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考察不同基础输液和4种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差异。方法:选取临床常用的3个厂家(内封式聚丙烯输液袋BFS、双层无菌软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编号厂家1、2、3)的0.9%氯化钠注射液(NS)和5%葡萄糖注射液(5% GS),测定不同基础输液与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前后2 μm 以上不溶性微粒数量。NS与注射用盐酸氨溴索配伍,5% GS与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配伍。另外将多索茶碱注射液和奥拉西坦注射液分别与上述2种基础输液配伍)。结果:空白输液中厂家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最少,厂家3最多。与注射剂配伍后,无论NS还是5%GS,厂家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最少,厂家3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尤其是2~5 μm,5~10 μm小粒径不溶性微粒。多索茶碱和奥拉西坦与同一厂家的5%GS和N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相近,说明临床使用中与二者配伍皆宜。结论:不同基础输液与临床常用药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具有显著差异,提示生产企业应提高输液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医院临床治疗需重视输液产品的遴选,为输液临床使用安全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655例临床输液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输液反应的规律及预防对策。方法:根据文献报道的655例临床输液反应,考察细菌内毒素、不溶性微粒、配伍用药等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结果:输液内毒素超标为1.05%(7/665),输液瓶松盖、漏液或出现裂纹5.28%(14/265),输液残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阳性反应率为15.55%(79/508),输液残液的不溶性微粒检查不合格率为45.17%(173/383),输液反应病人三联以上用药为55.21%(270/489),输液器具细菌内毒素检查阳性反应率6.73%(36/535)。结论:加强输液疗法操作化操作,减少联合用药种数是预防和减少输液反应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比较内封式聚丙烯输液袋(BFS)与传统输液包装材料在物理方面和化学方面对药品的影响。方法: 试验采用细菌内毒素、不溶性微粒的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细菌内毒素采用终点显色基质法分析样品中内毒素的含量;不溶性微粒采用全取样光阻法分析样品中的微粒大小及数量。结果: 细菌内毒素测定结果显示BFS与传统包装材料无明显差异;不溶性微粒测定结果显示,BFS包装的产品≥5 μm和≥10 μm粒径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少于传统包装的产品,≥25 μm和≥50 μm粒径的微粒数量则差异不明显。结论:BFS内在质量优于其他传统输液包装材料。  相似文献   

4.
童彤  丁海文  沈爱宗  刘圣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42(17):1794-1797,1816
目的: 探究优化智能配药机器人调配技术参数对成品输液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优化配药机器人调配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溶媒体积、转针速度、推拉次数、抽拉角度、残留稀释、静置时间、二次配药参数,考察成品输液的不溶性微粒数;测定成品输液室温8 h内pH值、渗透压和不溶性微粒数;并对比机器调配与人工调配效率、手部意外刺伤发生率、药液残留量。结果: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最佳调配技术参数为溶解过程中溶媒体积10 mL、慢速转针、推拉5次、抽拉角度180°、残留稀释1次、静置时间10 s、选择二次配药,成品输液不溶性微粒数符合药典规定;室温8 h内成品输液性状、渗透压和pH值没有显著变化;配药机器人调配的药液残留量小于人工调配,无手部意外刺伤发生,一人同时操作2台机器的调配效率高于人工调配。结论: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配药机器人调配技术参数,能够提高调配的成品输液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与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序贯静滴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参考临床常用质量浓度,配制头孢孟多酯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溶液,再取该配伍溶液分别与不同体积的奥美拉唑钠溶液配伍。于0,0.5,1,2,3,4,5,6 h观察各配伍液的外观性状变化,测定pH值和不溶性微粒数,并采用HPLC法测定各配伍液头孢孟多酯钠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头孢孟多酯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液在6 h 内外观无明显变化,与不同体积奥美拉唑钠配伍的配伍液随时间延长出现不同颜色的浑浊,在6 h内各配伍液中不溶性微粒数均符合规定,头孢孟多酯钠的相对百分含量略有下降。结论:在临床上,若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与注射用奥美拉唑钠静滴联用时,最好在两者之间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输液管道,完毕后再输注另一种药物,或者不将两者连续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氟尿嘧啶与5种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在Y型输液通路中的相容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模拟Y型输液通路的临床实际情况,在室温(25±2)℃不避光环境下,在氟尿嘧啶注射液以常用稀释液配置的药液中,再分别加入临床单次常用量的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埃索美拉唑钠、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钠和雷贝拉唑钠配置后药液,等体积混匀后,共得10种配伍液。对配伍液在配置后0 h(配置后5 min内)、0.5 h、1 h、2 h和4 h的外观性状、pH值、氟尿嘧啶含量进行考察。结果: 10种配伍液在4 h内保持无色、澄清,未见有气泡、紊状物和沉淀等产生,不溶性微粒、pH值与配伍液中氟尿嘧啶含量符合配伍要求。结论: 氟尿嘧啶与5种不同的PPI可通过Y型输液通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7.
静脉滴注药液直接输入人体并快速分布全身,基础输液作为注射剂的溶媒直接影响临床静脉注射用药的安全有效,大输液产品对生产环境和工艺的要求极高,输液包装材质和输液器的性能也可影响输液质量.本文回顾了输液包材和输液器的发展变化,分析控制基础输液质量水平的主要监控指标,总结了输液生产、流通和使用各个环节中影响不溶性微粒数目、漏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生产厂家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全肠外营养液(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NA)中的稳定性和相容性,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相同的调配方法,分别将3种不同生产厂家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8~24)加在相同配方TNA中,在室温(25℃)下,分别考察0,1,2,4,12,24,48,72 h各时间点溶液外观、pH值、渗透压、乳粒粒径大小、不溶性微粒、Zeta电位及无菌等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溶液外观均无油滴析出、聚集、分层等破乳现象;渗透压、乳粒粒径大小、无菌结果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pH值在放置0~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72 h有显著性差异(P<0.05);Zeta电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NA配制后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微粒直径≥ 10 μm和≥ 25 μm的微粒数都有所增加,放置0~48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制后无菌考察均合格。结论: 3所不同生产厂家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TNA中稳定性、相容性无较大差异,24 h内均符合《中国药典》对静脉用乳状液型注射液标准要求,故建议24 h内完成输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输液微粒进入体内后的主要分布。方法:用微粒计数仪分别检测活性炭和硫酸钡混悬液中的粒径分布,并用其模拟静脉输液微粒分别通过尾静脉给小鼠注射3.62×107,1.13×108,2.72×108个微粒,采用CT断层扫描分析硫酸钡微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以组织器官HE染色观察各组织器官中活性炭的分布情况。结果:活性炭和硫酸钡微粒粒径主要分布在2~10 μm之间。影像学结果显示静脉输入的硫酸钡微粒主要分布在肺脏和肝脏;组织学观察表明活性炭微粒主要分布在肺脏、肝脏和脾脏,少量分布在肾脏和心脏。粒径0~2 μm、>2~4 μm和>4~6 μm的活性炭微粒分别主要分布在脾脏、肝脏和肺脏,肾脏和心脏组织中分别分布着少量2~6 μm和4~8 μm的微粒。结论:粒径<10 μm的输液微粒主要分布在肺脏、肝脏和脾脏,少量分布在肾脏和心脏;在肺脏、肾脏和心脏可观察到极少量粒径≥10 μm的微粒分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几种从动物脏器中提取制备的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稳定性。方法: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不溶性微粒检查显微计数法测定不溶性微粒,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凝胶限量实验测定细菌内毒素,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前后吸收光谱变化;用酸度计测定pH变化。结果:各注射剂与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略有增加,未发现提取成分的特别析出物,鹿瓜多肽、胸腺肽、脑蛋白水解物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24h后Amax下降2%~6%,本类注射剂若被污染极易细菌繁殖、细菌内毒素大量增加。结论:各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较为稳定,使用时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病区分散式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配药环境下输液配置质量。方法:检测6种常用药物在我院病区分散式PIVAS环境下单用或混合配置后的细菌内毒素、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并与普通治疗间配置药物检测结果比较。结果:在分散式PIVAS环境下配置的药液,放置4h细菌内毒素检查均为阴性,可见异物检查合格;普通治疗间配置的药液放置1h细菌内毒素检查为阳性,可见异物检查不合格;前种药液不溶性微粒明显低于后种(P<0.01),更符合规定。结论:病区建立的分散式PIVAS配置输液的质量明显高于普通治疗间,其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利福平注射液生物安全性检查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利福平注射液现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其生物安全性检查标准提高研究。方法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有关附录要求对利福平注射液的异常毒性、细菌内毒素、降压物质检查法进行研究。结果 建立了异常毒性检查,将热原检查法改为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结论 利福平注射液可以新增异常毒性检查,建立细菌内毒素检查,不能建立降压物质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现状及控制措施,确保安全用药。方法:分析近年有关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相关国家标准和研究文献,探讨各环节可行的有效防范措施。结果:通过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控制注射剂生产、配置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推广精密输液器等措施,可有效防范不溶性微粒的危害。结论:加强用药指导、提升相关标准、规范和改进输注器材可有效减少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保证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的质量,规范研制工作,制定技术规范.方法 详细介绍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研制要求及主要工作流程.结果与结论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细菌内毒素国家标准品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的细菌内毒素标准,制订其适合国内实验室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凝胶法)。结果沣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药液稀释浓度0.74mg/ml以下时,与TAL试剂(灵敏度为0.25)反应干扰因素影响。结论国内条件下可根据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国外厂家提供的标准对其进行有效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0.9%氯化钠注射液(NS)、5%葡萄糖注射液(5%G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乳酸钠林格注射液(SLR)和灭菌注射用水(SW)调配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成品输液的稳定性。方法:用上述5种输液调配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考察室温条件下12 h内成品输液的外观性状(颜色、丁达尔效应)、pH值、渗透压、浊度、不溶性微粒数和紫外吸光度值的变化。结果:5种输液调配的成品输液的外观均澄清透明,未产生丁达尔效应;除GNS调配的成品输液pH在12 h为3.86,其余各组的pH值均在《中国药典》输液标准范围;除SW调配的成品输液渗透压接近0,其余各组渗透压符合相关要求;浊度变化符合要求;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紫外吸光度值变化不超过10%。结论: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可以使用NS、5%GS、GNS、SLR和SW调配,GNS调配的成品输液应在6 h内使用,SLR调配的成品输液应在8 h内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影响20%甘露醇可见异物检查合格率低、细菌内毒素检查阳性率等质量问题的因素。方法:通过对原辅料包材的控制,采用加大活性炭量、二次脱碳吸附等工艺改进,对生产操作中不溶性微粒的控制等,保证产品质量。结果:采取以上方法后,我公司生产的甘露醇未发生过结晶现象,可见异物检查合格率在98.5%以上,细菌内毒素检查100%合格。结论:经过长期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产品安全、稳定,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都丽萍  梅丹 《中国药房》2010,(33):3138-3141
目的:对市售3个厂家生产的9批甲硝唑注射剂进行质量比较,为临床选药提供参考。方法:参考《美国药典》、《英国药典》、《中国药典》、卫生部部颁标准和企业内控标准,选择临床有意义的指标进行比较,包括澄明度、pH值、不溶性微粒、渗透压、无菌、细菌内毒素、含量、有关物质等项目。对于药典未收载的注射用无菌粉末建立了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和有关物质的方法,经过验证能满足检测需要。结果:除注射用无菌粉末的渗透压、不溶性微粒较高外,所测各厂产品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结论:不同厂家的产品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建议对甲硝唑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质量项目加以注意并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