成人鼻腭管结构的正中矢状面形态可分为5型.切牙孔水平的轴面形态常见为3类,分别为类圆形、类三角形及泪滴状.鼻底水平以1~2个开口居多,但有时也可见3个开口.鼻腭管的位置和尺寸相关测量项目在不同矢状面形态分类及不同轴面形态分类中存在差异.结论 在锥形束CT图像中,正常成人鼻腭管在多个层面的形态及直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解剖变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天然上颌中切牙的唇腭侧骨壁厚度,以及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角度关系,探讨其对即刻种植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76例天然上颌中切牙的锥形束CT图像,测量其牙槽嵴顶、牙槽嵴顶下4mm、8mm、根尖处的唇、腭侧骨壁厚度,以及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比较唇、腭侧骨壁厚度的差异,不同性别之间唇腭侧骨壁厚度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夹角的关系。结果:除牙槽嵴顶外,天然上颌中切牙的唇侧骨壁比腭侧骨壁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的唇侧骨壁厚度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其天然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天然上颌中切牙唇侧骨壁较薄;性别对其唇腭侧骨壁厚度的影响不大;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未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前牙区鼻腭管及唇侧骨的形态.方法 收集并筛选出712例正常人上颌前牙区CBCT影像,对其鼻腭管、唇侧骨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范围在5~80岁,男306例(43.0%),女406例(57.0%).鼻腭管矢状面平均长度为(13.58±2.22)mm,矢状面平均直径为(3.37±1.58) mm,唇侧骨矢状面平均厚度为(7.63±1.50)mm,鼻腭管直径与唇侧骨厚度相对值为0.46±0.19,长度相对值为0.69±0.10.结论 各年龄段人群之间鼻腭管的直径、长度和唇侧骨厚度存在一定差异.儿童的鼻腭管直径小于成人(P<0.000 1),唇侧骨厚度大于成人(P<0.000 1).随着年龄的增长,鼻腭管直径和长度均呈递增趋势,唇侧骨厚度递减.男性的鼻腭管直径、长度和唇侧骨厚度、长度均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上颌前牙即刻种植的早期效果。方法:用GBR技术、转粘膜瓣等方法为26例患者在上颌前牙区即刻植入28颗种植体,修复二年后观察其缺牙区的丰满度、龈边缘的美观程度、X光显示种植体周骨质情况等。结果:术后九月X光显示种植体周无低密度透光区,新骨形成良好。修复二年后26例患者中有23例对的丰满度感到满意,满意率达88.85%,与刚修复时差异无显著性;24例对龈边缘的美观满意,满意度达92.31%,也与刚修复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是一种可行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上颌前牙缺失后直接影响患者颜面部美观.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上颌前牙区的即刻种植逐渐增多,成功率增高,它的美学效果和远期功能越来越受关注.上颌前牙区术前的局部解剖因素、术中处理等可能影响即刻种植的美学效果,本文就影响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美学效果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中重度慢性牙周上颌中切牙区牙槽骨的骨量和牙齿偏移度,为上颌中切牙区的种植治疗和方案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爱康健口腔医院内150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测量共290颗上颌中切牙唇/腭侧骨壁厚度、牙槽骨骨宽/高度、骨内根长、牙体长轴和牙槽骨走行方向的夹角共7个项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上颌中切牙牙槽嵴顶处和根尖处的唇腭向骨厚度分别为(7.68 ± 0.78)mm和(8.52 ± 1.55)mm,牙槽骨高度平均为(18.35 ± 3.45)mm,骨内根长1/2处的唇侧和腭侧的骨壁厚度分别为(0.62 ± 0.45)mm和(3.18 ± 1.00)mm,牙体长轴与牙槽骨走行方向夹角的平均值为18.80° ± 5.46°。不同性别间对比测量结果,在牙槽嵴顶骨宽度和根尖区骨宽度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优于女性。 结论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上颌中切牙的唇侧骨壁菲薄甚至缺如,骨量条件不理想,牙体长轴与牙槽骨偏移度明显,在制定种植方案时有必要充分利用CBCT了解骨量情况并评估解剖形态,为达到上颌中切牙种植效果长期美观、稳定的需求应有更多的考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和青少年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对邻近中切牙生长发育及萌出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上颌中切牙区埋伏多生牙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利用CBCT影像结合InVivo 5软件测量并比较埋伏多生牙累及侧(病例组)与正常侧(对照组)上颌中切牙牙长、冠长、根长、与腭平面的角度、与正中矢状面的角度及与牙合平面高度的差异。结果:共201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分析比较发现:(1)病例组中切牙冠长(11.00±1.09) mm,对照组中切牙冠长(11.09±0.92)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中切牙根长(9.08±2.83) mm、牙长(20.08±2.92) mm、冠根比1.39±0.65;对照组中切牙根长(9.75±2.82) mm、牙长(20.85±2.72) mm、冠根比1.28±0.5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中切牙长轴与腭平面交角(112.7±12.8)°,对照组中切牙长轴与腭平面交角(117.3±1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病例组中切牙与正中矢状面交角(7.4±18.3)°,...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观察埋伏上颌中切牙牵引萌出前、后牙根形态的三维变化,探讨埋伏上颌中切牙牵引萌出的时机.方法:对10例经曲面体层片确诊的上颌埋伏中切牙拍摄CBCT进行精确定位,进行外科开窗和正畸牵引萌出,排齐牙列,治疗后拍摄CBCT图像对牵引效果和牙根发育进行评估.结果:10例埋伏上颌中切牙均成功牵引到位,牵引前牙根已发育完成的4例埋伏牙牙根形态未发生变化;而牵引前牙根未发育完成的6例埋伏牙在治疗过程中牙根继续发育,弯曲度和长度均有改善.结论:埋伏上颌中切牙在牙根尚未发育完成前进行牵引萌出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后牙区无牙位点的相关骨解剖特点。方法 本项研究共选取了上颌后牙区至少有一个缺牙的100名患者的CBCT图像资料,共217个无牙位点。测量无牙位点的剩余牙槽嵴高度、剩余牙槽嵴宽度和角度A,并分析上颌窦底的形态特点。结果 平均剩余牙槽嵴高度为9.53 mm,其中小于10 mm者占62.67%(136/217)。平均剩余牙槽嵴宽度为9.30 mm,大于6 mm占91.71%(199/217)。磨牙区剩余牙槽嵴高度小于前磨牙区,剩余牙槽嵴宽度呈相反趋势。上颌窦底形态以倾斜型(64.52%)为主。角度A小于30°、30°~60°和大于60°者分别占10.14%、42.40%和47.47%。结论 上颌后牙区缺牙位点进行种植手术前,多数需行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增加骨量,建议根据CBCT检查结果评价上颌窦解剖结构从而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并探讨不同分型的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后,植入位点及轴向对种植体微动度的影响。方法:参照1名健康成年人的口腔CBCT影像资料,建立偏唇形、中间型、偏腭型3种分型的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不同植入位点(根尖位点、偏腭/唇侧位点)及轴向(牙长轴、牙槽骨长轴);对已建立的模型以100 N的力进行不同角度(0°、30°、45°、60°、90°)的应力加载;应用ANSYS软件分析种植体的位移情况。结果:成功建立12组不同分型的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三维有限元模型;偏唇型及偏腭型上颌中切牙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时,沿牙长轴方向偏腭/唇位点植入种植体更易获得较小的种植体微动度;中间型上颌中切牙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时,沿牙槽骨长轴方向根尖位点植入种植体更易获得较小的种植体微动度。结论:不同的位置分型、植入位点及轴向,都会对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即刻负重后种植体微动度产生影响,临床应针对不同的上颌中切牙分型,制定相应的植入位点及轴向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