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大多数营养不良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术后禁食使机体营养不良加重,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发生 率、死亡率明显上升。本文探究围手术期 EN 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我院接受 手术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EN 组和PN 组,前者完成40 例,后者完成39 例。EN 组患者从术前5 天开始,在正常饮食基 础上加服肠内营养(瑞能)600ml/d,术后 24小时内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或鼻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液。 PN组患者术前5天开始, 在正常饮食基础上加用PN(能量为750kcal/d),术后常规静脉营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 白变化,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和排便恢复时间,感染、吻合口瘘发生例数,心血管事件发生例数。结果  EN 组肛门排气恢复 时间和排便恢复时间比 PN 组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前后 EN 组的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计数降低 值比PN 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N 组术后感染、吻合口瘘发生例数比PN 组少,但腹胀发生例数多。结 论  围手术期 EN 优于 PN,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转归有积极影响,值得推广,也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及 邯郸市中心医院2016 年 10 月至2018 年 2 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和整体 营养状况主观评估两种方法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评估,结果显示,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有20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其分为观察组(100 例)和对照组(100 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观察组实施肠内营养。结果 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 平均体质指数、平均血红蛋白、平均总蛋白、平均白蛋白、平均前白蛋白以及癌变部位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 值均 > 0.05);经过两周的营养治疗,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但两组的前白蛋白、总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值均>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8%,明显低于对照 组的发病率 19%(P < 0.05)。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高营养风险会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与肠外营养治疗相比,肠内营养更适于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方式对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及其预后因素分析.方法 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同步放化疗的112例食管癌患者,根据营养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48例)和肠外营养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放疗前后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变化;根据放疗剂量和血红...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为第 5 位和第 4 位,并且呈逐年上 升趋势。营养治疗对食管癌患者具有重要作用。食管癌患者由于梗阻、吞咽困难、肿瘤消耗等因素易造成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液体摄入量不足,引起营养不良的情况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和后续治疗。营养治疗的正确使用,是外科医生和医学肿瘤学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科医生应该意识 到食管癌患者是营养不良相关并发症的高危人群。而超重和肥胖明确的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体重降低不仅与手术的风险 有关,还与化疗、放疗和综合治疗依从性差有关。这最终转化为在较差的恢复率和较低的治愈率。口服营养补充是一个简 单的程序,但需与营养专家紧密配合。管饲喂养,随着商业配方的使用,为不适合口服营养补充的患者提供适量的宏观和 微量元素。在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条件下,应有限应用经皮胃造瘘术,因为它已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在胃肠道肿 瘤的外科手术。充分利用 EN 或 PN 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路径式营养管理在食管癌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78)和对照组(n=78),干预组采用路径式营养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7d血红蛋白、前白蛋白、体质指数(BMI)、预后营养指数(PNI)等营养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7d血红蛋白(126.09±16.69)g/L、前白蛋白(208.74±38.51)mg/L、BMI(22.28±2.05)kg/m2、PNI(46.62±4.03)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胸腔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4);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3)。结论 路径式营养管理能有效改善食管癌围术期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而结直肠癌患者在围手术期普遍存在营养不良,这将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通过围手术期合理的营养治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将有利于改善预后。本文将对目前围手术期结直肠癌患者营养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具体内容包括: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估、营养治疗路径选择、时机选择、能量及三大产能营养素的确定、营养教育和膳食处方的制定、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肠外营养路径与配方的选择等。同时,本文针对该研究领域内尚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治疗对胃食管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以及化疗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  连续采集 2017 年 1 月至2018 年 1 月安徽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接受化疗的胃食管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常规饮食组, 根据患者进食梗阻程度、营养结构和进食量不同给予营养治疗,同时肠内营养组患者在化疗开始前两天至化疗结束后 1 周 给予肠内营养制剂。监测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生化指标、免疫水平及化疗后血液系统和胃肠道毒副反应等。结果 共 56 例患者入组,其中肠内营养组29 例,常规饮食组27 例,男 36 例,女 20 例。两组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肠内营养组患者 营养状态明显改善,白细胞、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 CD4+/CD8+ 水平显著提高(P < 0.05)。肠内营养组3~4 度血液系 统毒副反应明显减轻(P < 0.05)。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 胃食管癌患者化疗期 间接受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升免疫水平和减少化疗毒副反应,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由于病例 数较少,需进一步扩大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服营养补充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9医院肿瘤科收治能经口进食、拟行直线加速器适形调强放疗(60Gy/30F)且PG-SGA评分≥4分的食管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口服营养补充组)和对照组(常规液体组),比较两组患者放疗前后能量、蛋白质摄入量、体重以及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等相关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放疗前,两组患者年龄、体重、BMI、KPS评分、PG-SGA评分、营养相关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体重均有所丢失,但研究组体重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放疗后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白蛋白和白细胞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放疗后淋巴细胞有明显下降(P<0.05),但白蛋白、血红蛋白和白细胞水平下降趋势不明显(P>0.05)。结论 对于能够经口进食又不能满足营养需求的食管癌放疗患者,口服营养补充有利于补充患者能量和蛋白质需要,保持放疗后体重,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食管癌患者围术期不同时期营养状态与相关因素。方法 60 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术前和术后12天进行患者主观整体评估,于术前、术后7 天和12 天监测患者的体质指数、上臂围、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 褶厚度,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并比较不同时期各 指标的差异,分析术前和术后 12 天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 术前 PG-SGA 评分:营养良好(PG-SGA 0~1 分)的患者 2 例( 3.3%),可疑营养不良(PG-SGA 2~3分)的患者11例( 18.3%),中度营养不良(PG-SGA 4~8分)的患者31例( 51.7%), 重度营养不良(PG-SGA ≥ 9 分)的患者16 例(26.7%);术后12 天 PG-SGA 评分:营养良好(PG-SGA 0~1 分)的患者 0例(0.0%),可疑营养不良(PG-SGA 2~3分)的患者0例(0.0%),中度营养不良(PG-SGA 4~8分)的患者6例(10.0%), 重度营养不良(PG-SGA ≥ 9 分)的患者 54 例(90.0%)。与术前相比,术后 12 天 PG-SGA 评分显著增加(P < 0.01); 与术前相比,术后7天和术后12天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均有明显下降(P<0.01),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有所上升(P < 0.01);与术后7 天相比,术后12 天总蛋白、球蛋白明显上升(P < 0.05,P < 0.01),白蛋 白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术前相比,术后7 天和12 天体质指数均下降,特别是术后7 天下降明显 (P < 0.05),术后 7 天和 12 天上臂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均有下降,尤其术后 12 天下降较明显(P < 0.05);术前 PGSGA 评分与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呈明显负相关(P < 0.01),术后12 天 PG-SGA 评分与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呈明 显负相关(P < 0.05,P < 0.01)。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均存在营养不良,且术后营养不良风险增加,而术后早期 给予肠内营养,可逐步改善患者的营养相关指标,但想恢复至术前水平,出院后的家庭营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在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2年9月间收治并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93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6例)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47例)进行肠外营养,根据营养方式进行相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d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转铁蛋白(TRF)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TP、ALB、TRF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进行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围术期营养治疗在脑膜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行脑膜瘤切除术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采用规范的围术期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观察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空腹血糖、血清白蛋白、炎症指标差异及住院日、住院费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值分别为8.450、18.647。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空腹血糖、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随时间的变化不同;试验组术后第3天空腹血糖、术后第3/5/8天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低,术后第1天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住院天数(13.63±3.82)d vs(16.58±6.60)d和抗生素费用(2,923±562.83)元vs(431.37±104.74)元,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营养治疗对维持脑膜瘤患者术后血糖稳定、负氮平衡、预防炎症反应和缩短住院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肿瘤晚期患者的营养状况关系到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预后、心理状态等各个方面,对其合理的营养支持已经得到大家广泛的认可。目前营养支持方式主要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各类营养支持方式均有其利弊,临床上如何选择并没有明确的定论。本文就目前各类营养支持方式进行简明综述,以期为临床晚期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提供建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前胃肠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其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也更为普遍,虽然营养不良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但是营养治疗在国内实行的仍不理想,尤其是在围术期,患者经常存在营养不良,导致术后感染、切口愈合延迟等并发症,增加病死率,严重影响术后恢复。因此,营养治疗在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术期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的发展,对围术期营养的管理更加精细化,尤其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应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营养治疗,维持围术期良好的营养状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维持机体有效的代谢和免疫功能,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小应激,从而减少并发症,加速患者的康复,改善预后。本文主要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影响、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及评估、术前术后营养治疗及营养制剂的选择几方面进行综述,以说明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术期的营养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