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以反复、难治性感染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每2~3年更新1次,2017年版分类首次提出“免疫出生错误”这一概念,但目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仍在沿用。最新版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已于2020-01-17由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发表,包括430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为10个大类。文章以最新版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为基础,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的调整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逾400种临床症状,约350个明确突变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多样的胃肠病综合征本不足为奇.诊断潜在PID患儿不尽相同的胃肠症状表现时,既要比较PID与非PID患者之间的表现,又要考虑PID谱系病变之间的差异,即使那些有相同基因诊断的患者也是如此.5%~50%的PID患者有胃肠病,涉及过敏、感染、自身免疫与炎症、...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与自身免疫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坚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1):1605-1607
在风湿性疾病谱中,复杂自身免疫性及重叠的自身免疫现象始终是对临床医师的挑战。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在婴幼儿至学龄期发病现象,有些是已知的,但多数是未知的免疫缺陷环节,特别是与主基因相辅的、构成表观遗传修饰的相关基因多态性导致临床多样性中,又以自身免疫现象最突出。本文将就此作介绍,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4.
2008年我国过敏性和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有显著的进步,在上海举办了过敏性疾病专题研讨会和国际早期营养与免疫会议,上海和重庆分别组织了小型国际儿科免疫研讨会,在杭州召开了过敏性疾病早期预防学术会.北京大学和美国Jeffrey Modell基金会在三亚联合召开了国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学习班.  相似文献   

5.
免疫相关性疾病包括原发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炎症性风湿病以及过敏性疾病等,如何对这些患儿进行预防接种是经常困扰儿童保健医生和免疫专科医生的临床决策难点,探讨对这些患儿进行疫苗接种的相关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可借鉴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第六届全国小儿免疫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小儿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联合学术会议于2002年10月20~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224篇,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特区)的159名儿科工作者出席了研讨会。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卫星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赞助的国际小儿感染与免疫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17~19日在重庆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包括  相似文献   

7.
8.
低出生体重儿对乙肝疫苗接种免疫应答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研究表明,用乙肝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能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传播,保护效果达到70%~90%。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婴儿出生后立即肌注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0.5ml,同时换部位注射重组乙肝病毒疫苗10μg。对早产儿在生后短时间内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反应性我国已有报道。对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是否接种乙肝疫苗尚无定论。现行政策规定:早产儿体重〈2500g时禁止接种乙肝疫苗。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我们对因各种原因转入我院儿科或产科分娩的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106例,在生后1周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第2、第3支在1,6个月时接种。完成随访者:组Ⅰ(25例),组Ⅱ(35例),组Ⅲ(20例),组Ⅳ(39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2例CARD11基因非经典区域突变所致免疫缺陷的临床和免疫特征.方法 总结2例CARD11突变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技术寻找其基因突变,采用体外实验进行致病性验证,探讨其致病机制;采用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分析其免疫特征.结果 2例患儿均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过敏性疾病.例1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临床特点,以助于早期识别和诊断。方法对本院儿科住院诊断为PID的26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病史、出生史、家族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和转归等情况。结果PID中选择性IgA缺乏症6例,普通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各5例,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病、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各4例,慢性肉芽肿病2例。25例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确定有条件致病菌感染6例,自身免疫性疾病5例,有家族病史6例。住院期间死亡、放弃治疗各1例,其他病情好转出院。结论对反复感染、条件致病菌感染或伴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结合家族史,应尽早行免疫学检查,以早期识别和诊断PID。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一组主要由单基因突变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异常的疾病.约1/4的PID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PID自身免疫的临床表现多样,机制多样,治疗棘手;PID合并自身免疫是疾病预后不良因素.该文总结了最常见的PID自身免疫的临...  相似文献   

12.
口服双歧杆菌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口服双歧杆菌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住院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25)。观察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双歧杆菌14 d,观察临床指标和外周血相关免疫学指标。结果:观察组需生理盐水灌肠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周血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可以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消化道症状,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的成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同辛  杜晶 《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0):754-756
近年来,随着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人类对于许多遗传导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认识更加深入。与此同时,各种免疫评估法也更加灵敏和高效,帮助临床医师明确了许多免疫缺陷病的疾病本质和发病机制。然而,由于某些复杂技术和试剂的限制,许多新的诊断方法目前仍只能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儿童伤寒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患儿56例临床资料,总结近10年儿童伤寒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药敏模式表现。另回顾1993—2008年笔者医院确诊为伤寒住院儿童(138例)并发症及相关资料,了解儿童伤寒并发症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儿童伤寒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12.0±8.3) d。74.1%(23/31)的腹泻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细菌培养阳性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血培养63.8%、骨髓培养41.7%、粪便培养39.0%,且不同病程时期各培养阳性率不同。肥达反应阳性率仅为8.8%。伤寒患儿有73.8%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下降,其中40.5%嗜酸性粒细胞数消失。伤寒患儿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血症),在婴幼儿(≤3岁)中表现更为明显。在培养阳性病例中有12.2%呈现多重耐药(MDR),临床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度较1993—2008年无明显变化,仍普遍敏感。伤寒患儿有78.9%(71.7%~86.1%)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与血小板减少和患儿年龄有关。同时,血小板情况、发病年龄对并发症系统个数也有提示作用。结论 儿童伤寒临床表现不典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较长且易误诊,但仍以发热及腹泻为主要表现,且腹泻大多数出现于发热后1~5 d内。培养阳性率以血培养最高,对于培养阴性者,肥达反应仍有补充、提示的作用。近20年来,临床所分离的菌株对头孢三代及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仍普遍敏感。儿童伤寒易发生并发症,出现血小板降低及年龄越大的患儿更易发生并发症,同时也更易发生多个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与嘌呤代谢中各种酶的缺乏相关,本文报道患儿红细胞中腺苷脱氨酶(ADA)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缺乏及ADA和PNP在嘌呤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ADA和PNP缺乏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进行综述,重点对ADA缺乏的早期产前诊断,于妊娠8周获取绒毛,用未培养细胞测定ADA活性,明确诊断后早期终止妊娠,是个安全、简单、对产妇损伤较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一组由不同基因缺陷导致免疫系统功能损害的疾病,累及天然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应答。目前PID尚无统一分类。自1970年WHO和国际免疫协会(IUIS)联合组织专家每2~3年召开会议以修改更新PID命名和分类。2009年该会议在爱尔兰都柏林召开,会议对新发现的PID及PID新分类进行了充分讨论。迄今共发现200多种PID,其中150余种已明确致病基因。目前PID共分八大类,即T细胞和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以抗体为主的免疫缺陷、其他已明确临床(基因表型)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免疫调节失衡性疾病、先天性吞噬细胞数量和(或)功能缺陷、天然免疫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胎龄联合出生体重对遗传代谢病(IMD)相关代谢物的影响。方法 从2014~2016年间参加IMD筛查的38 931名新生儿中,随机抽取3381例经随访排除IMD疾病的新生儿样本,按胎龄联合出生体重分为极早产适于胎龄儿组(n=12)、早产小于胎龄儿组(n=18)、早产适于胎龄儿组(n=219)、早产大于胎龄儿组(n=18)、足月小于胎龄儿组(n=206)、足月适于胎龄儿组(n=2 677)、足月大于胎龄儿组(n=231)。采集各组新生儿出生3~7 d充分哺乳后的足跟血,采用串联质谱检测干血斑中17种IMD关键代谢指标水平。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影响因素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协方差分析各组代谢指标水平差异。结果 在控制了新生儿生理及病理状态等相关因素后,与足月适于胎龄儿组相比,亮氨酸\异亮氨酸\羟基脯氨酸、缬氨酸在极早产适于胎龄儿、早产小于胎龄儿、早产适于胎龄儿组,鸟氨酸在早产适于胎龄儿组,脯氨酸在极早产、早产适于胎龄儿组中水平明显下降(P < 0.05);苯丙氨酸在极早产、早产适于胎龄儿组,甲硫氨酸在早产小于胎龄儿组,酪氨酸在早产适于胎龄儿组中水平则明显升高(P < 0.05);游离肉碱、乙酰肉碱、丙酰肉碱在早产小于胎龄儿、早产适于胎龄儿组,十八碳烯酰肉碱在早产小于胎龄儿组中水平明显升高(P < 0.05)。大部分肉碱指标在早产和足月的小于胎龄儿分别与适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组间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胎龄不足和低出生体重均会造成IMD筛查指标异常,故在判读IMD筛查指标异常时应结合胎龄和体重情况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自身免疫性淋巴增生综合征(ALPS)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对天津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2014年2月20日收治1例ALPS患儿的症状、体征、化验检查、基因诊断结果、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男,16个月,生后1月余开始反复发热、腹泻、咳喘、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贫血(血红蛋白最低50g/L)、血小板减少(最低35×10^9/L),多次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IgG 19800 mg/L,IgA 1710 mg/L,IgM 2590 mg/L),血清维生素B12> 1.5 pg/L,4次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 CD4^-CD8^-T细胞数明显增多(>10%),2次检测CD3^+ TCRαβ^+ CD4^-CD8^-T细胞数(DNTs)均>3%,基因检测显示FAS基因编码区第309位杂合突变,诊断为ALPS.补充检查FAS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功能实验阳性.给予泼尼松15 mg每日1次、霉酚酸酯125 mg每日3次治疗,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维持正常水平,肝脾和淋巴结逐渐缩小,泼尼松逐渐减量,目前已接受治疗8个月,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正常.在近10年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ALPS,国外报道400余例,国内仅有5例.5例中,4例自婴幼儿期发病.5例均有重度肝脾、淋巴结肿大伴随贫血(4例确诊为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3例有反复感染的病史,1例合并肾小球肾炎.5例血清免疫球蛋白>正常上限1.5倍,3例血清维生素B12> 1.5 pg/L(余2例未测),5例CD3^+ CD4^-CD8^-T细胞均>10%,2例DNTs细胞分别为8.9%和15.7%(余3例未测).3例明确检测出FAS基因突变.5例均接受激素治疗,2例增加霉酚酸酯治疗,在初期1~3个月内治疗全部有效,缺乏长期随访报道.结论 自身免疫性淋巴增生综合征是T细胞凋亡异常所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数有FAS基因突变.婴幼儿期起病为主,临床以淋巴增生和自身免疫现象为突出表现,可伴随反复感染和过敏现象.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和CD3^+ CD4^-CD8^-T细胞数增高.治疗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  相似文献   

19.
STAT1是细胞多种信号传导途径相交叉的枢纽,STAT1基因突变导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为四类:(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STAT1完全缺陷;(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STAT1部分缺陷;(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TAT1缺陷;(4)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TAT1功能增强性突变.其中前三种疾病发病机制主要与IFN-γ 、IFN-α/β信号通路受损有关,而最后一种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与IFN-α/β信号通路增强有关.该文就STAT1基因突变相关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的实验室免疫检查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PID提供依据。方法对76例PID患儿的免疫学检查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结果体液免疫检查中,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及联合免疫缺陷病的IgG均降低,尤以CVID降低更为明显,且伴IgA及CD19+B细胞明显降低;IgA降低主要见于CVID、选择性IgA缺乏症(IgAD)及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IgG、IgA及CD19+B细胞均降低。细胞免疫功能中CD3+、CD4+T细胞降低主要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及DiGeorge综合征(DGS);AT患儿的CD4+/CD8+比例也降低。8例CVID患儿检测T细胞功能亚群及活化指标,其中5例患儿的CD4+/CD8+比例倒置(CD4+/CD8+<0.9);与对照组相比,CVID患儿的CD4+HLA-DR+和CD8+CD45RO+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D4+CD45RA+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免疫学改变各异。CVID患者体内T细胞过度活化,可能是CVID患者容易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