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花  万永慧  喻莹  唐尧  郑博  邱胜 《护理学报》2022,29(5):47-51
目的 对迷你中线导管的实用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综述,为临床对迷你中线导管的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关于迷你中线导管的概述、应用、研究现状等相关文献,归纳总结迷你中线导管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结果 迷你中线导管有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更经济,比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更低,比短套管静脉炎...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中线导管在老年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我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实施TAVR手术治疗的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留置针(PIV)组与中线导管(MC)组,各30例。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及总穿刺次数。结果PIV组的静脉炎、静脉渗漏、导管堵塞发生率均高于MC组(P<0.05)。PIV组的留置时间短于MC组,总穿刺次数多于MC组(P<0.05)。结论MC在老年患者TAVR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穿刺痛苦,降低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中线导管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神经外科ICU 1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中心静脉置管(CVC)组(55例)、中线组(59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58例)。比较三组的穿刺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置管耗材费用。结果 中线组的穿刺成功率高于CVC组和PIC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VC组的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短于中线组、PICC组,且中线组短于PIC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CV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组与PICC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的耗材费用高于中线组和CVC组,且中线组高于CV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线导管应用于神经外科ICU患者中,穿刺成功率高,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适中,并发症发生率低,耗材性价比高,能较好地满足患者的输液需求,值得在临床中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2012年2月-4月选取需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41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静脉穿刺次数、穿刺点出血、穿刺周围皮肤红肿、皮温增高、穿刺肢体肿胀的临床观察及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自愿选择PICC置管69例,置管期间穿刺点24h内出血61例(88.4%)、24h后出血2例(2.9%),周围皮肤发红8例(11.6%),皮温增高4例(5.8%),穿刺肢体肿胀2例(2.9%);选择静脉留置针349例,置管期间穿刺点24h内出血4例(1.1%)、24h后出血18例(5.2%),周围皮肤发红68例(19.5%),皮温增高54例(15.5%),穿刺肢体肿胀62例(17.7%)。结论早期选择PICC静脉治疗方案,可降低患者静脉治疗中静脉炎、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及穿刺痛苦,优化管理整体治疗周期静脉治疗费用,是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18例肿瘤患者原位置换股静脉导管的方法,包括预置导丝法和导丝置入原导管法.认为采取预置导丝法或导丝置入原导管法比传统的置换股静脉导管的方法成功率高,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0例自愿选择PICC置管的住院肿瘤患者,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用传统的PICC置管方法,改良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9号头皮针头替代赛丁格套件中的18G套管针)进行穿刺置管,记录一次置管成功率、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发生率和VAS评分,观察置管前后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分变化。结果改良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穿刺点渗血和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置管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改良组评分比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应用于肿瘤患者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和静脉炎发生,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成功应用的护理要点。方法对在我科行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结果对836例肿瘤患者成功应用PICC置管术,保证了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结论HCC置管术的成功应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有利于患者进一步配合治疗,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导管主要是用于深静脉穿刺置管,由于它的设计合理,材料可靠,可以在体内长时间的保留而并发症少,近年来临床医务工作者把它作为一种微创技术而广为应用于临床。自2003年来,应用Seldinger法置入美国产的ARROW中心静脉导管至心包腔和胸腔进行闭式引流,获得了较好疗效。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伏钢  冯军  高远  王新润 《系统医学》2022,(6):63-65+81
目的 探讨DSA联合超声引导下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式在肾囊肿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72例肾囊肿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其中,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联合DSA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治疗肾囊肿硬化,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PICC导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及渗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采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对160例肿瘤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长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静脉炎发生率为3.8%,无1例患者发生渗透性损伤,无1例发生置管感染、局部红肿及静脉血栓等,全部完成化疗周期,拔管后伤口愈合好。结论PICC导管为需要长期输液的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了患者配合治疗,对完成化疗计划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癌症患者中PICC相关的静脉血栓形成及其危险因素,估计并发症发生率,并评估对医院资源利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地收集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接受了至少一次静脉注射抗癌治疗,并插入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癌症患者,采用频率分析比较并发症、静脉血栓栓塞(VTE)、感染以及置换和过早拔除的发生率,采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对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估计。结果 ①PICC研究组的中位年龄为66岁,大多数为女性(56.07%)、患有早/中期或可治愈的癌症(57.05%),常见的肿瘤是淋巴瘤(29.18%)与胃肠道癌(23.23%),并且大多数患者具有中等风险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48.85%);②大多数(71.15%)的PICC置管选择右上臂,平均置管99天。PICC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85%,以出血为常见的事件;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4.26%,以导管移位为是最常见; 静脉血栓形成(VTE)事件占16.72%,其中CRT占54.90%、远处VTE占45.10%;每1000个留置日的总感染率为0.4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0.22。过早拔除PICC导管发生率为26.56%,一半以上是由于错位或机械功能障碍(占55.56%)。③早期和晚期并发症之间的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存在显著差异。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糖尿病或高血压或心脏病病史、置入持续时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之间没有关系。,而高体重指数(BMI)和高甘油三酯的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加。结论 肿瘤化疗PICC患者中血栓形成,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呈先高后低再缓慢升高的趋势。因此,置管后 30d内开展2-3次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可及早发现无症状血栓并采取干预措施;置管后远期应警惕导管其他并发症及治疗因素对 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的应用及护理。方法通过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对173例血液肿瘤患者应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术行PICC术进行大剂量化疗,同时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观察。结果 173例患者置管成功率100%,置管时间7~271d,平均置管时间112d。化疗期间,发生静脉炎5例,肢体肿胀3例,穿刺点红肿4例,导管不完全脱落1例,导管堵塞1例。通过综合护理,全部病例无置管所致的感染、气胸、血胸和局部血栓等并发症,保证了化疗顺利进行。结论 PICC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能够有效地减轻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减轻反复穿刺的痛苦,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为保证化疗计划的完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肿瘤患者治疗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吴金兰  徐怀忠 《临床医学》2011,31(9):122-124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38例肿瘤患者经肘窝静脉行PICC输液,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 38例患者中37例插管成功,1例插管失败,导管留置时间:3~213 d,置管异常情况:送管困难2例,导丝拔出困难1例,穿刺点渗血3例,穿刺点渗液1例,穿刺点感染1例,静脉炎2例,堵管3例,皮肤过敏1例,浅静脉血栓1例。结论 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治疗途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了各项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2次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中线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在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中线导管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2次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比较2种置管方法置管后出血量、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总费用、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置管后穿刺点即刻出血量、置管后穿刺点24 h内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每例患者置管总费用均为291元,对照组每例患者置管总费用均为721元,试验组置管总费用低于对照组;2组置管后1周内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2次改良塞丁格置管术在中线导管置管中能够减少穿刺点出血,节省操作时间,降低置管费用且不会引起静脉炎风险的增加,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目的 保护化疗肿瘤患的外周静脉,减少反复穿刺带给患的痛苦,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 对60例肿瘤患应用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从肘部静脉穿刺,将导管置入至上腔静脉或锁骨上静脉内。结果 应用PICC导管60例,留置时间15-350d,平均147.9d,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ICC导管的应用提高了患的生存质量。该穿刺技术容易掌握,穿刺成功率高,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长而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导管留置技术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7月拟行外周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时间不同分为传统组(通过肉眼选择血管和穿刺点)和超声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导管穿刺)。比较2组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疼痛情况、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组置管成功率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显著优于传统组(χ^2=5.881,P=0.015;χ^2=14.011,P<0.001),穿刺次数及穿刺时间显著少于传统组(Z=417.510,P<0.001;Z=398.720,P<0.001)。2组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Z=183.530,P=0.980;χ^2<0.001,P=0.992)。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可以提高肥胖患者外周静脉留置导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缩短操作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可以用于中心静脉置管,还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的各个领域,如胸腔积液的治疗、腹腔积液的治疗、心包积液的治疗、少量闭合性气胸的治疗等,中心静脉导管质地柔软,局部无刺激性,组织相容性好,留置在体腔内安全可靠。管壁薄、管径细小,因而局部密封性好,留置期间患者仍可擦澡、沐浴,生活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