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行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术治疗IVCS合并急性下肢DVT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患者术前及术后患健膝下15 cm处肢体周径差的变化和术中血栓清除率评价治疗效果。此外,术后依据改良的Villaita量表评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下肢静脉超声及造影检查统计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发生率和髂静脉的通畅率。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均无肺栓塞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清除率达Ⅲ级48例(84.2%),达Ⅱ级9例(15.8%);术后患健侧膝下15 cm处肢体周径差从(5.8±1.7)cm降至(3.7±1.0)cm(P<0.001)。术后随访1年结果:髂静脉狭窄置入支架术后12个月的通畅率为86.0%(49/57);有8例(14.0%)患者发生PTS(Villalta评分>5分)。结论支架置入与球囊扩张联合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术治疗IVCS合并急性下肢DVT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易于进行的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具有高效的血栓清除率和高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引起深静脉瓣膜破坏、血管闭塞所导致的继发性下肢慢性静脉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下肢肿胀、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及下肢慢性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TS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近年来,随着对下肢深静脉PTS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腔内治疗技术、设备的不断改进,下肢深静脉PTS的治疗方式亦在不断优化。相较于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腔内治疗具有微创、高效等优势。腔内治疗的目的是开通阻塞的髂股静脉,降低静脉高压,缓解下肢症状,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导管接触性溶栓(CDT)、髂静脉支架植入术等多种技术。本文就下肢深静脉PTS的腔内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是临床上常见病及多发病[1],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准确,2/3的DVT患者将进展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通常表现为下肢肿胀、静脉性跛行、慢性疼痛、足靴区色素沉着及难愈性溃疡形成,严...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超声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翠菊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3,7(2):99-101
我国血管外科事业在近五十年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是广大血管外科专业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进入 2 1世纪后 ,血管外科将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本专题特邀国内在此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就目前血管外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一讲座 ,希望这一方小小的论坛 ,能对血管外科新技术的推广起一点的推动作用 ,并能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血管外科专业医师的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5.
6.
赵堂海|郭明金|张杰|逄晓军|战激光|秦少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6):701-70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收治的262例(275条肢体)下肢深静脉PT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局部麻醉下的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其中经皮血管腔内成形74条肢体,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201条肢体.结果:手术成功268条肢体(97.5%),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恢复正常的血液回流;7条肢体未能完全开通(左髂总静脉段未能开通)经腰升静脉回流或侧支代偿.240例(91.6%) 253条肢体获随访8~96个月,平均(48.3±20.2)个月,其中完全缓解94条肢体(37.2%);明显缓解152条肢体(60.0%);轻度缓解7条肢体(2.8%).结论:下肢深静脉PTS的微创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发生于20%~50%的DVT患者,其中5%~10%的患者发展为重度PTS.目前,PTS的外科治疗已逐渐从开放手术转为腔内治疗,但其最佳干预时机仍存在争议,其腔内治疗的技术细节亦缺乏规范与共识,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促进静脉腔内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腹部外科》2021,34(5)
目的探讨髂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早期腔内治疗的干预时机。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56例,依据血栓发病时间是否超过6个月分为早期干预组(≤6个月,20例)和对照组(6个月,36例),所有病人均采用腔内治疗的方式,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早期干预组与对照组病人治疗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两组病人随访1年后,Villalta评分[(8.01±1.01)分比(7.97±1.30)分]下降情况以及通畅率(90.0%比9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髂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早期进行腔内治疗干预并不增加病人风险,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静脉阻塞性疾病主要包括急性的深静脉血栓以及慢性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这些静脉阻塞性疾病会引起急慢性的下肢静脉高压,显著影响生活质量,为此国内外血管外科界均推出了相关的指南或者共识。其中最新的有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静脉学组的《常见静脉疾病诊治规范(2022年版)》以及欧洲血管外科学会的《静脉血栓临床管理指南(2021年版)》和《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管理指南(2022年版)》。本文就上述国内外的指南及专家共识进行比较和解读,为静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治及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静脉腔内技术的发展,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有很高的安全性和远期通畅率,同时对症状与病人生活质量有着明显的改善。然而,传统的静脉造影却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不能提供病变的准确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则完美的弥补了这一点。IVUS不仅可以完整显示病变狭窄程度和范围,还可以指导术中的支架选择及引导支架释放,提高手术疗效,是IVCS腔内治疗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临床工具。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静脉腔内治疗已成为治疗PTS的重要方式, 但因该治疗方式的效果目前尚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及现有静脉支架在很多方面尚不成熟, PTS的腔内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争议。本文就PTS的诊断及腔内治疗适应证进行探讨, 同时结合目前国际上最新文献讨论PTS腔内治疗的短期临床效果与远期通畅结果, 并对PTS腔内治疗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李勤朱俊龙何延政刘勇何虎强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22,(6):666-670
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与单纯经皮导管接触性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DVT合并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PMT组(n=42,给予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和CDT组(n=38,给予单纯经皮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清除率,手术前后大、小腿周径差,D-二聚体水平、Villalta评分。结果PMT组患者尿激酶用量少于CDT组患者,溶栓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T组患者血栓清除率高于CDT组患者,Villalta评分低于CDT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大、小腿周径差均小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大、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MT组患者D-二聚体高峰持续时间短,下降时间早于CDT组,且下降趋势快。结论PMT治疗急性下肢DVT合并IVCS患者的血栓清除率较高,尿激酶用量少,溶栓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可减少大、小腿周径差,短中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性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04年10月—2012年10月,315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左侧277例,右侧38例。均行局麻下患侧股静脉穿刺,并在导丝引导下,采用12~14 F鞘管机械性血栓抽吸或配合Fogarty球囊取栓,对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后根据血栓清除情况,行抗凝或置管溶栓治疗。
结果:患肢肿胀、疼痛均于术后1~2 d内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清除III级(清除率>95%)80.32%、II级(清除率50%~95%)18.09%、I级(清除率<50%)1.59%。支架植入后,治愈86.03%、显效10.79%、好转2.54%、无效0.64%。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小于入院时(均P<0.05)。随访通畅率分别为3~6个月95.87%,7~12个月95.53%,13~24个月94.25%,25~36个月92.33%。
结论:综合性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恢复时间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抗凝治疗可防止血栓范围扩大,但无法彻底根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对于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即使急性期行抗凝治疗的情况下,相当部分病人远期会出现血栓后综合征。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早期合理抗凝并积极清除血栓可有助于预防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微创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3例“全肢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行股总静脉切开、髂静脉支架植入、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21例成功,2例髂静脉无法通过导丝。成功者患肢膝上15cm处周径在术后第一天缩小4.24cm±2.46cm,术后2周时缩小7.00cm±2.97cm;膝下15cm处周径术后第一天和2周时分别缩小3.24cm±1.80cm和5.60cm±2.22cm。双侧对比,术前膝上15cm处周径差为7.64cm±3.21cm,术后2周仅为1.98cm±3.08cm。所有复通患肢在影像学上均表现为侧支循环明显减少。随访15天~3个月,术后1月复发一例。结论:本组初步经验表明,腔内微创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全肢型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实仅髂段血栓较多。这既是对传统理论的修正和丰富,又是腔内微创疗法治疗该病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68例LE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中央型311例,混合型549例,周围型208例。足背静脉、股静脉穿刺造影,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进行机械性血栓抽吸,取栓后造影髂静脉存在严重狭窄(〉50%)或闭塞时则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残留血栓术后辅助溶栓治疗。随访评估患者腔内治疗的近期、中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I级65.45%,Ⅱ级25.75%,Ⅲ级8.05%,1V级0.75%;总有效率99.25%,不同分型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优76.06%,良16.41%,中6.28%,差1.25%;支架通畅率88.62%。结论LEDVT腔内治疗,能尽早清除深静脉主干血栓,迅速恢复血流,缩短病程,近、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腔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下肢DVT患者资料。采用经患足外踝小隐静脉切开或穿刺置溶栓导管接触深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溶栓,7~10 d后,对狭窄或闭塞的髂静脉段进行球囊扩张或联合支架植入术,术后继续予抗凝、活血、穿着弹力袜等,出院后均口服华法林或利伐沙班继续抗凝治疗。
结果:86例患者中,22例因急性肺栓塞和髂股静脉大量漂浮血栓,溶栓前行下腔静脉滤器安置术,其中永久滤器5例;单纯球囊扩张35例,联合支架置入51例。术后总有效率100%,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4例溶栓时出现轻度出血并发症,调整用药后消失。82例获随访6~36个月,管腔通畅率91.46%(75/82),7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或下肢静脉血栓复发,经再次置管溶栓后血栓消融。
结论:深静脉置管溶栓联合腔内成形术治疗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非血栓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2年10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和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7例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非血栓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同期治疗组(18例)和分期治疗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同期治疗组的手术时间(P=0.258)、出血量(P=0.314)和分期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平均住院时间(P<0.001)及住院总费用(P<0.001)要明显低于分期治疗组的总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期治疗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和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各1例,分期治疗组发生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3例,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3,P=0.686)。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下肢静脉曲张症状均痊愈。同期治疗组和分期治疗组患者肿胀、色素沉着和溃疡治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1.000)。结论同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非血栓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术式具有和分期手术类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经济性方面优于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