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乳腺癌发病率日趋升高,其死亡率虽有所下降,但仍是女性最高的致死性疾病之一。相同病理类型及相同临床分期的乳腺癌,即使经历相同的治疗过程但预后仍然有较大差异,表明其存在高度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乳腺癌发病率日趋升高,其病死率虽有所下降,但仍是女性病死率最高的致死性疾病。相同病理类型及相同临床分期的乳腺癌,即使经历相同的治疗过程其预后仍然有较大差异,表明乳腺癌存在高度的异质性。作为分子高度异质性疾病,沿用的解剖学分期和组织学分类已不能满足其目前的临床诊治需求,尤其缺少能够标志肿瘤生物学行为并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的乳腺癌组织学分类方法。分子水平联合组织学分类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标志着乳腺癌的治疗进入到个体化治疗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分子亚型,具有侵袭性强,易于早期复发转移,高异质性等特点.目前化疗仍然是TNBC的标准系统治疗方案,但随着组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研究者对TNBC分子生物学本质认识不断加深,发现可以将其分为多种亚型,根据各种分型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分类治疗,同时针对肿瘤细胞自身特征与外部微环境特...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近年来其罹患率逐年上升且渐呈年轻化趋势。虽然各种综合治疗手段已经提高了乳腺癌的疗效,但是有文献报道,超过2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转移以及对常规治疗耐药的现象。对此,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求新的治疗方法以改善乳腺癌的不良预后和转归。  相似文献   

5.
正乳腺癌是目前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癌症死亡原因位居前列。乳腺癌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化疗及靶向治疗,其中分子靶向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至关重要。乳腺癌的靶向治疗经历了内分泌治疗(雌激素受体靶向治疗)、抗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治疗及免疫相关靶向治疗等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的十年中,高通量技术(HTFs)以准确、快速和高效的特点对科学进程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对肿瘤领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定量检测,还可以高效地进行新药研发并发现与治疗预后相关的生物学指标。利用高通量技术还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异质性背后的分子基础.有效地指导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本文将综述HTYs技术在乳腺癌领域取得的成果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三阴性乳腺癌缺乏ER、PR及Her2受体的表达,现有的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无法应用.相较于其他分子类型的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的复发率、转移率及病死率仍较高.除发掘更有效的化疗药物及方案外,研究对三阴性乳腺癌有效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也至关重要.目前已开发出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以贝伐单抗为代表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以希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为代表的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药物及以iniparib、olaparib和veliparib为代表的PARP抑制剂.虽然这些药物在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中都表现出出色的抗肿瘤活性,它们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却不甚理想.本文将就近年三阴性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的不同分子靶点及相应的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应用的研究上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分子靶向治疗与传统化疗的作用机制和副反应不同,是针对肿瘤特殊的分子靶点而起到个体化治疗的作用,对正常组织的毒副反应轻微。10年来,由于靶向治疗独特的作用机制,使肿瘤的治疗模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是最重要的两类靶向治疗药物,其作用主要是对酪氨酸受体激酶(RTKs)和非受体激酶、抗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蛋白酶等方面的抑制。  相似文献   

9.
<正>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尽管乳腺癌治疗方法众多,靶向治疗仍然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通常按照作用机制不同,靶向药物可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靶向肿瘤细胞的药物,如: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靶向药物、PI3K/AKT/m TOR抑制剂、CDK4/6抑制剂和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等;另一类是靶向肿瘤微环境的药物,如抗血管新生的靶向药物等。大量临床数据已经证实,靶点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对新辅助治疗模式认识的加深,其应用已不仅局限于局部晚期乳腺癌的降期治疗,而是作为认识肿瘤生物学行为、评估新兴治疗方案疗效的平台,广泛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治疗。目前对于新辅助治疗的可选方案,在乳腺癌各版临床指南[1-2]中,均简述为:可参考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进行术前全身系统治疗的方案选择。然而不同于术后辅助治疗,病人在接受新辅助治疗时,对于截然不同的肿瘤负荷,治疗的获益可能存  相似文献   

11.
杨柳  王殊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28(11):1342-1346
三阴性乳腺癌(TNBC)具有特殊的流行病学及生物学特点,由于缺少特异性治疗靶点,尚无标准化疗方案,导致复发转移阶段治疗效果差,整体预后不佳。近年来,基于对肿瘤DNA同源重组修复、肿瘤免疫治疗及新型靶向药物等多方面不断研究,诸多关于晚期TNBC全身治疗的基础及临床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为复发转移性TNBC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讲者从分子医学的角度分别就"乳腺癌干细胞"、"三阴乳腺癌适配子(Aptamer)"、"雄激素受体(AR)"几方面对乳腺癌的致病因素、靶向治疗以及如何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针对高复发乳腺癌,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检测指标和治疗靶点;乳腺癌干细胞可作为高复发乳腺癌治疗评估的指标和传统治疗的补充手段;Aptamer可用于高复发乳腺癌的早期筛查;AR可成为临床新的分子分型指标和治疗靶点。讲者的观点和经验为乳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宝贵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叶酸受体细胞检测试剂盒对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疾病患者各132例进行CTCs检测,分析CTC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32例乳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40.85%,而在乳腺良性疾病组中没有检出CTCs,两组间阳性率差异具有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不同分子亚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2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并对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进行分析。结果 127例中Luminal A型50例,8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6.0%;Luminal B1型28例,16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57.1%;Luminal B2型15例,3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0.0%;HER-2过表达型25例,7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8.0%;Basal-like型9例,6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66.7%。结果显示,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差异显著。结论根据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可以间接了解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或对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指征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对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化疗和放疗仍然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法,尽管随着新一代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吉西他宾的应用,患者的生存获得一定益处,但大多数癌症患者的预后仍较差。近数十年来化疗主要使用细胞毒性药物,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寻找新的化疗药物以杀灭肿瘤细胞并尽可能减少对正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different molecular subtypes of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ontaining docetaxel and anthracyclines on breast cancer. Methods The record of 68 patients with LABC who were treated with the therapeutic scheme was reviewed. Breast cancer molecules were diagnosed by core needle biopsy through IHC and were divided into four subtypes. After 3 to 5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relationship of molecular subtype and clinical effects was analyzed. 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bsence of estrogen receptor (ER) expression and size of tumor (≤5cm) wer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 (cCR) (P<0.05).Over expression of HER-2 and molecular subtypes were predictive for 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pCR) (P<0.05). pCR rate of HER2+/ER- subtype in this therapeutic schem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subtypes and pCR rate of Luminal A subtype was the lowest.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molecular subtypes cant b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this therapeutic scheme (P>0.05) and only HER-2 (P<0.05) w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in predicting pCR for this therapeutic scheme. Conclusion Molecular subtypes can not independently predict pCR fo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regimen containing docetaxel and anthracyclines.  相似文献   

17.
表观遗传修饰的主要分子机制有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异常的表观遗传修饰会导致肿瘤发生。因此,对表观遗传的调节机制及其可逆性的研究将鉴别出一些新的靶点,为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是一个复杂的异质性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乳腺癌靶向治疗进展很快。从1997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抗HER?2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治疗晚期乳腺癌,开创了乳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时代。以后有多靶点药物拉帕替尼、血管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贝伐单抗相继用于临床治疗。还有很多批准用于其他恶性肿瘤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索拉非尼等也有一些II期研究显示了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活性。另外,T?DM1等新药也在进行II/III期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前,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案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包括非常重要的术后辅助全身治疗。术后辅助全身治疗可降低手术所不能消除的体内肿瘤微转移灶,从而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存。20世纪Fisher理论修正Halsted的"乳腺癌为局部疾病"的观点后,乳腺癌的手术变得越来越"保守",保乳手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开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项来自NSABP的临  相似文献   

20.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化疗、放疗是除手术治疗外的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其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组织细胞产生不可避免的严重损害。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和肿瘤分子靶点的确立,肿瘤的靶向治疗已成为可能,并可能成为肿瘤治疗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潜能。本文对常用的几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