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11例颈内动脉狭窄病人均接受自膨胀支架置人手术。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发作性短暂脑缺血(TLA)或脑梗塞。术中均采用脑保护装置(Angiodard伞形滤器)实施脑保护,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支架外鞘将支架释放。结果 所有病人都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后TLA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残余狭窄均低于50%,无1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脑保护装置下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嵩  肖福  李牧 《当代医学》2008,14(22):91-9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 3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96.7%,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可逆性卒中;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出现颅内出血.结论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保护伞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7例),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手术前后分别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段管腔内径测量,经测量和比较可得存在明显差异,手术后管腔内径明显增大(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对两组进行NIHSS评分,经评分和比较可得,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与本组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对照组与观察组同一时间进行组间比较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0%。经随访,术中有1例发生基底节栓塞,经积极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2.70%(1/37)。结论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TIA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颈动脉狭窄17例,疾病症状表现为反复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扩张后回撤,自膨胀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对10例患者应用不可脱卸球囊进行再扩张。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3例患者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3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1例减少70%,无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5-13个月(平均9.3个月),无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DSA随访10例患者无再狭窄(6-12个月),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脑梗死的患者中,15%~20%是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所致。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和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rcut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将本院已开展的颈动脉狭窄的PTAS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30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高飞 《疑难病杂志》2008,7(12):746-747
近20年来,血管内治疗技术飞速发展,导管、支架材料不断更新,使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将我院2005年6月-2007年12月30例CAS患者的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颈动脉是脑供血的主要通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具有很强的临床联系,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与老年急性脑缺血的严重程度、梗死部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发兰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189-19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对45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护理,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结果:全组手术成功率100%,11例患者在术中出现心率减慢,8例患者血压下降,给予提高心率升血压等措施均在1周内症状消失,3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头痛,1例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出现假性动脉瘤,经加强局部压迫后治愈。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监护,术后加强护理对于手术成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88例患者,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均手术成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明显改善,支架定位准确;随访2年,仅1例伴有20%左右狭窄,并发症发生率为3.41%。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晓军  陈阳  张猛  杨珩  周华东 《重庆医学》2008,37(7):718-720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特点及正确处理方法。方法51例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置入颈动脉支架,观察术后并发症特点并给予积极的相应治疗。结果术后并发症中血压下降44.7%(21/47)、心动过缓31.9%(15/47)、心动过速10.6%(5/47)、高灌注综合征6.4%(3/47)、脑栓塞4.3%(2/47)和消化道出血2.1%(1/47)。不同支架组血压下降发生率分别为47.6%(10/21)3、8.1%(8/21)和14.3%(3/21),心动过缓发生率分别为61.0%(9/15)、26.7%(4/15)和13.3%(2/15),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后,均未留下严重后果。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支架置入不同数目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并发症可以成功救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1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病变血管支数分成四组:正常、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其最大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亦随之增加,经统计分析(P〈0.01,P〈0.05)均有显著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测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白质疏松(LA)、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LA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住院患者共44例,支架组、对照组各22例。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头颅MRI检查,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分别行MMSE、WAIS-RC测验,比较2组的基线及随访结果。结果: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后,LA体积仍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r=0.473,P<0.05),MMSE得分仍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r=-0.330,P<0.05)。治疗后,支架组LA体积、MMSE得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CAS后WAIS-RC得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算术、数字广度、数字符号、木块图测验。结论:颈动脉狭窄与LA、认知功能相关,狭窄程度越重,LA体积越大,认知障碍越明显。CAS后LA体积缩小,认知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观察70位中国人所接受的76次颈动脉内膜旋切术 (CEA),对C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做初步探讨。人选者均属高危患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同侧CEA史、对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放疗后狭窄及其他严重的合并症。患者于术前、术后及半年后随访时均接受独立的神经专科检查;于远期随访时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前平均狭窄程度达(82±18)%,术后狭窄程度下降至(5±10)%。所有患者共发生3次小卒中(5.7%),均无大卒中事件;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内均无心肌梗死及死亡事件。平均随访期达 (20±12)月;2例患者发生无症状颈动脉再狭窄;2例患者发生非Q波型心肌梗死;两例患者因非神经源性因素死亡;3 例患者发生小卒中;远期随访未发现大卒中。结论在中国人群中,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安全可行的,它的远期再狭窄率亦低。  相似文献   

15.
Ocular ischemic syndrome is a chronic ischemic eye disease including a series of ischemic ocular and brain syndromes caused by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or stenosi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ischemia,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ocular ischemic syndrome are divers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main strategy to treat ocular ischemic syndrome is elimination of carotid stenosis. We presented a patient who recovered dramatically after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The pre-stenting arm-retinal circulation time of the patient’s left eye was prolonged, and a large amount of microaneurysm appeared at the posterior polar and mid-peripheral aspects of the left retina. The post-stenting arm-retinal circulation time of the left eye decreased to 16.3 seconds, and the microaneurysm almost disappeared.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诊断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TA、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DSA)检查。比较CT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检出情况,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判断2种方式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果CTA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检出情况(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但仅在轻度及中度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于颈内动脉内不同类型斑块检出率显著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P<0.05),而2种方式在颈总动脉以及颈外动脉不同类型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CTA诊断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但仅在敏感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CTA诊断ACI患者动脉颅外段病变时,其效率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尤其是在对血管狭窄程度及颈内动脉斑块类型诊断上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as a systemic process, affects all arteries to varying degrees. In particular,coexistent carotlid aria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are common; Management of such patients has been a point of continuing controversy. Current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guidelines recommend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of 50%-99% and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stenosis of 60%-99%.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 has become a reasonable alternative to CEA, particularly in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CEA. We sought to assess feasibility, safety and midterm outcome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patients with coexisting symptomatic coronary disease and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相似文献   

18.
影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安全性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机制及防治效果,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2003年4月至2004年9月间,7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72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可逆性小卒中,3例出现术中球囊扩张时对侧肢体局灶性癫痫发作;3例血管痉挛;2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5例其他部位的出血。经积极处理后,均未留下严重后果。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CHD)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145例疑诊CHD先后作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IMT和观察粥样斑块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非CHD 44例,CHD 101例,IMT为(0.75±0.10)mm和(0.99±0.29)mm;颈部斑块发生率25%(11/44)和77.22%(78/1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硬斑块组发生CHD最高96.55%,软斑块组次之83.33%,无斑块组最低41.07%,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以IMT≥0.85mm或出现斑块来预测CHD,敏感性77.22%,特异性81.81%,阳性预测值83.72%.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内中膜厚度增加与CHD密切相关,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CHD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脂、细胞纤维结合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颈动脉斑块伴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为研究组,并且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100例对象为对照组,测定2组血脂、血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6.936、13.260、13.585和13.347,P均<0.001)。易损斑块患者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较稳定斑块患者均升高(t=6.204、3.112、7.438和6.961,P均<0.05)。结论: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血脂异常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且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可能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