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学龄女童接触双酚A(BPA)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女童特发性性早熟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且被诊断为ICPP的110例6~9岁女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女童的年龄和体重指数(BMI)相匹配,选取110名健康女童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女童尿BPA浓度,并测试其与ICPP风险的关系。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雌二醇(E2)水平,基础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的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水平,骨龄(BA),子宫和卵巢大小。结果 ICPP组和对照组的尿BPA中位数浓度分别为6.25 μg/g Cr和1.07 μg/g Cr(Z=-3.845,P<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与BPA浓度最低的女童相比,最高浓度女童ICPP风险是其9.07倍(OR=9.07,95%CI:2.82~29.14) 。在ICPP组中,尿BPA浓度与FSH基础水平(r=-0.235,P=0.005)或FSH峰值水平(r=-0.171,P=0.044)呈负相关。结论 BPA暴露与学龄女童ICPP风险升高有关,潜在的机制可能归因于相对较低的FSH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体重指数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血清性激素、瘦素(leptin)、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为临床精确分析GnRHa激发试验结果并阐述瘦素、APN在肥胖儿童青春发育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2016-2018年完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激发试验的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90例,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体重组(n=40)、超重组(n=30)、肥胖组(n=20),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瘦素、APN水平,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BMI与各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LH峰值和APN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且肥胖组LH峰值和APN也显著低于超重组(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瘦素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且肥胖组瘦素也显著高于超重组(P<0.05)。BMI与E2、T、瘦素水平呈正相关(r=0.213,0.250,0.484,P<0.05),与LH峰值、APN水平呈负相关(r=-0.417,-0.525,P<0.05)。结论 在分析中枢性性早熟女童GnRHa激发试验结果及相关激素水平时需充分考虑BMI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对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血清P1NP、β-CTX、N-MID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102例ICPP女童作为研究对象,予以GnRHa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生长发育情况、激素水平、骨代谢水平。结果 治疗后的BMI、PAH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子宫容积、卵巢容积显著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P-LH、P-FSH、E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β-CTX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P1NP、N-MI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nRHa在治疗ICPP女童方面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机体激素水平,抑制成骨细胞功能,改善患儿骨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Kiss肽(Kisspeptins)在健康女童及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ICPP)女童治疗前后血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ICPP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对诊断及治疗该病的意义。方法 以20名6~8岁TannerⅠ期健康女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经生长发育评价及相关检查选取20名6~8岁处于TannerⅡ期的ICPP女童作为实验组,对实验组女童进行促性腺激素拟似物(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s,GnRHa)治疗6月;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血清中黄体生产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女童血清中Kisspeptins水平。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血清Kisspeptins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增加了0.86倍(P<0.01),治疗后实验组血清Kisspeptins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了0.97倍(P<0.01);治疗前实验组血清Kisspeptins水平与LH峰值、骨龄均存在正相关,(r=0.42和0.38,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Kisspeptins水平与LH峰值、骨龄不具有明显相关性(r=0.05和0.09,P>0.05)。 结论 Kisspeptins/G蛋白偶联受体54(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4,GPR54)信号在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启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清Kisspeptins水平对诊断及治疗特发性性早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常见的环境激素在女童性早熟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为阜阳地区儿童环境激素的暴露情况积累基础数据。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4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生长发育专科门诊就诊的初诊为性早熟的女童,包括中枢性(CPP组)、外周性(PPP组)性早熟各30例,以及23例健康女童(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并就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环境激素的途径填写相关内容调查问卷。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3组女童尿液中15种环境激素的暴露水平,以及测定CPP组及PPP组女童的血清基础性激素、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完善性腺彩超等检查,进行3组女童尿液中环境激素暴露水平研究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正常组、CPP及PPP 3组女童在使用塑料水杯方面、尿液中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MEHP)、邻苯二甲酸单丁基酯(MBP)的暴露水平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11,F=3.741、5.672,P<0.05);CPP组与正常组女童尿MEHP、MBP暴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PP与CPP组、PPP与正常组女童的尿MEHP、MBP暴露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P组内MEHP的分布水平与E2呈正相关关系(r=0.688,P<0.05)。结论 频繁使用塑料制品可能促进性早熟的发病;安徽阜阳地区女童普遍受到环境激素的污染;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单丁基酯的暴露可能在外周性性早熟的病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干扰体内性激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血清瘦素、网膜素-1和脂联素在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8月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124例ICPP女童、86例单纯性乳房发育(PT)女童和100例健康女童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瘦素、网膜素-1 和脂联素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CPP组瘦素水平较高,网膜素-1和脂联素水平较低(P<0.05),PT组瘦素水平较高,网膜素-1水平较低(P<0.05);与PT组比较,ICPP组瘦素水平较高,网膜素-1水平较低(P<0.05)。瘦素、网膜素-1 和脂联素诊断ICPP的AUC分别为0.898、0.842和0.799,三者联合检测可将AUC提高至0.920;瘦素、网膜素-1 和脂联素鉴别诊断ICPP和PT的AUC分别为0.761、0.604和0.572,三者联合检测可将AUC提高至0.775。结论 血清脂肪因子瘦素、脂联素和网膜素-1在ICPP的诊断及与PT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血浆kisspeptin,神经激肽B(NKB)及强啡肽浓度的变化,探索其在ICP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为ICPP并未经治疗的女童50例,观察并比较ICPP女童与正常健康女童以及ICPP女童治疗前后性发育状况和血浆kisspeptin、神经激肽B、强啡肽浓度的变化。结果 未行治疗的ICPP女童的骨龄、骨龄/年龄、身高标准差单位(SDS)、黄体生成素基础值(B-LH)、卵泡刺激素基础值(B-FSH)、雌二醇(E2)、kisspeptin、NKB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其B-LH、黄体生成素峰值(P-LH)、B-FSH、卵泡刺激素峰值(P-FSH)、P-LH/P-FSH、E2、kisspeptin、NKB较治疗之前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12个月后上述指标与治疗6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啡肽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P女童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后,其性发育在3个月之内均得到明显控制,持续观察至12月,性发育均未再明显进展。Kisspeptin和NKB、P-LH、P-LH/P-FSH、E2均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NKB和kisspeptin、P-LH、P-LH/P-FSH、E2也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Kisspeptin和NKB在ICPP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有可能成为监测儿童性发育及评价ICPP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天津市女童单纯乳房早发育及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7年5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单纯乳房早发育女童110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127例,同时按照年龄进行1∶2配对,分别选取220例和254例发育正常女童作为对照,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址附近有污染工厂、母亲初潮年龄≤13岁、塑料制品使用频率、动物性食品或高蛋白饮食和含防腐剂色素食品是单纯乳房早发育的危险因素(OR=9.061、22.220、2.980、6.508和14.069,P均<0.05);服用营养滋补品、使用成人洗漱护肤品、含激素类食品和母亲初潮年龄≤13岁、海产品饮食是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的危险因素(OR=3.071、2.445、4.063、2.809和2.849,P均<0.05)。结论 天津市女童单纯乳房早发育及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发病危险因素较多,与母亲初潮年龄、饮食生活习惯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ICPP)女童乳房发育年龄与母亲初潮年龄及母亲身高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并测查身高、体重第二性征、子宫卵巢、B超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实验,对ICPP组、单纯性乳房早发育(simple premature thelarche, SPT)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ICPP女童的母亲月经初潮年龄(11.66±1.35)岁显著低于SPT组(12.93±1.66)岁和正常对照组(14.03±0.58)岁(P<0.01);2)ICPP女童母亲身高(154.13±3.61)cm显著低于SPT组(159.80±4.71)cm及正常对照组(159.50±2.33)cm(P<0.01);SP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CPP组女童的乳房开始发育年龄与母亲月经初潮年龄、母亲身高均具有显著直线正相关(P<0.01)。 【结论】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乳房发育年龄与母亲初潮年龄及身高关联性大;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及母亲的身材矮小与性早熟或青春期提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单纯乳房早发育和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临床意义,为预防性早熟进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专科门诊就诊的诊断为性早熟女童84例,其中根据诊断标准分为单纯乳房早发育组和中枢性性早熟组;根据国际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分类方法,将性早熟组女童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不足组、缺乏组;另选取80例健康女童为对照组。记录并统计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骨龄(BA);骨龄与生活年龄比值(BA/CA)、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峰值(P-LH)、促卵泡雌激素峰值(P-FSH)、血清雌二醇(E2)水平,采用25-(OH)D水平评价维生素D水平。结果 性早熟组女童血清25-(OH)D水平为(53.02±20.64)nmol/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女童[(74.32±14.30)nmol/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9,P<0.05);中枢性性早熟组女童25-(OH)D水平[(36.09±11.83)nmol/L]低于单纯乳房早发育女童[(55.29±23.08)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7,P<0.05)。25-(OH)D不足组与25-(OH)D缺乏组骨龄(BA)、实际年龄(CA)、BMI-SDS、身高SDS、体重SDS、LH、FSH基础值、E2、P-LH、P-FSH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不足组P-LH[(30.31±13.45)U/L]和P-FSH[(22.66±7.70)U/L]与25-(OH)D正常组P-LH[(10.67±9.34)U/L]和P-FSH[(17.12±9.23)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3.127,P<0.05);25-(OH)D缺乏组P-LH[(32.39±14.56)U/L)]和P-FSH[(25.09±10.56) U/L]与25-(OH)D正常组P-LH和P-F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5、5.242,P<0.05)。 结论 性早熟女童维生素D水平减低,且维生素D水平与性早熟的发生及进程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特发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血清神经激肽B(NKB)、神经肽吻素(kisspeptin)水平变化及其与骨龄指数(BAI)的相关性,以期寻找评估此类儿童发育情况及治疗效果的标志物.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洛阳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ICPP女童89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女童9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学龄儿童青少年体成分与握力的相关性,对学龄肥胖儿童干预过程中维持合适的体成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2018年对北京市15 118名6~16岁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生活方式、膳食、运动)、生物电阻抗体成分检测和优势手握力检测,并采用偏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对握力与体成分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的握力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男童正常体重组握力水平由6~8岁组的(9.7±2.6)kg增长到15~16岁组的(40.0±7.1)kg,女童正常体重组由6~8岁组的(8.9±2.6)kg增长到15~16岁组的(25.0±4.4)kg,与上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变化趋势一致;男生高于女生;调整相关因素后,瘦体重质量指数及上肢骨骼肌质量指数与握力水平均呈正相关(男童:r=0.597,0.258;女童:r=0.424,0.102,P<0.05)。结论 握力可反映骨骼肌水平变化趋势。增加瘦体重,减少脂肪可提高握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水平,探究影响骨密度变化的因素。方法 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内科96例6~12岁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空腹胰岛素、血清钙、血维生素D、血脂检测和体成分、双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腹部超声检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名学龄期肥胖儿童平均年龄(9.10±1.88)岁,左、右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肥胖儿童骨密度明显高于6~7岁组和8~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917,P<0.05)。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与年龄、肌肉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359、0.315,P<0.05),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钙均呈负相关关系(r=-0.311、-0.203、-0.246、-0.207,P<0.05)。奶及奶制品、含糖碳酸饮料、中等强度运动、阳光直射时间会影响肥胖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阳光直射时间为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β=0.036,t=2.836,P<0.05)。结论 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膳食、环境因素对骨密度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水平,探究影响骨密度变化的因素。方法 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内科96例6~12岁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空腹胰岛素、血清钙、血维生素D、血脂检测和体成分、双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测量、腹部超声检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6名学龄期肥胖儿童平均年龄(9.10±1.88)岁,左、右前臂尺、桡骨远端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12岁组肥胖儿童骨密度明显高于6~7岁组和8~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3.917,P<0.05)。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与年龄、肌肉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359、0.315,P<0.05),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钙均呈负相关关系(r=-0.311、-0.203、-0.246、-0.207,P<0.05)。奶及奶制品、含糖碳酸饮料、中等强度运动、阳光直射时间会影响肥胖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阳光直射时间为骨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β=0.036,t=2.836,P<0.05)。结论 学龄期肥胖儿童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膳食、环境因素对骨密度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上海市学龄儿童双酚A的暴露现状及其与肥胖的关系。方法收集500名6~11岁的在校小学生的尿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尿液总双酚A浓度,并进行体格测量和评估。结果被检儿童的尿液双酚A检出率为77.2%,浓度范围ND~79.52ng/mL,中位数1.32ng/mL,四分位数间距为0.35~4.01ng/mL。其中女生尿液双酚A浓度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87,P0.01);8~11岁组尿液双酚A浓度高于6~7岁组(Z=-1.986,P0.05)。肥胖及超重率高达32.9%,其中肥胖率为12.9%,超重率为20.1%,消瘦率为2.6%,男童肥胖率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35,P0.01)。肥胖组、超重组、消瘦组与正常体重组之间尿液双酚A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市学龄儿童普遍存在双酚A暴露;学龄儿童存在严重的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学龄前期及学龄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儿童的临床及睡眠结构特点。方法 纳入2016年12月-2019年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就诊,经多导睡眠监测诊断为OSAHS的12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诊断为鼾症(PS)的313例患儿为对照组,根据年龄将两组患儿分为学龄前期组及学龄期组,收集临床资料及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结果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OSAHS患儿夜间及日间症状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学龄前OSAHS患儿快动眼睡眠期(REM)比例高于对照组(Z=2.467,P<0.05);学龄期OSAHS患儿总睡眠时间(TST)及睡眠效率低于学龄前OSHAS患儿(t=2.518,Z=1.527),NREM 2期比例升高(t=4.080),NREM 3期比例下降(Z=1.832),氧减指数(ODI)升高(Z=1.653,P<0.05)。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学龄前期患儿NREM 1期睡眠比例呈正相关(r=0.217),与REM期比例呈负相关(r=-0.220),体重指数(BMI)与学龄期OSAHS患儿NREM 3期比例呈负相关(r=-0.429,P<0.05)。结论 OSAHS患儿临床表现与鼾症患儿不同,且不同年龄症状有所差异;学龄期OSAHS患儿睡眠结构改变较学龄前期患儿明显;学龄前期、学龄期OSAHS患儿睡眠结构改变分别与AHI、BMI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