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目的 探索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暴发疫情下公众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自2020年1月31日至2月2日采用线上问卷开展横断面调查。以中国各地受疫情影响的成年人为调查对象,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焦虑情况、心理弹性与自拟压力源量表,并采用χ2检验与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获得4 827份有效问卷,平均年龄(32.3±10.0)岁,女性占67.7%,有湖北暴露史者仅占7.9%,而小区有疑似或确诊病例者占14.8%。GAD-7平均得分为6.29±5.48,中重度焦虑现患率为22.6%。以中重度焦虑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对COVID-19有中、高等了解(OR:2.74~7.97,P<0.001)和对传播风险的感知强(OR=1.74,95% CI:1.37~2.20)会显著增加焦虑风险。此外年龄为35~44岁、离退休或非专业技术人员、有湖北暴露史、小区有确诊或疑似病例也是焦虑的危险因素(P<0.05),而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心理弹性是焦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疫情暴发下对COVID-19信息的过度关注和对传播风险的感知会增加焦虑风险。公众普遍出现焦虑,应当加强心理干预,增加社会支持并提高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改善其心理健康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在线问卷调查,使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和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302名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采用SPSS 2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 分别有32.5%(98/302)和49.7%(150/302)的医师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和抑郁,其中6.3%(19/302)和18.6%(56/302)是中度及以上程度焦虑和抑郁。按照工作疲劳程度评分(以60分为界)、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风险程度、值班频率、睡眠时间(以7 h为界)分组后,医师自评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比例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以上变量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岗位风险高的医师出现焦虑(OR=2.142,95%CI=1.170~3.922)和抑郁(OR=2.038,95%CI=1.185~3.505)的概率均高于岗位风险低的医师。结论 在疫情背景下,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尤其是在感染风险高的岗位工作的医师存在比较严重的焦虑障碍、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重点关注和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3.
宋羽雅  赖炘懿  林洁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53(2):166-172,封三
目的: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及时有效地开展相关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于2022年3至4月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通过问卷星对581名温州市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在线施测一般资料问卷、工作压力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DASS-21)以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共回收558份有效问卷。通过一般资料问卷、DASS-21量表以及ISI量表评估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现状,并就人口学变量作差异比较;同时,利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其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所有受试的一线医务人员中,280 人(50.18%)存在焦虑症状,272 人(48.75%)存在抑郁症状,356 人(63.80%)存在失眠问题。女性一线医务人员的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 <0.05);本科及以下学历、护士以及身体状况较差的一线医务人员的焦虑(P <0.01)、抑郁(P <0.05)与失眠(P <0.01)得分显著高于高学历、其他职业与身体状况较好者;工龄为3 年及以下的一线医务人员的焦虑(P <0.001)、抑郁(P <0.001)及失眠(P <0.001)得分显著低于工龄更长者。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身体状况较差(β=2.72,P <0.01;β=2.50,P <0.05;β=2.54,P <0.01)、工作压力较高(β=1.29,P <0.001;β=1.29,P <0.001;β=0.61,P <0.001)以及工作-家庭冲突较大(β=1.04,P <0.001;β=0.89,P <0.01;β=0.66,P <0.01)是疫情常态化期间一线医务人员焦虑、抑郁与失眠的风险性因素,较高的社会支持(β=-0.30,P <0.01;β=-0.51,P <0.001;β=-0.24,P <0.01)是三者的保护性因素;工龄为>3~5年(β=2.77,P <0.01)以及>5~10年(β=2.16,P <0.05)分别是抑郁和失眠的风险性因素;护士(β=-2.34,P <0.01;β=-1.39,P <0.05)是焦虑和失眠的高风险人群。结论:在疫情常态化时期需要高度关注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建议政府带头联动多方,通过降低一线医务职业压力,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正向 作用,开设个性化心理援助等心理服务以完善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预防与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疫情应激状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 素,为采取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新冠肺炎知识认知行为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抑郁症状群 量表,对3881名广东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9.47%的大学生对 COVID-19的认知程度高;焦虑情绪发生率是26.60%,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发生率分别是23.19%、2.71%、0.70%;抑郁情 绪发生率是21.16%,其中轻度、中度、中重及重度16.98%、3.17%、1.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对COVID-19的认知 越高、日后将改变卫生行为越多是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越少,现所在地农村、非医学专业、疫情信息中负面信息接收量占一半 以上的易产生焦虑情绪,女性、现所在地近郊、有饮酒史、疫情信息中负面信息接收量占一半以上的易产生抑郁情绪(P<0.05)。 结论 COVID-19疫情下,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问题,抑郁与焦虑呈高度相关,且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情绪的 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进行精准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状态特征,为心理干预提供心理学依据。 方法: 采用调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PQEEPH)对301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1)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从重到轻依次为恐惧(87.7%)、神经衰弱(44.8%)、抑郁(37.4%)、强迫-焦虑(17.3 %)、疑病(11.6%),并存在有性别差异,女性更容易出现中度以上恐惧心理(OR=1.53, 95% CI 1.25-1.88)。(2)身边有确诊病例、亲人参与一线疫情防治工作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抑郁、神经衰弱和强迫-焦虑的风险增大,身边有疑似病例会导致大学生疑病反应增高。(3)处在乡镇城郊的大学生产生中度以上恐惧的风险要高于农村与城市。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大学心理造成了影响,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地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发小区封闭管理期间安徽省部分居民的心理状态。方法 自行设计COVID-19疫情期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简称问卷),于2020年2月8~22日借助"问卷星",通过网络平台调查安徽省常住居民(年龄>18周岁)在全省实行小区封闭管理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心理状态评估。心理状态评估采用焦虑症筛查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定。统计居民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不同性别、居住地、职业人群在小区封闭管理期间心理健康状态,分析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回收问卷1 560份,其中有效问卷1 400份,有效率89.74%;1 400份问卷中,有GAD-7、PHQ-9及PSQI任一评分异常者共603人(43.07%),其中GAD-7评分异常者506人(36.14%),PHQ-9评分异常者369人(26.36%),PSQI评分异常者136人(9.71%);医护人群PHQ-9评分异常比例低于非医护人群,定点医院医护人员GAD-7、PHQ-9评分异常比例均高于非定点医院医护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OR=1.247,95% CI:1.025~1.613)及硕士以上学历(OR=0.617,95% CI:0.990~1.568)是导致心理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安徽省部分居民在COVID-19疫情暴发小区封闭管理期间,存在心理状况异常;医护人员产生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低于其他职业人群;COVID-19定点收治医院医护人群和硕士以上高学历人群易产生心理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轻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心理状况及心理健康异常的影响因素,为COVID-19患者心理干预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20年2~3月武汉经开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随机抽样的108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武汉市健康人群124例作为对照组,通过网络平台推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地区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心理状态评估。心理状态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评估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焦虑、抑郁、应激障碍发生率的差异,分析影响COVID-19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SDS评分高于对照组[(44.82±7.90)分vs(41.48±9.57)分],但SAS评分低于对照组[(31.04±7.76)分vs(35.66±10.66)分];研究组抑郁比例高于对照组[26.85% vs 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1~67岁)是COVID-19患者心理健康异常的危险因素(OR=1.240,95%CI:0.102~0.826)。结论 COVID-19患者抑郁情绪重于健康人群,需要密切注意,尤其是年龄51~67岁的患者;但COVID-19患者焦虑情绪轻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军医大学研究生的焦虑、抑郁特点。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某军医大学944名研究生进行调查,分析其焦虑、抑郁特点。采用SPSS 25.0对所得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U检验。结果 ①军医大学研究生群体焦虑、抑郁阳性率分别为8.03%(74例)、8.25%(76例);②男性研究生焦虑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35);③军队生焦虑阳性率显著高于地方生(P=0.022);④身处不同地区研究生焦虑、抑郁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有留守儿童经历研究生焦虑、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无留守儿童经历研究生(P=0.000,P=0.018);⑥研究生焦虑、抑郁水平低于本科生(P=0.000,P=0.002)。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研究生群体出现一定的焦虑、抑郁情绪,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军医大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维护,需要重点关注军队生、男性和具有留守儿童经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儿及主要照顾者心理状况对其疾病家庭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20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94例SCI患儿,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和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对患儿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一般资料量表、心理弹性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家庭管理测量量表对患儿的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家庭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SCI患儿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较高,其主要照顾者的抑郁、焦虑水平也较高,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 <0.05);主要照顾者的心理弹性则较低,低于国内常模(P <0.001)。家庭疾病管理水平的“患儿生活水平”受患儿焦虑状况(β=-0.810,P <0.001)和抑郁状况(β=-3.144,P =0.002)影响,“家长疾病管理能力”受照顾者的“坚韧“(β=0.061,P =0.004)和“力量”(β=0.944,P <0.001)影响,“家长关心状况”受患儿的焦虑(β=0.078,P =0.041),照顾者的焦虑(β=0.990,P <0.001)及“力量”(β=0.019,P =0.044)影响,“家长疾病管理困难状况”受照顾者心理弹性(β=-0.098,P =0.004)及其“坚韧”维度(β=-0.892,P <0.001)影响,“家长疾病精力消耗状况”受照顾者的“乐观”(β=0.874,P <0.001)影响,“家长互相支持”受照顾者的抑郁(β=-0.145,P <0.001)和“力量”维度(β=0.088,P <0.001 )、“乐观”(β=1.155,P <0.001)影响。结论:SCI患儿及主要照顾者心理状况是其疾病家庭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上海市2022年3月以来新一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4月6日—5月11日,采用横断面研究、方便抽样法,应用微信小程序“同心守沪”对上海市3所方舱医院新冠肺炎患者采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问卷,调查心理健康状况,并初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268例患者完成问卷调查,心理症状检出者261例(97.4%),其中抑郁、神经衰弱、恐惧、强迫-焦虑、疑病症状检出率分别为80.6%、69.8%、89.6%、75.4%、41%。心理健康总评分影响因素有年龄(P=0.008)、躯体疾病(P=0.03)、既往是否有精神心理问题(P<0.001)、疫情对心身的影响程度(P<0.001);抑郁评分(P=0.019)和神经衰弱评分(P=0.021)还受教育程度影响;神经衰弱评分还受性别影响(P=0.024);疑病评分还受新冠肺炎认知程度影响(P=0.007)。结论上海市方舱医院集中隔离治疗点内患者恐惧、抑郁、强迫-焦虑症状多见,心理异常症状严重程度以轻、中度为主。随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患者、有躯体疾病、既往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对新冠肺炎认知程度低、疫情对心身影响程度越大,心理症状总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大学生人群经历疫情冲击及疫情防控隔离措施后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问卷星平台,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方法分别对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地区的大学生人群进行滚雪球抽样和方便抽样,采用社会领悟支持评定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精简版(DASS-21)和事件影响量表(IES-6)调查参与者的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情况与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记录其人口学特征和本次疫情相关经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和PTSD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3641份有效大学生调查问卷,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总计535名(14.69%)出现负性情绪(含抑郁、焦虑、压力等症状),402名(11.04%)出现抑郁症状,381名(10.49%)出现焦虑症状,171名(4.90%)出现压力症状;1245名(34.19%)出现PTSD。自我报告负性情绪及PTSD发生风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抑郁症状的发生,男大学生是女大学生的0.755倍(P=0.037);对于抑郁、压力症状的发生,医学类专业学生是文史类专业学生的1.497、1.494倍(P=0.003;P=0.045);家庭支持是大学生出现抑郁、焦虑、压力症状和PTSD的保护因素(AOR=0.918,P<0.001;AOR=0.913,P<0.001;AOR=0.899,P<0.001;AOR=0.971,P=0.021)。结论 大学生人群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比较敏感,负性情绪发生率明显高于疫情发生前,尤其多见于女性。建议信息媒体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呼吁社会与学校加强对大学生人群原生家庭的关注与关心;政府配套精神卫生服务协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培养塑造乐观性格,培育健康身心,降低人群负性情绪与PTS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现状及与抑郁、焦虑症的关系。方法 对8所院校的1 629名全日制医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测量工具包括学校归属感量表(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scale,PSSM-18)、9条条目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the 9-item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和7条目广泛性焦虑量表(7-it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7)。对学校归属感、抑郁症和焦虑症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PSSM-18与PHQ-9、GAD-7得分间的相关性,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归属感缺失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影响。结果 研究对象的学校归属感平均得分为(77.31±14.12),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检出率分别为25.97%(423/1 629)和21.92%(357/1 629)。PSSM-18得分与PHQ-9得分(r=-0.52,P<0.001)和GAD-7得分(r=-0.49,P<0.001)均呈负相关。在校正协变量后,低归属感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的风险是高归属感学生的4.33倍(OR=4.33,95%CI=2.48~7.43),出现焦虑症的风险是高归属感学生的5.85倍(OR=5.85,95%CI=3.76~8.15)。结论 归属感缺失增加抑郁症和焦虑症出现的风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校应加强健康宣教和支持服务,提高医学生的归属感,缓解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居民焦虑发生率及流行特征情况,以及心理护理服务利用态度.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湖北、湖南2省4市6区1822名居民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城市居民焦虑检出率为9.11%.单变量分析显示,焦虑不存在性别、不同医疗保障之间的差异;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家庭月总收入、就业状况者,其焦虑检出率存在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的预测变量有:年龄24岁以下、25岁-、35岁-者焦虑发生率低于55岁以上者;家庭月总收入低于1500元的居民焦虑检出率高于1500元-和2500元-者.焦虑居民自评对心理护理服务需要高于没有焦虑症状居民(39.57%,21.46%),但是面对问题时,心理护理服务利用意向低于没有焦虑症状居民(x2=14.603,P<0.001).结论:中部地区城市社区居民焦虑程度中等,年龄较长、家庭收入较低是情绪问题重要风险因素,不同城市居民焦虑程度有所区别.有情绪问题的居民心理卫生主观需要较高,但是实际利用意向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上海市闵行区HIV/AIDS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因素。方法  选择上海市闵行区管理的HIV/AIDS患者,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一般情况问卷、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scale,S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测查。结果   共有294例感染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39.6±12.6)岁。SAS平均得分40.5±8.8,高于全国常模(t=20.8,P<0.001),焦虑发生率为13.9%;BDI得分粗分平均8.90±8.59,抑郁发生率为28.6%;SSS平均得分33.5±10.2,生活质量的总分平均为66.6±1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的HIV/AIDS患者生活质量低于大专及以上者(OR=0.34,95%CI:0.12~0.95);中度或重度抑郁的HIV/AIDS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较不抑郁的患者得分低,OR值分别为0.14(95%CI:0.06~0.34)和0.07(95%CI:0.03~0.20);焦虑的HIV/AIDS患者较不焦虑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低(OR=0.10,95%CI:0.04~0.27)。社会支持得分越高,生活质量得分越高(OR=3.95,95%CI:1.82~8.59)。结论  应加强关注HIV/AIDS患者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提高社会支持,降低焦虑、抑郁的发生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不同层次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比较大学理工科不同专业层次新生的焦虑、抑郁及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及其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某大学353名新生(中专、大专、本科及士官)进行现况调查.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问卷,由学生自行填写独立完成. 结果 SCL-90的多项指标、焦虑指数、抑郁水平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差异显著(P<0.05). 全体新生中有21.6%~44.6%的学生具有阳性心理症状,有13.7%~35.7% 的学生肯定有抑郁症状. 中专学生较其他专业层次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阳性症状和抑郁状态. Logist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新生抑郁状态的因素为焦虑评分(OR=2.1, 95.0%CI 1.4~3.3); SCL-90第四因子的(抑郁)评分(OR=3.7,95.0%CI 1.7~8.6),母亲的文化程度(OR=0.61, 95.0%CI 0.39~0.95). 结论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是影响不同层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不同层次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焦虑、抑郁水平的差异,可能是入学后对学校的适应情况不同所造成的,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新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校园中长跑锻炼完成情况对新冠疫情期间广州市内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利用线上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在剔除异常问卷、与体质测试数据及中长跑锻炼数据匹配后共剩余问卷1022份。问卷按中长跑锻炼完成标准进行分组,其中完成组869份,未完成组153份。问卷中的量表部分按照对应量表的评分标准计分及筛查标准分级。应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中长跑锻炼完成组学生体测成绩优于未完成组(P<0.05);两组学生的PCL-C、SDS、SAS量表得分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情况均无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中长跑锻炼完成情况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情况无影响,而体测分数可以降低学生疫情期间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的风险,OR值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0.97(0.95,0.98)与0.98(0.97,0.99);但却增加了焦虑的发生风险,OR值及95%置信区间为1.02(1.01,1.04)。结论 规律且适量的中长跑锻炼可能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进而间接促进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前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毕业生就业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作为测评工具,对1 452名河南高校毕业生进行焦虑、抑郁情绪测定,并分析年龄、学历及性别等因素对毕业生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结果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焦虑发生率为26.38%,抑郁发生率为16.94%;≥25岁的毕业生焦虑、抑郁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均P<0.05);<20岁者,20~23岁者和23~25岁者的毕业生焦虑、抑郁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专生焦虑发生率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P<0.05),而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两比较,抑郁发生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毕业生焦虑发生率高于男性毕业生(P<0.05),而抑郁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学历及性别对毕业生就业前焦虑、抑郁状况有影响,应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前心理卫生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Although stressful life events represent an etiologic factor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adolescents,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address mechanisms linking the stress‐psychopathology relation.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amine coping as a mediate facto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symptom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Methods The participants were 13 512 students from eight cities of China,who participated in a school‐based survey.Data were collected by a q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